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莊子故里

鎖定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説子沐),宋國 [1-11]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所處時代
戰國時期宋國 [10] 
出生地
約公元前369年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86年
主要成就
先秦道家學派主要創立者之一
本    名
莊子

莊子故里莊子概況

漆園吏莊子畫像 漆園吏莊子畫像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是楚國的王後代,先祖可以追溯到楚國國君楚莊王,楚莊王為莊姓始祖。莊周出生於宋國 [1-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蒙邑在汳水(汴水)之南、睢陽縣北二十二里。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子等大體同時期,死時享年84歲。道家學説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辯論家。祖上系出楚國貴族,後因楚國動亂,祖上遷至宋國。莊子在宋國與老鄉惠子結識。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幾乎一生退隱。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莊子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代表作《莊子》(《莊子》是莊子和其弟子所著)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樣版,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1] 

莊子故里河南商丘説

莊子故里遺址碑 莊子故里遺址碑
關於莊子的籍貫故里,最早、最權威的記載是司馬遷《史記》的莊子本傳,其文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後劉向《別錄》即謂莊子乃“宋之蒙人也”。班固漢書·藝文志》在“《莊子》”下注曰:“名周,宋人。”張衡《髑髏賦》擬莊子雲:“吾宋人也,姓莊名周。”高誘《淮南子·修務訓》注亦云:“莊子名周,宋蒙人。”漢代這些著名學者都認為莊子的國屬為宋,乃“宋之蒙人”,眾口一詞,別無異議。此説為晉皇甫謐、唐成玄英、宋陳振孫林希逸以下歷代絕大多數治莊者所接受,成為古今關於莊子籍裏最通行的説法。而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序錄》所謂“梁國蒙縣”之説,乃因蒙在漢代封屬梁國,是未審歷史沿革同地異屬的不準確説法,實則與漢代以來的“宋蒙説”名異而實同。只是至宋代才有人提出“楚蒙”之説,此説最早來自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對《水經注》的誤改誤增,上述朱熹等人的説法即是由此生髮的想象之辭。 [2]  [3]  [4]  [5]  [6]  [12]  [7]  [8]  [13]  [9] 
馬敍倫等前輩學者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定莊子是宋人,其故里為宋國蒙邑,即今河南民權縣,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用不着多説,司馬遷説莊子是“蒙人”,只能根據司馬遷當時及其以前的地理來判定,《史記》的諸多內證及《漢書·地理志》都確鑿無疑地證明蒙在今商丘之北,漢代屬梁,西周至戰國屬宋;而今安徽蒙城在漢代一直名叫山桑(漢前尚未置縣),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才改名蒙城,與司馬遷所説的“蒙”毫不相干。至此,這一結論已堅如磐石,不可動搖,這就為本文的討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既然莊子的籍貫故里為宋國蒙邑,不言而喻,《莊子》自然是以宋國文化為背景而產生的。因此,認為《莊子》的文化背景並不是當前各種文章和書籍所説的楚文化,而是獨特的商宋文化
