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裂體吸蟲

鎖定
裂體吸蟲(Schistosome)成蟲寄生哺乳動物(包括人)的靜脈血管內,亦稱血吸蟲或住血吸蟲。寄生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6種,即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埃及血吸蟲(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蟲(S.mansoni),間插血吸蟲(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蟲(S.mekongi)和馬來血吸蟲(S.malayensis)。其中以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和曼氏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流行範圍最廣,危害最大。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在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
中文名
裂體吸蟲
外文名
Schistosome
別    名
血吸蟲或住血吸蟲
危    害
引起血吸蟲病
疾病主要分佈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防    治
藥物吡喹酮

裂體吸蟲簡介

裂體吸蟲( Schistosoma)成蟲寄生於哺乳動物和人類靜脈血管內,亦稱血吸蟲。寄生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6種,即日本血吸蟲( Schistosoma japonicum)、曼氏血吸蟲(S. manson)、埃及血吸蟲(S. haematobium)、間插血吸蟲(S. 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蟲(S. mekongi)和馬來血吸蟲(S. malayensis)。血吸蟲分佈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個國家和地區。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急性和慢性寄生蟲病。根據WHO的統計,血吸蟲病是全世界危害性第二大的寄生蟲病,僅次於瘧原蟲引發的瘧疾。血吸蟲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尤其是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和缺乏適當衞生設施的貧窮社區。估計至少有90%的需要得到血吸蟲病治療的患者生活在非洲。截至2012年,近2.49億人需要得到血吸蟲病預防性治療。
全世界大約有兩億人感染了血吸蟲,其中大部分被感染者是兒童,另外還有6億人正面臨着被血吸蟲感染的危險,每年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30萬人死於血吸蟲病。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區尚有間插血吸蟲,湄公血吸蟲和馬來血吸蟲寄生在人體的病例報道。日本血吸蟲主要見於中國大陸、日本、東印度羣島和菲律賓。血吸蟲成蟲寄生在腸繫膜靜脈中,其蟲卵可隨血流進入各器官,引起各種症狀,如肝大,嚴重時造成宿主死亡,導致血吸蟲病。除人外,血吸蟲還侵襲其他脊椎動物,如家畜和鼠類等 [1] 

裂體吸蟲形態

裂體吸蟲日本血吸蟲的形態

裂體吸蟲尾蚴頭器側面觀 裂體吸蟲尾蚴頭器側面觀
⑴成蟲:雌雄異體,蟲體呈圓柱形,外觀似線蟲。口、腹吸盤位於蟲體前端。雄蟲長 10-20mm,寬0.5-0.55mm,乳白色,背腹扁平,自腹吸盤以下蟲體兩側向腹面捲曲,故蟲體外觀呈圓柱形,捲曲形成的溝槽稱抱雌溝(gynecophoral canal)。雌蟲圓柱形,前細後粗。蟲體長12-28mm,寬0.1—0.3mm。腹吸盤不及雄蟲的明顯,因腸管內含較多的紅細胞消化後殘留的物質,故蟲體呈灰褐色。雌蟲常居留於抱雌溝內,與雄蟲呈合抱狀態。
1)消化系統:有口、食道、腸管。腸在腹吸盤後分為左右兩支,延伸至蟲體中部之後匯合成單一的盲管
2)生殖系統:雄蟲由睾丸輸出管輸精管貯精囊生殖孔組成。睾丸多為7個,呈串珠狀排列。雌蟲生殖系統包括位於蟲體中部,由卵巢輸卵管卵黃腺、卵黃管、卵模、梅氏腺子宮、生殖孔組成。卵巢位於蟲體中部,長橢圓形;輸卵管始於卵巢後端,繞過卵巢而向前。蟲體後端充滿卵黃腺,卵黃管與輸卵管匯合形成卵模,並被梅氏腺圍繞。子宮與卵模相連,並開口於腹吸盤下方,內含蟲卵約50-300個。
⑵蟲卵:成熟蟲卵大小平均為89μm×67μm,淡黃色,橢圓形,卵殼厚薄均勻,無小蓋,卵殼一側有一小棘,表面常附有許多宿主組織殘留物。卵殼內側有一薄層的胚膜,內含一成熟的毛蚴,毛蚴和卵殼間常可見到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油滴狀毛蚴分泌物。
⑶毛蚴:從卵內孵出的毛蚴遊動時呈長橢圓形,靜止或固定後呈梨形平均大小為99×35μm。周身被有纖毛。前端有一錐形的頂突(亦稱鑽孔腺),體內前部中央有一頂腺,頂腺兩側各有一個側腺。
尾蚴血吸蟲的尾蚴屬叉尾型,長約280-360μm,分體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乾和尾叉。
⑸童蟲:尾蚴鑽入宿主皮膚時脱去尾部,進入血流,在體內移行直至到達寄生部位,在發育為成蟲之前均被稱為童蟲(schistosomulum)。

