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宣王

(戰國時期田齊第五位國君)

鎖定
齊宣王田闢彊(?-前301年 [50]  ),媯姓,田氏,名闢彊(一作疆 [17]  [16] 戰國時代田齊第五位國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齊威王田因齊之子。
齊威王三十七年(前320年),威王去世,田闢彊即位。田闢彊即位後,任田嬰為相,整飭吏冶,加強合縱同盟 [9]  。齊宣王六年(前314年),燕國爆發“子之之亂”,田闢彊派大將匡章干涉燕國內亂,佔領燕國。但齊軍殘暴,導致燕人叛亂,不久齊軍被迫撤軍。後在孟嘗君田文倡議下,田闢彊同楚聯合,與秦、韓、魏三國作戰,但在濮水被打敗。齊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後又聯合韓、魏反楚。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匡章等率三國聯軍於垂沙之戰大破楚軍。同年,田闢彊去世。 [10] 
田闢彊執政期間,齊國得到快速發展,國勢繼續上升 [9]  。他繼其祖齊桓公、父齊威王后,在稷下廣開學宮,招攬四方遊士、學者,使稷下學宮之學臻於極盛 [9]  。此外,田闢彊還留下了“濫竽充數”“緣木求魚”“安步當車”以及拜鍾離春為後等典故。
別    名
齊宣王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
逝世日期
公元前 301年
主要成就
光大稷下學宮,營建都城臨淄
會盟抗秦,垂沙拒楚,五旬破燕
本    名
田闢彊(一作疆) [1] 
在位時間
前320年-前301年
諡    號

齊宣王人物生平

齊宣王即位任相

田闢彊(一作疆 [17]  )是齊威王田因齊之子。齊威王三十七年(前320年),威王去世 [14]  ,田闢彊即位,是為齊宣王 [1]  。同年,齊國“迎婦於秦”,與其結親 [51] 
靖郭君田嬰(有説法稱其為威王少子、田闢彊庶弟,存疑 [15]  )在威王末年受封薛地,擔任相國,權勢甚重 [22]  。他素來與田闢彊不和。待田闢彊即位後,田嬰為避禍而回到薛。不久後,辯士劑貌辨(一作劇貌辨 [13] 齊貌辨 [4]  、昆辯 [11]  )入朝勸説田闢彊,使其對田嬰釋懷,之後田嬰返回臨淄,田闢彊親自郊迎,拜他為相國。 [12] 
同時,田闢彊遣使迎回了在威王時代因遭相國鄒忌構陷而出奔楚國的大將田忌 [48] 
齊宣王四年(前316年),魏臣公孫衍約結田嬰,召田嬰的兒子田文為魏相,自己為韓相 [23]  ,以使三晉聯合齊國共同合縱抗秦,結果三晉相繼被秦打得喪師割地,這次合縱失敗。後來,田闢彊改用儲子為相,田嬰便回到了薛。 [22] 

齊宣王聯楚抗秦

據説田闢彊還於齊宣王元年(前319年) [52]  接受陳軫的建議,與三晉結盟,再聯合楚國,共計五國伐秦。但齊並未出力,反而乘趙、魏為秦大敗之時,伐敗趙、魏於觀澤 [56]  。但也有學者認為五國攻秦之事在齊湣王二年(前299年) [53] 
田嬰等合縱抗秦失敗後,田闢彊繼續聯合楚國對抗秦、韓、魏三國,彼此對峙形勢緊張,據説當時楚“三大夫張九軍”,與秦爭奪曲沃(毗鄰函谷關,今河南三門峽西南)、於中(今河南西峽東),齊軍助楚攻克曲沃 [54]  ;楚將景翠領軍屯駐魯、齊兩國邊境及韓國之南 [65]  。齊宣王七年(前313年),越國企圖攻伐齊國,田闢彊遣使遊説越王無彊移師攻楚。 [24-25] 
張儀連橫戰勝楚齊示意圖 張儀連橫戰勝楚齊示意圖 [25]
這時,為緩解楚國對商於之地的攻勢,秦惠文王派相國張儀入楚,假許割商於予楚,要求楚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中緩兵之計,同意絕齊撤兵。但等楚軍退兵後,秦國卻不兑現承諾 [65]  。楚懷王惱怒被張儀欺騙,於齊宣王八年(前312年)初起兵攻秦。面對秦、韓、魏和楚、齊兩方陳兵對峙而一觸即發的形勢,田闢彊依然派兵聯合宋國一起圍攻魏國的煮棗(今山東東明東) [26]  [27]  。此時,秦軍東路主將樗裏疾、中路主將魏章在丹陽、藍田之戰中大破楚軍,接着魏章向西與西路甘茂部會師,攻取楚漢中六百里地 [28]  。樗裏疾則協助韓軍反攻圍困雍氏的景翠所部得勝,隨後東進,在濮水一帶聯合魏軍擊敗齊軍,齊將聲子(一作贅子)戰死,匡章敗走 [30]  [31]  。樗裏疾所部一直攻到魏的東北部 [29]  。楚懷王因漢中失守而大怒,再發大軍襲秦,一度深入到藍田,結果又大敗,反喪地於秦。 [25]  田闢彊的聯楚策略失敗。

