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跳子

鎖定
草跳子,昆蟲。屬蝗科直翅目。是羣居型的短角蚱蜢,(有些可以長達十五釐米)。又有蚱蜢、草蜢、草螟、螞蚱等叫法。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温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超過10,000種。
中文名
草跳子
別    名
蚱蜢
草蜢
草螟
別    名
螞蚱
拉丁學名
locust,grasshopper
直翅目
蝗科
分佈區域
全世界的熱帶、温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草跳子蝗蟲

又名“草螟”、“ 蟈螞”、“ 蚱螞”、“ 螞蚱”、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Acrididae)以及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蟲的總稱。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能棲息在各種場所。在山區、森林、低窪地區、半乾旱區、草原分佈最多。植食性。大多數是作物的重要害蟲。在嚴重乾旱時可能會大量爆發,對自然界和人類形成災害。
幼蟲只能跳躍,成蟲可以飛行,也可以跳躍。大多以植物為食物。
草跳子 草跳子 [1]
人們常説的螞蚱只是蝗蟲的幼蟲,並不是單獨的物種。

草跳子生理結構

蝗蟲生理結構 蝗蟲生理結構
頭部觸角、觸鬚、腹部的尾須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在口器內,觸角上有嗅覺器官。第一腹節的兩側、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
蝗蟲
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雄蟲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後足腿節的音銼摩擦前翅的隆起脈而發音。有的種類飛行時也能發音。棲息地各異,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過大半生,能游泳,產卵於水生植物上。
體型呈中型或大型,某些種類(如南美的巴西排點褐蝗 Tropidacris latriellei)長度超過11釐米。有的地區的人們以蝗蟲為食品。蝗蟲的天敵有鳥類、禽類、蛙類和蛇等,同時人類也大量捕捉。
蝗蟲形態 蝗蟲形態
全身通常為綠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 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鋭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衞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頭部除有觸角外,還有一對複眼,是主要的視覺器官。同時還有3個單眼,僅能感光。頭部下方有一個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顎(1對)、舌(1片)、下顎(1對)、下唇(1片)組成的。它的上顎很堅硬,適於咀嚼,因此這種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有一對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蟲的聽覺器官。在左右兩側排列得很整齊的一行小孔,就是氣門。從中胸到腹部第8節,每一個體節都有一對氣門,共有10對。每個氣門都向內連通着氣管。在蝗蟲體內有粗細不等的縱橫相連的氣管,氣管一再分支,最後由微細的分支與各細胞發生聯繫,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户。
蝗蟲形態 蝗蟲形態
食性:植食性。喜歡吃肥厚的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草跳子發育

蝗蟲產卵 蝗蟲產卵
每年夏、秋為繁殖季節,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複雜, 它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這種形態的昆蟲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脱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蜕皮。若蟲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齡,以後每蜕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時代代。 在24℃左右, 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 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
蝗蟲的一生經歷了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發育時期。
發育時期之一
發育時期之三
發育時期之三

草跳子形態生活習性

蝗蟲形態 蝗蟲形態
蝗蟲的成蟲及若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
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後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後足。蝗蟲飛翔時,後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末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蝗蟲產卵場所大都是濕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蟲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蝗蟲飛過時,羣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這是螞蚱的一種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絃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蝗蟲俗稱“蚱蜢”,台語稱之為“草螟仔”。它們的生活史是卵→若蟲(幼蟲)→ 成蟲,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叢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片。它的觸角沒有螽斯那麼長,呈短鞭狀,但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有時還可看到兩隻蝗蟲(雄上雌下)的結婚畫面。

草跳子種類

草跳子稻蝗

小稻蝗 小稻蝗
外觀特徵:體長♂21~31mm,♀26~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腳綠色。生態習性:本種是平地與低海拔地區草叢間極常見的蝗蟲成蟲除了冬季外,幾乎隨處可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葉片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蟲。
生活環境:平地地區、低海拔地區〈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環境:草叢環境。 食性:植食性昆蟲,包括植物各部位與腐果。
活動時間:晝行性昆蟲。

