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視死如歸

(漢語成語)

鎖定
視死如歸(拼音:shì sǐ rú guī)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1] 
“視死如歸”的原義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狀語。 [1]  [3] 
中文名
視死如歸
拼    音
shì sǐ rú guī
近義詞
捨生取義
反義詞
貪生怕死
注音字母
ㄕˋ ㄙˇ ㄖㄨˊ ㄍㄨㄟ
成語出處
《管子·小匡》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視死如歸成語出處

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4]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視死如歸”。 [1] 

視死如歸成語典故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的戰亂年代。當時,齊桓公打算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婉言謝辭,卻舉薦了自己的好友管仲。齊桓公先向管仲詢問了一些振興國家的方針大略。他問:“ 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呢?” [4] 
管仲回答:“ 必須先得民心。要得民心,應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自然願意為國家出力。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後國家發展,道理不言而喻。國家還要開發山林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税。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也就解決了。”齊桓公聽罷大喜,便拜管仲為相,主持政事。 [4] 
管仲成為齊相後,根據當時形勢,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還向齊桓公推薦了許多能人,他説:“開墾土地,發展生產,我不如甯戚,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審時度勢,舉止得體,禮儀嫺熟,我不如隰朋,請派他去主管外交;不辭辛勞,不惜個人生命,不計較個人富貴名利,敢冒犯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主管監察;整肅軍隊,打仗英勇,能使全軍將士毫不畏懼地英勇挺進,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樣, 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管理軍隊;斷案英明,秉公執法,我不如弦章,請派他管理司法。您如果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您還想稱霸的話,那麼,還有我管仲在這裏。”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依照管仲的意見,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這五個人果然在自己的職位上乾得很好。 [4] 
就這樣,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發展生產,安居百姓,讓齊國漸漸地強大起來,十年以後終於成了諸侯國的霸主。 [4] 

視死如歸成語寓意

齊桓公問管仲治理政治、復興國家的方針大略,管仲向齊桓公推薦了甯戚、隰朋、東郭牙、王子城父、弦章這五位有才能的人,管仲為宰相,在這些賢臣能吏的輔佐幫助下,齊桓公勤於國事,齊國的國力迅速提升,最終成為春秋時期諸侯國五霸之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自古以來,就不乏不畏強暴、蔑視強權,敢於與專制暴君抗爭的仁人志士,他們身上充滿了不屈的精神與正義之氣,使一切威逼利誘相形見絀。在當前社會,照樣有一些人,當面對社會不公時,不畏強暴,勇於和各種醜陋現象做鬥爭,敢於維護正義。視死如歸能有幾人能做到。人生在世,如同作家史鐵生而言:“死是大病,病是小死”,把死亡看得很淡,置生死而不顧,實在是凡人所不及。 [2-3]  [4] 

視死如歸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視死如歸”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勇敢不怕死。 [1]  [3] 
  • 運用示例
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 [1]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1] 
西漢·司馬遷《史記·蔡澤列傳》:“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 [1] 
南朝·梁·蕭統《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1]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五回》:“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 [1] 
現代·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我們已經是視死如歸,我們大踏步地走着我們的大路。” [1] 
參考資料
  • 1.    視死如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2.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139
  • 3.    元清編著. 你應該知道的100個道家典故[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5.08:261
  • 4.    林巖編寫. 中國古代廉政文化集粹[M].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2014.03: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