齊宣王五旬破燕

主詞條:齊破燕之戰
齊宣王五年(前315年),燕國相國子之燕王噲支持,得以掌權三年,燕太子平、將軍市被深為不滿,便聯繫田闢彊攻子之,田闢彊同意。齊軍未到,太子平與市被先攻子之,不勝。後擁戴子之的百姓發起反攻,太子平、市被戰死。數月之內,燕國大亂,“燕人恫怨,百姓離意”。此時,韓國為秦所攻,屢敗於濁澤、岸門,楚國大舉興師謊稱救韓。各國紛爭,預示着齊國攻燕時機已經成熟。孟軻、田忌等亦極力勸説田闢彊出兵 [49]  [57]  [21]  [47] 
齊宣王六年(前314年),田闢彊命令匡章帶“五都之兵(常備兵)”,會同徵發來的“北地之眾(北地所徵發的壯丁)”,向燕進攻。最初燕人因為痛恨本國的統治者,對於進攻的齊軍表示歡迎,出現了“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情況,齊軍僅僅花了五十日(一説三十日 [49]  )就攻下燕都薊(今北京),燕王噲、子之均被殺死 [58]  。但齊軍在佔領燕國後軍紀敗壞,掠奪民財,毀其宗廟,遷其重器,致使燕人叛亂 [46]  。諸侯圖謀合縱攻齊而保存燕國 [63-64]  。如趙武靈王便準備聯合楚魏“伐齊存燕” [42]  ,並派大臣樂池護送燕公子職由韓入燕。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齊軍不得不撤退。而公子職正式即位為王,是為燕昭王 [21]  [47] 

齊宣王合縱反覆

主詞條:垂沙之戰
在田嬰死後,約齊宣王十年(前310年)以前,其子田文繼承薛的封地,號孟嘗君或薛公,並繼續被田闢彊任用為相國。田文掌權後,試圖以齊為主、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攻秦。齊宣王十四年(前306年),在田文的倡議下,田闢彊為發起合縱攻秦之事,曾遣使致信楚懷王,勸楚齊合力組織六國合縱伐秦,破秦後楚可取得武關、蜀、漢之地,由此使楚國的親秦政策發生搖擺 [32]  ,但沒有取得實質效果,一年後楚國便背齊合秦,秦昭襄王也還地於楚 [33]  [22] 
齊宣王十七年(前303年),秦國在親楚的同時,大舉進攻韓、魏要地,迫使兩國倒向齊國,於是齊、韓、魏三國因“楚負其縱親而合於秦”,聯合出兵伐楚,楚懷王以太子熊橫入質於秦為條件,換來秦軍援救,三國因而退兵 [34]  。次年(前302年),秦楚關係惡化,韓魏再度投靠秦國,於是形勢又發生變化。 [22]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在田文主持下,齊、韓、魏謀劃攻楚,但他怕秦又如同此前一樣派兵救楚,便聽從策士的計謀,遣使欺騙楚懷王説齊國欲與楚國合縱伐秦,楚懷王答應。然而這時,齊、魏、韓卻出爾反爾,一起攻打楚國。而秦國因知悉楚國先前想要伐秦,也不予援救 [35]  (也有説法認為是齊、秦相約攻楚 [36]  )。
同年,田闢彊派出匡章統帥齊軍,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伐楚,進攻楚國的方城(南陽地區)。楚將唐眜率楚軍主力在泚水與齊魏韓聯軍對峙長達六個月。聯軍因不知泚水深淺,不敢渡河。田闢彊難以等待漫長的對峙,便派周最(即周冣)到陣前,以苛刻的言辭催促匡章儘快渡河作戰,但匡章認為應該在戰機成熟後才可出戰。後來匡章發現楚軍在河邊的守備薄弱之處,便派精兵連夜渡河進攻,在泚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國將領唐蔑(或作唐昧) [37]  [38]  [40-41]  。這是田闢彊在位時期,齊國取得的一次大勝利,但在這次大捷中得利的卻是韓、魏、秦,齊國不但未得寸土,反倒損耗了國力 [39]  [22] 

齊宣王去世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就在齊軍於垂沙大破楚軍後不久,田闢彊去世(一説破楚在田闢彊去世後 [50]  ),其子田地即位,是為齊湣王。 [2] 

齊宣王為政舉措

齊宣王政治

  • 任相理政
田闢彊在位時期,相繼任用田嬰、儲子、田文為相,並召回了出奔楚國的大將田忌。 [22] 
田闢彊在位時,齊國取代魏國逐漸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為鞏固齊國的統治,他頻頻問政於大臣、學者,進行了許多探討:《韓非子·外儲説左下》中有田闢彊與匡倩討論君臣、等級、貴賤、上下關係的記載 [87]  。《韓非子·外儲説右上》則載田闢彊問唐易子射獵之事,藉此探討國君如何治國 [88]  。《孟子》中有大量關於他問政的記載。 [86]  田闢彊向孟軻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軻因勢利導,多次遊説田闢彊棄霸道而行王道,但他沒有聽從 [61-62] 
田闢彊“好士”,並善於聽諫、納諫。如聽從鍾離春之勸,停止修築漸台,罷除女樂,精選兵馬,充實府庫,招攬直諫者,並拜鍾離春為王后;《説苑·善説》記載田闢彊(一説齊桓公)在社山遊獵時聽從閭丘先生的勸諫;《新序》記載他聽從年僅十八的閭丘邛的勸諫;《戰國策·齊策四》載王鬥諫田闢彊好士、顏斶與田闢彊爭論士貴而王者不貴等。 [86] 
田闢彊曾有毀齊國原有明堂的想法,被孟軻勸阻 [60]  ,轉而新建“大室”(被認為即是指明堂),大逾百畝,“堂上三百户”,三年而不能修成,最後在大臣春居的勸諫下停建 [68]  。明堂兼具禮堂、會議廳、學校與俱樂部之性質,貴族用以集會、行禮、作樂、習射、聚餐。孟軻認為這是王者之堂,建議在此推行“王政”。 [65] 
  • 五都區劃
田闢彊在位時,齊未設,維持五都之制。除中央有國都臨淄以外,四邊設有四都:西南之都平陸(今山東汶上北),西北之都高唐(今山東高唐與禹城之間),東方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南邊之都莒(今山東莒縣)。五都設有常備兵防守,稱為“技擊”或稱為“持戟之士”,合稱為“五都之兵”或“五家之兵”,為齊國軍隊之主力。田闢彊派匡章伐燕時,所率主力便是“五都之兵” [47]  。五都設有大夫,作為當地的行政與軍事長官。 [65-66] 

