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愃

鎖定
李愃(1735年—1762年),字允寬,號毅齋朝鮮王朝王族,朝鮮英祖李昑次子,朝鮮正祖李祘的生父。
李愃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二十一日,母為映嬪李氏乾隆元年(1736年)被立為王世子,乾隆十四年(1749年)代理聽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於他患有嚴重的火病等精神疾病及朝中黨爭等因素,導致父王英祖令其自裁,他不肯就範,遂被關進米櫃中,數日後活活餓死,這一事件史稱為壬午禍變。死後英祖賜諡“思悼”,故通稱“思悼世子”(사도세자)。其子李祘被過繼給伯父孝章世子,後繼承王位,是為正祖,正祖雖然改李愃諡號為“莊獻”,並展開一系列追崇活動,但始終未能追尊為王。直到朝鮮高宗稱帝以後,才將李愃追尊為“莊宗大王”,不久升格為“莊祖懿皇帝”,葬於隆陵
全    名
李愃
別    名
思悼世子
莊獻世子
莊祖大王
允寬
毅齋
諡    號
思悼世子(英祖賜)→莊獻世子(正祖改)→神文桓武莊獻廣孝大王(高宗上)→神文桓武莊獻廣孝懿皇帝(高宗升)
封    號
綏德敦慶弘仁景祉章倫隆範基命彰休(正祖上);贊元憲誠啓祥顯熙(哲宗上)
廟    號
莊宗→莊祖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朝鮮漢城昌慶宮集福軒
出生日期
1735年2月13日(雍正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逝世日期
1762年7月12日(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二十一日)
逝世地
朝鮮漢城昌慶宮
陵    墓
隆陵
安葬地
隆陵
主要作品
《凌虛關漫稿》

李愃人物生平

李愃早年生涯

李愃是英祖李昑的次子,正祖李祘的父親,生母是映嬪李氏,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月二十一日降生於昌慶宮集福軒。七年前,英祖的獨子孝章世子去世,王嗣長期空缺,李愃的降生使朝鮮“舉國歡忭”。英祖將他定號為“元子”,並祭告宗廟社稷,頒示朝鮮八道,説:“三宗血脈(指孝、顯、肅三宗)將絕而始續,今幸有歸拜列祖之顏。喜悦之極,感懷亦深矣!” [1] 
李愃家系圖(莊獻誤作莊憲) 李愃家系圖(莊獻誤作莊憲)
英祖對李愃寄予厚望,在李愃還在襁褓中時,就於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決定立他為王世子,三月十五日舉行冊封儀式,成為到當時為止受封年齡最小的王世子(後被純宗李坧打破記錄)。 [2-3]  據説那時的李愃就已聰明超凡,英祖命官員寫《文王世子篇》屏風,李愃看到“王”字就指着父親英祖,看到“世子”兩字就指着自己,又學會了天、地、父、母等63字。乾隆二年(1737年)就開始給李愃開書筵,從《孝經》、《小學》開始,學習各種儒家經典。 [4]  乾隆三年(1738年)被清朝乾隆帝派遣的使臣襄泰、岱奇冊封為朝鮮國王世子。 [5] 
當時李愃只有三歲,但言行舉止已經自覺遵照儒家規範。他學到《千字文》的“侈”字時,就脱下半臂衣和紫羅珠帽,長大後經常穿綿衣而非綢緞衣服。還有一次英祖和他吃飯時,英祖叫喚他,他馬上吐出嘴裏的飯,應聲而起,説這是依據《小學》中“食在口則吐之”,英祖説:“你才三歲,就已經有如此深入的體悟了啊!”這些故事一方面表現李愃的超凡天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自幼因嚴格教育所受的束縛與壓迫,被認為是後來嚴重精神疾病的原因。 [4] 
英祖不僅注重在教育上對李愃的嚴格培養,也讓李愃自幼參與政事。乾隆四年(1739年),英祖甚至提議禪位於年僅五歲的李愃。乾隆七年(1742年),英祖讓八歲的李愃穿着冕服參拜宗廟,“進退拜跪,鹹中節度,左右聳觀”。 [6]  乾隆八年(1743年),李愃行冠禮,翌年迎娶洪鳳漢之女(惠慶宮洪氏)為王世子嬪 [4] 