裂體吸蟲其他6種人體血吸蟲成蟲、蟲卵的形態區別

[生活史] 血吸蟲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蟲和成蟲等階段。終宿主為人或其他多種哺乳類動物,中間宿主淡水螺類。
成蟲寄生於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的門脈-腸繫膜靜脈系統,雌蟲產卵於腸粘膜下層靜脈末梢內。一部分蟲卵循門靜脈系統流至肝門靜脈並沉積在肝組織內,另一部分蟲卵經腸壁進入腸腔,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不能排出的卵,沉積在肝、腸等局部組織中逐漸死亡、鈣化。
排出體外的蟲卵必須入水才能進一步發育。入水後,卵內的毛蚴孵出,鑽入釘螺體內,再經過母胞蚴、子胞蚴發育成尾蚴,尾蚴自螺體逸出並常在水的表層遊動,當人或其他哺乳動物與含尾蚴的水(疫水)接觸時,尾蚴迅速鑽入宿主皮膚,脱去尾部後,轉化為童蟲。
穿入靜脈或淋巴管的童蟲隨血流或淋巴液到右心、肺、再到左心,運送到全身。胃動脈和腸繫膜上、下動脈內的童蟲可再穿入小靜脈隨血流進入肝內門靜脈,蟲體在此停留並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後,雌、雄合抱移行至腸繫膜靜脈,並在此發育至完全成熟,交配,大約在感染後5周開始產卵。

裂體吸蟲致病

裂體吸蟲尾蚴所致的損害

尾蚴鑽入宿主皮膚後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現為尾蚴入侵部出現瘙癢的小丘疹。嚴重者可伴有全身水腫多形紅斑

裂體吸蟲童蟲所致的損害

童蟲在宿主體內移行時,所經過的器官可因機械性損傷而出現一過性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患者可有潮熱、背痛、咳嗽、食慾減退甚至腹瀉、白細胞特別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症狀。

裂體吸蟲成蟲所致的損害

成蟲寄生於血管內,因口、腹吸盤的交替吸附可引起靜脈內膜炎。成蟲的代謝產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在宿主體內可形成免疫複合物,引起免疫複合物型(Ⅲ型)變態反應。

裂體吸蟲蟲卵所致的損害

在組織中沉積的蟲卵發育成熟後,卵內毛蚴釋放的可溶性蟲卵抗原經卵殼上的微孔滲到宿主組織中,通過巨噬細胞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Th),致敏Th細胞再次受到同種抗原刺激後產生各種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趨向、集聚於蟲卵周圍,形成蟲卵肉芽腫(Ⅳ型超敏反應)。沉積在宿主肝、腸組織中的蟲卵肉芽腫可不斷破壞肝、腸的組織結構,引起慢性血吸蟲病,因此蟲卵是血吸蟲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日本血吸蟲產卵量大,在宿主組織內多成簇聚集,肉芽腫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現嗜酸性膿腫,蟲卵周圍出現許多漿細胞伴以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着,稱何博禮現象(Hoeppli phenomenon)。
在肝臟,蟲卵肉芽腫位於門脈分支的終端,重度感染時門脈周圍出現廣泛的纖維化,阻塞竇前靜脈,導致門脈高壓,引起肝、脾腫大,腹壁、食道胃底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症狀,此為肝脾型血吸蟲病 [2] 

