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威王

鎖定
楚威王熊商(?―公元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340年—公元前329年在位。
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繼位,是為楚威王。 [2]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因不滿田嬰欺楚,率軍伐齊,在徐州大破申縛統帥的齊軍,威震一時 [5]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軍攻打魏國陘山,期間因秦國叛楚助魏,被魏將公孫衍擊敗。 [27]  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18] 
楚威王是戰國時期楚國頗有作為的君王。他在位時期,繼承楚宣王振興楚國的事業,在徐州大敗齊軍,並在金陵(今南京)築城,從而將楚國的勢力擴張到了江淮地區。此間楚國的經濟、軍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32] 
別    名
楚威王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郢都(今湖北荊州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29年
主要成就
徐州之戰,威震諸侯
築城金陵,奠基南京
本    名
熊商
在位時間
前340年—前329年
諡    號
威王

楚威王人物生平

楚威王早年經歷

楚威王熊商是楚宣王之子。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秦國封商鞅於鄔(今陝西商洛市),將鄔地改名為商 [7]  ,並南下侵佔楚國的領土。同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繼位,是為楚威王。 [2] 
楚威王二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處死商鞅。 [8]  楚威王三年(公元前337年),楚威王與韓昭侯趙肅侯、蜀王都派使者前往秦國,向秦惠文王致賀。 [3] 

楚威王徐州之戰

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齊、魏在徐州會盟,齊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 [10-11]  並且約定攻打楚國。 [12]  次年,齊國的田嬰欺騙楚國。 [13]  這兩件事引起楚威王的極大憤怒。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親率大軍伐齊,在徐州大敗申縛所率的齊軍,並要求齊國必須驅逐田嬰。田嬰害怕,派張醜欺騙楚威王説:“大王之所以能在徐州取勝,是因為齊國沒起用田盼。田盼對齊國有功,老百姓都擁護他。田嬰不喜歡田盼而任用申縛 [14-15]  (一作申紀、申孺 [1]  )。申縛這個人,大臣不親附他,百姓不為他效力,所以大王就能戰勝齊國。現在大王要齊國驅逐田嬰,田嬰被驅逐後,田盼必然要被起用。齊國再整頓士卒來與君王交戰,一定對君王不利。”楚威王因此不再要求驅逐田嬰。 [5] 

楚威王飲恨陘山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與秦惠文王聯合攻打魏國,在陘山交戰。期間,魏國提出割讓上洛、賄賂秦國。 [16]  於是張儀勸秦惠文王説:“您幫楚國攻打魏國,魏國就會屈服於楚國,對秦國不利。” [17]  秦惠文王聽從了他的話,就背叛楚國,以皮氏卒萬人、車百乘與魏,助魏攻楚。於是魏國大將公孫衍得以在南陽擊敗楚威王統領的楚軍。 [27] 一説此戰為楚威王去世後魏國攻取楚國的陘山 [18] 不可信。 [9] 
戰後,魏國又毀約不向秦國交付上洛。秦惠文王派人對楚威王説:“你不如對魏國説秦、楚將要複合。如果魏國畏而割地,你就對秦國有恩惠,寡人會感激楚國;如果魏國不割地,秦、楚就按原計劃一起攻打魏國,一定能取得勝利。”楚威王聽信了秦惠文王的話,宣稱秦楚將要複合。 [16]  於是,秦國就得到了魏國割讓的河西之地 [19] 
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6] 

楚威王為政舉措

楚威王政治

楚威王在位期間,求賢若渴,積極治理國家。在客卿方面,他先後聘請道家莊子 [28]  墨家田鳩 [29-30]  ,希望他們能幫助自己治國,不幸都以失敗告終;在國內,他制訂法律, [36]  徵求“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的賢臣。 [31]  在他的治理下,楚國蒸蒸日上。 [32] 
楚威王也重視江蘇地區的開發。據《江表傳》引張紘語,楚威王依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取名金陵 [33]  韋莊金陵圖》載,楚威王見這裏有帝王之氣,埋金鎮之,這才取名金陵。 [34]  楚威王所置金陵邑,為南京主城區建置政區治所之始。 [35] 

