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羣傑

(著名書法家,中共雲南省工委原書記)

鎖定
李羣傑(1912年10月4日—2008年),字傑夫,筆名怒濤、揭腐,男,納西族,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1931年入北平民國大學學習,次年考入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納西族歷史上第一位中共黨員。抗戰期間受中共中央長江局委派回到雲南重建遭受嚴重破壞的中共雲南地下黨,組建中共昆明支部,後任中共雲南省工委書記,為黨在雲南的建立與發展尤其是團結廣大愛國人士方面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昆明軍管委文教接管部部長,雲南省人民政府委員,雲南省文教廳副廳長(主持工作),雲南省民委副主任,雲南省政協第一屆秘書長,雲南省政協專職常委,雲南省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雲南中共黨史學會會長,雲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等職。
李羣傑書法本自唐楷顏體,後參入何紹基書風,60年風雨人生路,形成寬博大度的書風,格調極高。 [1-4] 
中文名
李羣傑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納西族
籍    貫
雲南麗江
出生日期
1921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
2008年
畢業院校
東陸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北平民國大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筆    名
怒濤、揭腐
傑夫

李羣傑人物生平

1912年10月4日生於麗江縣大研鎮忠義村一個納西族書香家庭。1918年,6歲的李羣傑開始讀私塾,後進入雲南省立第三中學(麗江中學)讀書。1928年秋,考入東陸大學(雲南大學的前身)預科學習。1931年秋,考入在北平的民國大學深造,在中共黨員黃松齡教授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32年秋,他又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法學院政治系學習。其間,曾受學生會派遣,回昆明聯絡雲南學生組織。1936年7月畢業後,受黨組織推薦到“華南救國會”工作,兼任《港報》編輯。
1937年5月1日,李羣傑在香港由楊康華、李駒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納西族中的第一個共產黨員。同月下旬,奉命回雲南恢復遭受重創的黨組織。同年7月,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共昆明支部,李羣傑任書記。1938年8月,中共雲南省特別委員會成立,李羣傑任書記。
1939年4月以後,根據組織決定,他離開省委領導崗位,打入國民黨軍政機關,專門從事上層統戰和情報工作,先後以雲南省政府單行法規編審委員會秘書、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調查室昆明調查站調查員、滇黔綏靖公署參謀室《軍事月刊》編輯、雲南警務處《警務月刊》主編、昆陽縣縣長、鄧川縣縣長和省教育廳主任秘書等公開身份為掩護,為地下黨提供機要情報和絕密文件,保護黨的組織和同志,為黨組織籌措經費等革命工作。
1949年9月,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搞“九九整肅”,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李羣傑不幸被捕入獄。後經黨組織營救出獄,仍回省教育廳工作。同年12月9日,盧漢宣佈雲南起義併成立“雲南人民臨時軍政委員會”後,李羣傑任文教處副處長;1950年2月初,任雲南省“各族人民迎軍委員會”副主任。
1950年2月24日,雲南解放後,李羣傑曾先後任昆明軍管會文教接管部副主任、雲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文教廳副廳長、省民委副主任、省政協秘書長等職。
1955年12月8日,在“肅反”運動中,被宣佈隔離審查。1958年4月,由公安機關宣佈正式逮捕入獄。
1982年2月17日,李羣傑得到平反並恢復了黨籍。同年6月,任省政協專職常委,分管文史工作。
1984年5月,當選為雲南省書法協會主席(1988年後改任名譽會長)。1986年離休後,任省文史館名譽館長、雲南中共黨史學會會長、雲南文學藝術創作獎勵基金會首屆文學藝術創作評獎總評委委員、雲南省文學藝術創作獎勵基金第二屆書法評審委員會主任等職。 [2] 
2008年,李羣傑去世後,他的骨灰和着鮮花撒在玉龍雪山麓,落葉歸根。 [1] 