李愃父子不和

李愃畫像(現代作品) 李愃畫像(現代作品)
乾隆十二年(1747年),宮中流行天花,英祖轉移到慶德宮(今慶熙宮)躲避天花,都承旨洪象漢傳達李愃的問安請求,英祖婉拒。 [7]  其後英祖又去慶德宮摹寫朝鮮肅宗御真,李愃請求問安,英祖讓他侍奉仁元王后,不必來問安。 [8]  後來惠慶宮洪氏撰寫《恨中錄》,將這些事例列舉為父子之間已有隔閡的證據。此外,《恨中錄》還記載,當時有幾個曾侍奉過朝鮮景宗的宮人被安排服侍李愃,她們説映嬪李氏只是世子的私親,不可經常相見,以此阻止李愃母子相見,又不讓英祖常去看李愃,散佈謠言,挑撥父子關係。在和平翁主的建議下,世子的住所從儲承殿搬到離英祖住所很近的景春殿,以創造父子能夠見面的機會,但不久和平翁主就去世了,英祖和李愃之間的不和也日益公開化。 [9]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英祖以自己有病須靜養為由,命李愃代理聽政。英祖稱“大朝”,李愃稱“小朝”,大事裁決於“大朝”,小事則李愃自己處理。英祖成為王儲老論推動的,但老論在辛壬獄事時遭到少論的打擊和屠戮,等到英祖繼位,老論企圖在“討逆”的名義下對少論展開反攻倒算,但因英祖實施蕩平政策而沒有實現,老論中的強硬派對此憤憤不平。據説英祖曾對他們許諾,自己不方便對趙泰耈、柳鳳輝等辛壬獄事時的少論大臣追施逆律,等到世子掌權後再為父報仇。於是在李愃代理聽政後,老論強硬派就開始要求李愃全面清算少論,稱“在主上則屬自己事,固不欲快意為之,在邸下則事系父讎,不可不痛行懲討,以盡復雪之義”,但李愃執行蕩平政策,不予批准。所以老論強硬派就對李愃非常失望,而英祖對李愃的表現也不甚滿意。 [20-21]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英祖下令禪位,李愃冒着隆冬,跪在宮外,請求收回成命,以致“額血沾於席”,其後數日,他又“執裾力請”“排闥入請”“席藁待命”,最終使英祖收回成命。當時,英祖所寵幸的宮人文氏(廢淑儀文氏)得寵並懷孕,金尚魯等老論強硬派(後來的“南黨”)打算以文氏所生之子易儲,所幸文氏連生兩女(和寧翁主和和吉翁主),李愃的兒子李祘則茁壯成長並受英祖喜愛,故李愃的地位暫未動搖。 [4]  在這段期間,李愃在寫給丈人洪鳳漢的信中抱怨道:“大抵餘年今已過十五之春,而一未能參拜明陵(祖父肅宗的陵墓)”,後來又在給洪鳳漢透露自己本來就得了“鬱火之疾”(火病),又有中暑症狀,在侍奉英祖之後更加嚴重,“火盛鬱極,悶煩若狂”,顯示出他當時與英祖的緊張關係,以及可能患有精神病抑鬱症 [10-11] 
乾隆二十年(1755年)發生“乙亥獄事”,少論遭到致命打擊。李愃繼續堅持蕩平路線,不批准追奪已故少論大臣李光佐,並保護了少論大臣李宗城。最後在李愃侍坐的情況下,英祖宣佈將趙泰耈、柳鳳輝追施逆律,李光佐、崔錫恆、趙泰億追奪官爵。 [22]  不僅老論強硬派對李愃的不滿與懷疑更加強烈,英祖也在處理獄事的過程中與世子產生矛盾,父子感情更加惡化。 [23]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世子宮樂善堂發生火災。之前英祖就聽説李愃飲酒過度,在後宮文氏(廢淑儀文氏)的讒言下,此次樂善堂火災也被英祖歸咎於李愃 [12]  (實際原因參見“軼事典故-三次自殺”部分),並對羣臣抱怨沒人給他講“近來事”(暗示世子的過失),老論南黨金尚魯説:“小天(世子)亦可畏,故不敢矣。”承旨李彝章則予以駁斥,並指出親親相隱之道。儘管有替李愃辯護的人,但是父子之間的隔閡已經無法彌補。 [4] 

