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祿寺

鎖定
光祿寺,是起源於秦代的一種制度。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澧膳饈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貳,丞參領之。
隋唐時期,光祿寺成為九寺之一。 [1] 
中文名
光祿寺
起    源
正式確立
南朝梁、北齊
終    止
清光緒三十二年

目錄

光祿寺由來

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勳。東漢末複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衞及侍從諸官之長。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以後廢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
又期門、羽林皆屬焉。”《晉書.職官志》:“光祿勳,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參閲《通典.職官七.光祿卿》。
隋領太官、餚藏、良醖、掌醢四署。唐改餚藏名為珍羞,餘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內酒坊、油醋庫等機構。元掌起過米麴等事,領尚飲、尚醖局等,隸宣徽院。明、清領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併入禮部

光祿寺職能

光祿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貳,丞參領之。
凡祭祀,共五齊、三酒、牲牢、鬱鬯及尊彝、籩豆、簠簋、鼎俎、鉶登之實,前期飭有司辦具牲鑊,視滌濯,奉牲則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禮畢,進胙於天子而頒於百執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
元祐三年,詔長、貳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監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於光祿,而寺官未嘗臨視,請大祠以長貳、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監視宰割,禮畢頒胙,有故及小祠,聽以其屬攝。”從之。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祿卿、少,皆為寄祿。元豐制行,始歸本寺。中興後,廢併入禮部。

光祿寺機構設置

光祿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掌酒醴膳羞之政,總太官、珍羞、良醖、掌醢四署。
凡祭祀,省牲鑊、濯溉;三公攝祭,則為終獻。朝會宴享,則節其等差。錄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光祿寺曰司宰寺。武后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六人。
△太官署
令二人,從七品下;丞四人,從八品下。掌供祠宴朝會膳食。祭日,令白卿詣廚省牲鑊,取明水、明火,帥宰人割牲,取毛血實豆,遂烹。
又實簠簋,設於饌幕之內。有府四人,史八人,監膳十人,監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掌固四人。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祭祀、朝會、賓客之庶羞,榛慄、脯脩、魚鹽、菱芡之名數。武后垂拱元年,改餚藏署曰珍羞署,神龍元年復舊,開元元年又改。有府三人,史六人,典書八人,餳匠五人,掌固四人。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五齊、三酒。享太廟,則供鬱鬯以實六彝;進御,則供春暴、秋清、酴麋、桑落之酒。
有府三人,史六人,監事二人,掌醖二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觶百二十人,掌固四人。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醢醯之物:一曰鹿醢,二曰兔醢,三曰羊醢,四曰魚醢。宗廟,用菹以實豆;賓客、百官,用醯醬以和羹。
有府二人,史二人,主醢十人,醬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菹醯匠八人,掌固四人。
歷任光祿寺卿 [3]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十三日(1794.6.11)
嘉慶二年五月廿日(1797.6.14)調太常寺卿
-
2
嘉慶二年十月廿日(1797.12.7)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798.2.1)調通政使
-
3
嘉慶三年二月廿九日(1798.4.14)
嘉慶三年三月十七日(1798.5.2)調太常寺卿
-
4
嘉慶三年五月二日(1798.6.15)
嘉慶四年二月四日(1799,3.9)調宗人府府丞
-
5
嘉慶四年三月一日(1799.4.5)
嘉慶四年四月十九日(1799.5.23)調太常寺卿
-
6
嘉慶四年五月十五日(1799.6.17)
嘉慶六年二月廿七日(1801.4.9)緣事降調裕陵守護
-
7
嘉慶六年二月廿七日(1801.4.9)
嘉慶七年二月十一日(1802.3.14)調太常寺卿
-
8
嘉慶七年二月十八日(1802.3.21)
-
-
9
嘉慶七年五月十三日(1802,6,12)
