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宇霆

鎖定
楊宇霆(1885年8月29日—1929年1月10日),字鄰葛,系北洋時期奉系軍閥首領之一。奉天法庫(今瀋陽市法庫縣)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1916年始受張作霖重用,在張作霖統一東北和兩次直奉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任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總參議、東三省兵工廠總辦等職。張作霖死後,楊以東北元老自居,與張學良長期不和。日本人也從中挑撥張楊關係。1929年1月10日,被張學良派人槍擊身亡。 [3-4] 
中文名
楊宇霆
外文名
Yang Yuting
別    名
玉亭
號凌閣
字鄰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5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1929年1月10日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主要成就
督辦奉天兵工廠,建立東北海軍,修築戰備公路,制定田賦制度
出生地
奉天法庫(今瀋陽市法庫縣
重要事件
楊常事件,東北易幟,直奉大戰
祖    籍
宋道口鎮代嶺村
職    務
國民政府委員,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江蘇軍務督辦

楊宇霆人物生平

原名玉亭,號麟閣,後因仰慕三國諸葛亮而改字鄰葛。祖籍河北省灤縣戴家嶺村,清同治年間,其祖父楊正榮攜家逃荒,至奉天法庫縣(今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定居。 [2]  楊正榮生有四子,次子曰永昌。永昌生四子,次子即楊宇霆。 [3] 
1885年8月29日生於遼寧省法庫縣城東蛇山溝村。10歲入私塾讀書。1904年考中秀才。清朝廢科舉辦學堂後,考入奉天省立中學堂,畢業後入奉天陸軍學校。1906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第七期(公費留學),與徐樹錚等人同學 [2]  。1910年5月畢業回國,任長春陸軍第三鎮炮兵見習隊官。 [1]  [3] 
民國成立後,任東三省講武堂炮兵上校教官。不久,調北平陸軍部任科員。後調任奉天軍械廠兵器科長。1914年任兵工廠廠長。1916年4月,奉天督軍兼省長張作霖任命他為奉天督軍署參謀處長,不久升任督軍署參謀長,軍銜為陸軍少將。 [1] 
1918年2月,段祺瑞與張作霖、楊宇霆合謀在秦皇島截取副總統馮國璋之軍械船,此即傳聞一時的“秦皇島劫械案”。張作霖、楊宇霆用劫獲的27000支步槍,武裝了7個混成旅,並在軍糧城組成奉軍總司令部,張作霖任總司令,徐樹錚為副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後來楊宇霆與徐樹錚合謀,動用奉軍經費和軍械,準備另建軍隊,張作霖發覺後,將其解職。此後,楊宇霆依附徐樹錚,先後任總統府侍從武官和西北邊防軍司令部參謀。 [1] 
1921年春,第一次直奉戰爆發前,張作霖迫於人才缺乏,捐棄前嫌,將楊宇霆召回奉天,任命為巡、軍兩署總參議,贊劃軍務。當時和王永江(奉天省財政廳長兼代理省長)一整軍備,一理財政,成為張作霖的左膀右臂。 [1] 
1922年4月,直奉之間爆發第一次戰爭。結果奉軍大敗,遺退關外。張作霖將奉軍改稱為鎮威軍,自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楊宇霆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總參議,兼任訓練總監,開始掌握東三省軍事大權。當時,奉系軍閥中分為新舊兩派。舊派是和張作霖一起拉桿子的舊部,代表人物是張景惠、張作相等。新派則是新式軍校畢業的人才,代表人物是楊宇霆、郭松齡、張學良等。新派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勢力大張,舊派勢力漸消。但新派內部也充滿矛盾,其中主要是“士官派”和“陸大派”之間的鬥爭。“士官派”係指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為主的將領,如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等,以楊宇霆為首腦;“陸大派”係指出身於北京陸軍大學及保定軍校的將領,以郭松齡、張學良為首領。 [2] 
1923年,楊宇霆首任東三省兵工廠總辦,並晉升陸軍中將。他經常深入工人之中,與工人同食,每天菜錢不過二元。 [2]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自任總司令,以楊宇霆為總參謀長,乘機率十七萬大兵入關,以洗前恥,第二次直奉戰爭正式爆發。不久,直系將領馮玉祥秘密回師,發動北京政變。直系陣腳大亂,軍心渙散,因此慘敗。張作霖入關,與馮玉祥等推舉段祺瑞為臨時執政。這次戰役奉軍的勝利,主要得力於新派的力量,所以楊宇霆也聲勢赫赫。1925年8月,楊宇霆被任命為江蘇督軍,與李景林督直、張宗昌督魯、姜登選督皖,形成一字長蛇陣式,奉系勢力大張。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奉軍以維持秩序為藉口,駐軍上海,淞滬也被納入奉系勢力範圍。浙江督軍孫傳芳不能容忍這種局面,於1925年雙十節假借檢閲軍隊之名,調集大軍,向江蘇出動。楊宇霆到任不及一個月,一切部署均未就緒,知道難以抵抗,為保全實力,他下令奉軍撤退。10月16日,孫傳芳佔領上海,通電討奉,長江流域各省紛紛響應。楊宇霆18日棄職離開南京,姜登選也棄職離開蚌埠,奉軍縮短防線,集中到徐州,與張宗昌取得聯絡。11月7日,楊宇霆因料敵不明,又放棄徐州。至此,奉系僅保有直隸和山東兩省。楊宇霆喪師失地,狼狽北歸,但仍被張作霖任為奉軍總參謀長。 [2] 
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功勞最大,但沒有得到賞賜。他曾經請求1925年11月,馮玉祥利用奉軍內部的矛盾,與郭松齡密訂“郭馮密約”聯合倒奉。11月22日,郭松齡召開軍事會議,歷數楊宇霆的罪證,發出“養電”,要求張作霖即日下野,並指名要求清除楊宇霆等人。楊宇霆遂辭職去大連。不久又復職,幫助張作霖籌劃軍務。 [2] 
楊宇霆極力為張作霖出謀獻策,奔走於大連、奉天之間,與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商討對策。12月,郭軍失敗,郭松齡夫婦被俘於遼中縣老大房村。張作霖在楊宇霆的急諫下,將郭松齡夫婦就地槍決。 [1] 
奉軍因蘇皖遺敗和郭松齡倒戈反奉,聲威大落。為使奉系軍閥東山再起,楊宇霆代表張作霖分別與直係軍閥和晉軍進行斡旋,達成聯合協議,接着奉軍再度大舉入關,趕走國民軍,控制了北京政權。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楊宇霆成為北京政權軍政外交的決策者。 [1] 
1928年春,國民革命軍北伐奉軍。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歸奉途中,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於皇姑屯。此後,東北統治集團中,楊宇霆的地位僅次於張學良。他既為第四方面軍軍團長,又是奉軍的總參議,掌握着軍政實權。7月3日,張學良就任東北保安總司令,整頓軍事,撤銷原有的軍團,實行“羣旅制”。楊宇霆不再掌握軍權,只任兵工廠督辦和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1] 
楊宇霆與張學良的政見分歧,突出表現在“東北易幟”上。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實行南北統一,楊宇霆對此堅決反對。1929年1月10日,張學良以研究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的名義,邀請楊宇霆和常蔭槐到帥府,將其2人槍斃。 [1] 
楊宇霆死後,張學良命令予以厚葬,並贈送一副輓聯,如: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帝揮痛淚,悽絕東山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6] 

