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獲水

鎖定
獲水,古水名。“獲”《水經》作“猚”,是流經現豫東皖北蘇北的一條古河流,注入泗水,自晉以後被認為是汴水的下流,獲水一名遂廢棄不用,通稱汴水。
中文名
獲水
別    名
猚水
古汴水
地理位置
中國中東部
流經地區
豫東、皖北、蘇北
發源地
梁郡蒙縣北(今河南商丘西北)
主要支流
甾獲渠
黃水
谷水等
現    狀
已廢

獲水幹流情況

獲水自梁郡蒙縣(今商丘北)上接汳水,首獲支流甾獲渠,甾獲渠又叫丹水,自蒙縣東出。 [1] 
獲水又東經過長樂固北、己氏縣(今曹縣東南)南,東南流徑於蒙澤。獲水又東,徑虞縣(今虞城)故城北,獲水又東徑龍譙固(今夏邑北),又東合黃水口,水上承黃陂。獲水又東入櫟林,東南徑下邑縣(今夏邑)故城北部東流。 [2] 
獲水又東向經碭縣(今永城芒山鎮)故城北。再往東有谷水注入。谷水上承碭陂,碭陂中有香城,城在水之中,碭陂散流為零水、滾水、清水,零水、滾水、清水又合為碭水,碭水東注,叫做谷水,東徑安山(今保安山)北,即碭北山(今芒碭山)注入獲水。 [3] 
獲水又東經藍田鄉城牆過樑國杼秋縣(今蕭縣黃口鎮)故城南,又東經洪溝。南有睢水北流過蕭縣(今蕭縣北)南注入獲水。獲水又東歷龍城(今蕭縣龍城鎮),經同孝山北。獲水又東,有淨淨溝水注入。淨淨溝水上承梧桐陂,朝西北流。 [4] 
獲水自淨淨溝東徑阿育王寺北,與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餘波,獲水又東徑彌黎城北。於彭城縣(今徐州)西南,回而北流,於彭城北入泗水乾流。 [5-6] 

獲水主要支流

甾獲渠(丹水)
黃水
谷水(碭水
洪溝
睢水
淨淨溝
安陂水

獲水流經地

蒙縣(今商丘北)
長樂固
己氏縣(今曹縣東南)
虞縣(今虞城)
龍譙固(今夏邑北)
下邑縣(今夏邑)
碭縣(今永城芒山鎮)、香城
杼秋縣(今蕭縣黃口鎮)
蕭縣(今蕭縣北)、龍城(今蕭縣龍城鎮)
彌黎城
彭城縣

獲水主要遺蹟

漢故繹幕令匡碑、蒙澤、漢司徒盛允墓碑、芒碭山、梁孝王墓、梁孝王祠、陳勝墓、楚元王冢、阿育王寺、龔勝宅、劉向冢、彭祖樓 [7] 

獲水相關人物

皇瑗、匡公輔、宋萬、閔公、少康、盛允、宋景公、魯頃公、呂澤、劉邦、張良、劉武、琴高、陳勝、劉交、劉德、蕭叔、劉向、項羽、袁安、徐庶。

獲水相關典故

乘鯉歸仙
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游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曰:皆潔齋待於水旁,設屋祠,果乘赤鯉魚出,人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留月餘,復人水也。 [8] 

獲水史籍記載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 [9] 
參考資料
  • 1.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獲水出汳水於梁郡蒙縣北,《漢書。地理志》曰:獲水首受甾獲渠,亦兼丹水之稱也。
  • 2.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獲水又東徑長樂固北,己氏縣南,東南流徑於蒙澤。《十三州志》曰:蒙澤在縣東。《春秋》慶公十二年,宋萬與公爭博,殺閔公於斯澤矣。獲水又東,徑虞縣故城北,古虞國也。昔夏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者也,王莽之陳定亭也。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碑》。允字伯世,梁國虞人也。其先奭氏,至漢中葉,避孝元皇帝諱,改姓曰盛。世濟其美,以迄於公。察孝廉,除郎,累遷司空、司徒,延熹中立。墓中有石廟,廟字傾頹,基構可尋。獲水又東南徑空桐澤北。澤在虞城東南。《春秋》哀公二十六年冬,宋景公遊於空澤,辛已,卒於連中。大尹左師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宮者矣。獲水又東徑龍譙固,又東合黃水口,水上承黃陂,下注獲水。獲水又東入櫟林,世渭之九里柞。獲水又東南徑下邑縣故城北。
  • 3.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獲水又東徑碭縣故城北。應劭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玉莽之節碭縣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作郭,穿石為藏,行一里,到藏中,有數尺水,水有大鯉魚,黎民謂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潔齋而進,不齋者至藏,輒有獸噬其足,獸難得見,見者雲似狗,所未詳也。山上有梁孝王祠。獲水又東,谷水注之,上承碭陂,陂中有香城,城在四水之中。承諸陂散流,為零水、滾水、清水也,積而成潭,謂之碭水。
  • 4.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獲水又東歷藍田鄉郭,又東徑梁國抒秋縣故城南,王莽之予秋也。獲水又東歷洪溝,東注,南北各一溝,溝首對獲,世謂之鴻溝,非也。《春秋》昭公八年,秋,蒐於紅。杜預曰:沛國蕭縣西有紅亭,即《地理志》之縣也。景帝三年,封楚元王子富為侯國,王莽之所謂貢矣。蓋溝名音同,非楚漢所分也。又東過蕭縣南,睢水北流注之。
  • 5.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獲水自淨淨溝東徑阿育王寺北,或言楚王英所造,未所詳也。蓋遵育王之遺法,因以名焉。與安陂水合,水上承安陂餘波,北徑阿育王寺側,水上有梁,謂之玄注橋,水旁有石墓,宿經開發,石作工奇,殊為壯構,而不知誰冢,疑即澄之所謂凌冢也。水北流,注於獲。獲水又東徑彌黎城北。劉澄之《永初記》所謂城之西南,有彌黎城者也。獲水於彭城西南,回而北流,徑彭城。
  • 6.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獲水又東,淨淨溝水注之。水上承梧桐陂。西北流,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白溝水也。又北入於獲,俗名之曰淨淨溝也。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幹泗。
  • 7.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義熙十二年,霖雨驟澍,汳水暴長,城遂崩壞。冠軍將軍,彭城劉公之子也,登更築之,悉以磚壘,宏壯堅峻,樓櫓赫奕,南北所無。宋平北將軍、徐州刺史河東薛安都舉城歸魏,魏遣博陵公尉苟仁、城陽公孔怕恭援之,邑閣如初,觀不異昔。自後毀撤,一時俱盡。間遺工雕鏤,尚存龍雲逞勢,奇為精妙矣。城之東北角,起層樓於其上,號曰彭祖樓。
  • 8.    《水經注·卷二十三 ·獲水》:趙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術,浮游碭郡間二百餘年,後入碭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曰:皆潔齋待於水旁,設屋祠,果乘赤鯉魚出,人坐祠中,碭中有可萬人觀之,留月餘,復人水也。
  • 9.    酈道元.《水經注》:魏晉,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