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碭山縣

鎖定
碭(dàng)山縣,古稱下邑,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位於安徽省最北端,宿州市西北部,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東南連安徽省蕭縣,由南到西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毗鄰;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相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接壤,總面積1193平方千米 [16]  。截至2022年10月,碭山縣下轄13個鎮,另設有3個功能區 [31]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碭山縣常住人口76.3萬人。 [32] 
碭山歷史悠久、資源富集,自秦置下邑縣,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城史。碭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譽,被稱為“中國酥梨之鄉”。2010年4月被吉尼斯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大的連片果園產區。是“中國武術之鄉”、“中國嗩吶之鄉”,後梁開國皇帝朱温故里。
2023年,碭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1.5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 [34] 
中文名
碭山縣
外文名
Dangshan、Tangshan
別    名
下邑
行政區劃代碼
341321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宿州市
地理位置
安徽省最北端,、魯、四省七縣交界處
宿州市西北部
面    積
1193 km²
下轄地區
13個鎮
政府駐地
碭城鎮人民東路99號
電話區號
0557
郵政編碼
2353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76.3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梨樹王風景區、碧青莊園、突山文化風景區、天鵝洲、文家河景觀帶
機    場
碭山通用航空機場
火車站
碭山站碭山南站
車牌代碼
皖L
地區生產總值
271.53 億元(2023年)

碭山縣歷史沿革

屬宋國。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齊國滅宋國,改屬齊國
縣城
縣城(2張)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燕國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攻齊,齊國戰敗,原宋國領土歸屬魏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置碭郡,為三十六郡之一,在縣境設下邑縣
漢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縣境仍設下邑縣(治今縣城東毛李莊),屬項羽西楚國(都彭城,今徐州市)碭郡(治睢陽縣,今商丘市睢陽區)。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碭郡改屬彭越的梁國(國都為定陶)。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隨碭郡歸漢。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三月丙寅,隨碭郡改屬劉恢梁(都睢陽,今商丘南)。
高後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屬呂產的呂國。
高後八年(前180年)八月,改屬梁國。同年九月,碭郡歸漢。
漢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碭郡改屬劉楫梁國。
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復為劉武梁國(都睢陽,今商丘睢陽區)。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國改屬豫州刺史部。
始建國元年(9年),改梁國為陳定郡,碭縣改為“節碭縣”(今永城市芒山鎮),改下邑縣為“下治縣”(今碭山縣城東),仍屬豫州刺史部。
建初四年(79年),復碭郡(仍治睢陽縣,今商丘市睢陽區),下邑縣改名夏邑縣(仍治下邑故城,今碭山縣城東),屬豫州(治譙縣,今亳州市譙城區)。建初四年(79年),梁國遷都下邑故城,夏邑縣屬之。
三國
革梁國,屬徐州。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漢,今縣境仍設夏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豫州(初治譙,後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碭山縣東1千米毛李莊)。
碭山縣旅遊交通圖 碭山縣旅遊交通圖
青龍四年(236年),夏邑縣(治碭山縣東)兼梁國國都。
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併入下邑縣(治今碭山縣城東)。
宋時,復置碭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
南齊(479年),廢。
孝昌元年(525年),夏邑縣移治今河南夏邑。
孝昌二年(526年),置碭郡、碭縣。碭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碭山縣城東),碭縣治所魯城(今永城市芒山鎮)。
北齊(555年),廢碭郡、碭縣,置安陽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治今永城市芒山鎮)。
大業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原碭山縣城(今芒山鎮)劃歸永城,碭山縣治所遷至今碭山縣城東,芒碭山以北為碭山縣轄區。
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瞧陽郡。
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碭山、單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輝州。後唐碭山縣屬單州
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屬單州。
興定元年(1217年),碭山縣改屬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
興定五年(1221年),升永城縣為永州,轄下邑、碭山、酇三縣,芒碭山一帶屬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轄,
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為洪水蕩沒,遷治所至芒碭山南麓保安鎮(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柿園村)。
憲宗七年(1257年),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還舊地屬東平路。
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為永城縣,芒碭山一帶再屬永城縣。是年,碭山縣併入單父縣。
至元三年(1266年),復置碭山縣(治今碭山縣城東),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洪武四年(1371年),碭山縣隨徐州改屬中書省
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改臨濠府為中立府(治中立縣,由鍾離縣改)。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中立府改為鳳陽府(治臨淮縣,由中立縣改)。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鳳陽府徙治鳳陽縣(今府城鎮)。
洪武十三年(1340年)正月,鳳陽府直隸六部。
洪武十四年(1341年)十一月,碭山縣改屬直隸六部徐州直隸州。
永樂元年(1403年),徐州直隸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後改為南直隸,又稱直隸南京(仍治今南京市)。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遷碭山縣治於小神集(今碭山縣城關鎮東南陳寨北門外小神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復舊治(今碭山縣東毛李莊)。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舊城西1千米秦家堂(今城關鎮)。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竣工,為夯土磚堞城垣。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屬徐州府。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碭山縣屬江蘇省徐海道。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江蘇行政督察銅山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第九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軍陷徐州。日偽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邊區的1個市21個縣作為特區直接控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5日,國民黨接管汪偽碭山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7日,碭城解放。
1949年元月,屬中原行政區商丘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1950年2月,碭山縣民主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將碭山縣劃歸江蘇省。
1953年3月6日,屬江蘇省徐州專區。
1955年2月21日,將碭山縣劃入安徽省宿縣專區。
1956年1月12日,撤銷宿縣專區,碭山縣改屬蚌埠專區。碭山縣人民政府改稱碭山縣人民委員會。
1959年3月22日,撤銷蕭縣、碭山縣,組建蕭碭縣,屬蚌埠專區。
1961年4月7日,蕭碭縣改屬宿縣專區。同年12月15日,撤銷蕭碭縣,恢復碭山縣,仍屬宿縣專區。
1968年8月,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1年,宿縣專區更名為宿縣地區,碭山縣屬宿縣地區管轄。
1981年12月30日,碭山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碭山縣人民政府。
1998年,宿縣地區更名為宿州市,碭山縣屬宿州市管轄。
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碭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5-6] 

