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肝門靜脈

鎖定
肝門靜脈,又稱門靜脈,是由消化道(胃、腸、胰脾等)的毛細血管彙集、從肝門處入肝的一條粗大靜脈。特點是兩端都與毛細血管相連。肝門靜脈入肝後,逐漸分支形成肝竇(肝的毛細血管),然後經肝靜脈注入後腔(下腔)靜脈。導引腹腔非成對臟器[胃、脾、胰、腸(直腸後段除外)]血液入肝的靜脈幹。由脾靜脈、腸繫膜前靜脈、腸繫膜後靜脈和胃十二指腸靜脈等側支匯合而成;穿過胰環,伴肝動脈入肝,在肝內分支,與肝動脈的分支一起匯入肝竇,再陸續集合成肝靜脈入後腔靜脈。由於直腸後部的血液迴流入髂內靜脈,因此對肝有危害或通過肝而降低藥效的藥物,臨牀上常經直腸給藥。長6~8cm,直徑約1.25cm,在胰頭後方,由腸繫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匯合而成。向右上進入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經膽總管和肝固有動脈後方向上達肝門,分左、右支入肝左、右葉。
中文名
肝門靜脈
外文名
hepatic portal vein [1]  [3] 
定    義
肝門靜脈系的主幹
類    型
生物血脈
長    度
6-8cm
直    徑
1.0-1.2cm

肝門靜脈概述

門靜脈:有兩方面的含義:①如一條靜脈乾的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則稱該靜脈幹為門靜脈;②特指肝門靜脈,為一短而粗的靜脈幹,長6~8cm,由腸繫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在胰頭後面匯合而成。收集食管腹端、胃、小腸、大腸(至直腸上部)、胰、膽囊和脾的靜脈血。其主要生理功能在於將腸道吸收的物質輸送到肝臟進行合成、解毒、儲存,並可分泌膽汁。當門靜脈發生循環障礙時,血液易發生倒流,產生門脈高壓症。

肝門靜脈吻合和側支循環

肝門靜脈系與上、下腔靜脈系間的吻合和側支循環
肝門靜脈系與上、下腔靜脈系之間有豐富的吻合,其主要吻合部位如下。
(1)經食管靜脈叢與上腔靜脈吻合 肝門靜脈←胃左靜脈←食管靜脈叢→食管靜脈奇靜脈上腔靜脈
(2)經直腸靜脈叢與下腔靜脈吻合 肝門靜脈←脾靜脈←腸繫膜下靜脈←直腸上靜脈←直腸靜脈叢→直腸下靜脈或肛靜脈→陰部內靜脈→髂內靜脈→髂總靜脈→下腔靜脈。
(3)經臍周靜脈網與上、下腔靜脈吻合 肝門靜脈←附臍靜脈←臍周靜脈網→上、下2條途徑。
(上)
胸腹壁靜脈→腋靜脈→鎖骨下靜脈→頭臂靜脈→上腔靜脈
腹壁上靜脈→胸廓內靜脈→頭臂靜脈→上腔靜脈
(下)
腹壁淺靜脈→大隱靜脈→股靜脈→髂外靜脈→髂總靜脈→下腔靜脈
腹壁下靜脈→髂外靜脈→髂總靜脈→下腔靜脈
(4)經腹膜後靜脈叢與上、下腔靜脈吻合 肝門靜脈←腸繫膜上、下靜脈←胰、十二指腸、升結腸、降結腸的小靜脈←腹膜後靜脈叢→上、下2條途徑。
(上)
低位肋間後靜脈、肋下靜脈→半奇靜脈、奇靜脈→上腔靜脈
(下)
膈下靜脈、腰靜脈、睾丸(卵巢)靜脈→下腔靜脈
在正常情況下這些吻合支不開放。當肝門靜脈高壓時,吻合支開放形成側支循環,肝門靜脈系部分血液分流進入上、下腔靜脈系,從而緩解肝門靜脈的高壓。但是,由於血流量增多、壓力增高,原本細小的交通支變得粗大和彎曲,出現靜脈曲張。如果食管靜脈叢曲張破裂,可引起嘔血;直腸靜脈叢曲張則形成痔,痔破裂導致便血;臍周靜脈網曲張,則在腹壁出現“海蛇頭”現象。當肝門靜脈系的側支循環失代償時,還可引起其收納範圍內的臟器淤血,出現脾腫大和腹水等。 [1] 
(圖冊“肝門靜脈的類型和解剖結構”參考資料: [3] 
肝門靜脈的類型和解剖結構