草跳子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
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總科共有223個屬,859種。東亞飛蝗在自然氣温條件下生長,一年為兩代,第一代稱為夏蝗,第二代為秋蝗。草蜢人工養殖可以轉換為每年四代。
飛蝗有六條腿;驅體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兩對翅,前翅為角質,後翅為膜質。體黃褐色,雄蟲在交尾期呈現鮮黃色。雌蝗體長39.5~51.2毫米,雄蝗體長33.0~41.5毫米。成蟲善跳,善飛。東亞飛蝗身體粗壯,採食範圍廣,適應性強,從孵化成幼蝗後,經35天的飼養過程即可為成蟲,50天左右肥壯後即可銷售,所以時間短、回報快。飼養1萬隻東亞飛蝗成蟲可達20公斤,其經濟效益是可觀的,並且購種只一次。自繁數十倍,卵孵蝗,蝗生卵,週而復始,多年飼養,不斷賣錢,一隻雌蝗一次可產卵35~90多粒。飛蝗之所以受人青睞,是由於它肉質鬆軟,鮮嫩,營養豐富。經專家分析測定,其蛋白質含量高達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並含18種氨基酸及多種活性物質
東亞飛蝗
東亞飛蝗(6張)
形態特徵:雌成蟲體長39.5—51.2mm,雄成蟲33.5—41.5mm。體黃褐色或綠色。觸角絲狀,多呈淺黃色,有複眼1對單眼3個。複眼後具淡色條紋,前下方生暗色斑紋。前胸背板馬鞍狀,隆線發達。前翅發達,常超過後足腸節中部,具暗色斑紋和光澤。後翅無色透明。後足腿節內側基半部黑色,近端部有黑色環,後足脛節紅色。在田間受環境條件影響,往往形成羣居型和散居型兩大類。卵粒長約6.5mm,淺黃色,圓柱形,一端略尖,另端稍圓微彎曲。卵塊褐色圓柱形,長 53—67mm,略彎,上部稍細,卵塊上覆有海綿狀膠質物,行卵粒排在下部。若蟲又稱蝗蛹,體型與成蟲相似。共5齡。生活習性 北京、渤海灣黃河下游長江流域年生2代,少數年份發生3代;廣西、廣東、台灣年生3代,海南可發生4代。東亞飛蝗無滯育現象,全國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東、安徽、江蘇等二代區,越冬卵於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為夏蝗,經35—40天羽化,羽化後經10天交尾7天后產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進入產卵盛期,孵出若蟲稱為秋蛹,又經25—30天羽化為秋蝗。生活l5—20天又開始交尾產卵,9月份進入產卵盛期後開始越冬。個別高温乾旱的年份,於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凍死,僅有個別能羽化為成蟲產卵越冬。成蟲產卵時對地形、土壤性狀、土面堅實度、植被等有明顯的選擇性。每隻雌蝗一般產4、5個卵塊,每卵塊均含卵約65粒,飛蝗成蟲幾乎全天取食。飛蝗密度小時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後,個體間相互接觸,可逐漸聚集成羣居型。羣居型飛蝗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遷飛多發生在羽化後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遷飛時可在空中持續1—3天。至於散居型飛蝗,當每平方米有蟲多於10只時,有時也會出現遷飛現象。羣居型飛蝗體內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動力強,但卵巢管數少,產卵量低。而散居型則相反。飛蝗喜歡棲息在地勢低窪、易澇易旱或水位不穩定的海灘或湖灘及大面積荒灘或耕作粗放的夾荒地上、生有低矮蘆葦、茅草或鹽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乾旱年份,這種荒地隨天氣乾旱水面縮小而增大時,利於蝗蟲生育,宜蝗面積增加,容易釀成蝗災,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蟲。天敵有寄生蜂寄生蠅鳥類蛙類等。

草跳子紅後負蝗

草跳子 草跳子
直翅目負蝗科體長雄20-25mm,雌34-42mm。體色單純綠色或褐色;頭部尖長,頭、胸與腳上都有細小白色突起,俗稱「尖頭蚱蜢」;飛行時可見下翅淡紅色。是中國最常見的負蝗。成蟲全年可見,生活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林緣草叢間。 成蟲能嚼食各種綠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葉片產生許多不規則的洞痕。本種蝗蟲較善於跳躍而不善於飛行,其身體的保護色極佳,不容易被發現。