碭山縣行政區劃

碭山縣區劃沿革

清末,全縣劃分4坊21社,後改為25裏。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裏,全縣劃為3個市4個鄉,人口不足4萬者為鄉,人口大於4萬者稱市。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市、鄉,改設為7個區,下轄118個鄉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將一、七區合併為一區,五、六區合併為五區,全縣劃分為5個區,69個鄉鎮。建立了保甲制度,全縣有271個保,3828個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廢除保甲制度,全縣設9個區,72個鄉鎮,1446個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7月,撤消卞樓區,設立城西區,城廂區改稱城關鎮(區級),全縣9個區(鎮)100個鄉(鎮)。
1952年2月,全縣調整為8個區,84個鄉(鎮),1592個行政村。將碭山縣的雨亭區、新興區劃入河南永城縣。固橋、陳堤口、胡屯、後謝油坊等莊仍由碭山縣管轄。
1953年8月6日,華山縣撤消,將原來屬碭山縣故黃河北(即華山縣六、七區)的20個鄉,255個自然村劃碭山縣管轄。仍稱六、七區,後改為高寨、周寨區。
1953年9月2日,改名範集區為一區,闞寨區為二區,陳寨區為三區,周集區為四區,唐寨區為五區,高寨區為六區,周寨區為七區,吳集區為八區,城西區為九區,所轄鄉未動。
1953年10月17日,山東省單縣第六區8個整鄉和3個半鄉計96個自然村劃歸碭山管轄,改設成9個鄉(馬良、王範莊、陳莊、劉莊、吳樓、羅寨、汪莊、陳集、玄廟),稱第十區。按舊治系一村兩省的馬良、盧王莊、楊莊集、賈莊、姜庵等5村劃歸碭山。另有單縣胡楊莊、董台子兩村經雙方縣政府與當地幹部協商亦劃歸碭山,這時碭山原界一體,全縣計有10個區,112個鄉、鎮,1373個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銷第二區建制,原第九區改名為第二區。
1956年3月,撤區並鄉,成立26個鄉和城關鎮。
1958年9月,全縣劃為河北鄉周寨、城西鄉碭城、中心鄉隴海、唐寨鄉唐寨、李莊鄉良梨、陳寨鄉陳寨六個人民公社(鄉),實行“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
1959年6月,城西鄉碭城人民公社分為城關鎮碭城人民公社、城西鄉東風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來的7個公社劃為15個公社。陳寨公社劃分關帝廟、黃樓、回龍3個公社;周寨公社劃分周寨、高寨、大寨3個公社;城西公社劃分官莊、曹莊、陳莊3個公社;唐寨公社劃分唐寨、趙樓2個公社;隴海公社劃分隴海、權集2個公社。李莊、碭城兩個公社規模不變(碭城公社包括城關鎮)。
1964年2月,碭城公社公為城關鎮和碭城公社,城關鎮轄城鎮居民和四關生產大隊,碭城公社轄屈樓、劉閣、毛園、曾莊、馮園、土山等生產大隊。碭城公社後改稱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為利於解決水利糾紛,經安徽、河南兩省商定,將本縣東南邊沿地區,即黃樓公社所轄的6個行政村劃歸河南省夏邑縣。
1965年5月,李莊公社分成李莊、良梨兩個公社。全縣設16個公社,1個鎮,下轄224個生產大隊,3043個生產隊。
1980年2月,設區劃社,全縣設11個區,1個城關鎮,改劃為63個公社,349個生產大隊,4558個生產隊。
1984年,撤銷公社體制,設立鄉政府,鄉下設行政村。全縣共11個區,1個鎮,63個鄉,584個行政村。
1988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設7個鄉,11個鎮。
1992年2月,設立文莊鎮,將唐寨鎮的毛堂、東汪莊、侯口、文莊4個行政村和趙樓鄉的段樓、倪莊、劉莊、王寨4個行政村劃歸文莊鎮,鎮政府駐文莊。
1996年5月,趙樓鄉改設程莊鎮。良梨鄉改設良梨鎮,鎮政府駐於樓。
2000年4月,隴海鄉的楊樓、屈樓、土山、七神廟、毛園、劉閣、馮園7個行政村和趙屯鄉的葦子園、於樓2個行政村劃歸城關鎮。
碭山縣地圖 碭山縣地圖
2001年,全縣設5個鄉,14個鎮,共383個行政村。
2004年12月,城關鎮更名碭城鎮,隴海鄉整建制併入碭城鎮。全縣共置18全鄉鎮、394個行政村。
2005年,全縣進行部分村委會合並調整,年末行政村由原來的394個調整為358個。
2007年月12月,撤消西南門鎮、文莊鎮、黃樓鄉、權集鄉、劉暗樓鄉,並分別整建制併入碭城鎮、唐寨鎮、關帝廟鎮、玄廟鎮、周寨鎮;改設趙屯鄉為趙屯鎮。全縣原來18個鄉鎮混合型區劃體系調整為13個鎮級區劃體系,由原來358個行政村調整合併為155個行政村,10個社區。將原西南門鎮整建制併入碭城鎮,鎮政府為原碭城鎮駐地(西河北路1號)。將原文莊鎮整建制併入唐寨鎮,鎮政府為原唐寨鎮駐地(局子街)。將原劉暗樓鄉整建制併入周寨鎮,鎮政府為原周寨鎮駐地(周寨村)。將原黃樓鄉整建制併入關帝廟鎮,鎮政府為原關帝廟鎮駐地(關帝廟)。將原權集鄉整建制併入玄廟鎮,鎮政府為原玄廟鎮駐地(碭山縣果園場場部所在地)。同時還將趙屯鄉撤銷,設立趙屯鎮,行政區劃範圍不變,鎮政府為原趙屯鄉駐地(陳莊村)。保留葛集鎮、李莊鎮、良梨鎮、程莊鎮、朱樓鎮、曹莊鎮、官莊壩鎮7個鎮,行政區劃範圍、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8年6月,經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薛樓板材加工園經濟管理區,屬縣財政全額供給單位,位於縣城最南端,正科級建制,核定行政編制15名。下轄4個社區,總人口3.4萬餘人,面積55平方公里。 [29] 