楚威王軍事

截至楚威王時期,楚國已經出現了成建制的騎兵,號稱“騎萬匹”。 [26]  [32] 
徐州之戰中,楚威王大勝齊國。經此一役,“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楚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了。 [15]  但在陘山之戰中,楚威王處理不當,不僅遭遇戰敗,還使秦國得到了河西之地 [16] 

楚威王外交

楚威王在位期間,主要採取聯秦制衡齊晉的外交政策。但楚秦關係仍在楚威王年間發生了重要轉折。 [48] 
在春秋中後期至戰國前期,楚秦長期保持盟國關係,秦惠文王自稱有“十八世之詛盟”。 [49]  但在楚威王即位前不久,秦國南下侵佔楚國領土,為楚秦關係蒙上了陰雲。 [2]  楚威王在位期間,楚秦仍維持着表面的和諧。但隨着時間推移,楚秦的利益衝突越發明顯。陘山之戰中秦國公然背叛楚國,楚威王隨後去世,標誌着楚秦關係進一步破裂。 [48]  楚威王去世後五年,楚國便在惠施遊説下走上了合縱抗秦之路。 [9] 

楚威王歷史評價

莫敖子華:君王直不好(賢),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46] 
蘇秦: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 [26] 
張正明:威王興楚。 [32] 

楚威王軼事典故

楚威王聘請莊子

莊子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來致相邀之意説:“願意把國事託付於先生!”莊子手把釣竿,頭也未回説:“我聽説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將它的骨甲裝在竹箱裏,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廟明堂之上。對這隻龜來説,它是願意死後留下骨甲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着在泥裏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説:“寧願活着在泥裏拖着尾巴爬行。”莊子説:“你們請回吧!我將照舊拖着尾巴在泥裏爬行。” [28] 

楚威王鐸氏觀微

鐸椒做了楚威王的太傅,為了讓楚威王能更好地學習《春秋》歷史,觀察成敗、品鑑得失,撰寫了《鐸氏微》四十章。 [37]  今已失傳。 [38] 

楚威王信讒遠賢

楚威王向沈尹華學習典籍文獻,昭釐很忌恨這件事。楚威王喜好法制,有個幫助制定法令的中謝官替昭釐對威王説:“國人都説,大王是沈尹華的弟子。”威王很不高興,就疏遠了沈尹華。 [36] 