嘉慶七年八月廿四日(1802,9,20)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10
嘉慶七年十月二日(1802,10,28)
嘉慶八年十二月三日(1804,1,15)調太常寺卿
-
11
嘉慶八年十二月三日(1804,1,15)
-
候補京堂
12
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七日(1804,1,29)
嘉慶十年十一月廿六日(1806,1,15)衰病原品休致
離職根據嘉慶十年十一月冬季上論檔,頁00347
13
嘉慶十年十二月三日(1806,1,22)
嘉慶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806,1,30)調太常寺卿
-
14
嘉慶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806,1,30)
嘉慶十一年二月廿八日(1806,4,16)調內閣學士士兼禮部侍郎銜
-
15
嘉慶十一年三月廿六日(1806,5,14)
嘉慶十一年六月八日(1806,7,23)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16
嘉慶十一年六月廿五日(1806,8,9)
嘉慶十一年九月廿五日(1806,11,5)調宗人府府丞
-
17
嘉慶十一年十月廿七日(1806,12,6)
嘉慶十二年二月廿九日(1807,4,6)調太常寺卿
-
18
嘉慶十二年四月十日(1807,5,17)
嘉慶十三年閏五月十七日(1808,7,10)調河南布政使
-
19
嘉慶十三年六月廿二日(1808,8,13)
嘉慶十四年正月廿六日(1809,3,11)緣事降調
-
20
嘉慶十四年正月廿七日(1809,3,12)
嘉慶十四年三月一日(1809,4,15)調左副都御史
-
21
嘉慶十四年四月九日(1809,5,22)
嘉慶十四年六月十八日(1809,7,30)調刑部右侍郎
-
22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日(1809,8,20)
嘉慶十五年七月廿日(1810,8,19)調太常寺卿
-
23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日(1810,9,18)
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11,1,13)調大理寺卿
-
24
嘉慶十六年二月廿八日(1811,3,22)
嘉慶十七年四月廿三日(1812,6,2)調宗人府府丞
-
25
嘉慶十七年四月廿三日(1812,6,2)
嘉慶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1812,12,15)調通政使
-
26
嘉慶十七年十二月二日(1813,1,4)
嘉慶十八年四月二日(1813,5,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27
嘉慶十八年四月廿五日(1813,5,25)
嘉慶十八年八月四日(1813,8,29)調順天府府尹
-
28
嘉慶十八年八月四日(1813,8,29)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1813,10,10)緣事降為編修
處分其在順天府府尹任內事
29
嘉慶十八年十月八日(1813,10,31)
嘉慶十九年七月一日(1814,8,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30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
嘉慶十九年十月十四日(1814,11,25)調宗人府府丞
-
31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七日(1814,12,8)
嘉慶廿年六月六日(1815,7,12)老病原品休致
離職根據嘉慶廿年六月(上)起居注冊
32
嘉慶廿年七月八日(1815,8,12)
嘉慶廿二年二月廿二日(1817,4,8)調大理寺卿
-
33
嘉慶廿二年三月廿八日(1817,5,13)
嘉慶廿二年四月廿二日(1817,6,6)調宗人府府丞
-
34
嘉慶廿二年四月廿七日(1817,6,11)
嘉慶廿四年二月十八日(1819,3,13)調大理寺卿
-
35
嘉慶廿四年三月三日(1819,3,28)
嘉慶廿四年三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傳包,未到任
36
嘉慶廿四年三月廿六日(1819,4,20)
道光元年十月二日(1821,10,27)調太常寺卿
-
37
道光元年十一月八日(1821,12,2)
道光四年三月廿一日(1824,4,19)調大理寺卿
-
38
道光四年四月廿八日(1824,5,26)
道光八年五月廿一日(1828,7,2)調太常寺卿
光祿寺卿服缺
39
道光八年七月十四日(1828,8,24)
道光九年七月十四日(1829,8,13)調大理寺卿
-
40
道光九年七月廿八日(1829,8,27)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調山東按察使
-
41
道光十年九月七日(1830,10,23)
道光十一年正月廿六日(1831,3,10)緣事降頂帶休致
處分其在湘撫任內事
42
道光十一年三月廿一日(1831,5,2)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提督順天學政
-
43
道光十一年八月十八日(1831,9,23)
兼署
-
-
44
-
-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831,12,17)調左副都御史
-
45
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32,1,14)
道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1832,3,23)調大理寺卿
