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學勤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教育家)

鎖定
李學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於北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教育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1] 
李學勤於1951年入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1953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4年—2003年7月任職於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年—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1991年—199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2年獲得“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3年任教於清華大學,歷任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2008年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11]  ;2011年9月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 [14]  ;2018年當選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2019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3]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及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 [9] 
中文名
李學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33年3月28日
逝世日期
2019年2月24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18年當選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代表作品
《殷代地理簡論》
《東周與秦代文明》
《新出青銅器研究》
《清華簡及古代文明》
《四海尋珍》
性    別

李學勤人物生平

1933年3月28日,李學勤出生於北京。
1951年,入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
1952年—1953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54年—2003年7月,任職於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1985年—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1991年—199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02年,獲得“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2003年,任教於清華大學,歷任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2008年,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11] 
2011年9月,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 [14] 
2018年,當選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2019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3] 

李學勤主要成就

李學勤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學勤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貢獻,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在甲骨學研究方面,他建立了殷墟甲骨“兩系説”的分期理論,發展了“非王卜辭”的研究,並首先鑑識出西周甲骨文;在青銅器研究方面,他從“形制、紋飾、銘文、字體、功能、組合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開展綜合性研究,重視新出青銅器資料的考釋和研究工作,推進了商周年代學的建立和商周史研究的發展;在戰國文字研究方面,他提出戰國文字“五系説”,推進了這一古文字分支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在簡帛研究方面,他參加了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張家山漢簡的整理,並主持了睡虎地秦簡、五一廣場東漢簡等多種珍貴出土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收藏、保護、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並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學術主張,倡導開展比較考古學和比較文明史研究、國際漢學研究和重寫學術史。 [3] 
李學勤主持和參加過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簡、定縣漢簡、雲夢秦簡、張家山漢簡等的整理,在上述簡帛以及長沙楚帛書、包山楚簡、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學、青銅器研究鑑定等方面,都作出過貢獻。 [16] 
  •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2月,李學勤共發表論文2000餘篇,編著出版著作40餘部。 [11] 
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社
備註
1955年
《殷虛文字綴合》
郭若愚曾毅公合作
1959年
《殷代地理簡論》
科學出版社

1980年

1984年

1985年

1985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
文物出版社

1985年、1986年
《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
文物出版社

1986年、1992年
《英國所藏甲骨集》
中華書局
齊文心艾蘭合作
1989年
《李學勤集》

1990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新出青銅器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1年
《比較考古學隨筆》
中華書局(香港)

1992 年
《周易經傳溯源》

1994年

1994年
時報出版(台灣)

1995年
文物出版社
與艾蘭合作
1995年
外文出版社

1996 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彭裕商合作
1996年
《古文獻從論》

1997年
《失落的文明》

1998年
《綴古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1999年
《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

1999年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

1999年
《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館所藏甲骨集》
中華書局
與齊文心、艾蘭合作
1999年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9年
《擁篲集》

2000年
《甲骨百年話滄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中國青銅器萃賞》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

2001年
《張家山漢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2001年

2002年
郭志坤合作
2003年

2004年
《清路集》

2005年

2005年
聯經(台灣)

參考資料 [16] 
  • 承擔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擔任角色
夏商周斷代工 [8] 
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項目主持人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 [8] 
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項目主持人

李學勤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李學勤講授的課程有“出土文獻選讀”等。 [12] 
  • 指導學生
截至2019年2月,李學勤指導培養的中國國內外的訪問學者、博士後等100餘名,他們中很多人已成為中國國內外學術界的中堅力量 [1]  ,如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國忠等都是他的學生。 [6] 

李學勤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1991年
1997年
2001年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 [3] 

2011年
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 [18] 
清華大學
2013年
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 [4] 
2013年
2014年
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3] 

2015年

2017年
2018年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2] 

李學勤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6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 [14] 
1998年3月—2003年3月

第二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 [3] 

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3] 

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3] 

英國劍橋大學克萊亞堂客座院士 [15] 

