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教術語)

鎖定
全稱佛陀。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
中文名
外文名
Buddha
其他名
如來丶應供丶正遍知丶無上士
現在世
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藥師如來
過去世
燃燈如來
未來世
韋陀菩薩 彌勒佛 鬥戰勝佛
東方界
阿閦佛 寶光月殿妙尊音王佛
南方界
寶生佛 日月燈佛 無量精進佛
中央界
毗盧遮那佛 釋迦摩尼佛
西方界
阿彌陀佛 無量相佛
北方界
不空成就佛 德內豐嚴王佛
上方界
獅子佛 名聞佛 名光佛
下方界
梵音佛 宿王佛 香上佛
地    位
佛陀是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
修    行
苦行

佛的基本意義

(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佛教術語,全稱“佛陀”,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都可能會成佛。佛是脱離了輪迴的、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界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漢語中的“聖人”相近,但“聖”無法表達出覺悟和修行,所以當時的譯經者用了“佛”這個詞彙。

佛的定義

這裏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因此,這裏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説: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裏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脱,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佛像 佛像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説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説: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説,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譯成漢語應為“布達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歡精簡故簡化只稱一個佛字。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一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還有根本無明,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又斷根本無明即圓滿成佛。
佛者,覺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開顯佛教,度化眾生。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國王淨飯王,母為王后摩訶摩耶。據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地的風俗,摩耶夫人要回孃家分娩,在途經蘭毗尼園時,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他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裏的“我”是指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貴的) 這時有兩條龍,一吐温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浴佛節與此有關。悉達多太子,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歲左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弘法49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

佛陀十號

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出自《佛説十號經》,歷代祖師所闡述,皆依此經義。此十號為:
(一) 如來(梵Tathāgata ),音譯多陀阿伽陀,無有虛妄,名如來。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 應供(梵arhant ),音譯阿羅漢。名應供,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故號應供。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譯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梵vidyā -caraņa-sampanna ),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名明。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名行足。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意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 世間解(梵sugata ),妙去,名善逝。跟“如來”相對,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乃為善去(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趣證佛果,故號善逝。
世間解(梵lokavid ),知國土眾生,名世間解。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世間解者,謂對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瞭解也。
(六)無上師(梵anuttara ),無與等,名無上士。如諸法中,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梵puruşa -damya-sārathi ),調他心,名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盤。
調御丈夫謂具大丈伕力用,而説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故號調御丈夫。
(八) 天人師(梵śāstā deva-manuşyānām ),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煩惱。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世尊 (梵bhagavat)具玆十德,名世間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鹹皆尊重,故號世尊。
佛像圖 佛像圖
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佛法永存,佛的法身永存不滅。
賢劫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彌勒菩薩現在正於兜率天內院為諸天人演説佛法,那裏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四百年,經四千歲(兜率天的天壽是4000年),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就正覺。