李羣傑人物事蹟

少年立志,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羣傑自幼在故鄉麗江“中學堂”接受新式教育,數理化文史地等15門功課應付自如之餘,醉心閲讀《新青年》及陳獨秀胡適魯迅郭沫若等新文化先驅的論著。青少年時代李羣傑就以麗江詩人木公詩句“憂國不忘駑馬志,赤心千里壯山河”為座右銘,立志“精忠報國”。
16歲那年,他邀約納西族同鄉和榮先(入黃埔軍校昆明分校,後赴美深造,官至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王槐青(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民國時期曾任昆明市政府工務局長,後任雲南工學院教授)隨馬幫行路1300裏,過九關十八鋪(堡)風餐露宿上昆明求學。他考進東陸大學預科班,隨後赴北平,考入私立民國大學,其間深受早期中共黨員、著名經濟學家黃松齡教授的影響。隨後考入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讀書期間,九一八事變爆發,李羣傑組織救亡呼聲社,並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的中山大學馬列主義行動團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傳播馬列主義。他用傑夫、揭腐等筆名,宣揚革命理論,針砭時弊,發表了不少警世文章。其中他用歷史唯物論觀點剖析農民革命的《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洋洋十多萬字作為畢業論文,獲中山大學優學金質獎章,並由上海真理出版社出版發行。1937年5月在同學楊康華(後來擔任東江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為廣東省副省長、省顧委副主任)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受黨組織派遣,李羣傑在廣州香港等地進行革命活動。
重建遭受嚴重破壞的雲南地下黨組織
為重建遭受嚴重破壞的雲南地下黨組織,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李羣傑返回故鄉開展工作,組建中共昆明市支部,任書記。他主持出版的《前哨》雜誌在工人當中頗具影響,同時發展壯大地下黨組織,他積極推動統一戰線,宣傳聯合一切力量共同抗日。1937年至1939年,李羣傑先後擔任中共雲南省特委書記和中共雲南省工委書記。與馬子卿費炳唐登岷、李劍秋、吳宗遙、李立賢等工委的同志為黨組織在雲南的重建和壯大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抗戰期間,李羣傑出任省政府秘書處秘書。後經省工委批准,先後擔任昆陽縣長、鄧川縣長,直至進入當時的雲南省機要核心層——黨政軍聯席會議,任專職秘書。在昆陽縣長任上,他倡導疏浚流入滇池的縣河,根除水患,保障農田灌溉,得到省政府獎勵與民眾稱道。在昆陽月山重修已然荒廢的鄭和之父馬哈只墓廬,為墓寫跋刻石立碑。在鄧川縣長任上為民除害,翦除橫行鄉里的“水草霸”等“四大惡霸”,抓捕正法滇西悍匪“小霸王”,使千萬百姓得到安寧。他兩任縣長期間,為當時雲南地下黨負責人鄭伯克提供了相當數量的經費,成為地下黨活動的一個“錢袋子”、一個“武備庫”。
這時,李羣傑的秘密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盯梢。解放前夕,反動派發起鎮壓革命及進步勢力的“99整肅”,一夜間整個昆明城風聲鶴唳、人心惶惶,軍警特務不擇手段逮捕了400多名進步人士。特務們深信李羣傑是地下黨關鍵人物,但還沒有找到實據,便採用恩威並舉手法,許以高官厚祿勸降。文攻之計毫不見效,改用武攻,電擊、老虎凳、指縫釘竹籤等酷刑輪番上陣。他一次次被折磨得死去活來,但始終堅貞不渝。
為雲南書法藝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李羣傑的晚年生活中,硯田耕耘是一項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他青少年時代在麗江師從納西族書畫家張文湛習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從學於鄒魯、袁嘉穀等諸多名宿。他的書法以唐楷顏體字為本,後遍習各家,尤其專攻何紹基書體。半個多世紀風雨人生路,鑄就了他大氣磅礴的書法風格。啓功陳叔亮、周善甫、陳恆安、黃繼齡、秦咢生尚文張葦研許麟廬秦嶺雲等我國著名書法家對李羣傑蒼勁雄渾的書法給予很高的評價。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享譽世界的中國美術史家和民族文字學家李霖燦教授專門題字“南天一柱”,讚譽李羣傑深湛的書法功力和博大的書風。
1984年,在李羣傑的積極倡導下,高治國胡榮貴、張天放等老同志的推動下,由著名書法家周善甫、黃繼齡、尚文、張葦研、宣伯超、周嶽年、王白純杜乙簡段雪峯邢孝移、楊明、任逸浩、李堅冰、詹明錄林德宏等共同發起,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批准成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雲南分會,李羣傑是創會主席。作為對雲南書法藝術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的著名書法家,李羣傑為雲南書法事業的發展傾盡了心血。在他的支持下,雲南書法史研究、雲南篆刻團體的組建、雲南書法人才的培養都一一納入正軌。他的書法多次參加國內外書法展,並被國家多個博物館、紀念堂收藏。他90歲後將個人的一批書法作品捐贈給了故鄉麗江的木府博物館雲南省檔案館,用所得獎勵和自己多年的積蓄在麗江地區中學設立“李羣傑獎學金”。 [1] 

李羣傑親屬關係

李羣傑出生於麗江古城一户書香世家,祖父李懷忠曾任雪山書院院長,死時才36歲,妯娌間爭產涉訟,弄到傾家蕩產。 [3]  其父李耀三於雲南法政學堂畢業,曾任唐繼堯時代雲南督軍署軍法官,其大姐是麗江末代土司的嫡妻。
李羣傑的妻子舒自秀出身鶴慶名紳舒家,是雲南名宿趙藩的外孫女。舒自秀的舅舅趙宗翰是雲南綏靖公署秘書長,姨父袁丕佑是雲南省政府秘書長。 [1] 
兒子李為。

李羣傑社會評價

《開屏新聞》:李羣傑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黨盡忠、為國分憂的一生。他堅持真理、剛直不阿、不謀私利的革命精神,他率先垂範、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以及坦蕩為人、淡泊名利的寥廓胸懷,在雲南中共黨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