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精原細胞瘤

鎖定
精原細胞瘤(seminoma)起源於睾丸原始生殖細胞,為睾丸最常見的腫瘤,多發生於中年以後,常為單側性,右側略多於左側。發生於隱睾的機率較正常位睾丸高几十倍。該瘤為低度惡性。肉眼觀,睾丸腫大,有時可達正常體積的10倍,少數病例睾丸大小正常。腫瘤體積大小不一,小者僅數毫米,大者可達十餘釐米,通常直徑為3~5cm。
中醫病名
精原細胞瘤
外文名
seminoma
多發羣體
中年以後
起    源
睾丸原始生殖細胞

精原細胞瘤摘要

該瘤對放射治療高度敏感。淋巴道轉移較常見,血道轉移較少發生。精原細胞瘤約佔睾丸腫瘤的60%,發病高峯在30~50歲,罕見於兒童。85%的患者睾丸明顯腫大,腫瘤局部侵犯力較低,腫瘤一般有明顯界限。精原細胞瘤發展較慢,一般先轉移至腹膜後淋巴結,後期也可發生廣泛血道播散,確診時,臨牀期病例佔60%~80%。

精原細胞瘤疾病概述

精原細胞瘤分3個亞型:①典型精原細胞瘤,約佔80%,生長較慢,預後好;②未分化精原細胞瘤,約佔10%,惡生程度較高,預後比典型精原細胞瘤差;③精母細胞精原細胞瘤,約佔10%,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
精原細胞瘤多發生於中年以後,常為單側性,右側略多於左側。發生於隱睾的機率較正常位睾丸高几十倍。本瘤為低度惡性。85%的患者睾丸明顯腫大,腫瘤局部侵犯力較低,腫瘤一般有明顯界限。精原細胞瘤發展較慢,一般先轉移至腹膜後淋巴結,後期也可發生廣泛血道播散,確診時,臨牀期病例佔60%~80%。
病理上生殖細胞腫瘤佔90-95%,非生殖細胞腫瘤佔5-10%。生殖細胞腫瘤根據細胞的分化情況可分為精原細胞瘤、非精原細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畸胎癌絨毛膜上皮細胞癌、卵黃囊腫瘤等。多數睾丸腫瘤可早期發生淋巴轉移,最早到達鄰近腎蒂的淋巴結,絨毛膜上皮癌早期有血行轉移
典型的精原細胞瘤有瘤細胞形態結構單一和間質內有淋巴細胞浸潤兩個特徵。瘤細胞瀰漫分佈或呈索狀結構,細胞的形態一致,與正常精小管內精原細胞相似,瘤細胞大,圓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胞漿透明,核大、位於中央,核膜染色質較粗,有1~2個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不多見。

精原細胞瘤病理分析

精原細胞瘤有瘤細胞形態結構單一和間質內有淋巴細胞浸潤兩個特徵間質為纖細的纖維組織或緻密的膠原纖維,約佔睾丸腫瘤的60%,發病高峯在30~50歲,罕見於兒童。由於睾丸白膜比較韌厚,未被腫瘤破壞,故通常睾丸的原來輪廓尚保存。切面瘤組織呈淡黃或灰黃色,實體性,均勻一致如魚肉,其中往往可見到不規則壞死區。間質為纖細的纖維組織或緻密的膠原纖維,其中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有淋巴濾泡形成。
肉眼觀,睾丸腫大,有時可達正常體積的10倍,少數病例睾丸大小正常。腫瘤體積大小不一,小者僅數毫米,大者可達十餘釐米,通常直徑為3~5cm。由於睾丸白膜比較韌厚,未被腫瘤破壞,故通常睾丸的原來輪廓尚保存。瘤細胞瀰漫分佈或呈索狀結構,細胞的形態一致,與正常精小管內精原細胞相似,瘤細胞大,圓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胞漿透明,核大、位於中央,核膜及染色質較粗,有1~2個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不多見。。
精原細胞瘤分3個亞型:典型精原細胞瘤,約佔80%,生長較慢,預後好;未分化精原細胞瘤,約佔10%,惡生程度較高,預後比典型精原細胞瘤差;精母細胞精原細胞瘤,約佔10%,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
切面瘤組織呈淡黃或灰黃色,實體性,均勻一致如魚肉,其中往往可見到不規則壞死區。鏡下,典型的精原細胞瘤。其中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有時可有淋巴濾泡形成。該瘤對放射治療高度敏感。淋巴道轉移較常見,血道轉移較少發生。

