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儀

(戰國時期縱橫家)

鎖定
張儀(?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運城萬榮)人,中國戰國時期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 [60] 
張儀早年師從鬼谷子,後曾遊歷於楚國、趙國,不被重用,憤而入秦,以連橫之策被秦惠文王重用,並兩度出任秦相。張儀入秦後,多次領兵攻打韓、趙、魏等國。前328年,與公子華拔魏蒲陽;前325年,魏、韓兩國互尊為王以抗秦,張儀率兵攻佔魏國的陝(今河南陝縣);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王元年;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滅蜀,並乘機攻取巴,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張儀任秦相之後,多次出使山東六國,以連橫之策遊説山東諸國,以破合縱之策,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為連橫事秦。張儀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前311年,張儀出使燕國未回而秦惠文王死。次年,秦武王即位,與張儀不和。張儀害怕被誅殺,於是逃到了魏國。 [60]  張儀任魏國相國一年以後,於前309年卒於魏國。 [61] 
在《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10篇,是張儀作品及其相關資料的彙編,此書漢以後亡佚。傳世的一件戰國銅戈上有“十三年相邦儀之造”和“咸陽工師”的銘文,當是秦惠文王十三年張儀任相邦時所監造。 [62]  張儀兩任秦相期間,分化合縱,蠶食列國領土,攻克巴蜀,使秦國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63]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09年
主要成就
兩為秦相,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策
本    名
張儀
官    職
丞相
師    承
鬼谷子
同    門
蘇秦

張儀人物生平

張儀受辱投秦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學習遊説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張儀和蘇秦完成學業之後,就去遊説諸侯 [1] 
後來,蘇秦説服趙肅侯,而得以去遊説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盟,但他擔心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蘇秦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於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説張儀來投奔他 [2] 
張儀(左) 張儀(左)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但是,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僕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説張儀那麼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説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前往秦國 [3] 
蘇秦在張儀離去後,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並且幫助他見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説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張儀説:“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 [4] 

張儀秦國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文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併佔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説秦惠文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張儀又趁機勸説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5]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文王。於是,秦惠文王就任命張儀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6]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農曆四月,魏惠王韓宣惠王為了對抗秦國,互尊為王。於是,秦惠文王派張儀為將討伐並佔領了魏國的陝(今河南陝縣),把那裏的魏人全部交歸魏國。秦惠文王命張儀修築了上郡要塞。 [7]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文王元年。 [8] 
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相國在齧桑(地名)會盟。 [9-10] 

張儀魏國任相

秦惠文王三年(前322年),張儀從齧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文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惠文王 [11] 
秦惠文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 [12]  。張儀又勸説魏襄王,魏襄王也不聽從。於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魏國戰敗 [13] 
秦惠文王七年(前318年),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率領匈奴人一起進攻秦國,秦國還擊打敗了韓國申差的部隊,斬首八萬二千,諸侯們震驚慌恐 [14] 
秦惠文王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遊説魏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於是,魏國宣佈退出南北合縱,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次年,魏國重新臣事秦國。 [15-16]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救援苴國和巴國,趁機吞併了蜀國。張儀貪圖巴國和苴國的富饒,又攻取了巴國,擒獲了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 [17]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 [18] 

張儀張儀戲楚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已經締結了合縱聯盟,於是便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説楚懷王。 [19-20] 
楚懷王聽説張儀來,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説:“這是個偏僻鄙陋的國家,您用什麼來指教我呢?”
張儀(左)欺楚 張儀(左)欺楚
張儀遊説楚懷王説:“大王若能聽從我的意見,就請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願意奏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方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楚懷王非常高興地應允了張儀。大臣們來向楚懷王祝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楚懷王説:“我不費一兵一卒即可獲得秦國六百里地,滿朝臣子都在(為這一消息感到)慶賀,唯獨你在阻止我,你想幹嘛?”
陳軫回答:“不是這樣的。以臣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非但不能得到,反而會換來秦國和齊國聯合起來。秦、齊二國一旦聯合,屆時必定會禍患臨頭。”
楚王要他繼續説下去,陳軫則説:“秦國之所以對我楚國如此謹慎,只因為齊楚二國。如今大王,則會使楚國孤立無援。秦國又怎麼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之後一定會背棄對大王的承諾,若是向北與齊國斷絕關係,只會招來西邊秦國的禍患,兩國的軍隊一定會一起攻打楚國。我替大王想了下對策,倒不如我們在與齊國暗中合作、表面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如秦國把土地割讓給我們,再與齊國徹底斷交也不算晚。若他們不將土地割讓出來,那也符合我們的策略。”
楚王卻説:“希望陳先生閉上嘴,不要再講話了,等着我得到土地便是。”
於是,楚國和齊國斷絕了關係,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派了一位將軍跟着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説:“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人去往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一氣之下斬斷符節,轉而與秦國結交。
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後,張儀開口便説:“我有秦王賜予我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張儀才上朝。楚國使者則説:“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從來沒聽説要收什麼六里土地。”
楚國的使臣只得返回楚國,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結果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 [21] 