碭山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2年10月,碭山縣下轄13個鎮,另設有3個功能區 [31]  。碭山縣政府駐碭城鎮人民東路99號。 [4]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341321100000
碭城鎮
341321101000
趙屯鎮
341321102000
李莊鎮
341321103000
唐寨鎮
341321104000
葛集鎮
341321105000
周寨鎮
341321106000
玄廟鎮
341321107000
官莊壩鎮
341321108000
曹莊鎮
341321109000
關帝廟鎮
341321110000
朱樓鎮
341321111000
良梨鎮
341321112000
程莊鎮
341321400000
經濟開發區
341321401000
薛樓板材加工園
341321402000
高鐵新區

碭山縣地理環境

碭山縣地理位置

碭山縣東南連安徽省蕭縣,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別與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接壤;西北部與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東北部與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毗鄰。介於北緯34°16′—34°39′,東經116°29′—116°38′之間,總面積1193平方千米。 [16] 

碭山縣地質構造

碭山縣地處山東台背斜徐蚌拗折帶。沉積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層,其厚度自東向西至西北逐漸增大。縣境南部的程莊、王灣、陳莊、關帝廟一帶,第四系厚度為318.15米—456.77米。下伏基岩為古生代二迭系砂頁岩。碭城南4裏王莊鑽孔打至500米尚未穿過第四系地層。第四系地層初步劃分為中下更新統(Q1—2),上更新統(Q3),全更新統(Q4)3組。
碭山縣 碭山縣
①中下更新統(Q1—2)本組地層為沖積——湖積層,其頂部常為灰綠色粘土,局部棕黃色亞粘土,多含直徑1—2釐米的白色、灰白色鈣質結核,局部含有直徑1—4毫米的黑色鐵錳結核,一般呈半固結狀態,層厚40—70米,頂板埋深111.45—193.0米之間。此層為承壓水,常夾1—3層以石英為主的細砂、粉砂。單層厚度一般為1.5—7米,據深孔抽水資料表明,該層富水性較好,單位湧水量為0.067—0.47升/秒米,滲透係數為0.53—2.99米/晝夜。水質以HCO型為主,礦化度一般小於1克/升。
②上更新統(Q3)本組地層為沖積——洪積成因的青黃雜色、棕黃色、棕紅色的粘土、亞粘土為主,結構緻密,常含有直徑1—4毫米的黑色鐵錳結核及直徑1—5釐米的灰黃、灰白色的鈣質砂。地層沉積厚度,縣東南部為60—97米,西北部較厚為100—128米,此層為承壓水,一般夾有1—3層黃色、棕色、淺黃色以石英粒為主的細砂或粉砂。單層厚1—12米,多呈西北—東南向條帶狀分佈。根據抽水資料表明,上部含水層鑽孔抽水,單位湧水量為0.04—0.8升/秒米,個別達0.76升/秒米,滲透係數一般1—5.7米/晝夜。水質主要為SQ24—CR型,其次為HEQ23型,水温17℃左右,礦化度多為1—2克/升,個別2—4克/升。
③全統(Q4)本組地層為沖積——洪積層。表層為黃河氾濫的沖積帶,以亞砂土為主所覆蓋。在垂向上以亞砂、亞粘、粘土互層,形成了複雜的地質結構。其沉積厚度一般為44—54米,郭莊、黃樓、謝集等處厚度為56.27—63.85米,此層常夾有1—3層黃色、灰黃色粉砂,單層厚度1.5—10米,大徐莊厚度達33.09米,均勻鬆散,以石英粒為主,顆粒分選較好,砂層呈透鏡狀,經常尖滅,在水平方向常發生相變。本組內賦存的地下水是農業灌溉開採利用的主要對象。此層為潛水和局部承壓水。1977年12月20日—22日普查測量:故黃河大堤沖積平原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為2.0—4.75米,堤外沖積平原地下水位的埋深一般為1.5—2.7米,礦化度一般小於2克/升,故黃河背河窪地局部為2—4克/升左右。
④全更新統又分為全新統下段、全新統中段和全新統上段,全新統下段(Q14),為棕紅、棕黃色,紫灰色粘土、亞粘土與亞砂土、粉砂互層,一般厚度10—20米,頂板埋深為30—40米,下部為褐黃、灰黃色亞砂土或粉砂,單層厚度一般為1—5米,上部為棕紅褐黃色粘土、亞粘土土層。質細、較勻一,結構緊密,微層理髮育,含少量鈣質結核,間有淡水螺化石,全新統中段(Q24),為青黃雜色、棕黃色亞粘土與粉砂、亞砂土沉積,一般厚度為0—18米,頂板埋深自東南向西北逐漸增大,堤外平原為9—15米,下部為淡黃色亞砂土,粉砂,發育不好,呈透鏡,單層厚度為2—5米,上部為青雜色亞粘土含鈣質結核。全新統上段(Q34),為近代黃河氾濫沖積之厚層,其巖性為亞砂土,部分為粉砂夾粘土的透鏡體,含水層厚度一般5—16米,為潛水和局部承壓水,水平發育含淡水螺化石。表土層,故黃河堤內平原及小神湖窪地為棕紅色粘土、亞粘土,其餘多為黃色粉砂、亞砂土。 [33] 