-
46
道光十二年二月廿二日(1832,3,23)
道光十二年六月八日(1832,7,5)調宗人府府丞
離職根據傳包
47
道光十二年七月廿六日(1832,8,21)
道光十二年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續碑傳集卷16頁20
48
道光十二年閏九月十一日(1832,11,3)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廿四日(1833,2,13)因病解任
-
49
道光十三年二月二日(1833,3,22)
道光十三年四月廿二日(1833,6,9)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50
道光十三年五月廿一日(1833,7,8)
道光十三年十月十三日(1833,11,24)調太常寺卿
-
51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四日(1833,12,14)
兼署
-
-
52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1833,12,30)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九日(1834,1,18)調詹事
-
53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834,1,28)
道光十四年四月廿九日(1834,6,6)因病解任
-
54
道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834,6,17)
道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1837,9,15)乞假省親
-
55
道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1837,9,15)
兼署
道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1837,11,14)因病開缺
離職根據道光十七年十月長編總檔
56
道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1837,11,14)
兼署
-
-
57
-
-
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1838,1,13)調左副都御史
-
58
道光十八年二月十四日(1838,3,9)
道光十八年九月廿日(1838,11,6)調太常寺卿
-
59
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1839,1,25)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日(1840,1,14)調太常寺卿
-
60
道光廿年三月十九日(1840,4,20)
道光廿二年二月十六日(1842,3,27)調宗人府府丞
-
61
道光廿二年五月八日(1842,6,16)
道光廿二年五月九日(1842,6,17)老病休致
未到任
62
道光廿二年五月廿九日(1842,7,7)
道光廿三年正月廿六日(1843,2,24)年老休致
-
63
張秉德
道光廿三年二月十四日(1843,3,14)
道光廿三年三月卅日(1843,4,29)緣事革職
以查庫御史任內有失
64
道光廿三年四月十七日(1843,5,16)
道光廿四年四月廿四日(1844,6,9)調通政使
仍留安徽學政任
65
道光廿四年五月十五日(1844,6,30)
道光廿五年六月十五日(1845,7,19)調通政使
-
66
道光廿五年九月廿四日(1845,10,24)
道光廿五年十二月五日(1846,1,2)調太常寺卿
-
67
道光廿五年十二月十七日(1846,1,14)
道光廿六年二月十八日(1846,3,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仍留廣東學政任
68
道光廿六年三月六日(1846,4,1)
道光廿六年十月廿六日(1846,12,14)調順天府府尹
-
69
道光廿六年十二月十日(1847,1,26)
道光廿七年正月廿九日(1847,3,15)調宗人府府丞
-
70
道光廿七年四月十二日(1847,5,25)
道光廿七年六月廿一日(1847,8,1)調太常寺卿
-
71
道光廿七年八月廿八日(1847,10,6)
咸豐二年五月廿二日(1852,7,9)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72
潘曾瀅
咸豐二年六月三日(1825,7,19)
咸豐二年十一月廿五日(1853,1,4)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73
咸豐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1,21)
-
仍留湖北學政任,十二月四日殉難,未到任
74
咸豐三年三月一日(1853,4,8)
咸豐五年三月十四日(1855,4,29)調宗人府府丞
-
75
咸豐五年五月十四日(1855,6,27)
咸豐五年十一月廿二日(1855,12,30)調太常寺卿
-
76
咸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56,1,26)
咸豐八年三月廿日(1858,5,3)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77
咸豐八年六月廿五日(1858,8,4)
咸豐十年閏三月廿六日(1860,5,16)緣事降調
-
78
咸豐十年五月廿一日(1860,7,9)
同治元年正月廿六日(1862,2,24)緣事休致
由陝西布政使遷,任職根據傳包
79
咸豐十年七月七日(1860,8,23)
-
-
80
同治元年正月廿六日(1862,2,24)