楚威王問政子華

楚威王問莫敖子華,説:“從先君文王直到我這一輩,真的有不貪求爵位不貪求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大臣嗎?”莫敖子華回答説:“這個問題不是我所能回答的。”楚威王説:“如果不向你請教的話,就更無從知道了。”莫敖子華回答説:“君王您問的是哪一類的大臣呢?有廉潔奉公,安於貧困,而憂慮國家安危的;有為了提升他的爵位,增加他的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有不怕斷頭剖腹,視死如歸,不顧個人安危,而憂慮國家安危的;有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而憂慮國家安危的;也有既不貪求爵位,也不貪求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楚威王説:“你所説的這幾類人,説的都是誰呢?” [39] 
莫敖子華回答説:“過去有個令尹子文,他上朝的時候身穿簡樸的黑絲綢衣服,在家的時候,身穿簡樸的鹿皮衣。天還沒有亮他就起來等在了朝堂上,太陽落山了才回家去吃飯。吃完早飯而顧不上晚飯,連一個月的糧食都沒有儲存。所以,我説的那個廉潔奉公,安於貧困,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令尹子文。” [40] 
“過去楚國有個葉公子高,其貌不揚,但有柱國之才;平定了白公勝之亂,使楚國得以安定,發揚了先君的遺德,影響到方城之外,四境諸侯都不敢來犯,使楚國的威名在諸侯中沒有受到損害。在這個時候,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葉公子高的封地有六百畛的土地。所以,我説的那個為了提升他的爵位,增加他的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葉公子高。” [41] 
“過去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雙方對壘,士兵已經短兵相接。莫敖大心拉着駕車戰士的手,望着他們説:‘唉!唉!楚國亡國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深入吳軍,你們如果能打倒一個敵人,助我一臂之力,我們楚國也許還能保存!’所以,我説的那個不怕斷頭,不怕剖腹,視死如歸,不顧個人安危,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莫敖大心。” [42] 
“從前,柏舉之戰,吳軍攻入楚都。棼冒勃蘇(申包胥)秘密揹着乾糧出發,翻山越嶺,走了七天,到了秦哀公的朝廷,日夜哭泣。一直經過七晝夜,才見到秦伯,請求秦伯援助楚國。秦伯説:‘我聽説,萬乘大國的君王,如果得罪了志士,國家就會危險,如今就是這樣。’於是,秦伯派出戰車千輛,兵士萬人,讓公子滿和公子虎帶領,出邊關,向東挺進,與吳軍戰於濁水之上,大敗吳軍,又聽説還在遂浦作戰。所以,我説的那個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棼冒勃蘇。” [43] 
“柏舉之戰,蒙穀撇開吳軍跑到楚都,説:‘如果有國君的兒子可以繼位,楚國大概可以保存。’於是,他來到楚宮,背上楚國法律離次大典,乘船浮游於江上,逃到雲、夢地區。後來昭王返回楚都,官員沒有法律可以依靠,百姓混亂。蒙穀獻出了離次大典,朝中官員便有法可依,因此百姓才得以治理。蒙穀立了這樣的大功,相當於使楚國得以保全。於是,楚王封他為執圭,給他封地六百畛。蒙穀生氣地説:‘我並不是一般貪圖爵祿的大臣,我是憂慮國家安危的大臣;國家平安無事,我難道會去憂慮個人有無官做嗎!’於是他隱居磨山之中,到現在仍然沒有爵祿。所以,我説的那個既不追求爵位,也不追求俸祿,而憂慮國家安危的,就是蒙穀啊!” [44] 
楚威王嘆息道:“這些都是古人,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 [45] 
莫敖子華回答説:“從前,先君靈王喜歡細腰女子,楚國的人便少吃飯,使自己的腰都細起來,以致要扶着東西才能起立,雖然想吃東西,但總是忍着餓不吃,這樣餓下去,就有死的危險,可是人們無所畏懼。我聽説:‘國君喜好射箭,大臣也會去學習射箭。’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賢臣而已,如果真是喜好賢臣,上述這五種賢臣,都是可以被大王羅致來的。” [46] 

楚威王朱鷺來舞

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記載,楚威王時,有朱鷺紛至沓來,飛翔起舞,其中也有赤色的。漢代樂府《鼓吹曲》中的《朱鷺曲》就是吟詠的這件事。 [47] 

楚威王人際關係

父親:楚宣王熊良夫 [50] 
兒子:楚懷王熊槐 [50] 

楚威王人物爭議

楚威王徐州勝負

史記·楚世家》《戰國策·秦策四·或為六國説秦王》《戰國策·齊策一·楚威王戰勝于徐州》一致記載,楚國取得了徐州之戰的勝利。 [5]  [14-15]  劉向説苑·尊賢》稱,楚威王雖説在徐州之戰一時打敗了齊國,但隨後齊威王就憤而更換田盼為將領,大敗楚威王所率楚軍。 [1]  楊寬考證,劉向的這一寓言是其編造的故事,並非事實。 [9] 

楚威王滅越真偽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徐州之戰前,越王無彊伐齊,齊王勸其轉攻楚國;於是越王伐楚,楚軍將越國擊敗、乘勝滅越,隨後北上擊敗了齊國。 [4] 實際上,楚齊徐州之戰的起因是齊、魏徐州相王,與越國無關;《竹書紀年》《戰國策》都沒有提到過越國和楚國在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有過交鋒。 [9] 
據楊寬考證,《竹書紀年》記載,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國與秦韓魏對峙時,越國通過水路資助魏國大量兵器,可見當時越國還能實現長江邗溝淮水的航行,絕不是越國被重創、且損失浙江在內絕大部分領土後所能出現的情形。此外,《越世家》齊王信中所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的局勢,正是丹陽藍田之戰前夕楚國與秦國韓國對峙的情形。因此,越國真正破滅的時間,並不是在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而是在楚懷王伐越的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 [20] 
此後,一説越國分裂,楚國並未佔領越國全境; [20]  一説越國在後期復國,直到被秦始皇滅亡。 [21] 