張儀被囚楚國

張儀 張儀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國要挾楚國,想得到黔中一帶的土地,要用武關以外的土地交換它。 [22] 
楚懷王説:“我不願意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願獻出黔中地區。”
秦惠文王想要遣送張儀,又不忍開口説出來。張儀卻主動請求前往。秦惠文王説:“那楚王惱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這是存心報復您。”張儀説:“秦國強大,楚國弱小,我和楚國大夫靳尚關係親善,靳尚能夠去奉承楚國夫人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是全部聽從的。況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國的,楚王怎麼敢殺我。假如殺死我而替秦國取得黔中的土地,這也是我的最高願望。”
於是,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等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起來,要殺掉他。
靳尚對鄭袖説:“您知道您將被大王鄙棄嗎?”
鄭袖説:“為什麼?”
靳尚説“秦王特別鍾愛張儀而打算把他從囚禁中救出來,如今將要用上庸六個縣的土地賄賂楚國,把美女嫁給楚王,用宮中擅長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會敬重秦國。秦國的美女一定會受到寵愛而尊貴,這樣,夫人也將被鄙棄了。不如替張儀講情,使他從囚禁中釋放出來。”
於是鄭袖日夜向楚懷王講情説:“作為臣子,各自為他們的國家效力。現在土地還沒有交給秦國,秦王就派張儀來了,對大王的尊重達到了極點。大王還沒有回禮卻殺張儀,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國。我請求讓我們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讓秦國像魚肉一樣地欺凌屠戮。”
楚懷王后悔囚禁了張儀,於是赦免了張儀,像過去一樣優厚款待他。 [23] 

張儀遊説諸國

  • 遊説楚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從囚禁中放出來不久,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又去遊説楚懷王。
屈原(右)怒斥張儀(左) 屈原(右)怒斥張儀(左)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但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作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作人質,把秦國貴女作為侍候楚懷王的姬妾,兩國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時,楚懷王雖已得到張儀,卻又難於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
屈原反對説:“前次大王被張儀欺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用鼎鑊(古代兩種烹飪器鼎和鑊)煮死他,如今釋放了他,不忍殺死他,還聽信他的邪妄之言,這可不行。”
楚懷王説:“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
楚懷王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親善。 [24] 
  • 遊説韓王
張儀離開楚國,就藉此機會前往韓國,遊説韓宣惠王説:“韓國地勢險惡,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兵佔據宜陽,截斷韓國的上黨地區,再東取成皋、滎陽,那麼鴻台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製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謀劃,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現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於韓國擴大領土,轉移了禍患,取悦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韓宣惠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張儀回到秦國作了彙報,秦惠文王賜給張儀五座城邑,並封他為武信君。 [25] 
  • 遊説齊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又派張儀向東遊説齊國的齊湣王説:“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齊湣王説:“齊國偏僻落後,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就答應了張儀的建議。 [26-27] 
  • 遊説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遊説趙武靈王説:“如今秦國相約齊國、韓國、魏國的軍隊,準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才離去。 [28] 
  • 遊説燕王
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遊説燕昭王説:“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趙王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趙國已經獻出河間一帶土地臣事秦國。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將出動軍隊直下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燕昭王聽信了張儀的建議,説:“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裏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產生正確的決策。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願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恆山腳下五座城池。” [29] 

張儀回到秦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走到咸陽的時候,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30] 
秦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承王位,很多大臣説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31] 
諸侯們聽説張儀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又恢復了合縱聯盟 [32]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們日夜不停地詆譭張儀,而齊國又派人來責備張儀。張儀害怕被殺死,就趁機對秦武王獻策:“為秦國國家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聽説齊王特別憎恨我,只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討伐它。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户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33] 
秦武王認為他説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 [34-35] 

張儀重返魏國

齊湣王聽説張儀在魏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襄王很害怕。
張儀説:“大王不要擔憂,我讓齊國罷兵。”就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到齊國,使臣對齊湣王説:“大王特別憎恨張儀;雖然如此,可是大王讓張儀在秦國有所依託,也做得夠周到了啊!”
齊湣王説:“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麼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麼地方,我怎麼讓張儀有所依託呢?”使臣回答説:“這就是大王讓張儀有所依託呀。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與秦王約定説:‘替大王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齊國特別憎恨我,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派出軍隊攻打哪個國家。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户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秦王認為他説的對,所以準備了兵車三十輛,送張儀去了魏國。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果然攻打它,這是大王使國內疲憊睏乏而向外攻打與自己建立邦交的國家,廣泛地樹立敵人,禍患殃及自身,卻讓張儀得到秦國的信任。這就是我所説的‘讓張儀有所依託’呀。”
齊湣王贊同使者的説法,就下令撤軍 [36] 