八條證據
明人莊子像 明人莊子像
1、史書上面有記載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上説:“莊子者,名周,蒙人也。”漢光祿大夫劉向的《別錄》、唐道學家成玄英的《南華真經註釋》和北宋樂史《太平寰記》等書均有記載:莊子名周,宋國蒙縣人。
蒙在何方?東漢時期置蒙縣,屬梁國,都城在睢陽,蒙縣縣城在今民權縣境內蒙牆寺村,而青蓮寺村距都城和縣城僅數十里,成三角形,廣義上講在蒙縣,狹義上講在青蓮寺。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南宋史學家羅泌的《路史》等書均有記載:莊子生於蒙,考城人。因此我國數十年來各種史料上均標註莊子為河南省民權縣。
地方誌上有記載唐《括地誌》、《元和郡縣誌》、舊《考城縣誌》、《民權縣誌》、《歸德府志》和《商丘縣誌》等志書無不記載:莊周故里在考城。而考城所轄的青蓮寺村,已於1956年劃入民權縣版圖。
文物中有證據民權縣順河鄉青蓮寺村有一口老井,傳為莊子井。該村南有一土冢——莊子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石碑,上書“莊周之墓”,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此石碑是全國各地有史以來對莊子記載最早的一塊。在青蓮寺村有一口老井,千百年來被傳為莊子井,此井深有數丈,井壁堅如石,光澤似黑玉,泉清而味甘,為莊子汲水處,至今保存完好。此外,在青蓮寺村,還有莊子故居、莊子衚衕等遺址。
地圖上有標記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戰國一圖,明顯標記:蒙在睢陽北15公里,屬宋國管轄。此圖標記為漢置蒙縣縣城,而青蓮寺村在縣城西北20公里,正是蒙縣下屬的一個村莊。
建國以後,國家出版的所有註明文化古蹟的地圖上,把莊子故里都標在民權縣境內。
報刊上有文章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等國內眾多新聞媒體刊載文章,莊子故里在河南民權。新加坡《聯合早報》、泰國《亞洲日報》等多家華文報紙先後載文:莊子故里在中國河南民權。
僑胞中有確認僑居在新馬泰和港澳台地區的莊氏宗親,都先後組團到民權莊子故里進行多次尋根拜祖。泰國、新加坡等莊氏宗親會還邀請民權人士兩次到曼谷、新加坡,以莊氏故里代表的名義參加會議。
戴敦邦莊子像 戴敦邦莊子像
景點上有遊客多年來,到民權莊子故里參觀、訪問、考察、拜祖的遊人中,除北京、南京、武漢、深圳、西安等地的專家學者以及東南亞各國莊氏宗親外,還有日本、法國、尼泊爾、德國等國外遊客。
莊子出生在戰國時期宋國,今址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村,莊子死後葬於宋國故地今河南省民權縣莊子鎮一帶,後人立有莊周墓,河南省民權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莊子文化之鄉榮譽稱號,所以民權縣乃莊子的生地及葬地。《帝王世紀·殷商》“......殷有三亳......谷熟為南亳,即湯所都也;蒙為北亳,...湯所盟也;偃師西亳,湯所徙也......”北亳即古蒙縣,今梁園區蒙牆寺。《史記·絛侯周勃世家》雲:“攻豐。擊秦軍碭東。還軍留及蕭。復攻碭,破之。下下邑,先登,賜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定魏地。”這裏在敍述周勃的進軍路線時,所提到的豐,在今江蘇豐縣;碭東,在今安徽碭山縣;留,在今江蘇沛縣;蕭,在今安徽蕭縣;下邑,在今安徽碭山縣;虞,在今河南虞城北;魏地,指今河南開封、鄭州一帶。顯然,司馬遷所提到的這些地方基本上可看成是在一條直線上,那麼既處在這條直線上而又離下邑、虞最近的“蒙”,也就自然非商丘東北的“蒙”莫屬了。由此可見,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説“莊子者,蒙人也”之“蒙”必指商丘東北的古蒙縣無疑。