楚威王伐巴真偽

史記正義·秦本紀》記載,楚宣王七年(公元前363年),楚國已經南有巴、渝之地,過江南有黔中、巫。 [22]  後來楚將莊蹻帶兵進一步攻取巴地,攻至滇池,《史記·西南夷列傳》《漢書》謂在楚威王時,《後漢書》、古本《華陽國志》定在楚頃襄王時。 [9] 
學者大多認為此事在楚頃襄王時,主要有四條依據。一,楚懷王十三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滅亡巴蜀,在江州築城,而莊蹻入滇所攻略的巴地範圍已到江州以西;如果莊蹻入滇在楚威王年間,就與秦滅巴蜀後能在江州築城矛盾了。二,學者多認為此莊蹻與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發動叛亂的莊蹻是同一人。莊蹻入滇材料記載,莊蹻攻下巴地後因歸路被切斷,滯留在滇地並稱王;如果莊蹻入滇在楚威王年間,莊蹻就是在三十多年後回到楚國發動叛亂,不合常理。 [23]  三,《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描述莊蹻入滇後適逢秦國攻取楚國的巴地和黔中郡,才被切斷後路無法歸楚,正對應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攻取楚國巫郡、黔中郡的情形。 [9]  四,《戰國策·燕策》提到“楚得枳(涪陵)而國亡”,枳位於巴地,而“國亡”正吻合楚頃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郢都的事件。 [23] 
綜上所述,楚威王並未派莊蹻攻取巴地。 [9] 

楚威王策文擬託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為趙合從説楚威王》記載,蘇秦遊説楚威王合縱,楚威王對蘇秦説秦國是虎狼之國,使其非常憂慮,“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搖搖而懸旌”。 [26]  但根據苗江磊的考證,其實這篇文章是眾多擬託張儀、蘇秦口吻創作的策文之一。這篇策文有楚王“乃欲西面而事秦”之説,然楚威王時大破齊國、國力正盛,“事秦”當屬於無稽之言。而且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活動年代在齊湣王之世,此時“齊、楚之交不善,蘇秦在齊甚久而與楚關係甚疏” [24]  。因此這篇策文不足為信,當屬擬託之作。 [25] 

楚威王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50] 
戰國策 [51] 

楚威王藝術形象

楚威王文學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至九十一回中講述了楚威王的故事。與正史有所不同的是,書中虛構了楚威王派昭陽取得襄陵之戰的勝利,並把和氏璧賜給昭陽作為獎賞的情節。 [52] 