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 [15]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史系客座教授 [15]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名譽教授 [15] 

美國達特默思學院蒙哥馬利教授 [15] 

韓國明知大學客座教授 [15] 



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 [1] 

楚文化研究會會長 [3] 

楚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1] 

李學勤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李學勤的父親在協和醫院工作。李學勤是獨生子,加上從小體質纖弱,兒時的他沒有什麼玩伴。好在母親很早就教他認字,四歲之前已可識字讀書。父親專門給李學勤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他用兩年時間學完了小學教材。由於課堂內容遠不能滿足其求知慾,上課之餘,他閲讀了眾多的課外書籍。因為他的興趣愛好廣泛,讀書範圍也非常廣泛,由於家裏經濟條件有限,他經常不吃早飯或午飯,省吃儉用,去書店和書攤買舊書,看完後再賣掉,換買其他的書來讀。 [17] 
  • 婚姻家庭
李學勤的妻子的名字是徐維瑩 [15] 

李學勤人物評價

“李學勤向以博學多識、精力過人著稱,在簡帛整理、簡帛研究、簡帛學的學科建設等方面都做了許多重要甚至是無人能及的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光明日報》評 ) [7] 
“李學勤是戰國文字這一學科的奠基人,作出過令人矚目的貢獻,是中國國內外學界公認的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權威。”中國社會科學網評) [8] 
“在出土文獻和古文字領域,李先生(李學勤)不但個人有豐碩成果,而且其引領推動之功,無人可相提並論。”(古文字學家裘錫圭評) [10] 
“李先生(李學勤)為清華大學文科建設作出了諸多卓越貢獻,是新世紀清華人文學科的旗幟與領軍人物。”(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評) [11] 
“李先生(李學勤)對清華文科,特別是基礎文科的復建有着巨大貢獻,他不論是在為人為師,還是為學上,都是清華人文學科和學人前進的標杆。”(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萬俊人評) [11] 
“李學勤畢生從事學術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的學術事業;他治學領域寬廣,很多學術領域都有所研究;他學術貢獻巨大,在很多學科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是德高望重、道德文章皆為世人楷模的學術大師;他的學術影響深遠,必將成為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座豐碑。”(《中國科學報》評) [1] 
“李學勤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享有崇高的學術威望。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評) [3] 
“他(李學勤)從先秦追到遠古,一輩子破譯符號背後的文明密碼,探究中華文明的源頭。他治學六十餘年,從邏輯到哲學,從甲骨到青銅,從戰國文字到簡帛文獻,從思想史到學術史,從夏商周斷代到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眾多,研究論著宏富,研究貢獻巨大。他是中國古文字學界的權威,大陸歷史學家的旗幟。”(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組委會評) [5] 
“先生(李學勤)始終以科學之方法、進取之精神、樂觀之態度積極投入科研工作,是當代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清華大學教授劉國忠評) [6] 
“歷史在增厚,文明在傳承。李學勤探尋歷史、探源文明的足跡,猶如在前進的道路上為後輩的學者點亮了一盞盞明燈。正是有了這樣的學者,文明與歷史才不會老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評) [14] 

李學勤人物紀念

  • 人物圖書
2021年4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學勤文集》首發發佈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李學勤文集》收錄了李學勤自1956年至2018年所撰寫的中文論著,約一千萬字,分為七大類,即:古史研究(附文明起源研究,共六冊)、甲骨學研究(附文字起源研究,共四冊)、青銅器研究(附銅鏡研究,共六冊)、戰國文字研究(附古文字學通論,共一冊)、簡帛學研究(共三冊)、學術史研究(附國際漢學研究,共三冊)、序跋雜文(共六冊)。全套文集共三十冊,最後一冊為目錄和索引。 [10] 
  • 紀念館室
2021年4月,李學勤先生紀念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紀念室展出“李學勤先生生平紀念展”,以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展現了李學勤的人生經歷,以及成就與學術貢獻。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