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國公墓

鎖定
萬國公墓,初名薤露園,1914年建成。後更名為“薤露園萬國公墓“,指不受國籍、種族、姓氏等限制,中西人士皆可安葬的公共墓地。
萬國公墓現位於上海虹橋路1290號。1984年萬國公墓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其名人墓區與外國人墓區對外仍稱萬國公墓。 [1] 
中文名
萬國公墓
地理位置
虹橋路1290號 [5] 
佔地面積
81800 m²
特    點
正大門前架有小橋,橋上設鐵門
含    義
指不受國籍、種族、姓氏等限制
投用時間
民國3年(1914年)

萬國公墓歷史背景

初名薤露園,清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浙江上虞人經潤山在上海西鄉(今虹橋路滬杭鐵路西側)購地20餘畝(1.33萬平方米)籌建,至民國3年(1914年)建成。不久,經潤山病故,該園漸被滬杭甬鐵路佔用。民國6年,經潤山之妻汪國貞在虹橋路南、張虹橋購地55.6畝(3.71萬平方米),將園西移至此,更名為“薤露園萬國公墓”,民國23年9月,由上海市政府衞生局接辦,改為公營。翌年,公墓面積擴大到122.8畝(8.18萬平方米)。

萬國公墓位置

萬國公墓,地址虹橋路1290號。公墓四周小河環繞,正大門前架有小橋,橋上設鐵門,上面鐫刻“薤露園萬國公墓”字樣。墓地內芳草萋萋,鮮花似錦。大路、小道旁樹木參天,綠蔭覆蓋,氣氛莊嚴肅穆。

萬國公墓歷史背景

萬國公墓舊景
萬國公墓舊景(4張)
作為名聞遐爾的上海一流公墓,墓葬者有清朝、國民政府的達官顯貴和富商巨賈,其中有曾任清政府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郵傳部尚書岑春煊李鴻章之弟、曾任清政府郵政大臣的李伯行,清政府上海道台袁伯夔等。墓葬者還有辛亥革命以來的社會名人和進步人士,如宋慶齡的父母宋嘉樹和倪桂珍,辛亥革命早期活動家黎仲實,曾任孫中山、張學良和蔣介石顧問的澳大利亞人威廉·亨利·端納,國民黨上海招商局長趙鐵橋等。民國25年,魯迅逝世後,也安葬於此。
民國26年,公墓紀念廳堂內的傢俱擺設和園內大樹被侵華日軍搶劫盜伐殆盡,部分建築被炮火毀壞。汪偽政權上台後,遂由其接管。抗戰勝利後,又歸國民黨政府管理。
1949年5月解放後,公墓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衞生局接管,後劃歸市民政局。當時共有墓葬2600餘座。公墓經修葺一新後,開辦骨灰安葬業務。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墓遭到毀滅性破壞,墓藏幾乎全被砸毀,花木和建築無一倖存,墓地成了工廠和菜園。後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過問下,拆毀的宋慶齡父母合葬墓得到修復。1973年,市民政局收回包括宋氏墓地在內的30畝土地,恢復萬國公墓,並在張虹路(今宋園路)新開東大門,建造外賓接待室、辦公室等。1980年,又收回土地19.16畝,1981年,公墓收回全部土地,並擴大至151.95畝,萬國公墓建有國內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
1984年,萬國公墓改為宋慶齡陵園。 [1] 

