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狼筅

鎖定
狼筅又名龍憲,是一種特型的長兵器。狼憲長一丈五六尺,重約七斤,器首尖鋭如槍頭,節密枝堅,附枝九至十一層不等,全器用鐵打製而成。狼憲出自明朝抗倭戰爭中,能抵禦日本戰刀的砍削。它雖形體重滯轉移艱難,但層深枝密器長,能御能防。陣戰時以狼筅為先鋒,牌盾左其下,長槍夾其左右,鋭鈀大刀接應於後,相為倚靠,渾然一體,以奇制勝。主要技法有:中平勢、騎龍勢、鈎開勢、架上勢、閘下勢、掏步退勢等。 [2]  [4] 
中文名
狼筅
別    名
龍筅 [4] 
狼牙筅 [10] 
讀    音
láng xiǎn
記    載
紀效新書
發明人
明朝礦工起義軍
技擊方法
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

狼筅起源發展

狼筅是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葉宗留起義軍發明。 [5]  明代中晚期,東南沿海一代倭患嚴重,明軍在同倭寇作戰時,兵器常為倭寇所用日本刀砍斷,以致在戰鬥中處於劣勢。嘉靖年間(1522一1566年),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採用了這種兵器。 [6]  戚繼光發現狼筅枝葉交錯,柄長而堅,是非常理想的防禦武器,便專門組織了狼筅兵。戚繼光還對原先的狼筅加以改進,將毛竹柄增至5米,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葉經過修整,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這樣的狼筅長而重,不宜進行單兵格鬥,但枝軟,刀不能砍斷,柄長則長槍不能刺入。 [1]  狼筅體形笨重,須與其他兵器配合使用,故至清代已不再使用。 [5] 

狼筅歷史事件

明朝英宗十二年,慶元六都葉宗留在政和少亭坑銀礦造反,朝廷派兵剿捕。葉宗留一面派人到龍泉良葛山請來葉七當軍師,一面籌集糧草,趕打兵器,準備迎戰。 [7] 
有一天,葉宗留聽説朝廷已經派張楷分兵從浙、閩兩路圍來,可是,幾千義兵的武器才只有一小部分,他苦惱啊,悶頭坐在門前思索如何是好。正在這時,門口一個老太婆手舉竹凳趕雞鴨,把葉宗留的馬驚得仰天長嘶,掙斷繩子,落荒逃去。葉宗留猛然一驚,立即叫來葉七,説:“我看武器已來不及準備了,這裏毛竹那麼多,不如砍毛竹,削尖後用來拒敵。”葉七笑笑説:“不知有用嗎?”葉宗留説:“有用,剛才有個老太婆手舉竹凳趕雞,竟把我的戰馬嚇得亂竄,官軍都騎戰馬,用竹憲嚇他一陣,亦可殺敵。”葉七想想,説:“也好,兵器以奇取勝。可是,竹器畢竟不硬,鐵器要用水淬,竹器是不是可以用油淬,才能堅硬?不妨先砍幾枝試試。”葉宗留聽了立即命人試造。 [7] 
工匠將竹籠制好後,宗留乘興舞動一番,然後一個斜刺,正巧刺到一截木頭上,那木頭被刺了一個槽;竹憲一歪,又刺中了一條狗,那狗頓時倒地死了。葉七看了,拍掌大笑,説:“用得,用得。”葉宗留就教部下大批製造,並取名“狼筅”。 [7] 
沒過多久,張楷圍兵已到,葉宗留在車盤嶺設下埋伏,一躍而起,大多數義軍手舉“狼筅”敲得響聲驚天動地,那些士兵沒見過這樣的兵器,都嚇了一跳,那些戰馬一聽這聲音,都前蹄仰起,把官兵掀落馬下,頓時自相殘踏,被義軍殺得一敗塗地。 [7] 
後來,葉宗留自稱“大王”。就用“狼筅”這種土兵器與官兵周旋,一直打下福建、浙江、江西等好多州、縣,把明英宗朱祁鎮嚇得坐在龍廷上直打顫。 [7] 

狼筅外觀構造

狼筅是一種長柄多枝形的兵器。用大毛竹製作,前端有用以刺殺敵人的鋒刃,尖鋭如槍頭,竹柄部分保留着相互交錯的枝葉, [1]  狼筅末端有數層多刃形附枝。狼憲長一丈五六尺(約5米),重約七斤,器首尖鋭如槍頭,節密枝堅,附枝九至十一層不等,全器用鐵打製而成。 [3]  [4] 

狼筅製作方法

狼筅是將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再用火熨燙毛竹上的枝杖,使其產生彎鈎,即為狼筅;再敷上毒藥,製成毒狼筅。 [3] 