張儀去世

張儀出任魏國相國一年以後,於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國。 [37-39] 

張儀歷史評價

三國志12歷史武將的張儀 三國志12歷史武將的張儀
蘇秦: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 [40] 
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41] 
孟子: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1] 
甘茂: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42] 
李斯: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43] 
司馬遷: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説,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40]  [44] 
太史公自序》: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説,復散解諸侯。 [45] 
劉向: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46]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説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47] 
諸葛亮: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48] 
左思:四海齊鋒,一口所敵,張儀、張祿亦足雲也。(李周翰注:四海諸侯雖齊鋒攻秦,一言以説,乃能敵之。)
司馬貞:儀未遭時,頻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韓後蜀。連衡齊魏,傾危誑惑。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40] 
徐夤:荊楚南來又北歸,分明舌在不應違。懷王本是無心者,籠得蒼蠅卻放飛。 [49] 
温會:危軒重疊開,訪古上裴回。有舌嗟秦策,飛樑駕楚材。 [50] 
姚向:秦相駕羣材,登臨契上台。查從銀漢落,江自雪山來。
司馬光: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遊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而儀、秦、衍最著。 [47] 
蘇軾: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間。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
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 [51] 
徐鈞:再攻再相梁不悟,六百六里楚云何。蘇秦反覆何須道,反覆如君事更多。 [52] 
陳普: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三二百年天地裹,十棚木偶弄嬰兒。 [53] 

張儀人物爭議

  • 蘇秦張儀年輩問題
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説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54] 

張儀軼事典故

張儀張儀折竹

典出《拾遺記》。張儀是戰國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輕時替人家抄書,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後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55] 

張儀張儀受笞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説諸侯。他曾陪着楚國國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是張儀拿的,就説:“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大家只好釋放了張儀。
張儀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説:“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説,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説:“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説:“舌頭還在呀。”張儀説:“這就夠了。” [56] 
張儀出任秦國國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國相説:“當初我陪着你喝酒,我並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57] 

張儀中傷陳軫

陳軫,是遊説的策士,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文王,兩人都得到國君的賞識,於是兩人紛紛爭寵。
張儀在秦惠文王面前中傷陳軫説:“陳軫用豐厚的禮物隨便地來往於秦楚之間,應當為國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國卻不曾對秦國更加友好反而對陳軫親善,足見陳軫為自己打算的多而為大王打算的少啊。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大王為什麼沒聽説呢?”
秦惠文王很生氣,找來陳軫問是怎麼回事。陳軫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
陳軫在秦國過了一整年,秦惠文王最終還是任用張儀做宰相,而陳軫投奔楚國。 [58] 

張儀墓地

張儀墓位於開封市區東北七公里新曹門遺址邊宴台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側,原為長方形高台,其土質堅硬,經年被人掘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關部門重修張儀墓,並立有《整修張儀墓碑記》一通。
張儀墓長方形,似硯(古墓不似今墓圓形,大皆為長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為張儀後代守墓所居)乃稱“硯台”,復因其南三公里的張耳墓亦似硯台,為示區別,張耳墓稱南硯台,張儀墓稱北硯台,位於今開蘭公路北側。
明清時期,黃河南移,靠近開封城垣,且屢次決口,北硯台村北被衝出一大河口,羣眾遂改稱為北硯台河。復因村西北一公里處系宋宴台遺址,硯、宴諧音,傳來傳去硯台河就成了宴台河了。 [59] 