碭山縣地形地貌

碭山縣地勢平坦,系黃河沖積而成,境內中部略高,南北稍低。黃河故道以北海拔平均47.8米,以南海拔平均44米,縣西北最高處達海拔54.8米,縣東南最低處為40.4米,由於黃河屢次氾濫及改道,中小地勢起伏,崗、坡、窪相間。這種微域地形的地貌變化,使水、鹽重新分配,形成本縣的五種地貌類型:
廢黃河高灘地
為黃河及其瀉道在不斷增高的人工堤約束下形成的高出地面的河牀沉積,它包括黃河故道和灘地,寬10—20千米,故黃河砂質廢河槽,寬1—1.5千米,廢河槽兩旁是天然堤帶(高0.5—1.0米,寬20—50米),兩天然堤帶外側為1—8千米的波狀起伏高灘地,高灘地的外側為背河窪地,高灘地與背河窪地的地面高程相差6—8米。
決口扇形地系
黃泛決口水流堆積而成,黃河氾濫時,洪水沖決堤口,向堤外平原漫流,因流速減小發生沉積,隨着漫流範圍的擴大,形成由決堤口向外展開的扇狀地形。本縣決口扇形地主要有3個,一是故黃河北岸的苗城河上游地區;二是碭山城西沙河、利民河上游地區;三是碭山城東的李莊東北地區,決口扇形地地勢複雜,地形起伏不平,由於沉積的多是粉沙及細砂,土壤結持力弱,經風力的再搬運,堆積成沙崗、沙丘及波狀物。
緩平坡地
由黃河氾濫漫流沉積而成,是全縣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地勢平緩,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微度傾斜。地面坡降1/10000左右。地下水位為2.5—3米。地下水礦化度1克/升左右。
淺平窪地
淺平窪地分佈在城東南小神湖窪地一帶,上層多為靜水沉積較厚的重壤土或粘土,海拔高程在40—42.5米之間,低於緩平坡地,地勢低平,地面由四周向中心緩緩傾斜。坡降在1/5000至1/10000。一般年份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乾旱季節達2.5米,汛期在1米左右,地下水礦化度低於1克/升。
背河窪地
亦稱交接窪地。主要分佈在故黃河兩大堤外側低窪處,與大堤平行呈帶狀分佈。背河窪地的一側與廢黃河高灘地相接,高差極為明顯,窪地的另一側向緩平坡地逐漸過渡,地勢緩緩高起,邊緣很不明顯。背河窪地由於受兩側地下水補給,特別是受高灘地的靜水壓力影響較大,地下水位較淺,排水困難,地面及地下水逕流滯緩,地下水埋深在1.5—2.5米,汛期短時期在1米以內,礦化度1—2克/升。 [33] 

碭山縣氣候特徵

碭山縣地處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受西北利亞冷高壓控制,多北風,氣候晴燥,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壓漸退,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漸增、多東風,氣温回暖快、降水逐漸增多;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南風,炎熱多雨;秋季副熱帶高壓減退,北方冷高壓增強,多北風,氣温降低,降水減少。
日照
碭山縣年平均日照數為2480.6小時,年際差552.1小時,全年以5、6兩月日照時數多,分別為246.3小時和260.8小時,2月最少為167.1小時,從季節來看,夏季最多,為244.1小時,冬季最少,為169.7小時。
温度
碭山縣年平均氣温14℃,1—7月份為升温過程,7—12月份為降温過程。一年之中,最冷月份為1月,平均氣温-0.9℃,最熱月份為7月,平均氣温27.2℃。常年高温(日最高氣温35℃)天數為15天。全年逐旬平均氣温以7月下旬最高,為28.2℃;1月中旬氣温最低,為-1.2℃,旬平均氣温高於27.0℃的有3旬,低於0℃的也有3旬。
降水
碭山縣年平均降水量約773.6毫米,四季降水分配極不平衡,春季平均降水量134.8毫米;夏季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大,約佔年降水量的28%;秋季平均降水量141.8毫米;冬季平均降水量46.2毫米,其中元月份降水量最小,僅佔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降水日數87天。春季平均降水日數22.1天;夏季平均降水日數31.7天;秋季平均降水日數20.6天;冬季平均降水日數12.6天。
蒸發
碭山縣年蒸發量平均為1712.4毫米,約為年平均降水量的2.5倍。夏季蒸發量最高,年平均為672.5毫米,佔年總蒸發量的39%,冬季蒸發量最低,年平均156.1毫米,佔年總蒸發量9%。6月份蒸發量最大,為287.6毫米,1月份蒸發量最小,為43.7毫米。
碭山縣秋冬季多北風,春季多東風,夏季多南風。春末夏初常有西南乾旱風,氣温高、濕度小,風速大,引起強烈的地面蒸發與植物蒸騰作用,嚴重影響小麥灌漿,致使千粒重降低。風速常年平均2.5米/秒,最大風速為20米/秒。 [33] 

碭山縣水系水文

地表水
碭山縣河流屬新汴河,南四湖兩大流域,以黃河故道為分水嶺,以北為南四湖流域,匯水面積440.3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36.9%;黃河故道以南為新汴河流域,匯水面積752.68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63.1%。
地表水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碭山縣降水總量豐水年為13.41億立方米,平水年為9.32億立方米,枯水年為6.2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9.51億立方米。
碭山縣境內地表水徑流年際變化較大,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10.2毫米,年徑流量1.31億立方米。最大年(1963年)徑流深373.3毫米,年徑流量4.45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深16.2毫米,年徑流量0.19億立方米,正常年全縣地面蓄水量為4829.50萬方。
地下水
碭山縣地下水資源,劃分為淺、中、深3個地層,即4—50米,50—150米,150—200米,富水性按勘探鑽孔成井的砂層累計度(細砂、粉砂、亞砂土)劃為富水區、中等富水區、弱富水區3個類區。 [33] 

