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玄英

(唐太宗稱西華法師)

鎖定
成玄英(生卒年不詳),字子實,陝州靈寶縣(今河南省靈寶市)人。唐朝時期傑出的道家學者、道家理論家。
精通道學經典,深研文字訓詁之學。貞觀五年(631),召至京師,深得重視,賜號“西華法師”。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捲入叛亂,隱居鬱州雲台山。
老莊之學頗有研究,致力於文理的註疏,道教在“五斗米道”偏離方向之後,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基礎上實現迴歸。著述有《周易流演》、《度人經註疏》、《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道德真經義疏》、《道德經注》、《莊子疏》等等,大多亡佚於宋末元初。
中文名
成玄英
別    名
成子實
民    族
職    業
道家理論家、道家學者
主要成就
唐太宗稱“西華法師”
主要成就
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
出生地
河南陝縣
代表作品
《道德真經義疏》
《南華真經疏》
《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
所屬時代
中國唐朝

成玄英人物生平

唐成玄英 唐成玄英
成玄英,字子實,傑出的道家學者,道家理論家。陝州(今河南靈寶市)人。成玄英不僅精通老莊,同時深諳《周易》、儒學等。曾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師,賜號“西華法師”。曾著《周易流演》、《度人經註疏》、《老子道德經注》等書,永徽中,出現範圍較廣的旱情,成玄英不幸而言中,而《周易流演》之“推國家之吉凶”,屬於緯書類,緯書卻為六朝以來殿禁,述之事又為國家大忌,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當時僅次於死的重罪)到鬱州(今江蘇連雲港雲台山)。後在此著書立作,隱居於此。
成玄英精研《老子》《莊子》之學,著有《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南華真經疏》。他在註疏中着重闡發“重玄”思想,是重玄學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學”成為唐朝初年道教哲學的一大主流。近代學者蒙文通先生稱:道家之學,“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李即李榮)宋代首推陳(陳景元

成玄英主要著述

成玄英的著作主要有《周易流演》、《度人經註疏》、《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道德真經義疏》、《老子道德經注》等等,原書已佚,另有《南華真經疏》傳世。 [1] 
明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使字號,《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中,收有成玄英疏解。近人蒙文通先生輯錄此著,名《老子成玄英疏》,六卷。又有《老子開題》殘一卷,成玄英疏,見《敦煌秘籍留真新篇》下卷;《鳴沙石室古籍叢殘影印本》第四冊收《老子道德經義疏》,是書羅振玉以為 “殆即孟氏(智周)撰也”,王重民則認為此書乃成玄英所撰,見其著《敦煌古籍敍錄》。

成玄英基本思想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
成玄英吸收了佛教“緣起性空”思想,認為形而下層面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獨立自足地存在,獨立個體事物的存在其實是因緣和合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2]  成玄英説:“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深遠之玄,理歸無滯。既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也。”這是吸取大乘空宗中道觀,運用非有非無的思維模式來解説“玄”義,以強調“不滯”、“無滯”,也就是主張無任何執着,既不執着有,也不執着無。 [3]  成玄英在《南華真經疏》中認為:“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推求分析,即體皆空也。”萬物“緣起而生”,故而個體事物的存在是沒有其質的規定性的,所謂稟賦於“獨化”的天然之性,其實質是空幻不真的。但這並不表明成玄英否定了“獨化”思想。“緣起而生”的個體事物是無常的,其存在現象是假有。成玄英吸收了佛教大乘中觀學説,在提出萬物“緣起性空”的同時,亦強調對假有的觀照,認為不滯溺於空有兩邊才是中道正觀,“言聖人動寂相應,則空有並照”。“夫天地萬物,其體不二,達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體將為塵垢。”萬物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獨化自生”,個體事物的存在其實是“緣起性空”,體知這個道理就能夠不再滯溺於物與我的偏見,做到與天地萬物的混同。可見,“緣起”和“獨化”在成玄英思想中並不矛盾,二者都是在説萬物形而下層面存在的本來狀態,只不過“獨化”是從整體而言,“緣起”則是個體視角。 [2] 

成玄英人物影響

成玄英的一生,基本上是傳奇的一生,哲學家的一生。迄今為止,尚無發現任何有關其個人生活的記載,這對他個性的瞭解,不能不説是一遺憾。但他以自己的大量創作,深刻見解,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成玄英的理論成就,在唐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華嚴宗大師澄觀在《華嚴經疏》(卷二十四)雲,“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莊子雲"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後儒皆以言詞小同,不觀前後,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現今時成玄英尊師作《莊》、《老》疏,廣引釋教,以參彼典。但見其言有小同,豈知義有大異。”説明了成玄英老莊學雖然援引佛教,但其宗旨並不同於佛教。

成玄英背景介紹

“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重玄學”是中國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學思潮,也是隋唐之際的首都哲學,在華夏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玄派這個派別的名稱不見於道書,它的成員之間也沒有宗教教派意義上的傳承關係,只是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以“重玄”思想來發揮老莊之説的道士,後人便將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們劃歸為“重玄派”的範圍。
隨着《妙真經》、《太玄經》、《自然經》、《正一經》、《玄門大義》等諸多太玄部重要經典的失傳與孟智周、藏玄靖、韋處玄等等學者的著作亡佚,只剩下《道德經》、《西升經》、《太清金液神丹經》、《道德義淵》和《西升經集註》、《雲笈七籤》引有眾學者的思想;另外《本際經》、《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他們不屬於嚴格的重玄學,如《本際經》、《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雖然也談“重玄”問題,但是“囫圇吞棗,把佛學帶進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實際上已經改頭換 面,離開了道教重玄學的根 旨”。另有晉魏時期所作的《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升玄經》等經.不知何派所作,據其內容因跟樓觀道、天師道關係甚大。

成玄英結論

緣何一代道教思想家,竟然在道史中無有記載,我們不禁困惑了。就思想深度而言,愚意以為道教史無有出成、李之右者,然歷代的道教人士,完全忘卻了成、李的存在,沒有給他們留下任何位置(除杜光庭),相反,是他們的敵人倒大有惺惺相惜之意,這不能不使我們備加關注
考有唐一代道史,茅山派輿樓觀派為其主流,今見諸史乘者莫不皆然。王遠知潘師正尹文操輩,不是對唐王朝的建立有汗馬之功,就是六朝以來的世家蕾族。這樣的背景,與以義理見長、出身寒素的成玄英、李榮,在思想情感與終極關懷上,不能不產生隔膜甚至排斥。而這一點,又恰與佛教禪宗、天台的興盛,慈恩的衰落相映。打破豪門對知識的壟斷以及成仙登佛解釋權的佔有,不論佛道,乃時代大勢所向。對道教而言,外丹的不可靠不僅在理論上為思想家認識到其所存在的邏輯矛盾,而且在實踐中越來越被佛教徒嘲弄,成為其奚落道流的口實,如何在成仙的實踐修為中另開蹊徑,並對此從道體本體諸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説明開示,正是成、李所表現的內容。成、李之不顯於道史,而茅山、樓觀之熾盛,説明成、李非此派中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