楊宇霆主要事蹟

楊宇霆聲名鵲起

1916年4月,張作霖趕走段芝貴出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延請各方面人士,調楊宇霆任督軍公署參謀長。張作霖“初謀鞏定奉局,繼則籠吉、黑二省於掌握”,先後平息了五十三旅旅長湯玉麟的叛亂,瓦解了奉天軍務幫辦馮德麟的勢力,逼迫吉林督軍孟恩遠下台,驅逐黑龍江師長許蘭洲等,攫取了東三省的霸權。這一切,都是“楊宇霆參預帷幄,而底於成功”的。 [3] 
楊宇霆在協助張作霖統一東北的同時,利用與北京政府陸軍次長徐樹錚日本士官同學的關係,代表張作霖參加1917年4月和12月兩次督軍團會議,借支持“府院之爭”段祺瑞一方,圖謀向關內發展奉軍勢力。是年冬,段祺瑞以對西南主戰政策失敗而辭去國務總理一職,其心腹徐樹錚向楊宇霆提出,以陸軍部在日本訂購的軍火作為交換條件,請奉軍入關,逼迫代總統馮國璋下台,並恢復段的總理職務。在楊宇霆居間聯繫下,奉皖雙方達成協議。1918年2月,楊宇霆攜帶徐樹錚送給的空白領取軍械證件,率奉軍五十三旅張景惠部開到秦皇島,劫走了馮國璋本打算用來武裝直系的價值四千萬元的軍火,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秦皇島劫械案”。張作霖利用這批軍火武裝了五個混成旅, [8]  迅速壯大了奉軍。3月12日,張作霖組織援湘軍,自任總司令,以徐樹錚為副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進駐軍糧城,直接威脅馮國璋。23日,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從此,楊宇霆之名“崛起於東北,而漸震乎中原”。 [3] 