碭山縣土壤類型

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碭山縣土壤為潮土類,分3個亞類,7個土屬、23個土種。
分佈飛沙土土屬主要分佈在黃河故道、大沙河、苗城河、文家河等河的河牀近側,以大寨、周寨、官莊、趙屯、唐寨、梁寨等區分佈面積最廣。土壤機械組成以細沙為主,粘粒含量少,表層沙性大,粘結性弱,冬春乾旱多風季節,易隨風飛移。有機質及其他養分含量極低,代換量小,一般為每100克土2—4毫克當量。土壤比熱小,晝夜温差大。土壤結構多為鬆散的單粒狀,漏水漏肥。雨後易板結。該土屬多為非農業用地。
沙土土屬主要分佈在黃河故道、大沙河、苗城河、東洪河、西洪河等兩側近河處,以隴海、趙屯、官莊等區分佈面積大,李莊、梁寨、關帝廟、大寨等區次之。該土屬多為砂壤質,耕性好,乾濕均可種作,不起坷垃。有機質及其他養分的含量低,代換量一般為每100克土4.2—8.6毫克當量。土壤結構為單粒和碎片狀,保肥能力弱,易滯水受漬。
兩合土土屬主要分佈在廢黃河高灘地及緩平坡地,以關帝廟、高寨、朱寨、大寨、唐寨等區分佈最多,李莊、梁寨、官莊、趙屯等區次之。該土屬土壤質地適中,輕壤到中壤,多為粒狀結構,疏鬆,有機質及其他養分含量高,代換量平均為第100克土10.8毫克當量。土壤耕性好,濕不泥寧,幹無裂縫,不易起坷垃。保肥供肥性能強,水、氣、熱關係協調。
淤土土屬主要分佈在梁寨、關帝廟兩區小神湖低窪處及高寨、周寨、大寨、朱寨、李莊、唐寨等區廢黃河高灘地低窪處。土壤質地為粘質和重壤質,有機質及其他養分含量高,代換量平均為每100克土18.1毫克當量,保肥供肥性能好。耕性不良,耕作阻力大,適耕期短,濕時粘犁,干時起坷垃,雨後滲水慢,易受漬,旱天返潤能力差,土壤膠體收縮性大,易板結龜裂,漏風跑墒。
鹼化潮土土屬於淺平窪地和緩平坡地插花分佈。名區均有,以大寨、周寨、高寨、關帝廟、梁寨、趙屯、李莊、隴海等區分佈較多。土壤質地多為砂壤質和輕壤質,有機質和其他養分含量貧乏,代換量每100克土3—6毫克當量,代換性鈉含量高。鹼化度多在20%以上,危害作物生長髮育。
鹽化潮土土屬主要分佈在背河窪地,各區均有,以官莊、趙屯、大寨、唐寨、李莊、隴海、朱寨等區分佈面積較廣。土壤質地多為砂壤質,有機質及其他養分含量少,代換量平均為每100克土4.5毫克當量。含鹽量較高,一般在0.2—0.4%以上,呈強石灰反應,鹽分組成,陽離子以鉀離子、鈉離子為主,陰離子以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為主,對農作物生長危害嚴重。
蘇打鹼化潮土土屬,多分佈在背河窪地,以隴海區和大寨區分佈最多,土壤質地多為砂壤質和輕壤質,耕性好,不起坷垃,有機質和其他養分含量及代換量極低。碳酸鈉和重碳酸鈉含量高,不宜作物生長,該土屬多為鹽鹼荒地。
土壤養分耕作土壤養分以淤土、兩合土土屬含量較高,鹼化潮土、鹽化潮土、飛沙土、沙土等土屬含量較低。同一土屬各土種之間因土體構型及耕作施肥水平不同,養分含量亦有較大差異,如均質土體的沙土屬中,青沙土種高於沙土種,上位夾淤沙土種高於下位夾淤沙土種,淤土屬中紅花淤土種高於漏風淤土種,下位夾沙淤土種高於上位夾沙淤土種。
土壤養分含量因受土壤質地、環境條件和人為活動的深刻影響,故不同空間土壤養分含量有明顯差異。 [33] 

碭山縣自然災害

碭山縣由於季風強弱,時空不均,降水量不穩定,導致旱、澇、乾熱風、連陰雨,霜凍等災害頻繁發生。
碭山縣歷史上多水災,尤其是黃河流經縣境期間(1168—1855年),屢遭黃河氾濫之患,縣城曾多次被淹沒而遷址。清末及民國時期,官府腐敗,水利失修,以致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建國後,加強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但由於氣候的影響,加之有的水利工程標準不高、自然災害仍不斷髮生。
旱災1955年—1980年,除1958年外,旱災幾乎每年都有發生,25年中有18年發生冬旱,3年2遇;12年發生夏旱,2年1遇;10年秋旱,9年夾秋旱,分別為10年4遇和3年1遇;3年春旱,3年伏旱,9年1遇。旱災程度以初夏旱和冬旱較為嚴重,25年中初夏旱11次,冬季大旱8次。
澇災1955年—1980年25年間,夏澇發生13次,2年1遇;其中夏季大澇5次,5年1遇;初夏大澇次之,13年1遇。
乾熱風主要發生在五月中下旬和六月上旬前期,雨季尚未到來之前的時間,正值小麥灌漿和乳熟期,由於高温低濕加之伴有3級以上的大風,加速土壤水份蒸發和小麥植株的蒸騰,使小麥籽粒乾癟,青枯早死,產量大減。1955年—1980年的25年間,共有七年發生不同程度的乾熱風,1983年因乾熱風危害,全縣小麥減產1億斤,大寨、官莊、趙屯等區的泡沙,鹽鹼地減產嚴重,達30%左右。
冰雹1955年—1980年間,冰雹現象較多,25年來重雹危害平均8.7年1遇。1972年5月1日,官莊、陳莊、劉集、良梨、唐寨等鄉發生雹災,嚴重的地塊麥杆被打斷95%以上,平地積雹3.5釐米。
霜凍霜凍是春秋兩季因冷空氣的影響,夜間或早晨近地面處氣温下降至零度以下,引起作物凍害。1955年—1980年小麥受早春晚霜凍6次,4.3年1遇,秋季早霜凍,10年1遇。
連陰雨多在春播、夏播、夏收和秋收秋種期間發生,危害較重。1955年—1980年,4月份連陰雨有20年不同程度發生,10年8遇。午收期間連陰雨共發生8年,10年3遇。秋季連陰雨有22年發生,10年8.5遇。 [33] 
黃河故道濕地 黃河故道濕地

碭山縣自然資源

碭山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碭山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31638.20公頃(474573.00畝)。
其中,水田4.66公頃(69.90畝),佔0.01%;水澆地80.71公頃(1210.65畝),佔0.26%;旱地31552.83公頃(473292.45畝),佔99.73%。碭山縣耕地均屬一年兩熟。耕地主要分佈在趙屯鎮、官莊壩鎮、曹莊鎮、關帝廟鎮、朱樓鎮、程莊鎮等6個鎮,佔全縣耕地的80.44%。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1096.11公頃(466441.65畝),佔98.29%;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75.96公頃(7139.40畝),佔1.50%;位於6—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66.13公頃(991.95畝),佔0.21%;無25度以上坡度耕地。
(二)種植園用地50936.51公頃(764047.65畝)。
其中,果園50935.48公頃(764032.20畝),佔99.99%;其他園地1.03公頃(15.45畝),佔0.01%。種植園用地主要分佈在碭城鎮、葛集鎮、周寨鎮、玄廟鎮、良梨鎮、唐寨鎮等6個鎮,佔全縣種植園用地的71.28%。
(三)林地5034.03公頃(75510.45畝)。
其中,喬木林地4460.55公頃(66908.25畝),佔88.61%;竹林地0.87公頃(13.05畝),佔0.02%;灌木林地6.62公頃(99.30畝),佔0.13%;其他林地565.99公頃(8489.85畝),佔11.24%。
(四)草地170.93公頃(2563.95畝)。
碭山縣草地均為其他草地。
(五)濕地7.43公頃(111.45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包括7個二級地類。碭山縣濕地均為內陸灘塗。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3454.55公頃(351818.25畝)。
其中建制鎮用地3047.74公頃(45716.10畝),佔12.99%;村莊用地20293.70公頃(304405.50畝),佔86.52%;採礦用地69.42公頃(1041.30畝),佔0.30%;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43.69公頃(655.35畝),佔0.19%。
(七)交通運輸用地3356.41公頃(50346.15畝)。
其中,鐵路用地180.37公頃(2705.55畝),佔5.37%;公路用地1354.50公頃(20317.50畝),佔40.36%;農村道路1821.54公頃(27323.10畝),佔54.27%。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272.16公頃(64082.40畝)。
其中,河流水面1540.20公頃(23103.00畝),佔36.05%;坑塘水面1047.57公頃(15713.55畝),佔24.52%;溝渠1076.18公頃(16142.70畝),佔25.19%;水工建築用地608.21公頃(9123.15畝),佔14.24%。 [25] 