萬國公墓墓園分佈

萬國公墓名人墓園

上海市萬國公墓名人墓園,佔地1.1萬平方米,遍植花木,佈局採用園林式,整個墓區一片綠草如茵。

萬國公墓魯迅墓

民國25年10月19日5時25分,魯迅氣胸導致心力衰竭而長逝於大陸新村9號寓所,遺體葬於萬國公墓。魯迅墓地處萬國公墓東側下區,佔八穴位置,每穴長366公分、寬183公分,總面積53.6平方米。
魯迅棺木由宋慶齡和茅盾夫人孔德祉在萬國殯儀館選定,楠木製作,深紅色,左右各有兩個銅拉手,棺內襯白緞,有枕,上加內蓋,上半身為玻璃,下半身為薄板。魯迅遺體穿白紡綢襯衫褲、咖啡色薄棉袍、白襪、白底黑麪布鞋,外裹褐色棉衾,上覆緋紅色面子湖色夾裏彩繡棉被。
10月22日下午4時半,魯迅葬儀在萬國公墓禮堂前舉行。由蔡元培致辭,沈鈞儒報告事蹟,宋慶齡、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章乃器、鄒韜奮、蕭軍相繼致詞,胡愈之宣讀悼詞許廣平朗讀題為《魯迅夫子》一文致哀。向靈柩行禮默哀後,王造時、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獻旗於柩上,旗為白緞錦旗,長202公分、寬103公分,上貼沈鈞儒書寫的“民族魂”三個黑絨大字。數千民眾參加魯迅葬儀。
魯迅墓碑由夫人許廣平親自設計圖樣。又選出魯迅民國22年為埃德加·斯諾編譯《活的中國》所攝的照片,由周建人去畫像店燒製瓷像。魯迅逝世週年時,水泥碑立於墓穴之後。墓碑呈梯形,瓷像嵌在墓碑上部。11月19日,許廣平訂購柏樹21株,給墳地加土、種樹、鋪草,始成墓區設置。
八一三戰火中,公墓遭破壞,魯迅墓地雜草叢生,瓷像破裂缺損,樹木稀疏不齊。後內山完造讓人除去雜草,補種冬青樹。民國33年,設法重新制換瓷像。新瓷像大小和原狀相同,繪像風格略異。
民國36年夏,許廣平設計繪製“魯迅墓園圖”,按圖改建後的墓為正方形,南邊正中入口,三步石級,迎面是4只(1大3小)供瞻仰者插花的胖肚形毛石花瓶,後是墓槨,再後為野山式墓碑,碑頂左右呈圓形,碑身斜向鑿多條寬溝,碑面嵌有黑石板,上鑲橢圓形瓷制魯迅遺像,像下刻周建人所書“魯迅先生之墓,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生於紹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卒於上海”的陰文貼金碑文。墓四周,以毛石作圍,沿圍石遍植冬青,近冬青種12棵柏樹,其中周恩來和許廣平於民國35年種的兩棵柏樹移至墓左右方。原墓碑側卧在墓穴右前方。1956年10月14日,魯迅先生靈柩移葬到虹口公園新建墓地。
整個名人墓園設有99個穴位,共葬有名人15人。名人墓區的雕塑羣體,造型設計具有紀念性、藝術性、整體性

萬國公墓名人墓穴

有記載的中國名人墓穴
第一號墓穴:金仲華,男,浙江桐鄉人,1907~1968年,上海市副市長; [2] 
第二號墓穴:楊杏佛,男,江西清江人,1889~1933年,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副會長兼總幹事 [3] 
第三號墓穴:謝晉元,男,廣東蕉嶺人,1905~1941年抗日名將;
第七號墓穴:王屏南,男,福建莆田(祖籍山西)人,1893~1950年,上海抗日義勇軍負責人; 以遷第八號墓穴:魯迅,男,浙江紹興人,1881~1936,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第十九號墓穴:張樂平,男,浙江海鹽人,1910~1992年,著名畫家;
第二十號墓穴:周信芳,男,浙江慈溪人,1895~1975年,上海京劇院院長、著名京劇藝術表演家;
第二十一號墓穴:馬相伯,男,江蘇丹陽人,1840~1939年,復旦大學創始人;
第二十九號墓穴:周作民,男,江蘇淮安人,1884~1955年金融家;
第三十三號墓穴:盛丕華,男,浙江寧波人,1882~1961年,上海市副市長; [4] 
第三十四號墓穴:顏惠慶,男,上海市人,1877~1950年外交家;
第五十三號墓穴:俞振飛,男,江蘇蘇州人,1902~1993年,上海京劇院院長著名京劇、崑劇藝術表演家;
第五十七號墓穴:江紹基,男,江蘇無錫人,1919~1995年,醫學界傑出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七十二號墓穴:陳鶴琴,男,浙江上虞人,1892~1982年,兒童教育家;
第七十三號墓穴:楊度,男,湖南湘潭人,1874~1931年,政治活動家;
第七十四號墓穴:黎仲實,男,廣東肇慶人,1886~1919年,辛亥革命早期活動家。

萬國公墓外籍人

萬國公墓原有外籍人墓區,“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1976年起,陸續把葬在浦東公園的部分外籍人遺骨遷葬於此,共葬有25個國家的640位人士,大多為知名度較高的外籍人,其中有韓國臨時總統樸殷植、軍務部長盧柏麟等。“文化大革命”中遷到浦東公墓的內山完造夫婦,也在此時遷回。
內山完造於1959年9月應邀來中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大典,不幸因腦溢血於9月21日在北京逝世。遵照其生前遺願,遺體在北京火化後,骨灰護送到上海與已故夫人美喜子合葬在萬國公墓。
內山完造墓於1967年遷到浦東公墓,1976年又遷回萬國公墓外籍人墓區內。墓地面積由遷出前的4.5平方米擴大到36平方米,兩座並列的橋式墓碑上分別刻着:“內山書店創立者內山美喜子之墓”、“內山書店結束者內山完造之墓”。墓前書形的碑上刻着作家夏?尊所撰寫的碑文:“以書肆為津樑期文化之交互生為中華友歿作華中土吁嗟乎如此夫婦”。
1985年,為紀念內山完造誕辰一百週年,有關部門在新立的紀念碑上刻上日中友好協會顧問、作家小澤正元手書的中文正楷:“內山完造先生為日中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卓越貢獻的精神永垂不朽內山完造先生誕辰百週年紀念一九八五年九月小澤正元書”。翌年,在紀念碑上又鑲嵌內山夫婦的合影瓷照。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萬國公墓外籍人墓園。整個園內樹木葱籠,綠草如茵,環境整潔寧靜。名人墓地及墓碑設計新穎莊重,造型各異,達到紀念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