齊宣王軍事

田闢彊在位時期,齊國對外戰事較為頻繁,“富韓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 [6]  ,與秦、楚等併為大國。今展示主要戰役如下:
時間
戰役名稱/簡介
結果
齊宣王六年(前314年)
攻克燕都,佔領燕國,後在內外壓力下被迫撤退 [21] 
齊宣王七年(前313年)前後
曲沃之戰、濮水之戰
聯楚克曲沃 [54]  ,圍魏煮棗 [26]  [27]  ,後被秦魏聯軍在濮水一帶擊敗 [30]  [31]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
與魏、韓聯合伐楚,攻楚方城,與楚軍對峙六個月後在泚水旁的垂沙大敗楚將唐眛 [37]  [41] 
也有説法認為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均發生于田闢彊在位初期,但據楊寬等人考證,認為兩役均發生在齊威王時代,故本詞條不取。 [86] 

齊宣王文化

田闢彊喜愛長於文學、遊説的士人,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聞聲而來的有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騶奭等七十六人,田闢彊將他們盡皆拜為列大夫,並在臨淄稷門附近賜給寬大的府宅(即所謂“稷下”),讓他們自由議論 [18]  。齊國稷下學者逐漸多起來,將近數百上千人,使稷下學宮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 [3]  。此外,當時兒説告子宋鈃尹文彭蒙季真等人也來到齊國;孟軻長住稷下,荀況則是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充任學宮最高領導 [19]  。稷下學宮集中各家各派的學人,他們著書立説,開展學術研究,推動“百家爭鳴”局面的繁榮。

齊宣王外交

田闢彊在位初期,相國田嬰與公孫衍等合作,加強合縱同盟,共同抗秦,結果失敗 [9]  。田嬰之子田文倡為相時,則主張同楚聯合,與秦、韓、魏三國作戰。齊宣王十七年(前303年)後又聯合韓、魏反楚。 [10] 

齊宣王歷史評價

劑貌辨:“太子(指田闢彊)之不仁,過頤涿視,若是者倍反。” [12] 
蘇秦:“夫齊威、宣,世之賢主也,德博而地廣,國富而用民,將武而兵強。宣王用之,後富韓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為齊兵困於殽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遠跡不服,而齊為虛戾。” [6] 
蘇代:“今齊王不信其大臣。” [55] 
  • 宣王喜文學遊説之士。 [5] 
  •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孫臏)、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20] 
桓寬鹽鐵論》引賢良文學語:“齊威、宣之時,顯賢進士,國家富強,威行敵國。” [7] 

齊宣王軼事典故

齊宣王濫竽充數

主詞條:濫竽充數
田闢彊讓人吹,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田闢彊吹竽,田闢彊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湣王繼位後,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聽其獨奏,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70]  後因以“濫竽充數”比喻沒真才實學,聊以充數,或以次貨充好貨,有時亦用作自謙之辭。 [8] 

齊宣王匹夫之勇

田闢彊曾問孟軻:“和鄰國交往有什麼講究嗎?” [43] 
孟軻回答説:“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葛國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份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以大國身份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份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詩經》説:‘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 [43] 
田闢彊説:“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孟軻説:“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説:‘他怎麼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詩經》説:‘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書》説:‘上天降生了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麼,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43] 

齊宣王寡人之疾

田闢彊問孟軻:“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
孟軻回答:“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田闢彊説:“可以把王政説給我聽聽嗎?”
孟軻回答:“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對於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徵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詩經》説:‘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
田闢彊説:“説得好呀!”
孟軻説:“大王如果認為説得好,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田闢彊説:“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
孟軻説:“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詩經》説:‘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乾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裏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乾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田闢彊説:“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
孟軻回答:“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説:‘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着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 [60]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寡人之疾”的成語,指人好色。 [90] 

齊宣王安步當車

齊國有位隱士名叫顏斶。田闢彊初即位時 [85]  ,聽説他很有名,就召見了他。 [44] 
顏斶進宮後,田闢彊傲慢地説:“顏斶,你過來!”顏斶不卑不亢地對田闢彊説:“大王,你過來!”田闢彊很不高興,旁邊的大臣也都責怪顏斶。顏斶便説:“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説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説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44] 
田闢彊惱怒地問他:“到底是大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下令:誰敢在距離柳下惠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另外還懸賞: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户侯,賞金兩萬兩。由此可見,一個活着的大王的頭,還抵不上一個死去的士人墳墓呢。” [44] 
田闢彊覺得自己理虧了,便請求做顏斶的學生,並説:“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希望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兒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慢慢地走路,就當是坐車一樣;不犯罪過,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貴。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啊!”顏斶説罷,告辭而去。 [45] 