最早提到莊周故里的文獻是《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中説:“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史記》雖説出了莊周是蒙人,並未言明蒙在哪裏。至唐代,《史記》三家注則給予了明確説明。《集解》説:“《地理志》蒙縣屬梁國。”
莊子像 莊子像
《索隱》雲:“《地理志》蒙縣屬梁國。劉向別錄》雲:“宋之蒙人也。”《正義》曰:“郭緣生《述徵記》雲蒙縣,莊周之本邑也。”三家注一致認為,莊周是梁國蒙縣人。按,以《漢書·地理志》所説的梁國,領睢陽、碭、杼秋、蒙、已氏、甾、虞、下邑八縣,治睢陽。應是以今商丘市南之睢陽區為中心,東起今河南省永城市北,南到今河南省柘城縣南,西到今河南省民權縣東北部,北到今山東省曹縣南。正位於今豫東和魯西南的交界處。這裏也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中心地區。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劉向《別錄》雲:莊周,“宋之蒙人也”。宋國為殷商後裔,其地位於今河南東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東、安徽、江蘇的部分地區。商丘曾是宋國都城。《史記·宋微子世家》言:“殺滑公於蒙澤。”《集解》注引賈逵語曰:“蒙澤,宋澤名也。”又引杜預的話説:“宋地梁國有蒙縣。”原來,這個“梁國”不是指魏國,而是指宋國的某地,它內有一縣,叫做蒙縣。酈道元水經注》於汲水系蒙縣下曰:“即莊周之本邑也。 (莊周)為蒙漆園吏,郭景純(郭璞)所謂漆園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沒,杜門於此邑。”飯水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商丘之西北民權縣。可見,莊子故里是在河南商丘西北民權縣。
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
《漢書·地理志》“梁國·睢陽”下班固自注曰:“故宋國,微子所封。”所以劉向《別錄》則雲莊周是宋人。這種説法與莊周是梁國蒙人的説法是一致的。至於梁國的蒙縣在哪裏,據《漢書·地理志》“梁國·蒙”下班固自注:“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莽曰嘉穀。”按,獲水正從蒙城南通過,所以蒙縣城即在漢之睢陽以北,距今之商丘市東北約十餘公里處。可見漢代之蒙縣與漢代之睢陽相近,地在睢陽(今商丘市南的睢陽區)以北。這裏所説的應是漢之蒙縣城的所在地。而蒙縣所轄範圍,南為今商丘市北,北為山東省曹縣南部,而西到今民權縣的東北部。這裏正是莊周的裏籍所在。唐成玄英的《南華真經註疏》中則明白無誤地指出:“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休,生宋國睢陽蒙縣。”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雲:“莊子者,姓莊名周,梁國蒙縣人也。”
關於蒙地問題,還有另外一些資料足可參考。《左傳·莊公十二年》:“宋萬弒閔公子蒙澤。”《後漢書·郡國志》:“蒙有蒙澤。”關於蒙澤,《水經注》説得很具體:“汳水陰溝於浚儀縣(今開封西北)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為獲水,餘波南入睢陽城中”,“獲水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獲水又東逕於樂固北己氏縣(今山東曹縣東南)南,東南流經於蒙澤。《十三州志》曰:‘蒙澤在縣(指蒙縣)東’。”