李愃死於父手

李愃畫像(現代作品) 李愃畫像(現代作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和三月,對李愃一貫愛護有加的嫡母貞聖王后和嫡祖母仁元王后相繼過世,李愃傷心欲絕,他甚至親自寫了貞聖王后的志文並藏起來,並且沒有一次漏掉對貞聖王后和仁元王后的祭祀。其後他的精神疾病更加惡化,患上了所謂衣襨病這類強迫症(穿一件衣服就要放置十多件衣服乃至二三十件衣服,有時甚至燒掉),並且虐待乃至殺害身邊的宦官、宮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英祖因李愃行為乖張,罷免了所有春坊官員,李愃也被迫席蒿待罪於時敏堂。在領中樞府事李宗城的勸諫下,英祖才有所緩和。 [13]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李愃去温陽温泉療養,八月還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月,李愃瞞着英祖微服私訪平安道(關西),引發英祖震怒,再次集體罷免東宮官員。老論南黨洪啓禧指使成均館儒生上疏彈劾李愃赴關西之事,不過英祖並未將此事擴大化,而是原諒了李愃,並將洪啓禧比作江充 [4]  當年,保護世子的大臣李天輔、李𪻶、閔百祥相繼過世,李宗城也在兩年前去世,李愃更加孤立。他將這種不祥的預感説給妻子洪氏聽,並估計英祖會因為世孫李祘的存在而犧牲掉他,還會將世孫過繼給他的異母兄孝章世子。洪氏當時還不敢信,結果一語成讖。 [24]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閏五月發生“壬午禍變”,李愃在昌慶宮徽寧殿(今文政殿)被父親英祖關入米櫃而活活餓死,年僅二十八歲。在此期間,英祖還處死了李愃所寵幸的宦官樸弼秀、女僧假仙和五名平安道妓女。 [14] 
李愃被關進米櫃時,英祖廢他為庶人,他死後就恢復世子之位,贈諡“思悼”,墓號“垂恩”,曾説“壬子[午]前,予若善導,豈其然乎?……而予不能善導,皆予之過也” [15]  ,又嘆道:“吾兒賢矣,而臣下不匡,以至於此……天下後世,將謂予何?” [16]  據説還寫了表達悔意的“金縢”之詞藏在徽寧殿的褥子下(後來被正祖李祘公開)。 [17]  但英祖堅持不許任何人給李愃翻案,是為“壬午義理”。李愃的嫡子李祘被過繼給孝章世子為嗣,後來李祘繼位,是為正祖,正祖剛繼位就宣佈“寡人,思悼世子之子也……禮雖不可不嚴,情亦不可不伸” [18]  ,將生父的諡號改為“莊獻”,祠堂稱“景慕宮”,墓所稱“永祐園”,親撰墓誌,後改“永祐園”為“顯隆園”,並於其旁營建水原華城,打算晚年退位,奉惠慶宮洪氏移居華城,守候父親陵園,然而未能如願。另一方面,礙於英祖定下的“壬午義理”,正祖也未能實現追封李愃為王的夙願。直到正祖法理上的曾孫朝鮮高宗李熙建立大韓帝國後,才於光武三年(1899年)正式追封李愃為莊宗大王,旋即升格為帝,廟號莊祖,諡號神文桓武莊獻廣孝懿皇帝,顯隆園也升為“隆陵”。