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軻有一次對田闢彊説:“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託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捱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説對這種朋友該怎麼辦?”田闢彊答道:“和他絕交!”孟軻又説:“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説這該怎麼辦?”田闢彊説:“撤他的職!”最後,孟軻説:“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説這又該怎麼辦?”田闢彊看看自己的左右大臣,故意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59] 
類似的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一次,田闢彊對淳于髡説:“先生談一談寡人喜歡的是什麼?”淳于髡説:“古代王者所喜歡的有四,而大王喜歡的有三。”田闢彊十分奇怪,禁不住問道:“這話怎麼説呢?”淳于髡説:“古代王者愛馬,大王也愛馬。古代王者愛美味,大王也愛美味。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而大王卻不尊崇才德之士。”田闢彊聽後,搖搖頭説:“國中根本就沒有傑出的才德之士,否則我也會尊崇他們,喜歡他們。怎麼能説我不尊崇有才德的人呢?”淳于髡説:“古時有驊騮等好馬,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從不惜花費重金,從所有的馬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馬。古時有豹象等動物的腸肚或嫩脆可口的肉,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命令手下人不辭辛苦從眾多美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愛好美食。古時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可是現在沒有,大王就從當今天下的眾多美女中去挑選,可見大王真的喜歡美女。至於才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堯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出現,然後才去尊崇他們、喜歡他們;那麼如果禹湯時代的賢德之士知道,會覺得大王不是真心喜愛人才,也不會喜歡大王的。”田闢彊聽後默然,不知怎麼答話。 [71] 

齊宣王君子遠庖廚

孟軻約於齊宣王二年(前318年)再遊齊國,受到禮遇。田闢彊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軻回答説:“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所以沒有傳到後代來,我也沒有聽説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説。那我就説説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田闢彊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一天下呢?”孟軻説:“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田闢彊説:“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孟軻説:“能夠。”田闢彊説:“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
孟軻説:“我曾經聽胡齕告訴過我一件事,説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着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裏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鍾’。您便説:‘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鍾了嗎?’您説:‘怎麼可以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田闢彊説:“是有這件事。”孟軻説:“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説這件事後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田闢彊説:“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麼會吝嗇到捨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軻説:“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裏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田闢彊笑着説:“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
孟軻説:“沒有關係。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着,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67] 

齊宣王緣木求魚

解釋完“君子遠庖廚”的道理後,田闢彊高興地説:“《詩經》中説:‘別人想什麼,我能猜得出。’正像説的老先生啊。我做了這件事,反過來推求為什麼這麼做,自己心裏也鬧不明白。先生這番話,使我心裏有點開竅了。這樣的心理之所以符合王道,又是為什麼呢?”
孟軻説:“假如有個人向大王稟告説:‘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
田闢彊説:“不會。”
孟軻説:“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獸身上了,而功德卻體現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麼原因呢?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田闢彊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現形式,憑什麼去區別呢?”
孟軻説:“用胳膊挾着泰山跳越北海,對人説:‘我不能辦到。’這是真的不能。給年長的人彎腰行禮,對人説:‘我不能辦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屬於挾着泰山跳越北海一類;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這是屬於為長者彎腰行禮一類。”
孟軻又説:“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愛撫自己的孩子,進而也愛撫別人的孩子。這樣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隨意轉動,要統一它就很容易了。《詩經》上説:‘先給妻子做榜樣,再給兄弟好影響,憑這治家和安邦。’是説要把這樣的用心推廣到各個方面罷了。所以,如果廣施恩德就足以安撫天下,不施恩德,連妻子兒女也安穩不住。古代的賢明君主之所以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善於將他們所做的推廣開去罷了。現在大王的恩德已施行了禽獸身上,而功德卻體現不到百姓身上,偏偏是什麼原因呢?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大王請認真地考慮考慮吧!難道大王要興師動眾,使將士們身陷危險,同別的國家結下怨仇,然後心裏才痛快嗎?”
田闢彊説:“不,對此我有什麼痛快的呢?我想借此來實現我最大的心願。”
孟軻問:“大王的最大心願可以説給我聽聽嗎?”
田闢彊笑而不答。
孟軻問:“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口腹享受嗎?輕軟温暖的衣服不夠身體穿着嗎?豔麗的色彩不夠眼睛觀賞嗎?美妙的音樂不夠耳朵聆聽嗎?左右的侍從不夠使喚嗎?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給,大王難道是為了這些嗎?”
田闢彊説:“不,我不為這些。”
孟軻説:“那麼,大王的最大心願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擴張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拜,君臨中原、安撫四周的民族。不過,憑您的做法去追求實現您的心願,真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
田闢彊説:“像這麼嚴重嗎?”
孟軻説:“只怕比這還嚴重呢!上樹捉魚,雖然捉不到魚,不會有後患。按您的做法去實現您的心願,費盡心力去做了,到頭來必定有災禍。”
田闢彊問:“其中的道理能説給我聽聽嗎?”
孟軻説:“鄒國跟楚國打仗,大王認為誰會獲勝?”
田闢彊説:“楚國勝。”
孟軻説:“是這樣,小的一方本來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敵對,人少的本來不可以同人多的敵對,勢力弱的本來不可以同勢力強的敵對。天下千里見方的地方有九塊,齊國的土地截長補短湊集在一起,佔有其中的一塊。靠這一塊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塊地方,這同鄒國跟楚國打仗有什麼兩樣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這根本上來呢?如果現在大王發佈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裏任職農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裏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場上做買賣,旅客都想從大王的道路上來往,各國痛恨他們國君的人都想跑來向您訴説。果真做到這樣,誰能阻擋大王統一天下?”
田闢彊説:“我腦子昏亂,不能進到這一步了。希望先生輔佐我實現大志,明白地教給我方法。我雖然遲鈍,請讓我試一試。” [69] 