第一,漢代蒙縣城位於古汴水與獲水的分界點西南側;第二,蒙澤在蒙縣以東,其北岸為古汴水注入之處,東南岸似應為獲水之出口,然後東南流向古虞城(今虞城縣利民鎮西)境。《水經注》又載:“獲水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俗謂之小蒙城也。《西征記》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莊周之本邑’。”又説:“獲水又東逕虞城縣故城北,古虞國也。”這就更明確地表明,漢代蒙縣位於古汴水南十五六里,虞城古城西北。
莊子雕塑 莊子雕塑
莊周墓位於河南省民權縣老顏集鄉唐莊村的東頭,墓地方圓四十餘畝,現有清朝乾隆五十四年立“莊周之墓”石碑一座在六角涼亭之中,在涼亭的兩側有泰國莊氏和日本及法國學者、民權縣政府、老顏集鄉政府、莊子協會立的石碑數座。陵墓高9.5米,墓的後面是刻有全國各地名人書法的石碑一百餘座,稱為碑林
由於經歷自然風化,加之人為破壞,至清乾隆年間此碑已毀壞嚴重。為懷念一代文哲大師莊周,清貢生仲振淵、張士先、趙訴等聯絡當地官紳和平民數百人,籌集資金,購買石料,再次重立保存至今的一通石碑。此碑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冬日重立,呂律書丹。碑高1.8米,寬0.67米,正面陰刻楷體“莊周之墓”四個大字,背面鐫刻着上自州縣官員、下至平民百姓326名立碑人的姓名。其碑刻書法甚佳,刻工精細,字跡清晰,保存完整,為當地歷史文物中之瑰寶。2000年9月25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論證認可,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4月民權縣舉辦第二屆國際莊子文化節,隆重紀念莊子誕辰2375週年,邀請世界莊嚴宗親參加祭祖大典。

莊子故里安徽蒙城説

1981年,國家文物局編輯出版的我國第一部《中國名勝詞典》,莊周故里條目:“莊周故里在安徽蒙城東門外”。
安徽蒙城 安徽蒙城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楚威王莊周賢,派使者持重金去請他,並許以為相,莊周不為所動,笑辭楚使,終身不仕。張守節《史記正義》也曰:“莊子釣於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願以境內累。’莊子持竿不顧。”據《水經注·淮水篇》記載,“濮水即沙水之兼稱”,而當年沙水即流經今安徽渦陽、蒙城一帶。北宋元豐元年(1078),曾建莊子祠午安徽之蒙城縣,蘇軾為之作《莊子祠記》,當時王安石《蒙城清燕堂》詩,有“民有莊周後世風”句。既然安徽蒙城縣有莊子祠,莊子故里有可能在此。據研究考證,蒙城殷商名北蒙,周秦稱北楚漆園,春秋屬碭郡,漢分西北境為梁國蒙縣,東南境為沛郡山桑東魏合蒙縣、山桑為蒙郡,後齊復為蒙縣;唐天寶元年更名蒙城,延續至今。 今天的蒙城也就是莊子生存時期的“蒙”。當時的蒙正處於楚國與宋國的輪流控制之下,受楚文化的影響很深。而處於宋國北境的商丘東北,在那個時候有一個“蒙澤”,因它靠近宋都商丘,因而有些人誤認“蒙澤”為“蒙”,這是不符史實的。楚國的北界,在莊子時代,從未到達過商丘。作者認為,説莊子是宋人,是楚人,都無可厚非,説莊子是梁國人,則是秦漢時期的人對歷史地理的“今釋”,也是不錯的。這個地方是同一個地方,都是安徽蒙城縣附近。
《史記》為證
太史公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司馬遷作史記,遣詞造句十分嚴謹,而在記述莊周故里時,一句話連用兩個“蒙”字,決非偶然,亦非筆誤,更非“語焉不詳”。據《蒙城縣志》和史學家李燦先生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蒙地(今安徽省蒙城縣)主要屬楚,處於楚、宋爭奪的邊緣地帶,直至楚國滅亡,此後有史可考的三百年間不是封國,沒有建制。故而太史公言及莊周故里時,無法言其國言其縣,然而,為了不讓後人誤解,在“蒙人也”後,“漆園吏”前,又加一“蒙”字,意思是説:莊周是蒙地人,在蒙地之漆園為吏。用心可謂良苦。即是説:有蒙又有漆園的地方,或曰有“漆園”之“蒙”,方是莊周故里之“蒙”。