楊宇霆派系之爭

1922年4月,楊宇霆被張作霖任命為鎮威軍總參謀長,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戰敗後,在楊宇霆的建議下,張作霖決心整軍經武,以備再戰。楊宇霆將奉天軍械廠擴建為東三省兵工廠,並自兼兵工廠督辦,大力改善奉軍的後勤供應。同時,成立“陸軍整理處”,充實東三省講武堂,培訓中下級軍官,編練新軍。經過一年整訓後,奉軍共編成二十七個步兵旅,五個騎兵旅,約有三十五萬餘人,實力大有提高。期間,楊宇霆先後將留日軍官姜登選、韓麟春、於珍等人援引過來,逐漸形成日本士官派;而郭松齡憑藉與張學良的關係,以北京陸軍大學和保定軍校的畢業生為主體,形成陸大派。由於楊宇霆“嫉視”郭松齡的崛起,支持郭的張學良也“事事受楊阻礙”①,兩派的矛盾自此開始。 [3]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即以粵、浙、奉三角同盟為由,組織鎮威軍,以楊宇霆為總參謀長,率十七萬大兵入關,向直系宣戰。第二次直奉戰爭歷時約有兩月,奉張大獲全勝,入關與馮玉祥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楊宇霆的聲名也煊赫一時。1925年8月,段祺瑞執政府任命楊宇霆為江蘇軍務督辦、姜登選為安徽軍務督辦,奉張勢力達於蘇、皖兩省。楊宇霆到南京任職後,以勝利者自居,對直系將領、軍務幫辦陳調元多有歧視。陳遂與浙江督辦孫傳芳秘通款曲,共同反奉。10月初,孫傳芳舉兵進攻松江、上海,陳調元在南京策應,楊宇霆被迫離蘇北上。 [3] 
本來,奉軍取得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以郭松齡的戰功最大,張作霖原打算派郭松齡督皖,但因楊宇霆的反對而改派姜登選,郭松齡對楊頗為不滿。此次楊宇霆督蘇不到兩月,便喪師失地、鎩羽而歸,而張作霖仍任他為奉軍總參議,更引起了郭松齡等一些奉軍將領的憤懣。11月22日,郭松齡在直隸灤州倒戈反奉,要求張作霖即日下野,嚴懲楊宇霆。楊宇霆先避居大連,後又求助日本關東軍禁止郭松齡軍隊“越過南滿鐵路線”,為張作霖爭得了緩兵的機會。12月24日,郭松齡兵潰被俘,乃致書張學良,詞頗哀側,楊宇霆擔心張學良對郭寬釋,“縱虎貽患”,便將信焚燒,並急諫張作霖,將郭松齡夫婦就地處死。可見,郭松齡之死,是與楊宇霆密切相關的。 [3] 