肝門靜脈相關疾病

1.瀰漫性肝癌併發肝門靜脈內癌栓形成:
肝臟門靜脈系統受侵和癌栓形成是肝癌肝內擴散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影響病人預後和介入治療的主要因素。發生肝門靜脈受侵和癌栓形成的概率與肝癌的類型、病灶大小及病程長短有關。瀰漫型肝癌90%以上併發肝門靜脈內癌栓形成,70%以上的巨塊結節型肝癌有肝門靜脈侵犯和癌栓形成,而結節型肝癌較少發生,僅有3%左右。肝癌門靜脈受侵多見於分支血管,但亦可侵犯主幹。肝門靜脈不同部位癌栓形成與腫瘤位置有關,右葉腫瘤常累及肝門靜脈右支及主幹,而左葉腫瘤常累及肝門靜脈左支及主幹。
CT表現:
①平掃示肝門靜脈內癌栓的密度與血液密度無明顯差異或稍低,受累的肝門靜脈增寬,與主幹或分支的比例失調;②增強掃描表現為肝門靜脈內的低密度結節或肝門靜脈不強化;③肝門靜脈周圍可見細小的網狀異常強化的側支循環血管;④具有肝癌的其他CT特點。
鑑別診斷:肝門靜脈內癌栓形成主要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肝門靜脈血栓形成鑑別。肝門靜脈內血栓罕見,多伴有其他疾病如急性胰腺炎、高血凝狀態等,其表現多為侷限於肝門靜脈主幹或大的分支,亦可廣泛累及整個肝門靜脈系統,導致肝門靜脈高壓及大量側支血管形成,無肝癌證據,結合臨牀一般不難鑑別。對於肝炎後肝硬化病人出現肝門靜脈內栓子時,應高度懷疑有肝癌,但在採用螺旋CT和超高速CT以快速螺旋方式掃描時,應避免把肝門靜脈內尚未充盈造影劑的部分誤診為栓子形成。

肝門靜脈應用解剖

現如今對於肝臟的分葉分段多采用Couinand的肝段劃分方法,即依據Glisson系統的分佈規律和肝靜脈走行,進行肝段劃分。在Glisson系統中以門靜脈最為粗大,且走行部位和分佈範圍相對恆定,變異較少,故常以其為代表作為分葉分段的依據。然當肝門靜脈的主幹及其主要分支發生變異時,致使Couinaud肝段不能真實反映肝臟內部解剖結構,導致影象學定位錯誤和影響肝臟手術方案的制定與精確實施。因此,掌握肝門靜脈的形態學資料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肝門靜脈分支的變異情況,對於肝臟外科手術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肝門靜脈的分叉情況:
在第 1 肝門處,肝門靜脈主幹末段外徑為(10.86±2.01)mm。54.0% 肝門靜脈主幹在肝實質外分叉,其分叉點距肝實質的垂直距離為(8.79±3.35)mm,34.0%的肝門靜脈主幹貼近肝實質處分叉,2.0%肝門靜脈主幹在進入肝實質後約 2.5 mm 處分叉。
肝門靜脈分支的類型:
按照 Couinaud和 Atri等的方法肝門靜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Ⅰ型:兩支型佔 80.0%,即左、右兩支。
Ⅱ型:三支型佔 6.0%,即肝門靜脈主幹同時分為左支,右前葉支和右後葉支。
Ⅲ型:佔 4.0%,即肝門靜脈主幹先發出右後葉支,然後繼續上行分為右前葉支和左支。
Ⅳ型:佔 2.0%,即肝門靜脈右後葉支從肝門靜脈分出後,肝門靜脈主幹左行延續為左支主幹,右前葉支從肝門靜脈左支分出。
Ⅴ型:佔 2.0%,即肝門靜脈左支水平段缺如。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發現一種雙分叉型佔 4.0%,即肝門靜脈主幹先分為右後葉支和另一主幹,隨即這一主幹分為左支和右前葉支,本文將其暫定為Ⅵ;1 例肝門靜脈主幹先後發出右後葉支和左支,然後延續為右前葉支佔 2.0%,定為Ⅶ型;並未見Ⅷ型,即四分叉型。 [2] 
參考資料
  • 1.    姜國華. 局部解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
  • 2.    張慧,周庭永,錢學華,劉本菊,徐偉,李林宏,呂發金.肝門靜脈的應用解剖[J].中國臨牀解剖學雜誌,2010,28(06):625-628.
  • 3.    崔慧先,李瑞錫. 局部解剖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