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廉·亨利·端納

鎖定
威廉·亨利·端納(1875年6月22日-1946年11月9日),出生於澳大利亞,自幼立志從事新聞職業。後自學成才,被悉尼《每日電訊報》招聘為記者,因工作勤奮、報道視角獨特,很快被提升為該報副主筆。1903年,端納遠赴中國進行採訪報道。因追蹤報道日俄戰爭、率先披露袁世凱與日本人簽訂“二十一條”等內容,轟動中外,成為新聞界的明星記者。在端納旅居中國整整四十年的傳奇生涯中,他曾擔任張人俊、孫中山、張學良、蔣介石等人的私人顧問。1946年11月9日,端納在上海逝世,終年71歲。 [1-2]  [4] 
中文名
威廉·亨利·端納
外文名
William Henry Donald
國    籍
澳大利亞
出生日期
1875年6月22日 [4] 
逝世日期
1946年11月9日 [1] 
出生地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

威廉·亨利·端納人物生平

端納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一個小城裏斯峪。他是以一個新聞記者的身份開始關注中國的。鴉片戰爭後國門洞開的中國,始終是洋人們的興奮點。在驟然興起的“中國熱”中,新聞記者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端納便是其中之一。端納的“遊説”之路,是憑自己的努力走出來的。他約於1903年到香港,供職於《德臣西報》《中國郵報》。他最早接近的中國政要是兩廣總督張人駿。為了求見張總督,他曾在廣州兩廣總督府門前“死等”。端納以三寸不爛之舌,縱論天下大勢。張人駿總督以香檳酒待之,並聘其為無報酬的“名譽顧問”,並得隨時晉見總督之權。 [1] 
之後,端納又在香港主動求見孫中山,當時,孫中山遊歐,只得由胡漢民出面接見,但從此以後,端納便與革命黨人保持着密切關係。辛亥革命起,上海革命黨人在伍廷芳公館成立總部,指揮東南數省之革命,伍廷芳總其事。端納乃鼎力協助伍氏之工作,內促各省反清光復,外則任對外交涉之事,人稱“革命黨的無官職的外交部長”。 [1] 
孫中山返國後,與端納相見恨晚,數日長談,論及中國當時面臨之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重大問題。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聘端納為“中華民國外務高級參議”。 [1] 
1915年1月,日本以“二十一條”(日本與袁世凱秘密簽訂的秘密條款)為交換條件,支持袁世凱稱帝。端納欲得“二十一條”之詳情,乃以財政總長周自齊為突破口,展開“遊説”工作。周自齊不敢透露絕密的“二十一條”,暗示袁氏之英國顧問毛裏森(端納的好友、袁世凱的政治顧問)處有英譯本。據此,端納終得“二十一條”正式文本,並對外發布,引起國內外輿論大譁。 [1] 
張作霖皇姑屯被炸身亡後,端納經人介紹赴瀋陽謁見張學良,從此,端納成了張學良的顧問(一説受蔣介石委派)。他對張學良有“三大勸”:一勸張學良戒毒;二勸張學良處決楊宇霆常蔭槐(兩人均為東北軍元老重臣);三勸張學良歸順中央政府。 [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首的“主戰派”和以宋美齡為首的“主和派”激烈爭吵。宋美齡力主先派一個可信賴的人到西安了解情況,然後再設法把蔣介石營救出來。宋美齡選定了端納。一則端納與張學良的關係甚篤,曾任張學良的顧問。“九·一八”事件之後,張學良曾被迫下野周遊歐洲,其間就是端納朝夕相伴。二是端納與蔣介石夫婦的關係亦非同一般。1934年,當端納陪張學良從歐洲回國後,適逢蔣介石發起所謂“新生活運動”,宋美齡為宣傳這一運動,請端納幫助她處理信件和報告。張學良本來不想割愛,但既然宋美齡開了尊口,他也不好拒絕,最後只答應端納為蔣介石夫婦工作六個月,但最後端納還是被他們硬留在了身邊。 [1] 
“西安事變”後,南京主戰派正調兵西進,交通受阻,音訊中斷,情況完全不明。但端納卻把此次重任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12月13日午後,他衝破主戰派的層層阻力,帶着宋美齡寫給蔣介石和張學良的兩封親筆信,踏上了西安斡旋之路。 [1] 
端納到西安後,在與張學良的會談中,進一步證實了自己的判斷,蔣介石當時不僅沒有生命危險,而且張、楊對他並無惡意。端納表示同意張學良提出的主張,並承諾竭力去説服蔣介石。會談結束時,他還一再告誡張學良,千萬要保證蔣介石的安全,如果他性命不保,中國必然大亂,這隻能對日本有好處。 [1] 
傍晚時分,在張學良的陪同下,端納來到了臨時扣押蔣介石的地方。蔣介石做夢也想不到端納會到來,一時激動得流出淚來。聽了端納的一席話,再看了宋美齡的來信,又聯繫到張學良、楊虎城對他的態度,蔣介石終於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並沒有什麼危險,也明白了“兵諫”的真實意圖。於是,蔣介石固執的態度漸漸地發生了轉變。緊接着,端納又帶着蔣介石給何應欽停止進攻和讓宋子文前來西安與張、楊談判的手諭回到了南京。至此,一場可能爆發的內戰終於避免了。 [1] 
遺憾的是,張學良在護送蔣介石一回到南京,就失去了自由。為此,端納常為自己的“言而無信”深感愧疚。端納不厭其煩地為張學良求情,終於招致蔣介石對他的不滿,並開始冷落他。 [1] 
西安事變”剛結束,南京的親日派就通過《中央日報》攻擊端納是張學良的同謀,指控他“出賣中國”,要求把他押送出境。戴笠還趁機將他與一日本人的談話錄音通過技術處理後,作為端納是日本間諜的“證據”呈給蔣介石,致使蔣介石對他產生了懷疑。無奈之下,端納於1940年離開了蔣氏夫婦。 [1] 
此後,端納在香港的一家飯店暫住下來,不久又到了太平洋上的塔西堤島。可是好景不常,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端納急忙乘一艘美國郵輪返航。不料,在途經菲律賓馬尼拉時,他被日本佔領軍關進洛斯巴尼斯集中營。端納隱姓埋名,混跡於其他白人囚犯中。雖然一些人認出了他,然而,無一人出賣這位日本人重金通緝的“幫中國人反擊東洋的西方魔鬼”。 [1] 
1945年2月,蔣介石通過盟軍海軍情報系統等部門和人員的證實,方知錯怪了端納,於是,馬上請求遠東地區盟軍司令麥克阿瑟採取特別營救行動。2月23日清晨,麥克阿瑟將軍組織了一次“洛斯巴尼斯”行動,救出了端納,並立即將他送往美軍珍珠港海軍醫療中心進行治療。 [1]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親筆簽署了一份電報送到端納手中,歡迎他回到中國。此時,經過四年的集中營折磨,端納的身體已受到嚴重的摧殘,他深感自己在世的時光不多。他越加思念中國,於是答應了蔣介石的要求。 [1] 
當迎接端納的飛機在上海江灣機場降落時,宋美齡、孔祥熙等人專門前往迎接,他們將端納安排到虹橋醫院治病。經仔細診斷,端納被確診患有晚期肺癌。治病期間,蔣介石也多次去醫院探望端納。在端納彌留之際,宋美齡還親自在其牀側為他誦讀《聖經》。1946年11月9日,端納溘然長逝,終年71歲。 [1] 