齊宣王迎拜鍾離春

鍾離春是齊國無鹽人,她容顏醜陋,年四十未嫁,卻自我誇耀,以致一直沒有嫁出去,流落棄置無人過問。《列女傳》説她額頭、雙眼均下凹顯得黯淡發乾,上下比例失調,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壯,像男人一樣,鼻子朝天,脖子很肥粗,有喉結,額頭像臼,就是中間下陷的。又沒有幾根頭髮,皮膚黑得像漆。 [72] 
今人繪鍾無鹽圖 今人繪鍾無鹽圖 [73]
一天,鍾離春整理一下粗布短衣,自己到臨淄覲見田闢彊,她對謁者説:“我是齊國一個嫁不出去的女子,聽説君王聖明有德,很願意為君王打掃後宮,我在司馬門外磕頭,希望君王恩准。”謁者將這番話上報給田闢彊,當時田闢彊正在漸台上大設酒宴,他身旁的人聽後,沒有不掩嘴大笑的,他們説:“這是天下少有的厚臉皮的女人啊,難道不奇怪嗎?”於是田闢彊召見鍾離春,對她説道:“以前先王為我娶妻,嬪妃都已經齊備了。如今你不被鄉里人容納,而要來冒犯萬乘之主,難道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嗎?”鍾離春回答道:“沒有,只不過私下裏仰慕大王的美名。”田闢彊問道:“就算這樣,你有什麼喜好嗎?”過了好一會兒,鍾離春才説道:“我過去喜好隱語。”田闢彊説:“我想聽一聽隱語,你試試看。”鍾離春話還沒説幾句,就很難懂了,田闢彊大驚,馬上翻開《隱書》來讀,回去又推想,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 [72] 
第二天,田闢彊又將鍾離春召來詢問,她不回答關於隱語的問題,只是抬起眼睛,咬着牙齒,舉着手拍着膝蓋説:“危險啊!危險啊!”這樣重複了四遍。田闢彊説道:“我希望聽聽你的高見。”鍾離春回答道:“如今大王統治國家,西面有專橫的秦國之患,南邊有強大的楚國為仇,國外有這兩個國家為難,國內聚集眾多奸臣,眾人都不親附大王。大王已經四十歲了,還沒有立太子,沒把精力放在兒子身上而是在眾多婦人身上。推崇自己喜好的東西,而忽略自己應當依靠的人。一旦君王去世,國家就會動盪不安,這是第一個危險。大王修築了五層高的漸台,黃金白玉光彩奪目,用琅纖裝飾窗户,用翡翠珠寶幕絡系連裝飾,百姓卻疲急至極,這是第二個危險。賢能的人退隱在山林中,餡讀的人卻侍奉在大王左右,好邪偽詐的人佔據着朝堂,勸謙的人卻進不來,這是第三個危險。大王沉溺於美酒,夜以繼日,觀賞女樂俳優的歌舞雜藝,放肆歡笑。在國外與各諸侯沒有相互往來,在國內不治理國政,這是第四個危險。所以我説‘危險啊危險’。” [72] 
田闢彊聽完後長嘆道:“無鹽君説得痛快啊!我今天才知道!”於是他下令拆掉漸台,罷免女樂,斥退諂媚之人,去掉雕琢的裝飾,精選兵馬,充實府庫,打開四面的城門,招納人們速言,迎請地位卑賤的賢士,選擇良辰吉日,立下太子,進奉慈母,立無鹽君為王后。之後齊國的安定,鍾離春亦有一份功勞。 [72]  [74] 
後來,民間逐漸流傳了“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的故事,即田闢彊平時寵幸嬪妃夏迎春,而遇到危難時才想起鍾離春。這一俗語被後世形容一個人有困難時才會想起那些其貌不揚卻能提供幫助的人,無事時卻把這些人拋之腦後,眼中只有虛有其表的無能之輩。 [75] 

齊宣王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齊國國君(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死後諡號“威”,故稱“齊威王”。
王后
史稱無鹽女、鍾無豔。
嬪妃
——
庶弟(存疑 [15] 
封靖郭君,在田闢彊在位時長年為齊相。
兒子
齊國國君(前301年-前284年在位)。被稱作“齊湣王”。
表格參考資料 [5]  [72] 

齊宣王藝術形象

齊宣王文學形象

出場於《東周列國志》第89至91回,主要根據《史記》等書描寫其在馬陵之戰、合縱伐秦、起兵攻燕中的表現。 [81-83] 

齊宣王戲曲形象

英烈春秋》有“湘江會”一出,魏王聽從大將吳起之計,設宴於湘江,誑齊宣王田闢彊赴會,齊後無鹽保駕赴會。與吳起比箭,吳起不敵,無鹽射死魏王,保田闢彊出險。 [84] 
晉劇有《齊王拉馬》。劇中的齊宣王田闢彊雖幼稚、輕佻,但能善納忠言、知錯改錯,由李月仙飾演。 [89] 

齊宣王影視形象

年份
劇名
飾演者
1955
鍾無豔
1962
新馬師曾 [80] 
1985
鍾無豔
1994
東方小故事之濫竽充數》
蔡銘
1994
王明理
1999
屈原
2001
鍾無豔
2003
2004
2011
2017
思美人
2022