諸佛功德

南無寶勝如來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畢竟不墮惡道常在天上受勝妙樂)
南無寶相如來
(聞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羅漢果)
南無火光如來
(若稱彼佛如來名者晝夜增長無量福聚持諷誦唸斯等已持智慧之炬越度一切生死之海當各進一心信行晝夜常念莫得疑懈當廣宣化設於法施一切魔王不能毀壞其人道心況於外道能
呰耶)
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慾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南無阿閦如來
(假若墮入惡道於地獄中受無量苦如果在世或前世中有曾經稱念過阿閦佛名號以此少善根
緣縱使身處地獄亦蒙阿閦佛救濟拔度)
南無無憂最勝吉祥如來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諸惡業生在無間黑暗之處大地獄中受諸苦惱由
前身聞我名字我於爾時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見光時所有業障悉皆消滅解脱眾苦生
天中隨意受樂乃至菩提)
南無法幢如來
(卻十二萬三千百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勝花如來
(如果聽到此如來名號生起信心在世間中成為稀有者成佛時佛土清淨沒有八無暇一切有情
比安樂這是此佛往昔在菩薩位時的願力所感)
南無名火如來
(在盡恆河沙數劫中每一天供養盡恆河沙數無數佛陀其福德也比不上聽到此名號少分福德聞
生喜策勵而行者將於六十劫中背離輪迴也將受持無上佛土)
南無明月如來
(聽到此如來名號者無有惡趣的因依於此佛的夙願於無上菩提中不退轉成佛的剎土猶如此
剎土的莊嚴)
南無妙身如來
(若人聞彼佛名至心敬禮讀誦受持是人決定遠離一切諸障不入惡道超越世間無量劫)
南無歡喜莊嚴珠王佛
(若有四眾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歸依頂禮即得超越五百萬億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南無帝寶幢摩尼勝光佛
(若有四眾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歸依頂禮即得超越七百萬億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南無內豐珠光如來
(及受天上人中快樂恆沙劫中所作眾罪悉當棄捨不受)
南無殊勝月王佛
(聞是佛名恆得值佛於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得超越十二億劫極重罪業)
南無寶俱蘇摩身光明勝佛
(超越世間不可數劫)
南無無量香勝王佛
(超越世間無量劫常得宿命)
南無三昧勝奮迅佛
(得千三昧超越世間無量千劫)
南無寶輪光明高勝吉祥王佛
(阿僧只俱眂那庾多百千劫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藴)
南無寶光月殿妙尊音王佛
(棄捨生死超若干億劫亦如江河沙)
南無德內豐嚴王佛
(卻一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
(假使如閻浮利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稱是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
除)
南無阿彌陀佛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後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
(若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殃罪悉皆除滅)
南無華明至尊古佛
(滅無量阿僧祗劫所集眾罪)
南無具種種三摩地滅除疑惑初發心怙主不動如來
(唸誦一遍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佛果不墮三惡道決定成就究竟圓滿之佛果蓮花化生不動如
淨土)
南無寶花普照德佛獅子音佛神通德佛勝象德佛
(誦此一遍清淨不可説不可量無數劫的罪障)
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
(超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
南無悲精進如來
(卻千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不退轉輪成首如來
(卻千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斷疑拔欲除疑佛
(卻三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善樂自在音光明如來
(念一遍滅五百千萬億劫生死罪)
(念此佛號能增長信心)
南無法海雷音如來
(念此佛號能增長信心)
南無輪遍照吉祥如來
(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長夜流轉劇苦隨在所生常識宿命)
南無妙功德柱吉祥如來
(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得超越一切八難隨在所生常識宿命)
南無寶華光吉祥如來
(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得具足勝念慧行處四眾中説法無畏言詞威肅聞皆敬受)
南無超無邊跡如來
(若有得聞彼佛名者其心泰然無所擾亂)
南無妙香王如來
(若有得聞彼佛名者身心調暢離諸粗重惡業消滅煩惱輕微)
南無樹根花王如來
(聞彼佛名不懷疑結信吾道眼則於現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
南無造王神通焰花如來
(聞彼佛名不懷狐疑篤信於道自所宣説所生之處致演光明三昧正定尋復隨逮十阿僧只億百
垓諸三昧門入於六十不可計會億百千垓諸總持門如海總持寶藏總持然後不失諸定意法臨壽
時目見十方各十億垓諸佛正覺十方諸佛所説法者皆能啓受不失道教至成佛道越五百劫生死
難。住於斯學如是不久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南無月殿清淨如來
(越若干百千億垓生死之難立在初學疾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南無善寂月音王如來
(越九十九億百千劫生死之難菩薩疾近無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數生死為礙如自晃出天下大明)
南無寶英如來
(若使三千大千佛剎滿中七寶持用佈施滿百歲中不如有人得聞寶英如來名號持諷誦者作禮
德十萬億倍過出佈施功德者上)
南無大名稱如來
(作七寶阜如須彌山持用佈施滿百歲中不如有人持大名稱如來名號作禮之者得其功德巨億
倍過出佈施功德者上不得為比)
南無無限淨如來
(歡喜信樂持諷誦者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佈施不如捉持無限淨如來名者所得功德百千
倍過出佈施功德者上無以為比少功德人不得聞此如來名號於千佛所造立德本爾乃得聞此尊
佛名卻生死罪四十八劫)
南無無限名稱如來
(計於其人所得功德若積七寶如須彌山持用佈施滿百歲中不如得聞無限名稱如來名者持其
名號歡喜作禮其福甚多比於佈施過出百倍無以為比)
南無鼓音王如來
(三千大千一切世界滿中珍寶持用佈施不如有人持此佛名功德甚多過出施上百千萬倍)
南無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如來
(若有眾生暫得聞此如來名者消除五逆之罪)
南無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
(若能志心稱念一百八遍如此短命眾生復增壽命或但聞其名號,志心信受遵崇之者是人亦
得增益壽命)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諸佛子等若聞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名號能令汝等獲得五種功德一者於諸世間最為
第一二者得菩薩目端嚴殊勝三者威德廣大超過一切外道天魔如日照世顯於大海功德巍巍四
者得大自在所向如意似鳥飛空而無阻礙五者得大堅固智慧光明身心明徹如琉璃珠)