碭山縣植物資源

碭山縣木本植物:主要有桑、刺槐、榆、椿、梧桐、柳、楸、毛白楊、皂角、野柿、文觀果、海棠、山定子、毛桃、杜梨、土杏、君遷子、毛櫻桃、聖柳、郁李等。
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扁蓄草、梭梭草、稗子、大薊、小薊、雞眼草、黑天天、谷穀子、牛舌、吉祥草、芥菜、馬蘭、苦菜、馬炮、米米蒿、附附草、麻麻流、葛草、豬牙草、拉拉秧、銀銀菜、鹽瞿子、貓耳眼、蠍子草、臭麻子、澤漆麻、醋酸子、螞蜂菜、雞蛋頭、黃花蒿、鹼蓬、鹼灰菜、掃帚苗、羅布麻、牛毛氈、三稜草、蒲草、蘆葦等。
野生中藥材:主要有生地、薄荷、蒲公英、白矛、馬齒莧、芍藥、香附、野地黃、兔絲子、蒼耳草、野山楂、枸杞、栝樓、牛旁、益母草、金銀花、牽牛花、夏枯草、旱蓮、艾、西天草、車前子、串筋花、秫秸花等。 [33] 

碭山縣動物資源

碭山縣野生動物哺乳綱:有野兔、老鼠、黃鼠狼、獾、蝙蝠等。
鳥綱:有麻雀、雲雀、雀鷹喜鵲、蘭鵲、烏鴉、鴿、布穀鳥、大雁、白燕、啄木鳥、貓頭鷹、黃鸝、斑鳩、鵪鶉、麻鴣尤、野雞、野鴨等。
魚綱:有鯉魚青魚草魚鰱魚、鯽魚、鮎魚鯤魚、葛牙、刀鰍、黃鱔、鱅魚、棒花魚、黃桑魚等。
爬行綱:有龜、鱉、蛇、壁虎、蜥蜴等。
甲殼綱:有青蝦黃蝦、紫蝦等。
昆蟲綱:有蜻蜓、蟑螂、螳螂、蠶、土蜂、蜜蜂、馬蜂、蟬、螻蛄蟋蟀、牛虻、蠅、土鱉蟲、金龜子、螢火蟲、蚜蟲、蠐螬、地老虎、蝗蟲、瓢蟲、蟈蟈等。
一、野生動物
碭山縣野生動物哺乳綱:有野兔、老鼠、黃鼠狼、獾、蝙蝠等。
鳥綱:有麻雀、雲雀、雀鷹、喜鵲、蘭鵲、烏鴉、鴿、布穀鳥、大雁、白燕、啄木鳥、貓頭鷹、黃鸝、斑鳩、鵪鶉、麻鴣尤、野雞、野鴨等。
魚綱:有鯉魚、青魚、草魚、鰱魚、鯽魚、鮎魚、鯤魚、葛牙、刀鰍、黃鱔、鱅魚、棒花魚、黃桑魚等。
爬行綱:有龜、鱉、蛇、壁虎、蜥蜴等。
甲殼綱:有青蝦、黃蝦、紫蝦等。
腹足綱:有蝸牛、螺等。
瓣腮綱:有河蚌、河硯等。
兩棲綱:有青蛙、蟾蜍等。
毛足綱:有蚯蚓等。
多足綱:有蜈蚣、蚰蜓等。
蛭綱:有水蛭等。
蛛形綱:有蠍子、蜘蛛、蟻蛛、紅蜘蛛等。
昆蟲綱:有晴蜓、蟑螂、螳螂、蠶、土蜂、蜜蜂、馬蜂、蟬、螻蛄、蟋蟀、牛虻、蠅、土鱉蟲、金龜子、螢火蟲、蚜蟲、蠐螬、地老虎、蝗蟲、瓢蟲、蟈蟈等。 [33] 

碭山縣礦產資源

煤礦
安徽省地質礦產局325地質隊於1958—1962年在普查填圖工作中,發現碭山縣境南部地下藴藏煤。1978年,325地質隊同安徽省煤田第三勘探隊對煤田地質情況作進一步勘探,以李莊至朱樓公路為界,325隊勘探東礦段,第三隊勘探西礦段,勘探表明:煤田西自楊集車站,東至縣界,長30多千米,南北寬10千米左右,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地處永城背斜北冀,含煤地層為石河子組和山西組,呈向北斜的單斜構造,傾角5度至15度,煤層傾角與地層傾角一致;可採煤層為G1、G2、D1、C1、C2共5層,總厚度1.6米至13.87米;G1為主煤層,平均厚度1.25米,埋深290至1040米;其品種有焦煤、瘦煤、貧煤、自然焦等,總儲量為7億噸。即將開採的朱樓煤田主要位朱樓鎮境內,屬碭山東段煤田西南的一部分,井田面積76平方千米,初步探明煤炭地質儲量2億噸,其中可開採儲量約為1.03億噸,以瘦煤為主,主要用於煉焦。 [33] 
石油、天然氣
1979年,國家地質部石油勘探隊、江蘇省石油勘探隊及中原油田石油公司先後到碭山縣勘查石油、天然氣資源,施工鑽孔4個,鑽地探尺1.7萬多米,勘得縣境北部玄廟一帶地下有儲油、儲氣構造,面積約12平方千米。 [33] 