齊宣王史料索引

關於田闢彊的事蹟,散見於《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 [5] 越王勾踐世家》《孟子荀卿列傳》及《孟子》《呂氏春秋》《戰國策》《資治通鑑》等書。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三十六(應作三十七,見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463頁)年,威王卒,子宣王闢彊立。
  • 2.    《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十九年,宣王卒,子湣王地立。
  • 3.    《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宣王喜文學遊説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 4.    《戰國策·卷八·齊策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8]
  • 5.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18]
  • 6.    《戰國策·卷十九·趙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1-18]
  • 7.    《鹽鐵論·卷第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8]
  • 8.    湯高才 著.典故辭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11:193
  • 9.    邱樹森 主編.中國曆代人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03:43
  • 10.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292
  • 11.    《太平御覽》卷368引《戰國策》曰:靜郭君善昆辯,昆辯多疵,門下不悦。孟嘗君以諫,靜郭君大怒,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威王薨,宣王立,太子不善靜郭君,辭之薛。昆辯至齊見宣王,王曰:“子,靜郭君所聽愛者乎?”曰:“愛即有之,聽即無有。王之為太子,辯謂靜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法背父,不若廢太子,更立衞姬子嬰兒郭師。’靜郭君泣而曰:‘不可!吾弗忍為。’聽辯而為之,必無今患矣。”宣王曰:“寡人殊不知此。”乃迎靜郭君。
  • 12.    《呂氏春秋》卷9:靜郭君善劑貌辨。劑貌辨之為人也多訾,門人弗説。士尉以証靜郭君,靜郭君弗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竊以諫靜郭君,靜郭君大怒曰:『(戔刀)而類!揆吾家,苟可以傔劑貌辨者,吾無辭為也。』於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朝暮進食。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靜郭君曰:『王之不説嬰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劑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請必行,靜郭君不能止。劑貌辨行,至於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劑貌辨見,宣王曰:『子靜郭君之所聽愛也?』劑貌辨答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靜郭君曰:「太子之不仁,過頤涿視,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衞姬嬰兒校師。」靜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為也。」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也。至於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靜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惡於後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予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也。』宣王太息,動於顏色,曰:『靜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少來靜郭君乎?』劑貌辨答曰:『敬諾。』靜郭君來,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帶其劍。宣王自迎靜郭君於於郊,望之而泣。靜郭君至,因請相之。靜郭君辭,不得已而受。十日,謝病,彊辭,三日而聽。當是時也,靜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為阻。此劑貌辨之所以外生樂、趨患難故也。
  • 13.    鮑彪校注、吳師道重校《戰國策·齊策一》中提及,顏師古注《古今人表》引《呂氏春秋》作“劇貌辨”。(見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465頁)
  • 14.    《三家注史記》卷75《孟嘗君列傳》:田嬰相齊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嬰於薛。(【索隱】:紀年以為梁惠王後元……十五年,齊威王薨,嬰初封彭城。皆與此文異也。)
  • 15.    《三家注史記》卷75《孟嘗君列傳》: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索隱】:按:戰國策及諸書並無此言,蓋諸田之別子也,故戰國策每稱“嬰子”、“朌子”,高誘注云“田朌”、“田嬰”也。王劭又按:戰國策雲“齊貌辯謂宣王曰:‘王方為太子時,辯謂靖郭君,不若廢太子,更立郊師。靖郭君不忍。’宣王太息曰:‘寡人少,殊不知。’”以此言之,嬰非宣王弟明也。)
  • 16.    《三家注史記》卷69《蘇秦列傳》引《索隱》:世本名闢彊,威王之子也。
  • 17.    《世本四種》:齊宣王名闢疆,威王之子也。
  • 18.    《三家注史記》卷74《孟子荀卿列傳》: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索隱】:稷下,齊之城門也。或雲稷下,山名。謂齊之學士集於稷門之下。)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幹世主,豈可勝道哉!……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 19.    《史記》卷74《孟子荀卿列傳》: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 20.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18]
  • 21.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357
  • 22.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358,365-369
  • 23.    《戰國策·魏二》“犀首見梁君”:犀首見梁君曰:“臣盡力竭知,欲以為王廣土取尊名,田需從中敗君,王又聽之,是臣終無成功也。需亡,臣將侍;需侍,臣請亡。”王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為子之不便也,殺之亡之,毋謂天下何,內之無若羣臣何也!今吾為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胡如?”犀首許諾。於是東見田嬰,與之約結;召文子而相之魏,身相於韓。(鮑本補曰:田文為魏相,蓋犀首約結於嬰,召其子而相之也。下章與此同。事宜在襄王時,非文奔魏相昭王事也。身相韓,衍欲相韓也。下言置田需以稽二人,則衍仍留魏矣。)
  • 24.    《史記》卷41《越王勾踐世家》: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應作齊宣王)使人説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穫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奈何其以此王也!”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毫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鬥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願大王之轉攻楚也。”
  • 25.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359-362
  • 26.    《戰國縱橫家書》二十二:齊、宋伐魏、楚回(圍)翁(雍)氏,秦敗屈匄……煮棗將渝。
  • 27.    《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秦敗屈丐。
  • 28.    《史記》卷71《樗裏子甘茂列傳》:秦惠王二十五年,……明年,助魏章攻楚,敗楚將屈丐,取漢中地。
  • 29.    《史記》卷5《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應作魏]而東攻齊,到滿[應作濮]助魏攻燕。
  • 30.    《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九四》:又其後,則有與魏戰於濮水之役。《齊策》:“濮上之事,贅子死,章子走,盼子謂齊王曰:不如易餘糧於宋,守王必説,梁氏不敢過宋伐齊,”是也。《六國表》周赧王三年,魏哀王七年,擊齊,虜聲子於濮,與秦擊燕,即此事。
  • 31.    《戰國策·齊策六》“濮上之事”:濮上之事,贅子死,章子走。盼子謂齊王曰:“不如易餘糧於宋,宋王必説。梁氏不敢過宋伐齊。齊固弱,是以餘糧收宋也;齊國復強,雖復責之宋,可;不償,因以為辭而攻之,亦可。”