蒙城,商稱“北蒙”,周稱漆邑、漆園、楚北地等,後稱山桑,蒙縣、蒙郡,唐天寶元年定名為蒙城,延用至今。莊子為吏之漆園故城,遺址在今蒙城縣城東北三公里,與今縣城隔渦河相望。《蒙城縣志》載:“漆園,漆雕氏食邑之地,莊子為吏之所”。1990年,漆園故城遺址東北角,出土一塊墓誌方碑,碑文記:“維嘉慶二十三年……卜葬先考、妣於漆園城東北新瑩。”證實漆園城自古有之。漆園古城遺址呈長方形,總面積約十萬平方米。古城牆及城中心高出地面數米,清晰可見,城區內繩紋瓦片俯拾即是。而今各地古稱蒙者,有;稱漆園者,也有;但稱“蒙”兼有“漆園”者,僅安徽蒙城一地,信史明證,非民間口碑。
莊子祠堂為證
蒙城莊子祠堂,始建於宋元豐元年(1078),在漆園城內。蘇東坡為之作《記》曰:“莊子者,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餘歲而蒙未有祀之者,縣令、秘書丞王競始作祠,求文以為記。”(見《蘇東坡全集》)。即是説,莊子故里蒙城之莊子祠堂,是王競始建,而且是王競在蒙城當縣令時所建。王競為朝廷秘書丞,佔有文書資料,他在蒙城為莊子建立祠堂,決非草率。他地也有莊子祠和蘇氏《莊子祠記》的,但是,如果王競並未在其地當過縣令,則其地之莊子祠堂,即非王競所建,其地蘇氏之《莊子祠記》文,便不是王競所求之正版文本了。
蒙城宋代莊子祠於明天順年間沒於黃水。明萬曆七年(1579),蒙城知縣吳一鸞,在縣城東郊捐俸買地重建莊子祠,此祠經歷代修葺,一直留存到“文革”後期,因城區擴建被拆除(遺址在今蒙城縣棉麻公司院內)。1995年,蒙城縣人民政府 集資於漆園古城遺址——原宋代莊子祠遺址之上——重建莊子祠。
濮水為證
《史記 - 莊子傳注》和《莊子 - 秋水》篇都記載“莊子釣於濮水之上。”據《水經注 - 渠水注》記:“沙水又東,分為二水”“一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之艾水,東徑城父縣之故城南,東流注也。”城父故城在今蒙城縣城西北四十多公里處,“艾水”亦有版本印作“父水”者,疑字誤,應為“芡水”,即今蒙城縣城南八公里之芡河,流經“城父縣之故城南”,就是莊子垂釣之濮水。今芡河上仍存有莊子釣魚台遺址,《廣輿記》記:“濮有廟”,今與莊子釣魚台遺址隔河相望,有保存完好的的莊子廟,經中國科學院古建築專家張馭寰教授考證:此廟建築結構為唐代樣式。廟右有一條大路,今仍沿用古名,稱唐路。歷史學家常徵先生著《從莊子隱釣濮水看莊周故里》一文,經嚴密考證,得出結論:莊子垂釣之濮水,即是今之芡河,“蒙地臨於濮水,故蒙人莊子得隱釣於濮水之上。”“生於此蒙、隱於此蒙而又受楚威王禮聘的莊子,當然是楚人,也只能是楚人。”“莊周故里即今安徽蒙城説,我認為是合乎歷史實際的,是正確的。”
文人墨客著述為證
秦漢以來,文人墨客為蒙城留下詠莊詩文和遺蹟者代不絕書。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金國丞相劉海、道教大師陳摶,都因仰慕莊子來蒙城隱居求道,在蒙城留下了嵇山及喚嵇樓、陳仙橋和陳摶卧跡、劉海廟與劉海井等遺蹟。宋朝研究老、莊之學者甚眾。理學大師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説:“莊子自是楚人”“莊子生於蒙,亦淮西間。”著名文學家蘇舜欽,“舉士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見歐陽修《蘇君墓誌》)。蘇舜欽任蒙城知縣時建清燕堂,今遺址尚存。王安石為之留《題蒙城清燕堂》詩,詩中有名句“清燕新詩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見《王荊公文集》)。蘇東坡為蒙城作《莊子祠堂記》。此四位文豪,均為一代宗師,而王安石號稱稽古,考史亦有建樹,四人異口同聲,稱蒙城為莊周故里。故晚明蒙城知縣李時芳在崇禎五年(1632),重修莊子祠時,所作《新修莊子祠記》中説:“以東坡之才、介甫之學,為宋人一代宗工,寧有考證不確而輕託詩文者乎?”