張儀藝術形象

  •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影視作品
飾演者
圖冊
1977年
電影
《屈原》
張錚
喻恩泰飾演的張儀 喻恩泰飾演的張儀
1997年
電視劇
《東周列國·戰國篇》
林京來
刁勇
1999年
電視劇
《屈原》
舒耀瑄
2013年
電視劇
《大秦帝國之縱橫》
2015年
電視劇
《羋月傳》
趙立新
2016年
電視劇
思美人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者,魏人也。【集解】:呂氏春秋曰:“儀,魏氏餘子。”【索隱】:按:晉有大夫張老,又河東有張城,張氏為魏人必也。而呂覽以為魏氏餘子,則蓋魏之支庶也。又書略説餘子謂庶子也。【正義】:左傳晉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預雲:“皆官卿之嫡為公族大夫。餘子,嫡子之母弟也。公行,庶子掌公戎行也。”藝文志雲張子十篇,在縱橫流。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張儀已學遊説【索隱】:音税。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集解音釋。【索隱】:古釋字。之。其妻曰:“嘻!【索隱】:音僖。鄭玄曰:“嘻,悲恨之聲。”子毋讀書遊説,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15]
  • 2.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蘇秦已説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
  • 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 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蘇秦已説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原?”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 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儀因説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
  • 6.    《史記·秦本紀》:(秦惠文君)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 7.    《史記·秦本紀》: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韓亦為王。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 8.    《史記·秦本紀》:十四年,更為元年。
  • 9.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
  • 10.    《史記·秦本紀》:(秦惠文王)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 1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慚,無以歸報。
  • 12.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二年壬寅……魏惠王薨,子襄王立。
  • 1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説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敗。
  • 14.    《史記·秦本紀》: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 1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而張儀復説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輳,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餘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彊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衞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韓而攻梁,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不能堅戰。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説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説人主。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説,豈得無眩哉。“臣聞之,積羽沈舟,羣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原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闢魏。”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 16.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張儀説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韓、齊、趙之境,寧亭、障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衞,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 17.    《華陽國志》卷一“巴、蜀世戰爭。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於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儀城江州。”
  • 1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復事秦。
  • 19.    《史記·秦本紀》:(秦惠王)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
  • 20.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二年戊申……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説楚王曰……
  • 2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説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説而許之。羣臣皆賀,陳軫獨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羣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軫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説乎?”陳軫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楚王曰:“原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張儀至秦,詳失綏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出地於秦,取償於齊也,王國尚可存。”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 22.    《資治通鑑·卷三》:公元前三一一年,秦惠王使人告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易黔中地。
  • 2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遂使楚。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 2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説楚王……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説,不可。”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倍之,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 2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説韓王……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
  • 26.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使張儀東説齊湣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説,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説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齊何’。大王賢其説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趙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後,趙之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強而趙弱。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也。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 27.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十二年……客有言曰魏王謂韓馮、張儀曰……
  • 2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去,西説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週,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於河外;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專權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寡人居屬師傅,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羣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適聞使者之明詔。”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 29.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北之燕,説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反斗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夫趙王之很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且以趙王為可親乎?趙興兵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孰計之。”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言不足以採正計。今上客幸教之,請西面而事秦,獻恆山之尾五城。”燕王聽儀。
  • 30.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 31.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秦)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説張儀,及即位,羣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 32.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 33.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五年辛亥……張儀説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許之。
  • 3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秦武王元年,羣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曰:“奈何?”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
  • 35.    《史記·卷十·秦本紀第十》: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
  • 36.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齊罷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以信儀於秦王也。"齊王乃解兵還。
  • 37.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齊果興師伐之。哀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借使之齊,謂齊王曰:“王甚憎張儀;雖然,亦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寡人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何以託儀?”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夫儀之出也,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儀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廣鄰敵以內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齊王曰:“善。”乃使解兵。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 38.    《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醿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
  • 39.    《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慎靚王》:張儀相魏一歲,卒。
  • 40.    《史記·張儀列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4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42.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曰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攻之,難。昔曾參之處費,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參之母信曾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 43.    《諫逐客疏》“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44.    三晉出了很多權宜機變的人物,那些主張合縱、連橫使秦國強大的,大多是三晉人。張儀的作為比蘇秦有過之,可是社會上厭惡蘇秦的原因,是因為他先死了而張儀張揚暴露了他合縱政策的短處,用來附會自己的主張,促成邊橫政策。總而言之,這兩個人是真正險詐的人。
  • 45.    《太史公自序》: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説,復散解諸侯。作張儀列傳第十。
  • 46.    劉向·《戰國策序》
  • 47.    《資治通鑑·卷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8]
  • 48.    《諸葛亮文集》  .子夜星網站[引用日期2015-12-26]
  • 49.    張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0.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張儀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1.    《伊川擊壤集卷之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8]
  • 52.    張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3.    公孫衍張儀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8-31]
  • 54.    周鵬飛,蘇秦張儀年輩問題考辨(J),人文雜誌,1985年06期
  • 55.    王子年《拾遺記》曰:張儀、蘇秦二人同志,遞剪髮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聖人之文,無題記,則以墨畫於掌內及股裏;夜還,更折竹寫之。
  • 56.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已學遊説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説,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 57.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 5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陳軫者,遊説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願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售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居秦期年,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願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願子為子主計之餘,為寡人計之。”陳軫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刺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刺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此陳軫之計也。
  • 59.    李良學,王宴春,張儀墓查考(J),尋根,1994年02期
  • 60.    賈俊俠著.西安曲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編.西安歷史名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6.01.第12頁
  • 61.    郭精鋭著.上古神話與先秦歷史故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12.第258頁
  • 62.    張儀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63.    郭精鋭著.上古神話與先秦歷史故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12.第25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