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稻蝗

鎖定
中華稻蝗是直翅目斑腿蝗科稻蝗屬昆蟲,又稱稻蝗、蚱蜢。成蟲體表黃褐色或黃綠色,有光澤;頭胸部從複眼後方開始至前胸背板後緣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黑色縱帶;複眼突出,觸角絲狀,翅長超過腹部,但未達後足脛節。若蟲腹部8節,若蟲多為黃綠色。 [7] 
中華稻蝗分佈於東南亞各地。在中國南北各水稻產區均有分佈。 [7]  成蟲飛翔力強,對白光和紫光有明顯趨性。 [8]  羣集為害,主要取食水稻、玉米、蘆葦等禾本科植物,成蟲、若蟲都能取食水稻葉片。 [7]  7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再經過半月,雌雄開始交配;9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之後成蟲陸續死亡。卵多產於稻葉上,常將兩片或數片葉粘在一起,於葉苞內結黃褐色卵囊,產卵於卵囊中,每雌產卵量為35-105粒。 [8] 
中華稻蝗在中國南方發生較重,可氾濫成災。 [9]  可採取農業防治、化學防治或利用天敵等措施進行防治。 [8] 
中文名
中華稻蝗
拉丁學名
Oxya chinensis
別    名
水稻蝗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直翅目
斑腿蝗科
稻蝗屬
中華稻蝗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目
蝗亞目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種
2 [2]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erg, 1815)

中華稻蝗動物學史

中華稻蝗的學名最初為Crryllus chinensis Thunberg,1815,後來該種被移入稻蝗屬(Oxya),學名成為Oxya chinensis (Thunberg, 1815)。 [6] 

中華稻蝗形態特徵

中華稻蝗成蟲

中華稻蝗
中華稻蝗(7張)
雄性:體型中等。體表具有細小刻點。頭頂寬短,頂端寬圓,其在複眼之間的寬度略寬於其顏面隆起在觸角之間的寬度。顏面隆起較寬縱溝明顯,兩側緣近乎平行。複眼較大,為卵形。觸角細長,其長到達或略超過前胸背板的後緣,其中段一節的長度為其寬度的1.5~2倍。前胸背板較寬平,兩側緣幾乎平行,中隆線明顯,線狀,缺側隆線;3條橫溝均明顯,後橫溝位近後端,溝前區略長於溝後區。前胸腹板突錐形,頂端較尖。中胸腹板側葉間之中隔較狹,中隔的長度明顯大於其寬度。前翅較長,常到達或剛超過後足脛節的中部;後翅略短於前翅。後足脛節勻稱,上隆線缺細齒;內、外下膝側片的頂端均具有鋭刺;後足脛節近端部之半的上側內、外緣均擴大成狹片狀,頂端具有外端刺和內端刺;跗節爪間的中墊較大,常超過爪長。肛上板為較寬的三角形,表面平滑,兩側中部缺突起,基部表面缺側溝。尾須為圓錐形,較直,端部為圓形或略尖。陽具基背片橋部較狹,缺錨狀突;外冠突較長,近似鈎狀;內冠突較小,為齒狀。色帶後突背觀為寬圓,兩側突較小,略可見;色帶瓣較寬,向後凹入較深;陽具端瓣較細長,向上彎曲。 [3] 
體色:綠色或褐綠色,或背面黃褐色,側面綠色,常有變異。頭部在複眼之後、沿前胸背板側片的上緣具有明顯的褐色縱條紋。前翅綠色,或前緣綠色、後部為褐色;後翅本色。後足股節綠色,膝部之上膝側片褐色或暗褐色。後足脛節綠色或青綠色,基部暗色。脛節刺的頂端為黑色。 [3] 
雌性:體型較大於雄性。頭頂寬短,其在複眼間的寬度明顯寬於顏面隆起在觸角間的寬度。觸角略較短,常不到達前胸背板的後緣。前翅的前緣具不明顯的刺。腹部第2、第3節背板側緣的後下角缺刺,有時略隆起。產卵瓣較細長,外緣具細齒,各齒近乎等長;在下產卵瓣基部腹面的內緣各具有1個刺。下生殖板表面略隆起在近後緣之兩側缺或各具有不明顯的小齒;後緣較平,中央具有1對小齒。 [3] 
體量大小
性別
體長
前胸背板
前翅
後足股節
雄蟲
15.1~33.1毫米
3.3~6.6毫米
10.4~25.5毫米
9.7~18.2毫米
雌蟲
19.6~40.5毫米
4.1~8.7毫米
11.4~32.6毫米
11.7~23.0毫米 [3] 

中華稻蝗

卵粒呈長橢圓形。長3.6~4.5毫米、寬1.0~1.4毫米,中央略彎曲,兩端鈍圓,深黃色卵囊茄形,長13~20毫米、寬6~9毫米,褐色。卵囊表面為膜質,頂部有卵囊蓋,囊內有上、下兩層排列不規則的卵粒.卵粒問填以泡沫狀膠質物,每囊含卵10~40粒。 [4] 