同治三年三月廿一日(1864,4,26)調左副都御史
-
81
同治三年四月廿六日(1864,5,31)
同治三年七月六日(1864,8,7)調太常寺卿
任、離職均根據傳包
82
同治三年十二月七日(1865,1,4)
同治五年六月六日(1866,7,17)調太常寺卿
-
83
同治五年七月十八日(1866,8,27)
同治七年十月十六日(1868,11,29)調大理寺卿
-
84
同治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869,1,4)
同治九年二月十二日(1870,3,13)調宗人府府丞
-
85
同治九年三月廿九日(1870,4,29)
同治十年八月十六日(1871,9,30)調太常寺卿
-
86
同治十年九月廿六日(1871,11,8)
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872,1,26)調太常寺卿
-
87
同治十一年二月十六日(1872,3,24)
同治十二年六月五日(1873,6,29)卒
離職根據蒿庵類稿卷27頁1-3
88
同治十二年二月廿日(1873,3,18)
同治十二年四月十五日(1873,5,11)調順天府府尹
-
89
同治十二年四月十六日(1873,5,12)
同治十三年三月七日(1874,4,2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90
同治十二年七月五日(1873,8,27)
光緒四年八月廿一日(1878,9,17)調太常寺卿
八月一日提督江西學政
91
同治十三年三月七日(1874,4,22)
-
-
92
光緒四年十月十四日(1878,11,8)
光緒五年九月八日(1879,10,22)因病乞休
仍留閩撫署任,未到任
93
周瑞清
光緒五年十月十七日(1879,11,30)
光緒八年月日調太常寺卿
-
94
光緒八年七月廿一日(1882,9,3)
光緒九年二月十七日(1883,3,25)開缺
-
95
光緒九年四月三日(1883,5,9)
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884,1,12)調太常寺卿
-
96
光緒十年二月十三日(1884,3,10)
光緒十年三月十五日(1884,4,10)調太常寺卿
任職根據傳包
97
光緒十年四月廿五日(1884,5,19)
光緒十年十二月廿日(1885,2,4)調大理寺卿
-
98
-
-
光緒十一年二月廿六日(1885,4,11)調太常寺卿
-
99
光緒十一年三月五日(1885,4,19)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885,7,26)因病乞休
-
100
光緒十一年
-
光緒十二年十月十四日(1886,11,9)調太常寺卿
-
101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廿日(1886,12,15)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九日(1887,1,2)調太常寺卿
-
102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87,1,12)
光緒十五年四月十三日(1889,5,12)調大理寺卿
-
103
壽昌
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四日(1887,12,18)
-
-
104
壽昌
光緒十五年五月十七日(1889,6,15)
光緒十五年八月九日(1889,9,3)調太常寺卿
-
105
光緒十五年九月七日(1889,10,1)
出差
十六年三月二日回京供職
106
光緒十五年九月十九日(1889,10,13)
兼署
-
-
107
-
-
光緒十六年八月九日(1890,9,22)因病乞休
-
108
光緒十六年九月二日(1890,10,15)
光緒十七年六月廿五日(1891,7,30)調太常寺卿
出使英法意比,未及時到任
109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1890,12,26)
-
-
110
光緒十七年七月廿三日(1891,8,27)
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1891,10,8)調太常寺卿
-
111
光緒十七年十月七日(1891,11,8)
光緒十八年七月四日(1892,8,25)調太常寺卿
-
112
光緒十八年八月三日(1892,9,23)
光緒十九年三月十六日(1893,5,1)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出使俄國,未及時到任
113
光緒十八年九月六日(1892,10,26)
-
-
114
沈恩嘉
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四日(1893,5,29)
光緒廿年二月九日(1894,3,15)調宗人府府丞
-
115
光緒廿年三月十一日(1894,4,16)
光緒廿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896,1,25)調太常寺卿
-
116
光緒廿二年二月四日(1896,3,17)
光緒廿四年二月廿六日(1898,3,18)調太常寺卿
-
117
光緒廿四年三月廿一日(1898,4,11)
光緒廿四年六月四日(1898,7,22)調宗人府府丞
-
118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四日(1898,10,9)
光緒廿四年十二月十八日(1899,1,29)調太常寺卿
-
119
光緒廿五年二月廿六日(1899,4,6)
光緒廿五年六月十四日(1899,7,21)調太常寺卿
-
120
光緒廿五年六月廿六日(1899,8,2)
光緒廿七年五月五日(1901,6,20)調通政使
-
121
光緒廿七年五月十四日(1901,6,29)
光緒廿七年十月四日(1901,11,14)調刑部右侍郎