皇帝頒詔祭拜為證
為莊周故里在蒙城作證的皇帝有兩個,一是風流天子唐明皇,《舊唐書》有記:唐天寶元年二月,頒詔:號莊子為南華真人,尊《莊子》書為南華真經;九月,詔命莊周故里隋山桑更名為蒙城,沿用至今。唐明皇崇道信道研道,尊老子為祖,不可能不考不證而輕易頒詔。命名“蒙”城,而不命名“南華”或其它,除沿用商代“北蒙”古城之名外,兼有“莊子者蒙人”之城,或曰“莊周故里蒙”地之城,應是其考證了“莊子者,蒙人也”之後的必然結論。二是宋徽宗,據《宋史紀事本末》和《中國曆代帝王錄》記:宣和元年(1119)六月,自稱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追封莊子為“微妙元通真君”。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軍攻宋,徽宗禪位後東下,經亳來蒙城,祭拜莊子。兩位皇帝均視蒙城為莊周故里,決非一時心血來潮。
出土文物為證
蒙城縣文物局先後發掘發現有關莊子的石碑七塊,尤以宋代蘇東坡《莊子祠堂記》碑和明代宗伯汪鏜《新建莊子祠記》碑為珍貴。今蒙城縣漆園古城址發現刻有“漆園”字樣的墓碑一塊。在離蒙城百餘華里的阜陽,發掘的汝陰侯夏侯灶墓中,出土了《莊子》一書的竹簡,夏侯灶逝於公元前165年,距莊子逝世不過百餘年,這應該是《莊子》一書的最初版本。距離蒙城一百多華里的潁上、臨泉兩地,出土兩件戰國兵器,一為戈,一為劍,二兵器上均鑄有陰文鳥篆“蒙”字,當為蒙地所鑄造,這又為蒙城戰國時期仍稱為“蒙”,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這些文物現存於蒙城縣莊子祠,縣文物局和阜陽市博物館內。
北冢為證
宋羅泌著《路史:國名記(丁)》記載:“商氏後,
冢?。《紀年》盤庚自奄遷於北冢?,曰殷墟。北冢,蒙字爾,即景亳,湯都,今亳之蒙城,漢之山桑。”北蒙故城,後為紀念檀道濟在此守城“量沙唱籌”智退敵兵而更名為檀公城,俗稱檀城,就是今蒙城縣檀城鎮。城中巍然屹立着北?山,遺址上多處出土商代及戰國時代文物,古城牆至今高出地面一至二米,全城總面積約52平方公里。氣勢磅礴,無愧於湯都。(湯都北?説另有論證)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懷教授和許宏博士初步考察,認為:現存地面上的城牆“為漢至戰國以前”,北冢故城“不排除是商城的可能性”,“需要發掘來認證”。
據查,從《路史》到明、清、民國《蒙城縣志》和明《壽州志》《潁州府志》等史志書籍都明確記載:蒙城商稱北?,以及“北冢山”“殷墟北?”等。“冢”字,查《康熙字典》:“?:莫紅切,音蒙”。《中華大字典》記:“?,謨蓬切,音蒙。[段注]:凡蒙覆童?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當作?,蒙行而?廢矣。”可見,冢蒙本是一字,今“蒙”字是北?二字合成,古書豎寫,極有可能,故羅泌言“北冢,蒙字爾”。今“蒙”字流行,古“冢”字便廢而不用了。蒙城自商代就稱為蒙,是中原歷史上最早稱蒙之地。後曾置蒙縣、蒙郡,唐天寶元年定名蒙城至今,確鑿無疑。清順治年間蒙城教諭汪作霖作《蒙城縣志》序中寫到:“……(有人)意以為今之蒙為漢山桑,戰國無所謂蒙城也,不知盤庚時遷殷墟北?,‘北冢’為蒙,其來遠矣。”
地域文化作證
莊子乃道家文化宗師,道家文化崇尚自然,有樸素唯物主義傾向,是以莊子才有妻子去世時“鼓盆而歌”的言行。這和信天命鬼神、重人事孝悌儒家文化大相徑庭。依地域文化學來説,道家文化和楚文化淵源很深。據《蒙城縣志》記載:蒙城在春秋戰國時期,約自公元前595年楚將莊蹻築瑕城(城在今蒙城東北二十公里烏集,遺址尚存)直至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約三百年間,蒙城一帶雖曾被宋、齊、吳等短期攻佔,但主要屬楚。在濃濃的楚文化亦即道文化的氛圍中,誕生了莊子這樣的道家文化宗師。如果説濃厚的儒家文化氛圍中孕育出了道家文化宗師,似乎不合情理。
