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鎖定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歷經7年打造的中國歷史出版工程, [1]  由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和主持策劃了多個史學出版工程的學者型出版家郭志坤先生聯合主編,12位作者都是對中國歷史素有研究同時也有志於通俗歷史協作的專家,他們有的是史學名家,有的是優秀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年輕的歷史學博士,寫史可信可靠。每冊文字不足20萬字,方便攜帶,行文平實流暢,注重用真實歷史故事來吸引人,每冊還配有200多張珍貴圖片,圖文並茂。作為上海市重點圖書出版工程,“細講中國歷史叢書”還得到了上海文化發展基金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等的資助和支持。 [2] 
書    名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3] 
作    者
郭泳 王進鋒 黃愛梅 陳雪良 於凱 馬孟龍 張德文 孫英剛 餘蔚 温海清 張海英 馮賢亮 [1] 
類    別
歷史通俗讀物 [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出版時間
2015年1月 [3] 
定    價
48元/本 576元/套 [3] 
開    本
720×1000 1/16
裝    幀
平裝 [1] 
ISBN
9787208126350 [1] 
主    編
李學勤 郭志坤 [3] 
總策劃
郭志坤
策    劃
上海文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 
監    製
王興康 朱錦川
特約編輯
郭泳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內容簡介

細講中國歷史,弘揚中華文化。叢書是以弘揚中華文化為目的,面向大眾的、可信的、通俗化的中國歷史。作者均為對中國歷史素有研究且有志於通俗歷史寫作的專家,多為歷史學博士,確保內容的可信。每本20萬字、圖片200餘幅,圖文並茂,深入淺出。正文前置彩色插頁4面,正文後附有大事年表、帝王世系、歷史地圖以及重要參考書目。 [1]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主編評説

主編李學勤
李學勤 李學勤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央文史館館員、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終生成就獎獲得者
主編李學勤先生説,“面向大眾”與“通俗化”是結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眾”,歷史著作就必須在語言和結構上力求“通俗化”。而“通俗化”並不意味着降低歷史學著作的學術水準,相反的,通俗化的歷史作品實際是對作者設立更高的要求,絕不是輕易就能夠做到的。“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是面向大眾的,而且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這十二冊書是一個整體,作者們在上下五千年的一個“通”上花費了不少精力,對於內容的架構和文字作風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這套書的讀者都會體認到他們的用心。 [1] 
主編郭志坤
郭志坤 郭志坤
——出版家歷史學家、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獲得者,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上海文史館館員
主編郭志坤先生説,通俗而雅,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象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強調的通俗。本套叢書的作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在語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於情節上的通俗,繼承和發展了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文”的傳統,把詰屈聱牙的古文經典用活了。 [1]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主要內容