李愃歷史評價

  • 惠慶宮洪氏:①睿質英偉,孝誠過人。於先大王(英祖)敬畏之外,孝誠尤篤。奉貞聖王后之孝誠,雖親生慈母,無有加於此焉。事私親(映嬪李氏)之事,尤何可盡形容也。②睿貌雄壯碩大,天性孝友聰明。③景慕宮天質恢弘寬大,度量豁達,於人極講信義,於下人亦言而有信。畏懼父王,雖誤會之事,一旦下問,必以實直告,無絲毫隱諱之事,英廟亦知其不欺。④父子性品相異。英廟性品,英明仁孝,詳察敏速,景慕宮則言語沉默,深思熟考,行動之間,欠于敏捷。雖德器非凡,然凡事異於父王性品,故雖常時下問,不能即時應答。 [9] 
  • 朝鮮英祖:嗚呼!近卅載父父子子,今成一夢,爾何致此?爾何致此?經史涉獵,為法為戒,則豈乎致此?嗚呼!述編而不體,狎暱羣小,作萬古所無之事,使白首其父若是用心,可謂孝乎?幾番教諭,其若體行,豈有今日端暉門事?其若惕心,豈有今日?是豈他哉?生於豐豫之時,不能攝心,欲敗縱敗,以爾美姿,豈陷於此乎?此豈僚屬之過?亦豈臣僚之過?寔予不能導率之致。尤為慨嘆者,自古荒淫之君,豈獨一二?而為儲君若此者,於爾初見。爾之所為,爾可自知。今十三日後,非徒予見,諸臣衞士之所目睹,豈敢隱也?百餘冤魂,飲恨途傍;許多羣小,其猶放恣。是誰之咎?是誰之咎?若此而九日之間,無一自訟而悔過者,抑何心哉?抑何心哉?頃年以漢武事不問於爾乎?嗚呼!太甲尚矣,今不諭矣;漢武以英主,故輪台一詔,自稱狂悖,爾何不效楚莊?雖五霸之侯,左右鐘鼓,越蔡並暱,一諭大鵬,能成霸業,亦何不效?不思“重光此殿,邦慶日新”之句,使白首爾父,幾年用心於爾,七旬之年,為此萬古所無之事乎!若無爾子,豈免庶人之名?若非爾父之曲盡,豈得令諡?聞爾不諱,追思近卅載父子之恩,曲盡處分,復其故號,賜爾諡曰“思悼”,比諸戾太子(追悔前過曰思/不悔前過曰戾),於爾可謂美諡。嗚呼.今無他諡,賜嬪號曰惠嬪。嗚呼.恩義可謂兩盡。爾無追感否.思之及此,不覺涕潸,爾亦知此否.嗚呼.雖不體予訓,亦不感此文,其何若此.其當此日,事關宗國,雖無恙,何心臨焉.而況當服湯涔涔,今者服湯,其咎何在.九日之間,予心皆鑠。心欲致之,身誠難強。特命宗伯綴其文而致祭,兼示予意,感予此意,其無憾焉!嗚呼哀哉! [25] 

李愃軼事典故

李愃三次自殺

惠慶宮洪氏所撰《恨中錄》等史料記載,李愃至少三次因受不了英祖的責罵而宣稱或試圖自殺。第一次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李愃去集福軒看望生病的母親映嬪李氏,恰好當時英祖和和緩翁主也在探病,英祖偏愛和緩翁主而討厭李愃,看到李愃來了後就大發雷霆,轟他出去。李愃便跳窗而逃,其後英祖又罰他讀《尚書·太甲篇》。因為這事,李愃一度宣稱要自殺,不過後來並沒有這麼做。
李愃寫給洪鳳漢的幾封信
李愃寫給洪鳳漢的幾封信(2張)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英祖看到李愃穿着凌亂,懷疑他喝了酒(當時已經下達禁酒令),嚴厲質問,雖然李愃並未喝酒,但因為不敢忤逆父親,便承認喝了酒。英祖繼續問是誰給他的酒,李愃隨口説了個廚房內人的名字,英祖便把這個叫海貞的內人流放到巨濟島。事後李愃越想越氣,並毆打身邊的宦官、宮女來宣泄,以致打翻燭台,使世子宮樂善堂着火。英祖認為這是李愃故意縱火,李愃沒有辯解,只説:“怎麼也活不下去了!”就試圖跳進儲承殿庭院的井裏,但被左右所救。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月,李愃看上了已故嫡祖母仁元王后的針房內人冰愛(景嬪樸氏),並把她帶到自己宮中。到了冬季,英祖得知此事,又一次嚴厲責備李愃,李愃不堪責罵,跳進了養正閣的井裏,所幸井已結冰,並被一個叫樸世根的僕役所救。 [9] 