  • 32.    《史記》卷40《楚世家》:(楚懷王)二十[三]年,齊湣王(應作齊宣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裏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裏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併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侯並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原大王孰計之。” 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羣臣。羣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裏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而韓猶復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為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為其事王必疾。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眛為齊相也。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裏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裏子必言秦,復與楚之侵地矣。”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 33.    《史記》卷40《楚世家》:(楚懷王)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
  • 34.    《史記》卷40《楚世家》:(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 35.    《戰國策·秦策四》“秦取楚漢中”:秦取楚漢中,再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歸。後三國謀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説薛公:“可發使告楚曰:‘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共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國之辭去,則楚之應之也必勸。是楚與三國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也。三國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薛公曰:“善。”遂發重使之楚,楚之應之果勸。於是三國併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 36.    《戰國策·楚策二》“齊秦約攻楚”:齊、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太子為質。昭雎謂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於楚。公出地以取齊,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敗。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齊]恐,必不求地而合於楚。若齊不求,是公與約也。”
  • 37.    《史記》卷5《秦本紀》:(秦昭襄王)八年,使將軍羋戎攻楚,取新市。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取唐眛。
  • 38.    《呂氏春秋·論·似順論》:齊令章子將而與韓魏攻荊,荊令唐蔑將而應之。軍相當,六月而不戰。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章子對周最曰:“殺之免之,殘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戰而戰,可以戰而不戰,王不能得此於臣。”與荊人夾沘水而軍。章子令人視水可絕者,荊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芻水旁者,告齊候者曰: “水淺深易知。荊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候者載芻者,與見章子。章子甚喜,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果殺唐蔑。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 39.    《戰國策·西周策》: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 40.    《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堅如金石;宛鉅鐵矛,慘如蜂蠆,輕利僄遫,卒如飄風;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荀子·議兵》《淮南子·兵略訓》、《韓詩外傳》卷四第十章、《商君書·弱民》、《史記·禮書》皆同。《史記》“唐蔑”作“唐昧",“昧”與“蔑”音同通用)
  • 41.    《史記》卷40《楚世家》:(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 42.    《戰國策·趙策三》“齊破燕趙欲存之”:齊破燕,趙欲存之。樂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齊,齊必仇趙。不如請以河東易燕地於齊。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燕、趙必不爭矣。是二國親也。以河東之地強齊,以燕以趙輔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齊。是因天下以破齊也。”王曰:“善。”乃以河東易齊,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趙,請伐齊而存燕。
  • 43.    《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雲:‘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44.    《戰國策·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説乎?”?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户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鍾,萬石?。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不備具,而百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對曰:“不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為天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兇從之。是故無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必本於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 45.    《戰國策·齊策四》: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選而祿焉,非不貴也,然形神不全。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辭去也。
  • 46.    《孟子·公孫丑下》: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 又從為之辭。”
  • 47.    《戰國策·燕策一》: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將攻子之。儲子謂齊宣王:“因而僕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謂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將廢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先後。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數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已殉,國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燕人恫怨,百姓離意。孟軻謂齊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王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為燕昭王。
  • 48.    《史記》卷75《孟嘗君列傳》:會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復召田忌以為將。
  • 49.    《戰國策·齊策二》“韓齊為與國”:韓、齊為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之。韓自以得交於齊,遂與秦戰。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
  • 50.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4-01:728-729
  • 51.    《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湣王……四年(應作齊威王三十七年,見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466頁),迎婦於秦。
  • 52.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77-480
  • 53.    諸祖耿.戰國策集註匯考:鳳凰出版社,2008:515-520
  • 54.    《戰國策·秦策二》“齊助楚攻秦”: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説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説,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羣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曰:“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事。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固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
  • 55.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子之相燕,貴而主斷。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齊王亦何如主也?”對曰:“必不霸矣。”燕王曰:“何也?”對曰:“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仲,桓公被髮而御婦人,日遊於市。今齊王不信其大臣。”於是燕王因益大信子之。子之聞之,使人遺蘇代金百鎰,而聽其所使。