《莊子》一書為證
《莊子》一書中的很多用語,出於世俗,司馬遷在《史記 - 莊子傳》中説:莊子的文章“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蘇東坡在《莊子祠堂記》中説:“凡分章名篇,皆出於世俗”,二公所言不虛。如《莊子:秋水》中鳳凰“非練實不食”,王力解:“練實,成玄英説,舊注:竹實。未詳。”兩位大師未詳,而蒙城人知之甚詳,練楝同音,練實就是楝樹的果實,蒙城俗語稱“楝棗子”,是喜鵲等鳥類冬天最喜愛的食物。蒙城民間有兒歌雲:“小雞子,小小子,鳳凰單吃楝棗子”。如《人世間》中的“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之“拱把”,邵漢明解:“拱把,細的。”此解也不詳。蒙城木匠量樹,至今仍有以“拱把”為準者,俗稱一棵樹幾把幾拱粗云云。把,是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離,約半尺;拱,是中指中節的長度,約一寸。再如《胠篋》中的“鈎餌網罟罾笱,則魚亂於水也。”中的“笱”,不少大家解為“網”,其實不然,蒙城民間有一種竹子編的捕魚的工具,多用來捉泥鰍,蒙城人別稱泥鰍為 “泥漬狗”,因而此工具叫“笱籠子”,即捉“泥漬狗”的籠子。再如《天運》中的“播糠”,《天地》中的“託生”,《逍遙遊》中的“不龜手”,《秋水》中的“嚇我”等詞語,幾乎篇篇都有,不勝枚舉,不少專家大多不解或解之不詳,而其讀音、詞義都和今天蒙城的方言俗語相同。時隔兩千多年,仍有如此淵源,豈是偶然? [10]  [11] 
再者,《莊子:秋水》中記下了莊子的兩件事,一是楚威王聘莊子為相。也就是《史記》中記載的“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重幣迎之,許以為相”,而莊子以犧牛為喻,堅辭不就,留下了喻牛辭相的佳話。時莊子正隱釣於蒙地濮水。蒙地時處楚、宋交界,今蒙城西北約三十多公里有古蒙關,今稱“蒙關店”,即是當時的重要關隘。楚、宋兩國一直征戰不休,宋國是北事晉而南拒楚。蒙地屬楚,楚威王派人帶重禮去請莊子為相,順理成章。去他國聘請人才,戰國時雖不乏其例,但是,若説派人偷偷地攜帶重禮,去敵國甚至越過敵國去聘為相之人,卻是不可思議。二是莊子和惠子“濠上觀魚”。惠子名施,曾在魏為相,後被張儀逐至楚,和莊子為友,二人遊於濠梁,留下“魚樂人樂”之名言。濠梁,在今安徽鳳陽境內,距離今蒙城縣一百多華里,兩人結伴出遊,順濮水而下則一日可至,順水順情而順理。 [10] 

莊子故里山東曹縣説

《漢書·地理志》謂蒙縣屬梁國,在山東曹縣,司馬貞史記索隱》、裴駰史記集解》等,皆從其説。因曹縣境內古代有蒙縣。莊子晚年,離開家鄉,北遊南華山(今東明縣、牡丹區境),釣於濮水(今鄄城),築台授徒講道(在今牡丹區)。 [14] 

莊子故里山東東明説

唐代李吉甫所編《元和郡縣圖志》説:“宋州小蒙故城,縣北二十二里,即莊周之故里。”據考,小蒙城在今山東曹縣西北,東明縣境內尚有漆園、莊子垂釣之濮水、釣台、莊子觀等。《史記》載:莊子曾當過漆園﹙今東明縣東有遺址﹚吏。《莊子》一書載:他垂釣於濮水﹙東明縣域古有濮水二支,又稱普河﹚,曾借粟於監河侯。他拒絕楚威王為相的禮聘,而隱居於南華﹙今東明縣東北﹚,著書授徒,生兒育女,直至終老。唐代據此,於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詔改離狐為南華縣,詔號莊子為“南華真人”、所著《莊子》一書為《南華真經》。1995年、2007年,召開的兩次全國莊子研討會,都認定東明縣為莊子故里。 [15] 
