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捨生取義

(漢語成語)

鎖定
捨生取義(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捨生取義(取:求取)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2]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捨生取義
拼    音
shě shēng qǔ yì
近義詞
以身報國捨身求法
反義詞
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出    處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注音字母
ㄕㄜˇ ㄕㄥ ㄑㄩˇ ㄧˋ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謂語、定語

捨生取義成語出處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捨生取義”。 [2] 

捨生取義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晉國的義士豫讓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後來被三晉打敗身亡,因趙襄子是殺智伯的主謀,所以豫讓要殺趙襄子替智伯報仇。 [3] 
他喬裝成一個殘廢的人,走到襄子的廁所去,假裝成粉飾牆壁的人,想伺機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覺得心裏有點跳動,知道有人要刺殺他,便叫人捉住粉飾牆壁的人,一問原來是豫讓。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報仇,感念他是義士,所以把他釋放了。 [3] 
後來豫讓又用漆塗在身上,剃去鬍鬚和眉毛,毀了容貌,扮作一個乞丐,連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來,但説話的聲音還沒有改變,於是他又吞炭改了聲音。 [3] 
一天,他預先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趙襄子將要走到橋上時,忽然他的坐騎驚叫起來,趙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讓來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錯。趙襄子嘆道:“豫讓,你替知己報仇,大家都已知道你的義舉了。這次我不再釋放你,成全你吧。請你自己了斷吧!” [3] 
豫讓也被趙襄子的話感動,他請求趙襄子把袍子脱下來,自己在趙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後自殺了。他捨棄了生命,只為報答朋友的恩義。 [3] 

捨生取義成語寓意

中國自古是一個熱愛生命的民族,更是一個崇尚氣節的民族。為民族大義捨生忘死者歷代有之,他們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魂魄與楷模,受到敬仰尊重。文天祥曾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也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時候,苟且地活着和為義而死,是不同人的選擇。選擇活下來,蠅營狗苟地活一輩子,內心是憋屈的,口頭上是唯唯諾諾的,行為上是蛇形鼠跡的,留在世上的名聲是劣跡斑斑的。而放棄生命,選擇堅持大德高義的人,內心是堂皇的,思想上是熠熠生輝的,行動上是光明磊落的,聲名是光耀千古的。 [3]  [4] 

捨生取義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捨生取義”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2]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 [1] 
  • 運用示例
宋·蘇軾《乞將章疏付有司札子》:“夫君子所重者,名節也。故有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可殺不可辱之語。”亦作“捨生全義”。 [2] 
明·邵璨《香囊記·潛回》:“若論二帝受此困辱,即欲捨生全義,奈上有老親之故,下無宗祀之承,似此淹留歲月。” [2] 

捨生取義拓展閲讀

“捨生取義”中的“生”指生命,而不是身體,不可將“捨生取義”錯記為“捨身取義”。文天祥曾寫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和“義”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所以,與“捨生取義”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成語叫作“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出自《論語·衞靈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的弟子問他,仁德忠義與生命發生衝突怎麼辦?孔子説:“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4] 
參考資料
  • 1.    捨生取義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8]
  • 2.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941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723-724
  • 4.    《中國成語大會》欄目組編著. 我的智慧成語世界 1[M]. 南寧:接力出版社, 2015.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