裂體吸蟲臨牀表現

裂體吸蟲急性血吸蟲病

常見於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後亦可發生。
臨牀上表現為畏寒、發熱、多汗、淋巴結肝腫大、常伴有肝區壓痛脾腫大、腹脹、腹瀉等。肝腫大左葉較右葉明顯,質地較軟、表面光滑。

裂體吸蟲慢性血吸蟲病

急性期症狀消失而未經病原治療者,或反覆輕度感染而獲得免疫力的患者常出現隱匿型間質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蟲性結腸炎。隱匿型患者一般無症狀,少數可有輕度的肝或脾腫大,但肝功能正常。有症狀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或慢性痢疾,症狀呈間歇性出現。肝腫大較為常見,表面光滑,質稍硬,無壓痛肝功能試驗丙種球蛋白可增高外,其餘在正常範圍。脾多數呈輕度腫大。

裂體吸蟲晚期血吸蟲病

晚期血吸蟲病是指出現肝纖維化門脈高壓綜合徵,嚴重生長髮育障礙或結腸顯著肉芽腫性增殖的血吸蟲病患者。由於反覆或大量感染,蟲卵肉芽腫嚴重損害肝臟,出現幹線型肝纖維化,臨牀上出現肝脾腫大、門脈高壓和其他綜合徵。
晚期血吸蟲病分為巨脾型、腹水型、結腸增殖型和侏儒型。巨脾型指脾腫大超過臍平線或橫徑超過腹中線。伴有脾功能亢進、門脈高壓或上消化道出血者亦屬此型。腹水型是患者可出現食後上腹部脹滿不適、呼吸困難、臍疝、股疝、下肢水腫、右側胸水和腹壁靜脈曲張。結腸增殖型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嚴重者可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本型可能併發結腸癌。侏儒型患者表現為身材矮小、面容蒼老、無次性徵等臨牀徵象。

裂體吸蟲沙門菌—血吸蟲綜合徵

(Salmonella-Schistosoma syndrome) 患者可表現為長期間歇性發熱,沙門菌培養陽性,單純抗生素治療會很快復發,抗生素和吡喹酮聯合應用效果明顯。

裂體吸蟲異位血吸蟲病

人體常見的異位損害部位在肺和腦,其次為皮膚、甲狀腺、心包、腎、腎上腺皮質、腰肌、疝囊、兩性生殖器脊髓等組織或器官。
肺型血吸蟲病:臨牀上表現多為乾咳,伴少量白色泡沫狀痰、偶可帶血,由蟲卵引起的肺源性心臟病也有報道。
腦型血吸蟲病:急性期臨牀表現為腦膜腦炎症狀,主要為頭痛、嗜睡、意識障礙、昏迷、痙攣、偏癱視力模糊等,晚期表現主要為癲癇、頭痛、嘔吐、暫時性意識喪失、語言障礙、偏癱等。腦型血吸蟲病常易誤診為腦瘤。

裂體吸蟲診斷

裂體吸蟲病原學診斷

⑴糞便直接塗片法:此法僅適用於重感染病人和急性感染者。
毛蚴孵化法:發現蟲卵的機會較直接塗片法更大。
⑶透明法:此類方法可作蟲卵計數,因此可用於測定人羣的感染度和考核防治效果。
直腸鏡活組織檢查:有助於發現沉積於腸粘膜內的蟲卵。