草跳子台灣大蝗

草跳子 草跳子
台灣大蝗不同於東亞飛蝗,台灣大蝗是台灣蝗蟲中體型最大的,尤其雌蟲身長可達8、9公分。在生態習性方面,不論哪一種蝗蟲都不能算是兇猛善戰的蝗蟲。可是對曾經嘗試徒手捕捉台灣大蝗的人來説,就有不一樣的體會了,因為在台灣大蝗粗大的後腳紅色經節後面,佈滿着尖鋭的硬刺;遭到捕捉時,它會猛力將腳後踢,對皮膚比較細嫩的小朋友來説,想要用手捕捉它,很可能會落得手指或手掌一陣刺痛,甚至流出小血滴! 蝗蟲最大的特徵是具有十分發達的後腿,適合長距離的跳躍,可輕易的跳到身體...俗稱的蚱蜢就是蝗蟲,台灣大蝗分佈很廣,成蟲主要出現於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見到成蟲,本種是一年一代的昆蟲,主要分佈於低海拔山區。秋季雌蟲在地表內產卵後慢慢死亡,卵囊在地底過冬,隔年春季開始孵化,孵化後的幼蟲禾本科豆科等各類植物。

草跳子擬稻蝗

草跳子 草跳子
體長2.2 - 3.5 cm,複眼後方至翅端,有一條黑色的寬從帶,身體細長,觸角具黑斑荷葉是它們的咬痕,是它們的傑作,如畫一般的絢麗。

草跳子台灣稻蝗

草跳子 草跳子
外型特徵:體長雄 21~31mm、雌24~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腳是綠色,體色差異頗大,會與棲息環境相似,形成保護色。生態習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區草叢中極常見的蝗蟲,每年可發生兩代。
蝗蟲之所以要羣體活動主要是因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絃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
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依蝗蟲的生活習性可分成遷移型與非遷移型,二者皆對作物有很大的威脅,尤以前者破壞性甚強,只要其過境則所有的綠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盡。蝗災所帶來的震撼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其食性甚雜,遍食各種綠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愛不釋口。
若蟲亦稱蝗蝻,外型像成蟲,可是隻具翅芽(不會飛),善於跳躍。須經四至七次脱皮後,才會蜕變成善跳又善飛的成蟲。蝗蟲有的擁有短觸角及短的產卵管,全世界約有五千多種的蝗蟲。 蝗蟲身體最長的部分便是後腳,大約與身長相等,而一躍便能跳出身體八倍長的距離,而蝗蟲的後腳也是它的最佳樂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發出聲音。
分類: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的所有昆蟲。
種類:世界約有12000種,台 灣已知有100多種 。
生活史:卵→若蟲→成蟲 。
外觀特徵:俗稱蚱蜢,台灣人稱為草螟仔有首民謠“ 草蜢弄雞公” ,歌詞中即描繪這種小昆蟲與大公雞相互逗弄的情形,這是台灣早年鄉間常見的畫面。 蝗蟲過境是大家耳熟能響的成語。
食性:是植食性昆蟲,大部份不特別挑食。
另類:稜蝗,習慣棲息於潮濕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蘇類植物。
棲息環境與保護色:有典型的保護色,在草叢中有絕佳的隱身效果,後腳粗狀發達,善於彈跳,遇到危急是它們慣用的避敵方法。 交配行為:和其它昆蟲比,交配時間比較久。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檔的畫面屢見不鮮。

草跳子防治

草跳子農業防治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2)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草跳子生物防治

(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草跳子飼養注意事項

草跳子蝗蟲的種類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
(1)諮詢蝗蟲分類專家。
(2)查閲蝗蟲檢索表或圖譜。
(3)諮詢有經驗的蝗蟲養殖户。
(4)把蝗種寄送給客户鑑定審查等。
常見的養殖蝗蟲種類有:東亞飛蝗、棉蝗中華稻蝗中華蚱蜢等。這些品種各有優缺點,要綜合考慮其生長週期、代數、味道、食料、個頭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種等因素,並結合當地的氣候、食料來源等情況選擇養殖品種。

草跳子蝗蟲養殖棚

在建棚前先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消滅乾淨。可採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以上
幾種昆蟲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決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為了便於雨季的排水,棚內地面要高於地面10—15釐米,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取卵。可在四月中旬,在建棚地面上種上小麥等作物,準備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積,按飼養蝗蟲多少確定,養一萬隻蝗蟲,用十五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內外空閒的地方,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鐵絲、木棍、竹片等建造一個棚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稜布(紗窗布)做一個像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在地下,留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這個裝置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來和便於進出餵養管理。(也可以搭成拱形棚)
棚的高度在1.5—2米即可,為了保温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温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大齡以上)不怕下雨時可不罩塑料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以前完工,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為宜。

草跳子若蟲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
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
⑷保持棚內乾淨,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