精原細胞瘤疾病病因

精原細胞瘤可分為生殖細胞瘤與非生殖細胞瘤兩類。前者發生於曲精細管的生殖上皮,約佔95%;後者發自間質細胞,約佔5%。多見於25-44歲,具有地區説種族差異。精原細胞瘤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和種族、遺傳、隱睾化學致癌物質、損傷、內分泌等有關。
精原細胞下降不全:此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睾丸局部温度升高,血運障礙,內分泌功能失調,致睾丸萎縮,生精障礙,易發生惡變。另外,先天性睾丸功能障礙,下降不全,亦易產生惡變。
遺傳:近年有人統計精原細胞瘤患者中,其近親中有16%左右有腫瘤病家族史。
睾丸女性綜合症:據世界衞生組織(WHO)1977年對精原細胞瘤分類比較分析,睾丸女性綜合病症也易發生精原細胞瘤。
外傷:認為外傷不是腫瘤發生的直接原因,但睾丸外傷後,局部有小血腫形成或血循環障礙,組織變性萎縮等,在此基礎上發生腫瘤。
感染:多種病毒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病毒性腮腺炎及細菌性炎症,均可併發睾丸炎,致睾丸細胞變形而發生精原細胞瘤。
激素:臨牀及動物實驗等事實提示,內分泌與睾丸腫瘤的成因有關。如睾丸腫瘤多發於性腺旺盛的青壯年,或在內分泌作用活躍時期;動物實驗如給鼠類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誘發精原細胞瘤。中醫認為:情志不暢,或惱怒傷肝,辯證分析
精原細胞瘤屬低度惡性腫瘤,發展緩慢,睾丸呈無痛性增大。大約75%的精原細胞瘤在診斷時侷限在睾丸,10%~15%的患者同時患有轉移性和區域性腹膜後淋巴結病灶,5%~10%的患者患有晚期的區域性淋巴結周圍或者是臟器轉移。對絕大多數患者在經腹股溝睾丸切除術後的首選治療是放療。照射野包括腹主動脈旁及同側髂血管淋巴引流區,劑量DT20~30Gy。關於放療開始的時間,應在睾丸切除術後儘早進行,一般在術後10d即可進行,間歇不應超過1個月。放射治療遠期併發症包括不育、胃潰瘍和放射線所致第二原發腫瘤等。
睾丸精原細胞瘤經過癌基因癌前病變、亞臨牀期、原位癌轉移癌等,五個漫長的階段,大約需要2—20年,其膠元纖維的包圍圈越來越薄弱,其毛細血管的數量,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最後成為一個毛細血管團。也就是説,癌症是毛細血管急劇增多症,是缺乏硬蛋白,是慢性病
中醫知道睾丸精原細胞瘤,稱作腎囊瘤,和乳巖一樣,屬於血熱妄行證候羣;因此治療方法是一樣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開始手術切除,但是睾丸精原細胞瘤病人的生存率依然很低。
睾丸精原細胞瘤瘤體小於三釐米,沒有轉移,可以手術切除,但是由於破壞了癌的包圍圈,而容易激惹轉移;切除之後,不做放療化療。
睾丸精原細胞瘤患者無論婚否,無論單側或雙側睾丸患病,醫生都應告知可能存在的生育隱患,並提醒患者應在術前或放療前考慮冷藏精子。手術可能引起免疫性不育,放療可能對生殖腺、附屬性腺及輸精管道造成損傷,嚴重影擴散方式
睾丸精原細胞瘤通過四種方式擴散:
1、在睾丸組織內,癌細胞在本側睾丸播散。
2、睾丸的癌細胞進入淋巴系統生長,叫淋巴轉移,胸內是支氣管旁,肺門縱膈淋巴結;胸外是鎖骨上、腋下和上腹部淋巴結。
3、睾丸的癌細胞進入血液系統生長,叫血行轉移,肺轉移最多見,其次是在肝、骨等處生長。
4、醫源性轉移,是西醫手術時,癌細胞被種植在腹腔內或者在切口上,比較多見。

精原細胞瘤不孕不育

精原細胞瘤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睾丸腫瘤,佔睾丸生殖細胞腫瘤的60%~8%。對精原細胞瘤的公認治療,是睾丸切除術後對腹膜淋巴結體外放療,5年存活率接近95%。精原細胞對放射線極為敏感,但照射後可能引起不育。精原細胞瘤放療後引起的不育的治療措施,尤其是無精子症,臨牀報道較少。傳統中醫方法診治右側精原細胞瘤術後放療引起的無精子症,通過卵細胞胞質內單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使其配偶成功受孕。
成年男子兩個睾丸總重量約30g左右,每克睾丸組織每日能生產1000萬個精子,每日總共約產生2~3億個精子。精子形如蝌蚪,長約60μm,分頭、頸、體、尾四個部分,頭部較大,頸與體合起來與頭部等長,尾部是頭部長度的10倍。精子頭部有頂體細胞核,頂體覆蓋在細胞核前2/3,裏邊有許多酶類物質,統稱頂體酶,是受精時突破卵子“外殼”放射冠透明帶的物質。頭部細胞核裏有染色體,是攜帶父體遺傳基因的物質。頸部與體部主要是細胞質成分,是維持精子生命和為精子活動提供能量的部位。尾部很長,由一些蛋白質構成,這些蛋白質纖維收縮時可使精子尾部向各個方向擺動,隨即出現精子運動。一般精子向前運動速度大約每秒50~60μm。生育力較強的精子還能爬高,可達5cm左右高度。
精子生成需要了適宜的温度,陰囊內温度較腹腔內温度低2℃左右,適於精子的生成。在胚發育期間,由於某種原因睾丸不降入陰囊而停留在腹腔內或腹股溝內,稱隱睾症,則曲細精管不能正常發育,也無精子產生。如果對發育成熟的動物睾丸進入加温處理,或施行實驗性隱睾術,則可觀察到生精細胞退化萎縮。
新生的精子釋入曲線精管管腔內,本身並沒有運動能力,而是靠小管外周肌樣細胞的收縮和管腔液的移動運送至附睾內。在附睾內精子進一步成熟,並獲得運動能力。附睾內可貯存小量的精子,大量的精子則貯存於輸畏精管及其壺腹部。而性活動中,通過輸精管的蠕動把精子運送至尿道。精子與附睾、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的分泌物混合形成精液,在性高潮時射出體外。正常男子每次射出精液約3-6ml,每毫升精液約含二千萬到四億個精子,少於二千萬精子,不易使卵子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