碭山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家庭總户數35.3975萬户,總人口100.3927萬人,其中,男性52.4015萬人,女性47.9912萬人;城鎮人口28.9620萬人,鄉村人口71.4307萬人。0—17歲22.1709萬人,佔總人口22.1%;18—34歲24.1351萬人,佔總人口24%;35—59歲36.1278萬人,佔總人口36%;60歲以上17.9586萬人,佔總人口17.89%。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碭山縣常住人口76.3萬人,比去年減少0.4萬人。 [32] 

碭山縣政治

縣委書記:唐明 [22] 
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縣長:秦曉明 [27] 
副縣長:王繼 [26]  、鄭峯 [30] 
政協主席:武雲峯 [20] 
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沖 [28] 

碭山縣經濟

碭山縣綜述

2023年,碭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1.5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06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67.66億元,增長5.4%;第三產業增加值155.81億元,增長6.9%。 [34] 
2022年,碭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2.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78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73.75億元,同比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142.50億元,同比增長4.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17.5:29.2:53.3調整為17.47:28.15:54.38。從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看,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0.7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8.60;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1.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6.57;第三產業拉動GDP增長2.3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83%。 [32]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碭山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7.9%;房地產投資完成52.3億元,下降11.6%。從產業分佈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06.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7.9%;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9%。 [32] 
財税收支
2022年,碭山縣財政收入完成196936萬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6600萬元,增長8.5%。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各項税收收入完成74054萬元,減少5.9%,其中,增值税收入完成42981萬元,增長21.1%;非税收入完成72546萬元,增長28.7%。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75548萬元,增長10.8%,其中,農林水支出104400萬元,增長10.9%;教育支出141834萬元,增長5.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3880萬元,增長11.1%;衞生健康支出38107萬元,減少12.1%。 [32] 
人民生活
2022年,碭山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4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0元,增長5.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3元,增長6.1%。 [32] 

碭山縣第一產業

2022年,碭山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96.83億元,增加值57.73億元,增長5.08%。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16個。 [32] 
農業
2022年,碭山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13.8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5.02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8.87萬畝,其中,棉花播種面積830畝、油料播種面積50681畝、蔬菜播種面積6.6萬畝。
2022年,碭山縣糧食總產量31.73萬噸,其中夏糧21.12萬噸。蔬菜產量17.99萬噸;水果總產量170.71萬噸;瓜類產量15.59萬噸。 [32] 
畜牧業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生豬存欄32.9萬頭,比上年末增長1.10%;全年生豬出欄33.33萬頭,增長1.80%。豬牛羊禽肉產量7.04萬噸,增長3.86%。禽蛋產量3.38萬噸,下降3.6%。牛奶產量1741噸,增長36.78%。 [32] 
生產條件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4.7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全縣小型拖拉機3498台,動力30425千瓦;中型拖拉機保有量3938台,動力195412千瓦;大型拖拉機386台,動力38145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26%。2022年,碭山縣耕地面積32188公頃,高標準農田15000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69%。 [32] 
梨都碭山 梨都碭山

碭山縣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0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9%。2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0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7.3%。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3.1%;食品製造業增長1.7%;紡織業下降23.9%;紡織服裝服飾業增長21.9%,木材加工業下降29.8%;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71.9%。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產值增長36.8%。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務收入111.9億元,比上年增長7.3%,利潤總額2.02億元,比上年下降14.5%。虧損企業虧損總額4367萬元,虧損額擴大19.1%。 [32] 
建築業
2022年,碭山縣具有三級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38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96185萬元,比上年增長13.0%;完成竣工產值187635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3.7萬平方米;實現利潤總額8465萬元。 [32] 

碭山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3億元,比上年下降1.8%,按經營地分,城鎮零售額184.5億元,下降0.8%;鄉村零售額10.8億元,下降16.7%。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額184.9億元,下降1.8%;餐飲收入10.4億元,下降1.7%。新業態、新模式又有新發展,亞琦商貿、微谷智能物流等項目加速推進,冷鏈物流庫容達140萬立方米,獲批安徽省首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阿里巴巴(碭山)內容審核中心正式運營。新增網銷千萬示範企業5家、省級電商示範村2個,電商交易額66億元。  [32] 
對外經濟
2022年,碭山縣進出口總額18125.6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24%,其中,進口總額816.54萬美元,增長45.1%;出口總額17309.14萬美元,增長37.93%。 [32] 
房地產業
2022年,碭山縣房地產開發投資523190萬元,比上年下降11.6%,其中,住宅投資428336萬元,下降17.2%。商品房銷售面積1058479平方米,下降27.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019202平方米,下降27.1%。商品房銷售額444099萬元,下降32.1%,其中住宅銷售額413980萬元,下降32.3%。 [32] 
郵電通信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本地固定電話用户數25685户;移動電話用户750348户,比上年增加13193户,增長1.8%;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户258383户,比上年增加18908户,增長7.9%。 [32] 
旅遊業
2022年,碭山縣旅遊人數126萬人次,旅遊業收入2.3億元。 [32]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32.5億元,比年初增加60.87億元,增長16.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63.6億元,比年初增加56.7億元,增長18.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383.9億元,比年初增加50.0億元,增長15.0%。 [32] 

碭山縣交通運輸

碭山縣交通

碭山縣位於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全境,黃河故道橫卧其間。大京九、京滬鐵路、連霍高速、105、206國道擦肩而過。鄭徐客運專線,濟祁高速十字交匯貫穿全境,構成了碭山新的交通格局。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境內公路里程達2885千米。2022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全年增加值12.9億元,比上年下降0.2%。 [32] 
公路
310國道、S101、S223
高速公路
濟祁高速
濟祁高速公路碭山段也已進入實質性建設,建成後將與連霍高速、泗許高速公路連接。
鐵路
國家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經過碭山設碭山站,碭山是安徽省連接歐亞大陸橋的唯一通道。
高速鐵路
鄭徐高鐵
鄭徐客運專線碭山段正在建設,新建碭山南站,預計2016年完工運行。
航空