贊佛功德

佛像圖 佛像圖
稱讚佛之功德有種種異名,即如來十號,或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説道者,或世尊、世雄(斷世間一切煩惱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間之引導者)、世英(世間優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或大覺世尊(簡稱大覺尊)、覺王(覺皇)、法王、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醫王(如應病與藥之名醫,應心病而説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佛日(比喻佛為太陽之語)、兩足尊、二足尊、兩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為二足生類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願與行,或福與慧者之意)、天中天(諸天中之最勝者)、人中牛王(比喻佛為牛王之語)、人雄師子(人中之雄者,恰如獸類中之獅子)等種種異名。
佛為能化之人,可教導我人,故稱之為能人;由是阿彌陀佛即稱為安樂能人(安樂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為能仁,能仁即釋迦之意譯;故又借釋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勝之佛。佛所特有之殊勝德性,具足於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又,佛有七項殊勝功德超越常人,稱為七勝事,或稱七種最勝、七種無上,即身勝、如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脱勝等。佛之定、智、悲均為最勝者,故稱大定、大智、大悲,配於斷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稱為大定智悲。
過去世所出現之佛(過去七佛、燃燈佛等),稱為過去佛或古佛。未來將出現於娑婆世界之佛(彌勒佛),則稱後佛或當來佛。早期,佛係指歷史上之佛,亦即指釋尊而言。其後復產生過去七佛之思想,而後更有未來佛與彌勒佛之產生;今於釋尊與彌勒二佛之間,別有無佛之世。小乘認為現在世不可能二佛並存,至大乘佛教時期隨其世界觀之擴大,認為於一時中有多佛並存。例如,東方有阿闕佛及西方有阿彌陀佛,同時在現在他方世界,復有無數(如恆河沙之數)佛存在,即所謂十方恆沙諸佛。故一般以小乘為一佛説,而大乘為多佛説。
小乘中之大眾部則認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有其他諸佛存在,故主張‘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説。有部則主張多界一佛説;此時之‘界’,係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諸佛指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賢劫之千佛以及未來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為三千佛;其佛名出於三劫三千佛名經,佛名會即指據此經之説而行之法會。又,入佛道之因緣,稱為佛緣。[雜阿含經卷十二、卷二十、新華嚴經卷四十二、千佛因緣經、賢劫經卷八嘆古品、大般若經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嚴三昧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大智度論卷九、卷二十九](參閲‘如來’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作佛形像功德

佛
佛言:天下人作佛形像者,其後世所生處,眼目淨潔,面目端政,身體手足常好。生天上亦淨潔,與諸天絕異,眼目面貌好。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所生處無有惡身,體皆完好。死後得生第七梵天上,復勝余天,端正絕好無比,為諸天所敬。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當生豪貴家,其實與世間人絕異。所生處,不在貧窮家作子。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者,後世身體常紫磨金色,端正無比。
作佛形像,後世所生處當生富家,錢財珍寶不可勝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所重愛。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生閻浮利地,常生帝王、王侯家,為賢善家作子。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作帝王中,復最尊勝於諸國王,諸國王所歸仰。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作遮迦越王,上天上後,來下自恣,在所作為,無所不至。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生第七梵天上,壽一劫,智慧無有能及者。
作佛形像,死後不復在惡道中生。生者,常自守節;心念常欲求佛道。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生常敬佛,慈心於經,常持雜繒彩、好華、好香、然燈火、諸天下珍寶、奇物持上佛舍利,其後無數劫,會當得泥洹道。人有出意持珍寶上佛者,皆非凡人,前世故作佛道。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後世得福,無有窮極盡時,不可複稱數。四天下江、海水尚可斗量、枯盡;作佛形像,其得福過於四天下江、海水十倍。後世所生,為人所敬護。
作佛形像,譬若天雨水,人有好舍,無所畏。
作佛形像,後世死,不復更泥犁、禽獸、薜荔惡道中生。其有人見佛形像,以慈心叉手,自歸於佛塔、舍利者,死後百劫不復入泥犁、禽獸、薜荔中,死即生天上。天上壽盡,復來下生世間,為富家作子,珍寶奇物不可勝數,然後會當得佛泥洹道。

真正的佛陀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説的修行方法,修行六度萬行,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揮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蹟,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從徹悟中發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示現完成無上的大覺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和圓滿覺悟者,稱為獲得無上正等正覺者(梵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與佛教徒是師生關係,佛教徒自稱為“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陀的態度,是尊重恭敬與請益學習,而不只是頂禮膜拜。其他宗教以為佛教徒頂禮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為,這對佛教是極大的誤解,佛教徒的頂禮膜拜是發自內心對佛陀法身之無上甚深微妙智慧與慈悲心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對佛像的依戀與偶像崇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告須菩提尊者“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是最佳的註解。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不許他的弟子為他造像,在印度原始佛教中也沒有佛像。他證悟到了宇宙的真理,並將證悟的方法告訴世人,要人們自己去證悟。只是後人把佛與佛法偶像化。