威廉·亨利·端納人物評價

孫中山曾以“不勝感激”評價瑞納:“國家統一,偉業告成。你曾力將我們的主義宣示天下,使革命獲得成功;南京一役,你更是奔走滬寧之間,盡力助我軍民。每念及此,不勝感激。” [1] 

威廉·亨利·端納相關書籍

張威教授著有《端納檔案:一個澳大利亞人在近代中國的政治冒險》。此書展現了近代澳中關係史上一個重要而頗具魅力的人物,它詳細地描述了威廉·亨利·端納的生平——從19世紀末他在新南威爾士里斯岣的童年講起,直到1946年他在上海逝世。歷史記錄表明,有兩位澳大利亞記者在20世紀上半葉深入參與了中國政治。第一位即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1862-1920),他是《倫敦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曾在1912年至1916年期間擔任過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1859-1916)的政治顧問。第二位澳大利亞記者便是端納,他於1903年任香港《德臣報》編輯,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擔任過“少帥”張學良(1901-2001),以及蔣介石(1887-1975) 和宋美齡(1897-2003)的政治顧問。這兩位澳大利亞人都經歷了近代中國歷史上諸多的戲劇性事件,並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然而,在“北京的莫理循”成為澳大利亞—中國研究焦點的同時,有關端納的研究卻是鳳毛麟角,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在於缺乏資訊。為了填補空白,本書作者張威教授歷時10年,在全球範圍內追尋有關端納的資訊,包括其生平與時代背景。通過研究,張教授完成了一部翔實的端納傳記,從而對中國的澳大利亞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加深了讀者對這位重要人物的理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