-
122
光緒廿七年十月八日(1901,11,18)
-
-
123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八日(1903,2,25)
兼署
-
-
124
光緒卅年正月十三日(1904,2,28)
光緒卅一年十二月十四日(1906,1,8)調左副都御史
-
125
王國楨
光緒卅一年十月廿八日(1905,11,24)
-
-
126
光緒卅一年十二月廿五日(1906,1,19)
光緒卅二年正月廿七日(1906,2,20)調太常寺卿
-
127
光緒卅二年二月九日(1906,3,3)
光緒卅二年八月十九日(1906,10,6)調宗人府府丞
-
128
光緒卅二年八月廿九日(1906,10,16)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日(1906,11,6)裁缺
-
129
光緒卅二年九月六日(1906,10,23)
兼署
-
-
歷任光祿寺卿(滿) [2] 
共有 103 筆資料: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嘉慶二年二月二日(1797,2,28)
嘉慶二年十二月二日(1798,1,18)調大理寺卿
-
2
嘉慶三年二月五日(1798,3,21)
嘉慶四年二月廿日(1799,3,25)調太常寺卿
-
3
嘉慶四年二月九日(1799,3,14)
-
疑實錄誤
4
嘉慶四年三月廿九日(1799,5,3)
嘉慶四年六月十五日(1799,7,17)調太常寺卿
-
5
嘉慶四年七月十日(1799,8,10)
嘉慶四年十一月廿日(1799,12,16)調通政使
-
6
嘉慶四年十二月十八日(1800,1,12)
嘉慶五年三月四日(1800,3,28)調大理寺卿
-
7
嘉慶五年四月廿八日(1800,5,21)
嘉慶五年五月二日(1800,6,23)調太常寺卿
-
8
嘉慶五年六月十六日(1800,8,6)
嘉慶五年七月廿四日(1800,9,1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9
嘉慶五年八月十三日(1800,10,1)
嘉慶六年月日調宗人府府丞
離職根據清史列傳卷27頁37、傳包
10
嘉慶六年五月七日(1801,6,17)
嘉慶六年七月十九日(1801,8,27)調太常寺卿
-
11
嘉慶六年八月七日(1801,9,14)
嘉慶六年十二月廿六日(1802,1,29)署江寧布政使
-
12
鶴林
嘉慶七年三月廿三日(1802,4,24)
嘉慶八年六月廿二日(1803,8,9)老病休致
-
13
嘉慶八年六月廿二日(1803,8,9)
嘉慶八年八月十四日(1803,9,29)緣事革職
處分系受祖父海望連累
14
嘉慶八年九月廿一日(1803,11,5)
嘉慶九年四月十六日(1804,5,24)調太常寺卿
-
15
嘉慶九年四月十六日(1804,5,24)
嘉慶十年五月十九日(1805,6,16)緣事降調
處分其在湘布任內事,離職根據嘉慶十年五月(下)起居注冊
16
嘉慶十年六月十九日(1805,7,15)
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三日(1805,8,7)因病解任
在西安省城患病
17
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三日(1805,8,7)
嘉慶十五年二月十七日(1810,3,21)年老緣事休致
-
18
嘉慶十五年四月二日(1810,5,4)
嘉慶十五年八月五日(1810,9,3)調盛京户部侍郎
-
19
嘉慶十五年九月十八日(1810,10,16)
嘉慶十七年三月廿八日(1812,5,8)調通政使
-
20
華連布
嘉慶十七年四月廿五日(1812,6,4)
嘉慶十七年十一月廿二日(1812,12,25)調奉天府府尹
-
21
書興
嘉慶十七年十二月二日(1813,1,4)
嘉慶十八年四月廿五日(1813,5,25)調太常寺卿
-
22
嘉慶十八年五月廿日(1813,6,18)
嘉慶十八年六月十六日(1813,7,13)調正藍旗蒙古副都統
-
23
嘉慶十八年七月三日(1813,7,29)
嘉慶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13,12,7)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24
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1814,1,7)
嘉慶十九年七月三日(1814,8,17)調太常寺卿
-
25
常格
嘉慶十九年七月廿九日(1814,9,12)
嘉慶十九年九月一日(1814,10,13)緣事革職
處分其在江蘇布政使任內事
26
嘉慶十九年九月廿六日(1814,11,7)
嘉慶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1815,1,22)調太常寺卿
-
27
-
-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六日(1814,12,7)調大理寺卿
實錄誤
28
海福
嘉慶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1815,1,27)
嘉慶廿一年二月九日(1816,3,7)年老休致
-
29
嘉慶廿一年二月九日(1816,3,7)
嘉慶廿一年五月七日(1816,6,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30
西琅阿
嘉慶廿一年六月六日(1816,6,30)
嘉慶廿一年六月廿六日(1816,7,20)緣事交部嚴加議處
-
31
良輔
嘉慶廿一年閏六月十六日(1816,8,9)
-
-
32
嘉慶廿三年七月三日(1818,8,4)
嘉慶廿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818,12,8)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33