李愃武藝高強

據記載,李愃精通武藝,英祖也説他“勇力過人”。 [15]  他自幼就喜讀兵書,弄刀舞槍,熟習兵器,很多強壯武士都用不了的兵器,他能舉而用之。他還編寫《武技新式》一書,詳細記載棍捧、藤牌狼筅、長槍、钂鈀雙手刀、竹長槍、旗槍、鋭刀、倭劍、交戰月刀、挾刀、雙劍、提督劍、本國劍、拳法、鞭棍等十八般武藝,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頒給訓練都監。他曾感慨:“我國偏小,用武無地。然東接倭、北鄰胡,西南大洋即舊時中原。今雖邊塞無警,宜講苞桑之謀。況孝廟志事(指朝鮮孝宗北伐清朝之志),無處可伸,而北囿尺壇(大報壇),愾我寤嘆。噫!兵器雖在安謐無虞之時,聖人猶且制置以待暴客,況我國地方兼有孝廟志事乎?”並經常唸誦陶侃日運百甓的故事,自己也在晚上效仿。 [4]  由於李愃尚武,所以喜穿軍服,後來兒子李祘即位後,繼承父志,去水原顯隆園時都,他和隨從會穿着軍服,並開啓朝鮮國王留下軍服御真的先河。 [19] 

李愃主要作品

李愃著有《凌虛關漫稿》七卷三冊。
《凌虛關漫稿》書影 《凌虛關漫稿》書影

李愃死因爭議

主詞條:壬午禍變
英祖晚年,世孫(朝鮮正祖)要求刪除《承政院日記》關於思悼世子的記載,而《承政院日記》是整理《朝鮮王朝實錄》的時候主要的資料來源,因此《英祖實錄》對思悼世子記載不詳,記錄多是簡約,不明確,草草帶過。因此,關於思悼世子的死因,現今學術界流傳着兩種説法:
  1. 思悼世子死於政治鬥爭,是蕩平政策的犧牲品。
  2. 思悼世子的精神問題已經達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英祖為了王室的命脈和世孫的聲譽而忍痛殺死了兒子。
支持這種説法的學者多以《恨中錄》和一些官員私下記載的野史為證據。譬如,惠慶宮洪氏指出,無論是英祖對思悼世子的處分正大光明,還是英祖聽信讒言冤殺思悼世子,這兩種説法都不正確,事實上思悼世子的精神疾病幾乎無可救藥,故“英廟雖哀痛罔極,而處分出於萬不得已也”。李光鉉(英祖時期的承旨)的日記詳細記載了壬午禍變當天發生的事情,在這份記錄裏,英祖如此説:“吾死則三百年宗社亡矣,汝死則宗社尚保,汝死可矣!”另外,壬午禍變前夕,刑曹判書尹汲的家奴羅景彥上書朝鮮英祖,列舉世子多項罪行,例如曾虐殺宮女、引僧尼入宮等,均證明了思悼世子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而從當天《實錄》的記載來考證,思悼世子確實行為異常。因此可見,他非死不可的原因與政治無關。

李愃人際關係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父親
朝鮮英祖
-
生母
映嬪
李氏
-
嫡母
徐氏
-
金氏
-
妻妾
正妻
洪氏
本貫豐山,洪鳳漢之女,又稱惠嬪、惠慶宮,後追尊為獻敬懿皇后
妾室
良娣
林柔慧
高宗追贈肅嬪
守則
樸冰愛
出身仁元王后針房內人,後被李愃打死,高宗追贈景嬪
子女
兒子
懿昭世孫
獻敬王后洪氏所生,早夭
朝鮮正祖
獻敬王后洪氏所生,過繼孝章世子
恩彥君
肅嬪林氏所生,純祖年間捲入“辛酉邪獄”而被賜死,其孫為朝鮮哲宗
恩信君
肅嬪林氏所生,過繼延齡君為嗣孫
恩全君
景嬪樸氏所生,正祖初年捲入“丁酉之變”而被賜死
女兒
清衍郡主
李氏
獻敬王后洪氏所生,嫁光恩尉金箕性,高宗追贈清衍公主
清璿郡主
李氏
獻敬王后洪氏所生,嫁興恩尉鄭在和,高宗追贈清璿公主
清瑾縣主
李氏
景嬪樸氏所生,嫁唐恩尉洪益惇,高宗追贈清瑾翁主

李愃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思悼世子
1956
黃海男、邊日影
望夫石
1963
浸透淚水的王冠
1966
2014
金俊煥
2015
劉亞仁、安正宇、嚴智誠
電視劇
安國洞小姐
1979
天啊天啊
1988
鄭普碩、李永鎬
1988
1998
2007
趙漢俊
2007
2011
2014
20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