楚威王影視形象

《羋月傳》趙文瑄飾楚威王 《羋月傳》趙文瑄飾楚威王
1997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戰國篇》,袁洪啓飾演楚威王。
2015年電視劇《羋月傳》,趙文瑄飾演楚威王。 [53] 
參考資料
  • 1.    《説苑·尊賢》:“田忌去齊奔楚,楚王郊迎至舍,問曰:“楚,萬乘之國也,齊亦萬乘之國也,常欲相幷,為之奈何?”對曰:“易知耳,齊使申孺將,則楚發五萬人,使上將軍將之,至禽將軍首而反耳。齊使田居將,則楚發二十萬人,使上將軍將之,分別而相去也。齊使眄子將,楚發四封之內,王自出將而忌從,相國上將軍為左右司馬,如是則王僅得存耳。”於是齊使申孺將,楚發五萬人,使上將軍至,擒將軍首反,於是齊王忿然,乃更使眄子將,楚悉發四封之內,王自出將,田忌從,相國上將軍為左右司馬,益王車屬九乘,僅得免耳。”
  • 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三十年,秦封衞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 3.    《史記·卷五·秦本紀》: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
  • 4.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彊。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説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獲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大王之轉攻楚也。” 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 5.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張醜偽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於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盼子者,有功於國,而百姓為之用。嬰子弗善而用申紀。申紀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為用,故王勝之也。今王逐嬰子,嬰子逐,盼子必用矣。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 6.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
  • 7.    《竹書紀年》:秦封衞鞅於鄔,改名曰商。
  • 8.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衞鞅。
  • 9.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11, 413-415, 421-422, 437, 851-853
  • 10.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襄王元年(當作魏惠王后元元年)與諸侯會徐州,相王也。(《六國表》作“與諸侯會徐州以相王”)
  • 11.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齊宣王]九年(當作齊威王二十三年)與魏襄王(當作魏惠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六國表》作“與魏會徐州,諸侯相王”)
  • 12.    《戰國策·魏策一·齊、魏約而伐楚》:齊、魏約而伐楚,魏以董慶為質於齊。楚攻齊,大敗之,而魏弗救。
  • 1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威王]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
  • 14.    《戰國策·齊策一·楚威王戰勝于徐州》:楚威王戰勝于徐州,欲逐嬰子於齊,嬰子恐。張醜謂楚王曰:“王戰勝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國,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而用申縛,申縛者,大臣與(姚注:“一本作弗與”,鮑本作“弗與”,《楚世家》作“不附”,作“與”為是。於鬯注云:“明是大臣所與,弟不得民心”)。百姓弗為用,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也。”楚王因弗逐。
  • 15.    《戰國策·秦策四·或為六國説秦王》:齊太公聞之(“齊太公”當從下文作“陳侯”,即齊威王),舉兵伐魏,壤地兩分,國家大危。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梁。郢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縛。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際絕(姚注:“一本無際字”)。齊戰則不勝(“則”原作“敗”,從王念孫改正),謀則不得,使陳毛釋劍掫(金正煒雲:“毛亦與旄通,陳旄釋劍,亦即麾眾去兵也。”或以“陳毛”為人名,非是。“掫”讀作“趨”);委南聽罪,西説趙,北説燕,內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釋齊(“釋齊”原作“齊釋”,從王念孫改正)。於是夫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紂之間。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亂以至於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樂伐之也。
  • 16.    《戰國策·秦策四·楚魏戰於陘山》:楚、魏戰於陘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於楚。魏戰勝,楚敗於南陽。秦責賂於魏,魏不與。營淺謂秦王曰:“王何不謂楚王曰,魏許寡人以地,今戰勝,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與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與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資矣。魏弱,若不出地,則王攻其南,寡人絕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揚言與秦遇,魏王聞之恐,效上洛於秦。
  • 17.    《史記·韓世家》: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
  • 1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
  • 19.    《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楚威王攻梁,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於是攻皮氏。魏氏勁,威王怒,楚與魏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
  • 20.    楊寬.關於越國滅亡年代的再商討[J].江漢論壇,1991(05):67-71.
  • 21.    胡運宏.勾踐之後的越楚關係及越國曆史考辨[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03):13-16.
  • 22.    《三家注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孝公元年,【集解:徐廣曰:“庚申也。”】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間【正義:並,白浪反。謂淮泗二水。】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正義:楚北及魏西與秦相接,北自梁州漢中郡,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也。魏西界與秦相接,南自華州鄭縣,西北過渭水,濱洛水東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築長城以界秦境。洛即漆沮水也。】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 23.    楊光華.楚國設置巴郡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04):100-109.
  • 24.    繆文遠.戰國策考辨.北京:中華書局,1984:139
  • 25.    苗江磊. 戰國擬託文本研究[D].山東大學,2020,109-110.DOI:10.27272/d.cnki.gshdu.2020.000449.
  • 26.    《戰國策·楚策一·蘇秦為趙合從説楚威王》: 蘇秦為趙合從,説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南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王至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早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衞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代良馬囊他,必實於外廄。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數。兩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羣臣謀,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搖搖而懸旌,而無所終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 27.    《戰國策·秦策一·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曰:“不如與魏以勁之,魏戰勝,復聽於秦,必入西河之外;不勝,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儀言,取皮氏卒萬人,車百乘。以與魏。犀首戰勝威王,魏兵罷弊,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