楊宇霆楊常事件

張學良主政東北後,不僅外部局勢錯綜複雜,內部鬥爭也相當激烈。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勢力對張學良的地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2] 
楊宇霆富有領袖慾,並非不覬覦總司令的位子。但他一直處於參謀地位,很少有機會直接指揮軍隊,只在韓麟春病重時代任三、四方面軍軍團長數月,尚無根基;加上張作霖去世時,楊宇霆氣焰過盛,東北元老對他多無好感因此難以如願。 [2] 
張作霖死後,楊宇霆更加目中無人,對張學良儼然以監護人自居。張學良被推薦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楊宇霆對此大為不滿。張學良任命他為東三省保安委員會委員,他推辭不就,仍想以奉軍總參議和兵工廠總辦的身份,掌握實權,明説引退,暗中操縱,人稱“太上總司令”。張學良雖然年輕,但在軍中鍛鍊多年,勇敢剛毅。他不滿舊官僚的作風,大膽地起用新人,整頓軍政。楊宇霆卻看不起他,對張學良總以父執自居,表面上稱張學良為“少帥”或漢卿,背地裏卻不止一次地叫他“小六子”(張學良乳名 [7]  ),對張學良指手畫腳,很不尊重。 [2] 
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是楊宇霆的心腹。他身兼省長、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中東鐵路督辦三要職,是東北的實力派人物之一。張作霖死後,常蔭槐常赴瀋陽與楊宇霆會晤,並在黑龍江省擅自成立山林警備隊。楊宇霆熱心幫助,並運送軍械給他。當時東北軍正在縮編,楊、常的行為無異於經營獨立王國。因此,楊、常的結合成為張學良的心腹之患。 [2]  [3] 
楊宇霆與張學良的政見分歧突出表現在“東北易幟”上。楊宇霆反對張學良與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合作,而主張聯合西南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抵抗蔣介石,保持東北“獨立自主”的政治局面。1928年8月25日和10月7日,楊宇霆兩次揹着張學良與白崇禧會見。白崇禧勸楊宇霆推翻張學良取而代之,並願意提供幫助。蔣介石獲悉此事後,立即密告張學良,叫他“先下手為強”。楊宇霆雖沒有謀害張學良之心,但堅持反蔣不變。12月29日,東北正式“易幟”,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楊宇霆為國民政府和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張學良宣誓就職時,楊宇霆當場表示不接受其委任,乃拂袖而去。與此同時,日本竭力挑撥離間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係,大川周明送給張學良一本《日本外史》,並用紅筆將豐臣秀賴被權臣德川家康推翻的一段史實勾畫出來,暗示楊即德川家康,張為豐臣秀賴。關東軍還設法將一些楊宇霆與日本人密謀聯繫、要篡奪張氏政權的假情報傳到張學良手中,希望張、楊互相爭權、火併,日本好從中漁利。 [3] 
1929年1月7日,楊宇霆為其父祝壽,楊公館門前車水馬龍,盛況為瀋陽向所未有。張學良偕夫人于鳳至親往道賀,楊宇霆竟以普通禮節相待,與一般賓客無異。席間,楊的一舉一動儼然以東北領袖自居,而來自全國各地的賀客也對楊恭維備至。張學良目睹這些情景,更感到楊宇霆是他施政的最大障礙,遂決心除掉楊宇霆。 [3] 
1月10日,楊宇霆、常蔭槐一起來見張學良,以管理中東鐵路為名,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為督辦。張學良表示,目前東北剛剛安定,涉及外交的事情應慎重考慮,須從長計議。楊、常則要求立即決定,並拿出已擬好的文件要張學良簽字。張學良認為楊、常欺人太甚,忍無可忍,便推託吃過晚飯後再説。 [3] 
張學良立即用電話召來遼寧警務處長高紀毅,佈置處決楊宇霆和常蔭槐。晚七時,楊、常如約而至,在老虎廳被就地處決。 [2] 

楊宇霆造福家鄉

楊宇霆對家鄉的建設比較關心。1925年他和城鄉士紳、商號共同捐獻大洋40萬元,在法庫城內西街路北建立一所平治學校。與平治學校同時開工的還有一座電燈廠,該廠1927年完工後,不僅為縣城照明帶來方便,而且對糧谷加工、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他還在家鄉蛇山溝村,為村民辦了一所業餘學堂,受到村民的稱讚。 [1] 

楊宇霆後世紀念

楊宇霆公館是楊宇霆的官邸和寓所,約建於1920年。位於瀋陽市大東區小河沿路青雲寺裏18號,現為瀋陽市地税局大東分局所在地,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參考資料
  • 1.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瀋陽市志 17 人物,瀋陽出版社,2000.04,第44頁
  • 2.    朱漢國主編;楊羣分冊主編,中華民國史 第6卷,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01,第109頁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 卷7》,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558頁
  • 4.    江蘇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 第49輯 民國江蘇的督軍和省長 1911-1949,《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3.06,第150頁
  • 5.    陳伯超主編,瀋陽都市中的歷史建築匯錄,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09,第143頁
  • 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鐵嶺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鐵嶺文史資料 第3輯,政協遼寧省鐵嶺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10,第74頁
  • 7.    [黨史學習教育] 學黨史 鑄初心 記使命 勇擔當 之三十九  .湖南城市學院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10-02]
  • 8.    西安事變參考書架——第四章 內戰和將領們 1.我的帶兵之道  .陝西省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