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尖頭蚱蜢

鎖定
尖頭蚱蜢又名中華蚱蜢,是直翅目 [2]  蝗蟲科 [3]  劍角蝗屬昆蟲。 [4]  頭尖錐狀,短於前胸背板;顏面斜度與頭部成鋭角,觸角劍狀;前翅翅端尖削,長度超過後足腿節後端;後翅基部紅色,後足為跳躍足,腿節較為細長;外側下緣常有一條粉紅線;卵長橢圓形,中間凹陷;一端較粗鈍,黃褐色,在膠絲裹成的卵殼內不規則地斜排成三行至五行;雌成蟲體長大於雄蟲,綠色或黃褐色。 [5] 
尖頭蚱蜢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廣東等地區。 [6]  多棲息於農田、荒地、山坡、路邊等處,以卵越冬。不善飛翔,跳躍力亦不強。尖頭蚱蜢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5月開始孵化,7月產卵於土中,至 8月羽化為成蟲,交尾盛期在9月份。其壽命可延至11月初。 [7] 
尖頭蚱蜢全蟲可入藥,味辛、性涼,歸肺、肝經;有鎮驚定搐、止咳平喘、解毒消腫的功效。 [6]  尖頭蚱蜢除危害害棗、蘋果、梨、桃、枸杞、茶外,還害楊、柳、榆、泡桐及水稻、玉米、穀子、棉花、草坪草等林木及農作物,以成蟲、若蟲蠶食果樹葉片和嫩莖,危害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 [2] 
別    名
扦擔螞蚱
老扁擔
尖擔牙子
小尖頭蝗
老扁 展開
別名
扦擔螞蚱
老扁擔
尖擔牙子
小尖頭蝗
老扁
掛搭扁 收起
中藥名稱
尖頭蚱蜢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直翅目
蝗科
劍角蝗屬
稻葉大劍角蝗、中華蚱蜢
分佈區域
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廣東、河南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5-10只,外用適量

尖頭蚱蜢入藥部位

尖頭蚱蜢性味

味辛;性涼。

尖頭蚱蜢歸經

歸肺、肝經。

尖頭蚱蜢功效

鎮驚定搐,止咳平喘,解毒消腫。

尖頭蚱蜢主治

用於熱嗽,熱喘,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小兒驚風,痧脹,凍瘡。

尖頭蚱蜢用法用量

5-10只。外用適量,塗敷患處。

尖頭蚱蜢採集加工

夏秋季捕捉,鮮用或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尖頭蚱蜢形態特徵

1、稻葉大劍角蝗:
體細長圓形,雄蟲長約5.4cm,雌蟲長約9cm,全體綠色,有時呈灰褐色。頭圓錐形,顏面尖形,顯著傾斜,咀嚼式口器,觸角劍形。雌蟲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縱行的白色。若蟲成蟲近似。卵成塊狀。
體長圓形,長3-4cm,黃綠色或綠色,有時黃褐色,有光澤,頭頂有圓形凹窩,顏面中部溝深。複眼灰色,橢圓形,觸角絲狀,褐色。前胸發達,中部有橫縫3條。前翅前緣部分呈綠色,餘部褐色,腹黃褐色,雄體腹末端屈曲上。

尖頭蚱蜢生長環境

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蚱蜢產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廣東等省。
[1] 
參考資料
  • 1.    王國強 .《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
  • 2.    張炳炎主編,中國棗樹病蟲草害及其防控原色圖譜,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12,第144頁
  • 3.    武漢軍區後勤部衞生部,中醫訓練班教材 試用本 上,,1970.12,第124頁
  • 4.    陳壽宏編著,中華食材 下,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04,第1190頁
  • 5.    姚明華,李寧,王飛,辣椒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第142頁
  • 6.    尖頭蚱蜢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2]
  • 7.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