  • 28.    《莊子·秋水》: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己三千歲矣,王中筒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於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 29.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首時》: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悦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
  • 30.    《淮南子·道應訓》:墨者有田鳩者,欲見秦惠王,約車申轅,留於秦,週年不得見。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甚悦之,予以節,使於秦。至,因見予之將軍之節,惠王見而説之。出舍,喟然而嘆,告從者曰:“吾留秦三年不得見,不識道之可以從楚也。”
  • 31.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乎?”莫敖子華對曰:“如章不足以知之矣。”(“章”原作“華”,姚注:“孫本華作章。”從金正煒據後文“章聞之”改正)王曰:“不於大夫,無所聞之。”莫敖子華對曰:“君王將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華對曰:“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要”同“腰”),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就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賢耳,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 32.    張正明.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85-294
  • 33.    《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六·州郡部二》: 《吳志》先亂時童謠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歸建業死,不就武昌居。”乃遷都建業。(案:《江表傳》漢建安中,蜀主曾宿於秣陵,睹江山之秀,勸帝居之。初,張紘謁帝曰:秣陵都,楚威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崗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東崗,改名秣陵。今處所見存地有其氣,象天之所會,今宜為都邑。帝深善之。後聞劉備語曰:智者意同。案:《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 34.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州郡部十六》: 《金陵圖》雲: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並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岡,因改金陵為秣陵。
  • 35.    歷史沿革  .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引用日期2022-12-26]
  • 36.    《呂氏春秋·去宥》: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昭釐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佐制者為昭釐謂威王曰:“國人皆曰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説,因疏沈尹華。
  • 37.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採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 38.    《漢書新注·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鐸氏微》:書已亡。《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雲:鐸椒為楚威王太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採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 39.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為爵勸,不以祿勉,以憂社稷者乎?”莫敖子華對曰:“如華不足知之矣。”王曰:“不於大夫,無所聞之。”莫敖子華對曰:“君王將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將何謂也?”
  • 40.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莫敖子華對曰:“昔令尹子文,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月之積。故彼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 41.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昔者葉公子高,身獲於表薄,而財於柱國;定白公之禍,寧楚國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於諸侯。當此之時也,天下莫敢以兵南鄉。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葉公子高是也。”
  • 42.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昔者吳與楚戰於柏舉,兩御之間夫卒交。莫敖大心撫其御之手,顧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國亡之月至矣!吾將深入吳軍,若撲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社稷其為庶幾乎?’故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 43.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昔者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棼冒勃蘇曰:‘吾被堅執鋭,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秦王聞而走之,冠帶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蘇乃蘇。秦王身問之:‘子孰誰也?’棼冒勃蘇對曰:‘臣非異,楚使新造盩棼冒勃蘇。吳與楚人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使下臣來告亡,且求救。’秦王顧令不起:‘寡人聞之,萬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謂也。’遂出革車千乘,卒萬人,屬之子滿與子虎。下塞以東,與吳人戰於濁水而大敗之,亦聞於遂浦。故勞其身,愁其思,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 44.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蒙谷給鬥於宮唐之上,舍鬥奔郢曰:‘若有孤,楚國社稷其庶幾乎!’遂入大宮,負離次之典以浮於江,逃於雲夢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亂;蒙谷獻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與存國相若,封之執圭,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餘豈悉無君乎?’遂自棄於磨山之中,至今無冒。故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蒙谷是也。”
  • 45.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 46.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莫敖子華對曰:“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然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 47.    《爾雅註疏·卷十·釋鳥第十七》:陸璣《疏》雲:“鷺,水鳥也。好潔而白,故謂之白鳥。齊魯之間謂之舂鋤。遼東樂浪吳楊人皆謂之白鷺。青腳,高尺七八寸,尾如鷹尾,喙長三寸,頭上有長毛十數枚,長尺餘,毿毿然與眾毛異。好欲取魚,時則弭之。今吳人亦養焉。楚威王時,有朱鷺合沓飛翔而來舞,則復有赤者,舊鼓吹《朱鷺曲》是也。然則鳥名白鷺,赤者少耳。
  • 48.    王景. 楚懷王時期的楚秦關係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13,21-46.
  • 49.    《詛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實戮力同心,兩邦若壹,絆以婚姻,袗以齊盟。曰:葉萬子孫,毋相為不利。親即丕顯大神巫咸而質焉。今……而兼倍十八世之詛盟。
  • 50.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7]
  • 51.    戰國策(漢)劉向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7]
  • 52.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2-12-27]
  • 53.    電視劇《羋月傳》第1集(騰訊視頻版/2015年)片頭字幕0分04秒至02分04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12-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