潤德
嘉慶廿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19,1,13)
嘉慶廿四年七月廿六日(1819,9,15)調大理寺卿
-
34
海齡
嘉慶廿四年九月十三日(1819,10,31)
嘉慶廿四年十一月二日(1819,12,18)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35
嘉慶廿四年十二月二日(1820,1,17)
道光元年六月廿日(1821,7,18)調左副都御史
-
36
道光元年七月七日(1821,8,4)
道光三年十月廿日(1823,11,22)調哈密辦事大臣
-
37
道光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824,1,11)
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827,1,10)調太常寺卿
-
38
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827,1,10)
道光七年九月十一日(1827,10,30)調盛京工部侍郎
-
39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
道光八年十一月二日(1828,12,8)調左副都御史
-
40
道光八年十二月十日(1829,1,14)
道光九年八月十八日(1829,9,15)調左副都御史
-
41
道光九年九月十四日(1829,10,11)
道光十年十二月十九日(1831,2,1)調太常寺卿
-
42
道光十一年三月廿一日(1831,5,2)
道光十一年九月廿六日(1831,10,31)調大理寺卿
-
43
寬明
道光十一年十月廿一日(1831,11,24)
道光十二年二月三日(1832,3,4)調太僕寺卿
-
44
道光十二年二月三日(1832,3,4)
道光十三年六月廿二日(1833,8,7)調通政使
-
45
元祿
道光十三年九月十七日(1833,10,29)
道光十六年八月二日(1836,9,12)調太常寺卿
-
46
成剛
道光十六年九月七日(1836,10,16)
道光十七年五月廿八日(1837,6,30)調大理寺卿
-
47
道光十七年九月二日(1837,10,1)
道光十九年七月廿八日(1839,9,5)調大理寺卿
-
48
廣林
道光十九年十月十四日(1839,11,19)
道光廿三年閏七月十三日(1843,9,6)調左副都御史
-
49
景亮
道光廿三年閏七月廿九日(1843,9,22)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日(1844,4,7)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50
道光廿四年三月十五日(1844,5,2)
道光廿四年五月廿日(1844,7,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51
道光廿四年六月十六日(1844,7,30)
道光廿四年十二月七日(1845,1,14)調通政使
-
52
道光廿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845,1,23)
道光廿七年十一月五日(1847,12,12)調古城領隊大臣
-
53
道光廿七年十二月九日(1848,1,14)
道光廿九年三月十五日(1849,4,7)調太常寺卿
-
54
道光廿九年五月十七日(1849,7,6)
咸豐元年十一月十二日(1852,1,2)調盛京副都統
-
55
咸豐元年十二月七日(1852,1,27)
咸豐二年二月十五日(1852,4,4)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56
咸豐二年二月十七日(1852,4,6)
咸豐二年八月廿二日(1852,10,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離職根據咸豐二年八月長編總檔
57
載齡
咸豐二年九月十三日(1852,10,25)
咸豐三年三月卅日(1853,5,7)調左副都御史
-
58
咸豐三年五月二日(1853,6,8)
咸豐三年十一月十日(1853,12,10)調左副都御史
-
59
咸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54,1,13)
咸豐四年正月十二日(1854,2,9)調江蘇布政使
-
60
咸豐四年三月十八日(1854,4,15)
咸豐五年八月四日(1855,9,14)調盛京工部侍郎
-
61
咸豐五年十月四日(1855,11,13)
咸豐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856,1,20)調通政使
-
62
咸豐六年二月十九日(1856,3,25)
咸豐六年八月十二日(1856,9,10)調盛京禮部侍郎
-
63
咸豐六年十月九日(1856,11,6)
咸豐九年四月十八日(1859,5,20)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離職根據傳包
64
咸豐九年七月十九日(1859,8,17)
咸豐十年七月日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離職根據傳包
65
咸豐十年八月三日(1860,9,17)
咸豐十年九月二日(1860,10,15)開缺,以侍郎候補
-
66
祥泰
咸豐十年十二月十四日(1861,1,24)
同治四年十二月四日(1866,1,20)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67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九日(1866,2,4)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1867,3,20)調大理寺卿