中華稻蝗若蟲

多為6齡。1齡無翅芽;2齡不明顯;3齡前翅芽三角形,後翅芽網形:4齡前翅芽向後延伸.後翅芽下後緣鈍角形、伸過腹部第1節前緣;5齡翅芽向背面翻折,伸達腹部第1至第2節;6齡兩翅芽已伸達腹部第3節中間,後足脛節有刺10對,產卵管背腹瓣明顯。 [4] 

中華稻蝗生活習性

每年發生一代,以卵期越冬。喜生活於低窪潮濕或近水邊地帶,以禾本科植物為主要食料,常常危害水稻、玉米、高梁及小麥等。卵期有黑卵蜂(Scelis sp.)寄生。 [3]  一般沿湖、沿渠、低窪地區發生重於高坂稻田,早稻田重於晚稻,晚稻秧田重於本田,田埂邊重於田中間。 [5] 
世代:中國北方每年發生1代,南方每年發生2代。 [5] 
越冬:各地均以卵塊在田埂、荒灘、堤壩等土中1.5毫米深處或雜草根際、稻茬株間越冬。 [5] 
時期:在中國江蘇,越冬卵於5月中下旬陸續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間各齡若蟲重疊發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為成蟲,9月中下旬為成蟲產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蟲陸續死亡。 [5] 
成蟲:成蟲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動頻繁,飛翔力強,以上午8~10時和下午16~19時活動最盛。對白光和紫光有明顯趨性。成蟲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5] 
幼蟲:低齡若蟲在孵化後有羣集,就近取食田埂、溝渠、田間道邊的禾本科雜草,3齡以後開始分散,遷入田邊稻苗,4、5齡若蟲可擴散到全田為害。 [5] 

中華稻蝗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等地;在中國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台灣。 [3] 

中華稻蝗繁殖方式

剛羽化的成蟲須經10多天後才達到卵巢完全發育的性成熟期,並進行交尾。成蟲可多次交尾,交尾時間可持續3~12小時,交尾時多在晴天,以午後最盛。交尾時雌蟲仍可活動和取食。成蟲交尾後經20~30天產卵,產卵環境以濕度適中、土質鬆軟的田埂兩側最為適宜。每頭雌成蟲平均產卵4.9塊,每卵囊平均有卵33粒。 [5] 

中華稻蝗亞種分化

2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中華稻蝗指名亞種
Oxya chinensis chinensis
(Thunberg, 1815)
中華稻蝗氣泡亞種
Oxya chinensis sinuosa
L.L. Mishchenko, 1951 [2] 

中華稻蝗物種危害

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粱、麥類、甘蔗和豆類等多種農作物。對作物的危害是以成、若蟲咬食葉片,咬斷莖稈和幼芽的方式。水稻被害葉片成缺刻,嚴重稻葉被吃光,也能咬壞穗頸和乳熟的穀粒。 [1] 

中華稻蝗防治方法

中華稻蝗農業防治

消滅越冬蟲源,減少向本田遷移的基數。秋冬季修整渠溝、剷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減少越冬蟲源。在稻蝗1、2齡期,重點對田間地頭、溝渠及周圍荒地雜草及時進行防治,以壓低蟲口密度,減少稻蝗遷移本田基數。 [5] 

中華稻蝗生物防治

抓住3齡前防治適期,用蝗蟲微孢子蟲以225億個孢子/公頃的濃度進行防治。蝗蟲微孢子蟲是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為蝗蟲的專性寄生物,可引起許多種蝗蟲感病,對天敵昆蟲、人、畜、禽均安全。蝗蟲感病後可明顯影響其取食量、活動能力、雌蟲產卵量、卵孵化率等,經口傳播後在蝗蟲種羣內流行,還可經卵傳至下一代,長期控制蝗害。 [5] 

中華稻蝗藥劑防治

抓住蝗蝻未擴散前集中在田埂、地頭、溝渠邊等雜草上以及蝗蝻擴散前期大田田邊5米範圍內稻苗上的有利時機,及時用藥。稻田防治指標為平均每叢有蝗蝻1頭。應注意在若蟲3齡前進行。藥劑可選用20%滅掃利乳油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4000倍液、90%敵百蟲7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600倍液。如果蝗蝻已達3齡,並且蟲口密度已到30頭/平方米以上時,可採用5%卡死克乳油與蝗蟲微孢子蟲協調噴施,以噴施面積3:1的比例進行防治。即以稻田兩渠埂間稻田為1個條帶,用3個條帶稻田噴施卡死克,施用量為1050毫升/公頃,1個條帶稻田噴施蝗蟲微孢子蟲,用量為300億個孢子/公頃,以此重複間隔噴施。 [5] 
參考資料
  • 1.    汪建沃,劉毅,姚安平,李耀明,何可佳著,綠色植保技術手冊,中南大學出版社,2014.10,第132頁
  • 2.    Oxya chinensis  .BioLib.cz[引用日期2021-12-26]
  • 3.    中華稻蝗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12-26]
  • 4.    歐陽建文.水稻病蟲草害防治圖冊[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9:56
  • 5.    中華稻蝗  .農業病蟲草害多媒體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12-26]
  • 6.    劉榮堂主編.草坪有害生物及其防治[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08:373
  • 7.    中華稻蝗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4]
  • 8.    歐陽建文,水稻病蟲草害防治圖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9,第57頁
  • 9.    韋建玉主編,廣西煙草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圖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