世俗的理解和文藝作品中的佛

世俗對的理解比較複雜,這種理解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廣泛傳播互為影響:
1、有一部分的理解是與佛教界對佛的理解一致的。2、世俗、民間信仰也常常會誤解佛為一種有大能的神靈,如神魔小説名著《西遊記》中,佛幫助玉皇大帝,以打賭擊敗孫悟空,困之於五指山下。

佛教寓言

佛像圖 佛像圖
佛教 [1]  寓言:沒有改不掉的脾氣
日本江户時代有一位著名的禪師。
一天,有位信徒上前請示禪師説:“我天生性情暴躁,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改正?”
禪師聽了以後,對信徒説:“你把這天生暴躁的性情拿出來,我幫你改掉。”
信徒回答説:“不行啊!我現在沒有。但是,一碰到某些事情的時候,那‘天生’的暴躁性情就會跑出來,然後,我就會控制不住發脾氣。”
於是,禪師説:“這個情形倒是很奇妙的。如果現在沒有,只是在某些情況下,你才會脾氣暴躁,可見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你和別人爭執時,自己造就的。可是,現在你卻把它説成是天生,把過錯推給上天、推給父母,未免太不公平。”
經過禪師的一番開示,信徒終於會過意來,從此努力改變暴躁的性格,再也不輕易發脾氣了。 [2] 

佛陀精神

我們的教主,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羅衞國的王太子,但他捨棄了王位,捨棄了人間的名聞利養一切享受,為了尋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終於獲得證悟而成佛。佛者,覺也。覺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覺悟了,他還要幫助我們這些迷誤困惑之中的眾生,因機施教,引導我們,救渡我們,讓我們也得到覺悟(棄惡趨善、破迷得悟、斷惑證真),獲得智慧的解脱。所以這叫自覺覺他,最終達於覺行圓滿,這就是佛。可見,釋迦牟尼佛住世説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國傅播、發展了二千多年,就是為了救渡眾生。我們用一句話可以來説明,佛教的本質,就是眾生關懷,關懷眾生。
佛教的宗旨——救渡眾生;佛教的本質——眾生關懷。為了關懷眾生,救渡眾生,可以犧牲自己,這正是佛教“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源。
在這裏,我不能不提到著名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先生,他在他的名著《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終極關懷”的概念。他用“終極關懷”來詮釋宗教信仰的真諦。我感謝他的是,用人類的“終極關懷”來説明佛教,那是最為確切不過的了。鴿飛到了屍毗王的懷中,屍毗王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它的安全;鷹向屍毗王説,我受飢餓之迫,不吃鴿無以療飢。屍毗王以自己的肉換鴿,以救鷹之飢,這正是終極關懷的最好證明。屍毗王與鷹達成“以身貿鴿”的協議,是終極承諾(UltimateCommitment),達於完滿度脱眾生之悲願是終極目標(Ultimate goal),最終實現正等正覺,便是終極真實(Ultimate realitytruth),田立克所提出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四元素,在佛教的義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驗證。我認為,哲學家傅偉勳教授生前在談到田立克時説過一段十分中肯的話:“田立克的‘終極關懷’説,反而變成足以推動世界宗教之間相互對談(dialogue)、相互交流(mutual exchange of ideas)甚至相互衝擊(mutual challenge)的重要契機或橋樑,極有後設宗教學的學理意義。”(傅偉勳《生命的學問》P7浙江人民出版社)今天,我們聚會一堂,探討“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宗教服務精神,既是佛教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之精神,也正是所有宗教都具備的“終極關懷”精神。而這一探討、交流、似乎又印證了傅偉勳先生所作的上述評騭。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現代的話來説,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佛教與耆那教都以“佛陀”這個稱號來尊崇他們的創始者;也用這個稱號來稱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稱的佛陀為本師釋迦牟尼佛。
最後,我想引用我在最近所發表的《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一文中所寫過的一段話來作為我本文的結束語:“東西方長期的隔離,今天已被打破了。隔離的溝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絕交流就是製造隔離。而隔離和隔膜,都是不幸的。馬蒂厄——這個法國和尚説得好:“經歷了許多世紀的互相無知之後,在最近的二十年裏,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間的一場真正對話,已經開始建立,佛教就這樣取得了它在哲學史和科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我們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都在與我們的精神打交道,這個精神的最微小改造,也會對我們的生存過程和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產生巨大的影響”。願我們發揚宗教的“終極關懷”精神,亦即“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關懷人、關懷一切有情眾生,讓人類走向善良、正義、和平、利樂有情,莊嚴國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