-
68
同治六年四月四日(1867,5,7)
同治八年六月廿一日(1869,7,29)調太常寺卿
-
69
同治八年八月十五日(1869,9,20)
同治九年四月廿五日(1870,5,25)調大理寺卿
-
70
惠林
同治九年六月廿一日(1870,7,19)
同治十二年閏六月廿九日(1873,8,21)調太常寺卿
-
71
同治十二年八月二日(1873,9,23)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五日(1873,12,24)調太常寺卿
-
72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六日(1874,1,23)
光緒元年二月一日(1875,3,8)調太常寺卿
-
73
光緒元年四月二日(1875,5,6)
光緒二年四月廿二日(1876,5,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74
光緒二年五月廿二日(1876,6,13)
光緒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877,1,29)調太常寺卿
-
75
光緒三年二月七日(1877,3,21)
光緒五年三月八日(1879,3,30)調通政使
-
76
文暉
光緒五年閏三月九日(1879,4,29)
光緒六年十月七日(1880,11,9)調太常寺卿
-
77
光緒六年十一月八日(1880,12,9)
光緒七年二月十日(1881,3,9)調太常寺卿
-
78
光緒七年三月七日(1881,4,5)
光緒八年二月廿八日(1882,4,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79
光緒八年四月十日(1882,5,26)
光緒八年八月廿四日(1882,10,5)承修定東陵等工
離職根據傳包
80
光緒八年十二月十七日(1883,1,25)
-
-
81
光緒九年三月廿二日(1883,4,28)
光緒九年六月五日(1883,7,8)調通政使
-
82
尚賢
光緒九年七月七日(1883,8,9)
光緒九年十二月八日(1884,1,5)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83
光緒九年十二月十九日(1884,1,16)
光緒十年四月十五日(1884,5,9)調太常寺卿
-
84
文碩
光緒十年五月廿九日(1884,6,22)
光緒十年閏五月廿一日(1884,7,13)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85
奕年
光緒十年七月廿五日(1884,9,14)
光緒十二年二月一日(1886,3,6)調太常寺卿
-
86
光緒十二年二月廿日(1886,3,25)
光緒十二年四月十六日(1886,5,19)調太常寺卿
-
87
豐烈
光緒十二年五月十四日(1886,6,15)
光緒十二年九月二日(1886,9,29)調太常寺卿
-
88
光緒十二年九月廿七日(1886,10,24)
-
-
89
郭勒敏布
光緒十三年二月十八日(1887,3,12)
光緒十三年四月廿日(1887,5,12)因病乞休
-
90
榮惠
光緒十三年五月三日(1887,6,23)
光緒十五年正月廿二日(1889,2,21)調太常寺卿
-
91
志顏
光緒十五年二月十一日(1889,3,12)
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四日(1891,1,13)調太常寺卿
-
92
光緒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1891,1,27)
光緒十七年五月廿六日(1891,7,2)調太常寺卿
-
93
光緒十七年七月四日(1891,8,8)
光緒廿年十二月十七日(1895,1,1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94
慶福
光緒廿一年四月十七日(1895,5,11)
-
-
95
桂斌
-
-
光緒廿一年七月九日(1895,8,28)調庫倫辦事大臣
-
96
常明
光緒廿二年九月廿一日(1896,10,27)
光緒廿四年月日調大理寺卿
-
97
崇壽
光緒廿六年四月日
光緒廿六年十月廿一日(1900,12,12)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任職根據傳包
98
明啓
光緒廿六年十月廿二日(1900,12,13)
光緒廿九年十月二日(1903,11,20)調左副都御史
-
99
玉恆
光緒廿九年十月廿五日(1903,12,13)
光緒卅年八月十六日(1904,9,25)因病乞休
-
100
光緒卅年九月六日(1904,10,14)
光緒卅一年三月十二日(1905,4,16)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101
光緒卅一年三月廿二日(1905,4,26)
光緒卅二年正月廿六日(1906,2,19)調左副都御史
-
102
承祐
光緒卅二年二月七日(1906,3,1)
光緒卅二年六月廿二日(1906,8,11)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103
瑞豐
光緒卅二年七月八日(1906,8,27)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日(1906,11,6)裁缺
-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職官志》:“太常、光祿、衞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為九寺”
  • 2.    光祿寺卿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3-05]
  • 3.    光祿寺卿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