裂體吸蟲免疫學診斷

⑴檢測循環抗體:常用的方法有環卵沉澱試驗,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膠乳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酶染色試驗、酶聯免疫印漬技術、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等。
⑵循環抗原的檢測:可檢出3種血吸蟲循環抗原,即腸相關抗原 (gut-associated antigens,GAA),膜相關抗原(membrane-associated antigens,MAA)和可溶性蟲卵抗原(SEA)。
循環免疫複合物(CIC)的檢測:CIC經酶解後用雙向酶標對流檢測特異性抗體和抗原,對晚期血吸蟲病的診斷具有較好的效果。

裂體吸蟲流行

裂體吸蟲地理分佈和流行概況

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是寄生人體的3種主要血吸蟲,廣泛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的74個國家和地區(圖10-66a,b),其中日本血吸蟲病流行於亞洲的中國、日本、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
日本血吸蟲病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12個省、市、自治區的370個縣市流行,累計感染者達1160萬人,釘螺面積為143億m2,受威脅人口在1億以上。中國血吸蟲病總人數約76萬人,病畜54萬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裂體吸蟲流行環節

傳染源:日本血吸蟲病屬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終宿主包括人和多種家畜及野生動物,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⑵傳播途徑:血吸蟲的傳播途徑包括蟲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釘螺尾蚴從螺體逸出和侵入終宿主這一全過程。在傳播途徑的各個環節中,含有血吸蟲卵的糞便污染水體、水體中存在釘螺和人羣接觸疫水是3個重要環節。
湖北釘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
易感者:指對血吸蟲有感受性的人或動物 [2] 

裂體吸蟲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與中間宿主釘螺孳生有關的地理環境、氣温、雨量、水質、土壤、植被等。社會因素涉及社會制度、農田水利建設、人口流動、生活水平、文化素質、人羣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等。

裂體吸蟲流行區類型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釘螺孳生地的地理環境,中國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劃分為3個類型,即水網型、湖沼型和山丘型。
⑴水網型:又稱平原水網型,主要指長江與錢塘江之間的長江三角洲的廣大平原地區。這類地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河道縱橫如蛛網,釘螺隨網狀水系而分佈。這類地區有螺面積佔全國釘螺總面積的7.9%,人羣主要因生產或生活接觸疫水而感染。
⑵湖沼型:亦稱江湖洲灘型,主要指長江中、下游的湘、鄂、贛、皖、蘇5省的沿江洲灘及與長江相通的大小湖泊沿岸。該地區有螺面積約佔中國釘螺總面積的82.1%,為當前中國血吸蟲病流行的主要地區。
⑶山丘型:該型的地理環境複雜,包括平壩、丘陵和高山。釘螺一般沿山區水系分佈。山丘型流行區有螺面積約佔中國釘螺總面積的10%,血吸蟲病的防治難度較大。

裂體吸蟲防治

裂體吸蟲消滅傳染源

治療病人和病畜,吡喹酮是首選藥物。

裂體吸蟲切斷傳播途徑

⑴滅螺:改變釘螺孳生地的環境和局部地區配合使用殺螺藥(氯硝柳胺)。
⑵糞便管理:管好人、畜糞便在控制血吸蟲病傳播方面至關重要。採用糞、尿混合貯存的方法殺滅糞便中的蟲卵,有助於控制血吸蟲病的傳播。
⑶安全供水:因地制宜地建設安全供水設施,可避免水體污染和減少流行區居民直接接觸疫水的機會。家庭用水可採用加温的方法殺滅尾蚴。此外,漂白粉碘酊及氯硝柳胺也有殺滅尾蚴的作用。

裂體吸蟲保護易感者

加強健康教育,改變生產、生活方式,避免接觸疫水。使用防護藥、具,如穿防桐油布襪、長統膠靴、經氯硝柳胺浸漬過的防護衣或塗擦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等防護藥物。對已接觸過疫水者,在接觸疫水後第7至第10天服用青蒿琥酯可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1] 
參考資料
  • 1.    程訓佳主編,人體寄生蟲學=Human parasitology,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09
  • 2.    大衞·麥克唐納, 麥克唐納, 程高齡. 世界動物大百科全書[M].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