草跳子災害性昆蟲

它不同於其它的特種養殖業,養殖它一方面可以變害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又增加蝗蟲的種量,形成了潛在危害。必須對它的養殖進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成規模的養殖,按1畝地養殖為標準,在養殖場地四周應建有半米寬的植物染毒隔離帶,周圍要用鐵絲網做圍欄,並配有農藥噴霧器,殺蝗蟲的農藥有很多種,可以用75%馬拉硫鱗乳油,也可以用2.5%敵殺死等菊酯類殺蟲藥進行殺滅。
養殖户如果不想對蝗蟲進行養殖,要進行最後一次的滅絕措施。養殖户不想養殖了,應提前做好準備,在每年的春季5月20號之前不能反養殖棚撤掉,待蝗蟲全部出土以後,未成蟲之前,用農藥將其全部殺死,這樣就不會有危害了。養殖户在秋末之前,決定不在養殖了,必須在9月10號之前,即蝗蟲沒有交配前將其全部出售,或用農藥殺死,不得讓其在養殖棚內產卵,這樣的措施才能保證根除以後的潛在危害,利於養殖蝗蟲產業的健康發展。

草跳子用途

蝗蟲的生物學特性與價值:蝗蟲為藥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科。據統計,蝗科共有859種蝗蟲,能入藥供食用的主要有兩種,即東亞飛蝗和中華稻蝗,這兩種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鬆軟、鮮嫩,味美如蝦,據《飛蝗之研究》和《飛蝗的飼料價值》等書介紹,蝗蟲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並含有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微量元素,蝗蟲不但是美味佳餚,而且還是治病良藥,有暖胃肋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蝗蟲單用或配伍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痧脹、鸕鷀瘟,凍瘡氣管炎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等。可以十隻煎湯服,或炒存性研末服,五隻/次,凍瘡炒存性研末調香油塗患處。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類餐桌上已由雞鴨魚肉等傳統型轉為綠色野味型,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國還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據報導,有些肥胖和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多趨於食用昆蟲,意欲達到減肥祛病之目的。隨之而來的有些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用昆蟲做菜,或製成罐頭、餅乾、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草跳子現實中的喻意

比喻那些自己不去勞動而又吞食集體勞動成果的人,因為蝗蟲是侵蝕莊稼的害蟲,用來比喻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是最好不過。
比喻一哄而起,如所説的“蝗蟲經濟”。

草跳子食療價值

蝗科昆蟲中華稻蝗、飛蝗等的蟲體。又稱為蚱蜢。分佈於我國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區。獲得後去翅、足,洗淨,用沸水燙死後食用。
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性能]味甘、辛,性温。能健脾消食,息風止痙,止咳平喘,通絡。
[參考]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鈣、磷、鐵、銅、錳、維生素A、B等成分。
[用途]用於脾虛少食或營養不良;急慢驚風,抽搐痙攣;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喘咳氣急。
[用法]煎湯,炒食,或研末。
[附方]
1,茴香炒飛蝗:蝗蟲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時加食鹽少許炒勻。
本方用蝗蟲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氣健胃。用於脾虛氣滯,脘腹滿脹痛,飲食減少等。
2,蚱蜢散:蝗蟲焙燥,研末。每次服3g,一日3次。
《救生苦海》用酒送服本品,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皆取本品止痙攣,息內風。但均屬治標(緩解症狀)之法,宜與治本對因的藥物配用。
3,蚱蜢鈎藤湯:蝗蟲10只,鈎藤15g、薄荷葉10g。加水煎服。
源於《百草鏡》。本方取蝗蟲、鈎藤息風止痙,薄荷葉疏散風熱。用於驚風發熱,抽搐痙攣。
4,蚱蜢湯:蝗蟲30只,加水煎湯,分3次服。
源於《本草綱目拾遺》。本方專取蝗蟲止咳降逆,平喘。用於百日咳,咳嗽氣急,連連不已。亦可用於支氣管哮喘等。

草跳子蝗災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繫。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温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量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羣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羣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説,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覆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羣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2010年4月上旬以來,大批蝗蟲席捲澳大利亞東南部的4個州,覆蓋約5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專家預計,蝗蟲災害可能向內陸地區蔓延。
受災區域包括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等四個州,當地百萬畝小麥和牧草等植物已經被蝗蟲啃食一空。這些蝗蟲移動非常快,巨大的蝗蟲羣一夜之間可以飛越幾百公里的區域,給當地農民帶來的損失最為嚴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響。由於擔心蝗蟲可能會捲入飛機的發動機中,一些公路、民航部門的交通被迫中斷。有的汽車司機為了出行,不得不在前窗上安裝了防護欄,以免受到蝗蟲的干擾、發生意外事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