莊子嘗為漆園(今東明縣境)吏。雖一生貧寒,但鄙視名祿,拒絕楚威王重金聘以為相。遂退隱曹之南華(今東明縣境),終身不仕,以著書為務。 [16] 
《歸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年),玄宗李隆基賜號莊子為南華真人,詔改離狐縣(今東明)為南華縣。從此,《莊子》亦改稱《南華經》,該書是道家經典著作之一。 [16] 
莊子除《史記》有傳外,《曹州府志》、《東明縣誌》均有傳。東明有莊子為吏的漆園,隱居著書的南華山,有莊子墓,亦有歷代祭祀的莊子觀、莊子廟等名勝遺址和莊子的後裔集居地——莊寨。1996年,在東明縣召開的“全國莊子研討會”,東明縣被認定為莊子故里,破解了莊子故里的千古之謎。 [16] 
參考資料
  • 1.    莊子  .河南省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02-14]
  • 2.    《蒙縣故城初探》記載:“梁國蒙縣在商丘縣城北18公里蒙牆寺村”。
  • 3.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莊子者,宋國蒙人也,名周。”
  • 4.    劉向《別錄》:“莊子,宋之蒙人也。”
  • 5.    東晉郭緣生《述徵記》雲:西漢梁國蒙縣(今商丘北),即莊周之本邑。
  • 6.    唐成玄英《莊子疏序》:“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修,生宋國睢陽蒙。”
  • 7.    《地名大辭典》“蒙澤”條:“春秋宋邑。今河南商丘縣東北蒙縣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莊周之本邑。”
  • 8.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蒙故城在睢陽縣北二十二里。”
  • 9.    《莊周故里在商丘東北考》:莊子是宋國人,其故里及其主要活動區域當在商丘古城東北、今商丘市北稍偏東的古蒙縣。而凡“商丘南説”、“民權説”、“曹縣説”、“菏澤説”、“魯蒙説”、“齊蒙説”、“楚蒙説”、“蒙城説”等,都是很難成立的。
  • 10.    菲銘.莊周故里辯:歷史研究,1979年第10期
  • 11.    皖風徽韻:探訪莊子祠 悟和諧大美(圖)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7-20]
  • 12.    《元和郡縣圖志》卷七《宋州》雲:“小蒙城,宋城縣(商丘)北二十二里,即莊周之故里。”
  • 13.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河南五 歸德府 蒙城》曰:“有小蒙城,在歸德府(商丘)北二十五里。志雲中有漆園,莊周嘗為園吏,亦名漆邱。”《通鑑》曰:“漆邱,蓋在梁郡蒙縣。昔莊周為蒙漆園吏,後人因以漆丘名城。”
  • 14.    莊周  .山東省情網.2014-12-30[引用日期2017-11-19]
  • 15.    莊周  .東明縣政府網.2015-05-28[引用日期2017-11-19]
  • 16.    莊子  .菏澤市情網.2014-12-30[引用日期2017-1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