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尾須

鎖定
尾須是由昆蟲第11腹節附肢演化而成的1對須狀外突物,存在於部分無翅亞綱有翅亞綱中蜉蝣目、蜻蜓目、直翅類及革翅目等較低等的昆蟲中。尾須亦稱“尾毛”。昆蟲腹部端節背側之後的一對須狀構造。變化很多,如衣魚成很長的尾須,蠼螋成兩個尾鋏,多數昆蟲變成尾毛。有感覺或防護的功用。
中文名
尾須
外文名
cercus,cerci (復) [3] 
動物界
又    稱
尾毛
定    義
昆蟲第11腹節附肢演化而成的1對須狀外突物
作    用
有感覺或防護的功用
形    狀
形狀變化較大,有的不分節,呈短錐狀
領    域
生命科學

尾須簡介

昆蟲最後的體節(第10或第11腹節)的肛上板(epiproct)和肛側板(paraproct)之間的膜狀部,向後方延伸的1對突起,由幼蟲附肢的原基變化而來的。具有感覺器官的機能,可起接觸刺激和空氣的流動,以至聲音感受器的作用。無翅類和蝽總科以外的不完全變態昆蟲有之,而完全變態昆蟲的長翅目和膜翅目的廣腰亞目(Symphyta)亦有之。又依其形狀亦稱為尾絲、尾須、尾鋏(forceps)等。纓尾目、襀翅目、蜉蝣目為長的絲狀,由許多節所組成;蝗蟲類由小三角板,蠊目則由許多節所組成,但較短;蠼螋類僅為1節,而將左右的合起來構成尾鋏。

尾須定義

尾須昆蟲的尾須是腹部第11節附肢,着生在第11節的肛上板和側板之間的膜上。尾須只在一些低等昆蟲中存在,如無翅亞綱中雙尾目中的雙尾蟲、纓尾目中的衣魚,具有對線狀發達的尾須,在有翅亞綱中,蜚蠊目、螳螂目、直翅目、紡足目、蜉蝣目和翅目等均有尾須存在,但尾須的發達程度不同,有的呈細長線狀,有的呈短錐狀。昆蟲的尾須上常有很多感覺毛,是感覺器官,但纓尾目中的衣魚除感覺功能外,還是運動的附屬器官,當它爬行在垂直的牆壁上時,尾巴(尾須和中尾絲)總是貼着牆壁,因為尾巴上密集的短毛,還能起到助推和防止下滑的作用,革翅目中的蠼螋,尾須變尾鋏,堅硬呈鉗狀,其功能除用以防禦外,還可幫助摺疊後翅。在纓尾目和一部分蜉遊目昆蟲中,在一對細長的尾須中間,還有一根中尾絲,它是第11腹節背板的延伸物 [1] 

尾須特徵

蝗蟲的尾須 蝗蟲的尾須
尾須的形狀變化較大,有的不分節,呈短錐狀,如蝗蟲;有的細長多節呈絲狀,如纓尾目、蜉蝣目;有的硬化成鋏狀,如革翅目。尾須上生有許多感覺毛,具有感覺作用。但在革翅目昆蟲中,由尾須骨化成的尾鋏,具有防禦敵害和摺疊後翅的功能。在纓尾目和蜉蝣目中,尾須之間還有一根與尾須相似的細長分節的絲狀外突物,它不是由附肢演化而來的,而是末端腹節背板向後延伸而成的,稱為中尾絲(median caudal filiament)。有些昆蟲的尾須有時向前移位,移到前方的第10腹節上,如蝗蟲等。

尾須蟑螂的護身法寶尾須

討厭的嬑螂是人所熟知的。想用手抓它卻是非常不易,只要你一抬手,它就逃跑了。為什護麼蟑螂如此敏感呢?原來,它有一對構造特殊的尾須。正是這對尾須,保護了蟑螂這古老的昆蟲,使它在大自尾然的選擇過程中能世代綿延歷三億年之久。
蟑螂的尾須上,密密麻麻地覆蓋着許多細小的毛。這些毛分兩類:一種細毛形似豬鬃,較短而尖,另一種細而長,看上去象單根的人發,它的基部在一個圓盤狀的小丘中央。正是這種“絲狀細毛”的根部構成了一個高度靈敏的微型震動器,它不但能感黨震動的強度,而且可以感覚震動來自何方。蟑螂得到了尾須傳來的信息,就立即逃之夭夭了 [2] 
參考資料
  • 1.    高武等主編,動物,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07,第41頁
  • 2.    上海市科普創作協會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科普文摘 (8),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09月第1版,第84頁
  • 3.    尾須  .術語在線[引用日期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