《夏史》
  • 夏史》作者郭泳。分13章51節。 [4] 
  • 從先夏史落筆,重墨寫夏朝的建立、興盛、衰亡,對夏代的社會縱橫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作深入淺出的課堂講解法予以展現。大禹之子創建了以傳子制度為標誌的 “中華第一朝”,作為“天下共王”的夏王傳十四世、十七王,綿延四百七十一年。中華一統天下的局面起始於夏代。古人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留給後世的是:夏曆夏禮以及青銅時代。對夏代的傳説、典故以及歷史之謎結合文獻記載和古代遺址作通俗考釋。 [4] 
《夏史》 《夏史》
《殷商史》
  • 殷商史》作者王進鋒。分11章43節。 [5] 
  • 朝處於中國歷史的較早時期,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吸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對商代的歷程(分先商、早商、晚商三個時期)、商代的制度、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商代的社會生活和醫療等,結合體現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文獻文物作了全面系統的介紹。殷商——商革夏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商湯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王朝更替,殷商王朝成為“三代”中承上啓下的第二代。傳十七世,延續六百餘年。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主要文字,它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甲骨卜辭中最高統治者自稱王、帝,意味深長。 [5] 
《殷商史》 《殷商史》
《西周史》
  • 分別從西周歷史、制度、社會生活等方面着手,結合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以及傳世文獻資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予以深入淺出的全面展現,周武王滅商後建國,定都於,史稱“西周”。歷十一代、十二王,綿延二百七十五年。作者還揭示西周制度和文化對後世所產生的重大深遠影響。青銅銘文有載,夏禮、商禮和周禮一脈相承,而周禮最完備,成為時人崇尚的行為規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人們心目中,周代的文明禮儀垂範千古。 [6] 
《西周史》 《西周史》
《春秋史》
  • 春秋史》作者陳雪良。分13章49節。 [7] 
  • 春秋起於公元前770年的平王東遷,結束於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晉。春秋初年有諸侯國一百四十餘,而影響較大者僅魯、齊、晉、秦、楚、宋、衞、陳、蔡、曹、鄭、燕、吳、越等十四國。王權衰微,導致諸侯混戰,其間相繼出現“春秋五霸”。 全書結合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以及傳世文獻資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對春秋時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社會階層等狀況,予以深入淺出的展現。作者認為鐵器牛耕私田,是當年的民生“三寶”,老子孔子墨子,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併力圖多方呈現春秋時期複雜紛紜的歷史面像,揭示出這大變化的時代,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7] 
《春秋史》 《春秋史》
《戰國史》
  •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諸國爭雄的時代。各國相繼圖強而展開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在“七國並立” 、“變法改革” 、“合縱連橫”等重要歷史階段和歷史事件的敍述中,凸現出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兼併戰爭,形成了秦、楚、燕、齊、韓、趙、魏“戰國七雄”。變革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王夫之稱之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各國變法中商鞅變法效果最著,影響最深遠,所謂“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戰國時代產生了活躍在社會各層面的士階層,從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作者在書中結合文獻和文物,通俗考釋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8] 
《戰國史》 《戰國史》
《秦漢史》
  • 秦漢史》作者馬孟龍。分14章47節。
  • 全書從秦始皇統一天下落筆,至漢獻帝禪讓帝位而終,記述了秦漢帝國興起、發展至衰亡的全過程。秦王政“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漢承秦制,在四百四十餘年間“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漢統治者雖然倡導“獨尊儒術”,實則是“霸”、“王”二道並用。秦漢是開放的時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的傳人,皆在其時。作者對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皆有涉及。全書以重要歷史人物權力迭興為主要線索,以通俗的筆觸,圖文並茂的形式,對秦漢歷史的發展脈絡作深入淺出的展示。
《秦漢史》 《秦漢史》
《魏晉南北朝史》
  • 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思想異常活躍,開始出現三教合一”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作者吸取學界研究精華新知,結合最新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物,概要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進程。在提綱挈領把握基本線索的同時,也致力於描摹中古世界的豐富面像與複雜情愫。有助於讀者理解中國歷史在這四百年間如何出於漢,歸於唐。作者認為,在這個朝代更迭頻繁、分裂戰亂不斷的時代,也是個胡漢交融、南北會通的時代,“中華”一詞就出現於其時。 [9] 
《魏晉南北朝史》 《魏晉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 在介紹隋唐興衰過程闡述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兼論五代。隋唐代深刻影響往後的宋、元、明、清,以至今日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對隋唐的多元文化、東亞秩序都有深刻揭示。隋唐五代三百七十餘年間,最精彩的是盛唐時代。被尊奉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所説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乃是千古治道的精粹。盛唐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當時世界上唯一有百萬居民的大城市長安成了“萬國都會”,數十萬使節、商人、留學生、僧侶出入其間,同時唐人也走向了世界。 [10]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
《宋史》
  • 論述代的興衰,兼及、夏等曾經並存的政權。對兩宋政權在境外始終有強大政權的環境中,如何以改善內部統治以應對外部威脅,突出其政治生活中明顯有異於其他時代之處,探討其三個多世紀經濟、民生、學術、科技等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的原因。宋朝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時代,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期間出現了二程理學荊公新學、蘇氏父子的蜀學等各派學説,展現了“百家爭鳴”的可喜現象。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三項都是在宋代完善和廣泛應用的,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影響巨大。 [11] 
《宋史》 《宋史》
《元史》
  • 本書從漠北高原的蒙古化開始寫起,對蒙古帝國與王朝的建立、興盛與瓦解。對蒙元王朝的特性,作深入淺出的勾畫,着重於從歐亞大陸世界體系以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初步形成的角度,展現蒙元這個時代所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和地位。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的統一使中國的版圖更為擴大,實現了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蒙古西征在客觀上對推進東西經濟文化交流有着積極意義。儘管當時實施了民族不平等政策,但“必行漢法乃可長久”的現實需求,迫使當政者吸收漢族士大夫參與國家決策,使各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繫空前加強。 [12] 
《元史》 《元史》
《明史》
  • 明史》作者張海英。分12章63節。 [13] 
  • 從“洪武開國”開始,以明朝的建立、興盛、衰亡為主線,對明代社會的歷史發展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既做深入淺出的解讀,又帶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思考。對明代重要的事件、人物以及歷史疑案作相應的通俗考釋與解説。明朝前後延續二百七十六年,歷十六帝。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閉關自守的外交策略,派宦官鄭和下西洋,與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擴大了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中國四大古典小説名著中,《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成書於明朝。 [13] 
《明史》 《明史》
《清史》
  • 主要從1644年至1912年細述清朝的建立、興盛、衰落與終結,對清朝的政治、社會、生活、文化等作了深入淺出的解析,既重視重要史實的還原與細節的描畫,又注意歷史敍事的詳略把握。全書呈現出了清代政治歷史與社會變化的複雜性,併為人們理解清代提供生動而豐富的史事依據。清朝前後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康乾之世為鼎盛時期,乾隆晚期自詡是“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天朝上國”,實已盛極而衰。嗣後,列強入侵,民族危亡,志士仁人提出了諸多救亡圖存的主張。洋務運動的破產、戊戌變法的失敗,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的救國熱情,在洶湧的革命浪潮中腐朽的清王朝最終被推翻。 [14] 
《清史》 《清史》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出版背景

現下歷史圖書種類繁多,體裁多樣,但往往會出現這麼幾個弊端:一是嚴肅有餘而可讀性不足;二是業餘寫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學術性不夠乃至不可信。市面上引進版有關中國歷史的圖書曾一度熱銷,足以説明讀者對由學者撰寫的通俗版中國歷史有熱情。但那畢竟是外國人撰寫的中國歷史,自然是由中國學者寫的通俗又可信的中國歷史讀本更為接地氣。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