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學

(古代蒙學著作)

鎖定
《小學》是一部傳統的啓蒙教材,一般認為朱熹編寫。實際上,這部書是朱熹指導他的學生劉子澄編成的。不過,在編輯過程中,朱熹作了具體切實的指導。 [1] 
書    名
小學 [1] 
作    者
朱熹
外文名
Xiao xue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四庫全書
文學體裁
文選
內容簡介
《小學》完全是選錄現成的文獻編成的。全書6卷,凡分內外篇。內篇包括《立教》《明倫》《敬身》和《稽古》,以選錄儒家經書為主,“萃十三經之精華”。外篇則有《嘉言》和《善行》,輯錄歷代賢德之士的嘉言和善行,“採十七史之領要”。明代學者薛瑄在論及《小學》一書的結構時説:“朱子《小學》一書,理與事而已。”內篇的《立教》、《明倫》和《敬身》,説的是道理,《稽古》則舉的是具體事例;外篇的《嘉言》説的是道理,《善行》則講的是具體事情。“然理,精也,本也;事,粗也,末也。本末精粗,一以貫之,其《小學》之書乎?” 由此可見,“朱子《小學》一書,詳於義理。” “理”或“義理”在《小學》中佔有很大的分量。
《小學》在淳熙十四年(1187)成書之後,對中國傳統啓蒙教育乃至整個教育和學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熹本人就對這部書偏愛有加,他曾説:“後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那個是做人底樣子。” 當一些“磋過”小學教育的成人向他請教時,他也建議讀《小學》,以“補填前日欠缺”,從而“栽種後來根株”。他的學生大都遵其所教,在《小學》上頗為用力,《朱子語類》中有很多他們師生討論《小學》的記載。
歷代學者對於《小學》,更是“尊若六經”,推崇有加。元代著名學者許衡,在給自己兒子的信中這樣説:“《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講習,望於此有得,他書雖不治,無憾也。我生平長處,在信此數書。汝當繼我長處,篤信而好之也。” 明代著名學者章懋,強調要將《小學》熟讀玩味,字字句句,都要考究清楚,除了使其道理貫徹於胸中,還要身體而力行。即便已經考中了進士的人向他請教“為學之方”時,他的意見是依然要讀《小學》。清代學者張伯行,更是把《小學》和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等同看待:“孔子以前,大學未有書,自孔子作之,而入德之門在是矣。朱子以前,小學未有書,自朱子述之,而做人樣子在是矣。” 在他看來,讀孔子之書,應該以《大學》為統宗;而讀朱熹的書,則應該以《小學》為基本。他所輯錄的《小學輯説》,輯錄宋元明清四朝18家68則有關小學的論述,其中大都是對《小學》的頌讚溢美之詞。
元明清三代政府也十分推尊此書。明朝初年,“高後嘗命女史誦而聽之,既而奏曰:‘《小學》書言易曉,事易行,於人道無所不備,真聖人之教法。”建議明太祖朱元璋推廣此書。朱元璋如其所言,令親王、駙馬、太學生講讀。“由是內而京師,外而郡邑,莫不家藏人誦,而聖賢之教,復明於天下矣。” 清朝政府在《十三經》和《四書》之外,對《小學》最為推重。“凡童生入學,複試論題,務用《小學》,著在律令。” 明確規定童生入學考試要用《小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