碭山縣運輸

2022年,碭山縣鐵路貨運量24.8萬噸。全年鐵路接送旅客54.94萬人次。2022年,碭山縣居民擁有汽車124857輛,其中小型汽車107182輛。全縣實有出租汽車445輛,縣城公交線路27條,營運公交車輛230輛。 [32] 
碭山高鐵南站 碭山高鐵南站

碭山縣社會事業

碭山縣科技事業

2022年,碭山縣申請發明專利206件,新增發明專利授權49件,萬人發明擁有量2.69件。 [32] 

碭山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各類教育學校455所,其中,小學128所,普通中學56所,特殊教育1所,幼兒園270所。在校學生148066人,比上年減少1418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生46605人,比上年增加726人;小學在校生68085人,比上年增加66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3437人,小學專任教師4282人,農村義務教育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58.6%。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32] 

碭山縣文化事業

2022年,碭山縣推進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建成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7個,縣圖書館藏書紙質書籍15萬冊、電子圖書30餘萬冊;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齊白石美術館免費對羣眾開放。 [32] 

碭山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有醫院18個、衞生院19個,實有牀位數5300張,衞生技術人員5079人,其中,執業醫師1319人,執業助理醫師2062人,註冊護士2364人,鄉鎮衞生院牀位1639張,衞生技術人員1372人。 [32] 

碭山縣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從業人員43.0萬人。分產業看,第一產業22.5萬人,第二產業9.6萬人,第三產業1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2022年,參加基本醫療保險842338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788642人。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07830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4603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78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3167人。
截至2022年末,碭山縣共有各種福利機構40個,牀位4216張。五保户供養人數3751人。 [32] 

碭山縣環境保護

2022年,碭山縣森林面積503403公頃;自然保護區面積12043.39公頃;全縣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量達標率為100%。PM2.5平均濃度較去年降低13%,空氣優良天數達280天。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5%以上。 [32] 

碭山縣歷史文化

碭山縣 綜述

碭山縣之名來源於芒碭山,歷史多與芒碭山相關。夏分九州,碭屬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屬宋,為碭邑。隋開皇18年改為碭山縣。《漢書·地理志》:“碭山出文石”。《水經注》:“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訓詁學家顏師古注:“以有碭山故名碭郡,碭,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縣名。”《明史·地理志》: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環宇通志》:“碭山,在碭山縣東南七十里,縣之名取此。”梁太祖朱温誕生於碭北午溝裏。碭山也是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的祖籍,檄定百夷的傅友德,名重一時的葛俊清等俊傑賢士代出其間。

碭山縣地名由來

漢書·地理志》:“碭山出文石”。《水經注》:“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訓詁學家顏師古注:“以有碭山故名碭郡,碭,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縣名。”《明史·地理志》:碭山縣“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寰宇通志》:“碭山,在碭山縣東南七十里,縣之名取此。”

碭山縣民風民俗

碭山梨花節“鬥羊”賽 碭山梨花節“鬥羊”賽
碭山歷史悠久,民俗文化運動繁富。有繪畫、刻字、剪紙等民間藝術,印花布、柳條、蒲葦製品等民間工藝,四平調、琴書、嗩吶等民間曲藝,高蹺、竹馬旱船、舞龍燈等民俗表演,鬥雞、鬥羊、鬥鵪鶉等民間競技,拳術、器械等武術表演,洋溢着濃郁的碭山韻味、梨都風情。
安徽有三黃:黃山、黃梅戲、黃河道。歷史上的黃河多次氾濫改造,在碭山北部留下了一條長達62千米的故河道。故黃兩岸百姓喜愛習武,這裏的雞、羊也愛爭鬥。從周代開始,古碭郡就盛行鬥牛、鬥雞、鬥蛐蛐、鬥馬、鬥鴨、鬥鵝、鬥鵪鶉、鬥狗、鬥畫眉。到了西漢鬥羊賽脱穎而出,並風靡三國時代,歷經三千年不衰,比著名的突尼斯邊太基古城鬥羊比賽還早二千年。
黃河故道地區的羊種小尾寒羊,生性好鬥,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都喜鬥羊而樂此不疲。久而久之,已成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人丁無災的一種民俗活動。在《唐書·藝文志》一書中,唐代絲織工藝家、畫家竇師綸就在內庫畫本《鬥羊》中畫出黃河故道鬥羊時的場景。 [8] 

碭山縣風景名勝

碭山黃河故道
金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黃河從李固渡(今河南滑縣)決口流經碭山,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黃河從蘭陰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黃河改道北徙,不再流經碭山縣,原碭山境內黃河成為廢河。故黃河在縣境內長46.60千米,流域面積277.80平方千米。碭山古黃河省級地質公園旅遊資源豐富,以地質地貌、水體景觀為主,輔以典型地質剖面和生態人文景觀,有黃河故道濕地、黑龍潭等水域風光,有黃河故道林場、萬畝果園等生物景觀,有古黃河大堤等治黃遺蹟,也有突山文化遺址,以及酥梨等水果採摘節等旅遊商品,旅遊資源豐富,類型齊全。
梨樹王景區
碭山素有“梨都”之稱,以盛產酥梨年產量15億斤左右,碭山梨銷往歐、美、東南亞及全國各大中城市,名揚海內外。近百萬畝連片果園年產各類水果30億斤,堪稱世界之最。在碭山近百萬畝果園中,古樹奇觀碭山有逾百年老樹六萬餘株。在園藝場侯樓分場一處百畝老梨園,梨樹多有百歲高齡,滿園古樹,肌膚蒼黑,鐵幹嶙峋。梨園中間,被譽為“梨樹王”的一株老梨樹,華誕已一百八十餘歲,佔地0.3畝,年產酥梨4000餘斤。因其樹形大、樹齡老、果實碩大、黃亮美觀、皮薄多汁、酥脆爽口、香濃味甜聞名於世。 [9] 

碭山縣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1]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3] 
2020年3月19日,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10]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縣城”稱號。 [11]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2]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7] 
2020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13]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14]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15]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17] 
2021年9月2日,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18] 
2021年12月22日,被認定為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19] 
2022年1月,被公示為2021年度安徽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21] 
2022年5月,入選安徽省級農村電商示範縣。 [23] 
2022年5月,入選2022年安徽省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試點縣推薦公示名單。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