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藩

鎖定
趙藩(1851-1927)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學者、詩人和書法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運動,歷任眾議員,南方軍政府交通部長,趙藩一生著述頗多,尤以詩詞為最。成都武侯祠著 名的“攻心聯”即為其所撰。現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為其手書。晚年致力於文化事業,總纂《雲南叢書》等書籍至1927年逝世,享年76歲。 [2] 
中文名
趙藩
別    名
樾村,石禪老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白族
籍    貫
雲南省劍川縣向湖村北寨人
出生日期
1851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職    業
雲南省圖書館館長
主要成就
詩詞楹聯著述,總纂《雲南叢書》
出生地
雲南省劍川縣向湖村
代表作品
《雲南叢書》,武侯祠攻心聯
樾村
一    字
介(價jiè)庵
別    號
蝯仙

目錄

趙藩人物生平

趙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晚年自號石禪老人,大理劍川向湖村人,白族,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政治家。
1851年,趙藩出生於劍川向湖村。趙氏一族在當地算是書香門第,受家族影響,趙藩自幼好學,5歲授書,隨父學習,熟讀經史子集。當杜文秀義軍激起,攻克劍川等地,趙藩便隨家人避難金沙江畔12年。15歲時,入維西將領張潤戎幕下當幕司。 趙藩一生致力於“學”,志在心無旁騖地“學”。然而,彼時無可避免——讀書人得靠科舉來尋出路。回到劍川后,1873年,他考中了秀才;1875年,又考中舉人,但不幸5次應試都未能進士及第。10年來,他往返京滇之間,不僅飽讀萬卷書,還得以行萬里路,細訪名山勝景,歷練身心意志。 經舉薦,1887年,趙藩到雲貴總督岑毓英府上當幕僚兼家庭教師。1892年,趙藩第6次進京趕考失敗。經岑毓英之子岑春煊舉薦,光緒皇帝在勤政殿召見了趙藩,並下旨委趙藩試用於四川籌餉局任提調,次年到四川酉陽直隸州任知州,中年的趙藩終於步入仕途。 趙藩為官期間兢兢業業。15年中,他積極發揮着匡時濟世的才幹,在四川歷任酉陽知州、鹽茶道、永寧道、按察使等官職。任職直隸州期間,趙藩每月必下鄉視察,每次出行,皆不擾民;城中遭水災,趙藩捐出俸祿,賑恤災民。他秉公辦事,被百姓稱為“趙青天”。
1901年冬,為鎮壓四川義和團起義,清政府調時任山西巡撫的岑春煊任四川總督。岑春煊一上任,就對起義軍大開殺戒,且以整飭吏治為名,對官員嚴厲懲辦,百姓怨聲載道。 趙藩對此持反對態度,雖曾當過岑春煊的啓蒙老師,但此時身為其下屬,面對如此濫施殺伐,難以直言規勸,就巧妙地以三國曆史中蜀漢政權的經驗和教訓創作了一副楹聯,製作好後懸掛於成都武侯祠,勸誡岑春煊改弦更張:“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便是盛名千古的攻心聯。 1908年,同盟會員謝奉琦、熊克武與黃復生等因遭泄密,在川發動起義失敗。謝奉琦被捕後在獄中不屈不撓,慷慨陳詞。趙藩當時身為四川臬台,卻惜其才華志氣,為其精神所感動,但阻力重重,無力讓謝奉琦免於一死……趙藩為此毅然辭官。 “退猶不易遑言進,冬盡春回始解符。黃篾舫中風日美,從今聊補睡功夫。”在《正月二十六日解印出城·登舟口占》一詩中,他用輕鬆的口吻結束了41歲才得入仕、數年付出官至二品的半生仕途。 趙藩骨子裏的剛正與前瞻的眼界促使他走上了反封建之路。
1911年,武昌起義後,解職在家的趙藩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參加了蔡鍔等人發起的討袁護國運動和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 無論是雲南辛亥重九起義後被公推為迤西自治機關總理,或是成為眾議員,入京主持臨時議會,還是代表雲貴總督唐繼堯赴任廣州護法軍政府的交通部長……趙藩始終勇立革命前沿,輾轉奔走不覺疲憊,只求躬身貢獻於民主共和。
趙藩的一生,除了在政治革命生涯上有作為,還在文化領域頗有建樹。他擅長詩、詞和楹聯的寫作。他筆耕不輟,《滇八家詩選》中,稱趙藩“與詩極深研幾,意興所志,伸紙吮毫,立即成詠,自同治甲子(1864)起訖民國丁卯(1927)止,有詩70餘卷,不下萬數千首,視放翁尤過之”;趙藩的聯作,集中在《介庵楹句正續合鈔》裏,計錄存542聯;在書法上,以顏真卿為基礎,宗錢南園之剛勁靈動,又自成一格,筆法有骨力,在四海之內的書畫界都受尊崇,當時有言稱:“滿城皆趙字,無處不藩書”。趙藩是清代滇中四大書法家之一,現存的大觀樓長聯便是趙藩所書。
生於劍川,情牽家鄉。趙藩在外為官時,不忘興家鄉文教事業。1899年,趙藩一回到劍川就去了他心心念唸的金華書院,從第一筆廉俸就給家鄉的金華書院買書開始,他已先後多次為書院買了書,還為激勵劍川學子題寫了“劍川勸學”的藏頭聯:“劍砍道以當歌,勸毋弗爾;川到海而不息,學亦如之。”其門下高足有李根源、蔡鍔、周鍾嶽等近代知名人士。 1920年,趙藩辭職回滇,任雲南省圖書館館長,自此又致力於《雲南叢書》的編纂工作。他還聘邀了陳榮昌、袁嘉穀、方樹梅、秦光玉等一批文化精英共同埋頭於叢書工作,向全省各地徵集地方文獻,慎選“底本”,廣收“輔本”,查考稽核,精校細勘,擇從其善,認真審定。 趙藩主持輯刻《雲南叢書》至1927年逝世,享年76歲,書籍在他任上已完成十之七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