狼筅戰鬥招式

  1. 中平勢:右手在前右弓步,持筅端平胸間,兩手有陰陽,凡遇人槍扎來,只要直推,不招不架,因枝節已起格開作用,直進快進,與對方同時用出,對方不能擋。 [2] 
  2. 騎龍勢:上左弓步,對方往槍下扎來,使用狼筅下直截,因枝節有防禦之用,上扎來則上推進。如果有失誤則當前下披,即對方上虛扎、下實扎,使用狼筅上推不着,即下披再推刺。用筅的人要眼快,進步要快。 [2] 
  3. 鈎開勢:對方當胸扎槍,使用狼筅向右一撥,對方刺右側,使用狼筅向下一挫,或走上前去在胸前一撥,再右一挫,直接向前,不用攔拿格提。對方再用低槍還勢時,則使用狼筅閘下前進,或撥左右任便使用。 [2] 
  4. 架上勢:右腳在前弓步,高持筅,槍來高上撐架,管上又要管下,進步快,對方再堅固也戳破(原書戳怕,浙江語“破”讀“怕”) [2] 
  5. 閘下勢:提右膝起步上前,戳出時或弓、或馬步皆可,利用枝節格開對方,對方如上扎則使用狼筅架上相變換。 [2] 
  6. 掏步退勢:直進直出無須架格,可以運用“一個字”,同時之用。立定用中平槍法。高低左右直推進,下閘,左右鈎切,平挫,只要對方動,手持狼筅是否要動需要拿定。對方不動,高己方上架,低閘主動出擊,不必等待。 [2] 

狼筅配套陣法

鴛鴦陣
鴛鴦陣陣形一隊為十一人,隊中最前一人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者手執長形盾牌可擋倭寇的重箭、長槍攻擊,藤牌者手執輕便的藤製盾並配有標槍、腰刀等作戰武器,長牌手和藤牌手的主要職能為掩護後隊前進,此外藤牌手還可用於同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由老而堅實的毛竹製成,其一端由刀削成尖狀,留有四周尖鋭的枝丫,狼筅手手執狼筅用其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用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以及保障後面長槍手的對外攻擊。接着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配置二人,用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着的人員為使用短刀的短兵手,若敵人遷回攻擊陣形後身,短兵手即持短刀阻殺敵人。“鴛鴦陣”不但使各種兵器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並且還充分發揮出了各種兵器所具有的特性及長處,陣形也具有靈活多變的特色。能夠視情況和作戰需要,縱隊與橫隊相互轉化,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衞其進攻;當變化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擺此陣形時,狼憲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衞。上述各種陣法變化又稱“變鴛鴦陣”。此陣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破倭寇之優勢。戚繼光的“戚家軍”運用“鴛鴦陣”法,在與倭寇的作戰中,逢戰必捷。 [8] 
鴛鴦陣

狼筅使用方式

戚繼光的鴛鴦陣 戚繼光的鴛鴦陣 [1]
狼筅是明代時期農民起義軍用來衝鋒的武器。戰鬥時,狼籠兵布在陣前,與其他兵器相配合,組成鴛鴦陣,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戰鬥力,屢敗倭寇。由於狼筅粗重,也可佈置於水田之中充當蒺藜拒馬之用,阻礙敵軍衝擊。 [1]  狼筅作為一種兵器,形體重滯,轉移艱難,不像其他武器哪樣出入方便快捷,好像不適合作為武器。但是平常人不知是行伍之藩籬,一隊之門户,就像人的房屋一樣,沒有門户關閉而盜賊能夠輕易進入的。凡用狼筅必要枝節堅密,竹梢加利刃;要選力大能勝任者用之,不為狼筅拖累。用時以牌盾保護前面,以長槍夾其左右,舉動要迅速整齊,必須有叉耙、大刀接護。但狼筅能防禦而不能擊殺,如果沒有各種利器相助,很少有成功者。軍隊中之所以必用這個武器,因為士卒上陣臨敵心怯,其他兵器單薄,人心不穩定,平日練得十分熟練,到時也會慌張失措,忘其應有的臨戰狀態。只有籠枝梢茂盛,能遮蔽一身有餘,看起來可以依賴,可以壯膽氣,使人敢於站定腳跟,準備戰鬥。如果是以風雨之勢般快速突擊的戰鬥,則狼筅就是累贅之物不適用了。 [2] 

狼筅記載出處

明·馮夢龍《智囊全集》:戚繼光每以“鴛鴦陣”取勝。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每牌用長槍二支夾之,短兵居後。遇戰,伍長低頭執挨牌前進,如已聞鼓聲而遲留不進,即以軍法斬首。其餘緊隨牌進。交鋒,籠以救牌,長槍救憲,短兵救長槍;牌手陣亡,伍下兵通斬。 [9] 

狼筅兵器評價

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籠則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可見狼筅不僅是阻敵之器,也可壯軍威強志。 [1]  (戚繼光《紀效新書》評)
參考資料
  • 1.    伯仲編著. 國粹圖典 兵器[M]. 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6.09:56-58
  • 2.    凌懿文著. 意解《手臂錄》[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6.06:121-122
  • 3.    張傑編著. 古代兵器[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3.03:71
  • 4.    吳兆祥主編. 體育百科大全 22 武術 1[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0.04:151
  • 5.    施宣圓等主編. 中國文化辭典[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11:657
  • 6.    金延樸,金梅編;葛寶芳繪. 古兵器[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06:25
  • 7.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卷》編輯委員會.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浙江卷[M]. 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7.09:317-318
  • 8.    崔鍾雷主編. 文化縱覽 歷史風雲 環遊世界 戰爭往事[M]. 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2011.11:252-253
  • 9.    (明)馮夢龍著. 中國古典名著百部藏書 智囊全集[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1.08:338
  • 10.    陳兵編著;寧波市鎮海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蛟川聞知錄[M]. 寧波:寧波出版社, 201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