  • 56.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92-493
  • 57.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10
  • 58.    《孟子·梁惠王下》: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悦,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 59.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 60.    《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雲:‘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啓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 61.    《孟子註疏·卷二上·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0]
  • 62.    《孟子註疏·卷二下·梁惠王章句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0]
  • 63.    《孟子·梁惠王下》: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書》曰:‘湯一徵,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悦。《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 64.    《戰國策·魏策一》“楚許魏六城”:楚許魏六城,與之伐齊而存燕。
  • 65.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20-521,525-530
  • 66.    《孟子·公孫丑下》: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 67.    《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68.    《呂氏春秋·驕恣》:齊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户。以齊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羣臣莫敢諫王。春居問於宣王曰:“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樂為輕,敢問荊國為有主乎?”王曰:“為無主。” “賢臣以千數而莫敢諫,敢問荊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今王為大室,其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户。以齊國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羣臣莫敢諫,敢問王為有臣乎? ”王曰:“為無臣。”春居曰:“臣請闢矣!”趨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諫寡人之晩也?寡人請今 止之。”遽召掌書曰:“書之!寡人不肖,而好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諫不可不熟。莫敢諫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與人同,其所以入之與人異。宣王微春居,幾為天下笑矣。由是論之,失國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無春居。故忠臣之諫者,亦從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 69.    《孟子註疏·卷一下·梁惠王章句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20]
  • 70.    《韓非子·內儲説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説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 71.    《説苑》卷8:齊宣王坐,淳于髡侍,宣王曰:“先生論寡人何好?”淳于髡曰:“古者所好四,而王所好三焉。”宣王曰:“古者所好,何與寡人所好?”淳于髡曰:“古者好馬,王亦好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獨不好士。”宣王曰:“國無士耳,有則寡人亦説之矣。”淳于髡曰:“古者驊騮騏驥,今無有,王選於眾,王好馬矣;古者有豹象之胎,今無有,王選於眾,王好味矣;古者有毛廧西施,今無有,王選於眾,王好色矣。王必將待堯舜禹湯之士而後好之,則禹湯之士亦不好王矣。”宣王嘿然無以應。
  • 72.    《列女傳》卷6:鍾離春者,齊無鹽邑之女,宣王之正後也。其為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卬鼻,結喉,肥項,少發,折腰,出胸,皮膚若漆。行年四十,無所容入,衒嫁不讎,流棄莫執。於是乃拂拭短褐,自詣宣王,謂謁者曰:“妾齊之不讎女也。聞君王之聖德,願備後宮之埽除,頓首司馬門外,唯王幸許之。”謁者以聞,宣王方置酒於漸台,左右聞之,莫不掩口大笑曰:“此天下強顏女子也,豈不異哉!”於是宣王乃召見之,謂曰:“昔者先王為寡人娶妃匹,皆已備有列位矣。今夫人不容於鄉里布衣,而欲幹萬乘之主,亦有何奇能哉?”鍾離春對曰:“無有。特竊慕大王之美義耳。”王曰:“雖然,何善?”良久曰:“竊嘗善隱。”宣王曰:“隱固寡人之所願也,試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見。宣王大驚,立發隱書而讀之,退而推之,又未能得。明日,又更召而問之,不以隱對,但揚目銜齒,舉手拊膝,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願遂聞命。”鍾離春對曰:“今大王之君國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強楚之讎,外有二國之難。內聚奸臣,眾人不附。春秋四十,壯男不立,不務眾子而務眾婦。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漸台五重,黃金白玉,琅玕籠疏翡翠珠璣,幕絡連飾,萬民罷極,此二殆也。賢者匿於山林,諂諛強於左右,邪偽立於本朝,諫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飲酒沈湎,以夜繼晝,女樂俳優,縱橫大笑。外不脩諸侯之禮,內不秉國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於是宣王喟然而嘆曰:“痛乎無鹽君之言!乃今一聞。”於是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去雕琢,選兵馬,實府庫,四闢公門,招進直言,延及側陋。卜擇吉日,立太子,進慈母,拜無鹽君為後。而齊國大安者,醜女之力也。君子謂鍾離春正而有辭。詩云:“既見君子,我心則喜。”此之謂也。
  • 73.    陳華新 編文;鄒莉 繪畫.中國一百后妃圖:新世紀出版社,1992-07:35
  • 74.    劉向 著.古列女傳譯註: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9:278-280
  • 75.    譚龍曼 編寫.中國俗語:黃山書社,2012-06:142-143
  • 76.    齊醜無豔 第1集(“演員表”中齊宣王田闢彊飾演者見38:10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1-20]
  • 77.    思美人DVD版 第1集(“演員表”中齊宣王田闢彊飾演者見42:15左右)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3-01-20]
  • 78.    我愛鍾無豔 (2004)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1-20]
  • 79.    游乃海製作電影回顧:2001年《鍾無豔》  .搜狐娛樂.2007-06-12[引用日期2023-01-20]
  • 80.    鍾無豔掛帥徵西 (1962)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3-01-20]
  • 81.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21]
  • 82.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21]
  • 83.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一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21]
  • 84.    吳同賓,周亞勳 主編.京劇知識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0:606
  • 85.    趙逵夫 編.先秦文學編年史 下:商務印書館,2010-03:1112
  • 86.    戰化軍,姜穎 著.齊國人物誌:齊魯書社,2004-10:344-346
  • 87.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齊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也。”王曰:“何也?”匡倩對曰:“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殺梟者,是殺所貴也。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博也。”又問曰:“儒者弋乎?”曰:“不也。弋者,從下害於上者也,是從下傷君也,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弋。”又問:“儒者鼓瑟乎:“曰:“不也。夫瑟以小弦為大聲,以大弦為小聲,是大小易序,貴賤易位,儒者以為害義,故不鼓也。”宣王曰:“善。”仲尼曰:“與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
  • 88.    《韓非子·外儲説右上》:一曰,齊宣王問弋於唐易子曰:“弋者奚貴?”唐易子曰:“在於謹稟。”王曰:“何謂謹稟?”對曰:“鳥以數十目視人,人以二目視鳥,奈何不謹稟也?故曰'在於謹稟'也。”王曰:“然則為天下何以為此稟?今人主以二目視一國,一國以萬目視人主,將何以自為稟乎?”對曰:“鄭長者有言曰:‘夫虛靜無為而無見也。’其可以為此稟乎!“
  • 89.    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 編.高翠英普劇旦角表演藝術:中國戲劇出版社,2018-04:99
  • 90.    林玉山主編.《中華多用成語大辭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9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