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昊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宰相)

鎖定
李昊(891年—965年),字穹佐,關中人,李羔之子,中國五代西蜀時期文學家,宰相。 [70] 
李昊幼年時因避唐末戰亂,隨父遷至奉天。十三歲時,因奉天被岐國攻陷,輾轉流落於新平縣前蜀後主王衍時,授彭州導江令,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前蜀亡後,李昊入洛,後唐明宗授檢校兵部郎中。孟知祥建國後蜀,李昊為禮部侍郎、翰林學士。後主孟昶立,領漢州刺史,遷兵部侍郎,累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後蜀國史。廣政十四年(951年),修成後主實錄40卷。孟昶欲取觀之,李昊雲:“帝王不閲史。不敢奉詔。”又與趙元拱等修成《前蜀書》40卷。後蜀廣政二十八年(965年),宋兵入成都,李昊隨孟昶降宋。宋太祖優待之,拜工部尚書。因親屬水路出川,中途妻子逝世,李昊悲愴成疾而卒。 [70] 
李昊工文章,嘗撰《羊馬城記》,詞意贍美,深得孟知祥讚賞。前蜀後主王衍降後唐,李昊草降表;及後蜀後主孟昶降宋,其表亦李昊所為。其著有集20卷,今無傳本。其文收錄《全唐文》卷891中。 [70] 
穹佐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關中
出生日期
約 891年 [1] 
逝世日期
約 965年 [1] 
主要成就
擔任後蜀宰相近二十年
主要作品
《樞機集》等
本    名
李昊
效力政權
前蜀→後唐→後蜀→北宋
官    職
[後蜀]司空、同平章事,[宋]工部尚書
爵    位
[後蜀]趙國公

李昊人物生平

李昊早年經歷

李昊生於關中,幼年時因避唐末戰亂,隨父遷至奉天(治今陝西乾縣)。他十三歲時因奉天被岐國攻陷,輾轉流落於新平縣(治今陝西彬州)。當時,李昊的父親及弟、妹皆死於亂兵之中。 [2]  母親雖倖免於難,但卻和他失散。 [3] 
乾化五年(915年),岐國大將劉知俊率軍攻打靜難軍,圍攻邠州(靜難軍軍治,州治即為新平縣)。 [60]  當時,李昊已寓居邠州十餘年 [2]  。他見岐軍圍城,遂越城出逃,結果被岐軍候騎擒獲。劉知俊非常賞識李昊,將李昊置於門下,又將女兒嫁他為妻。 [4]  是年,劉知俊投奔前蜀,被任命為武信軍節度使,鎮遂州(治今四川遂寧)。李昊則在其幕府為從事。 [5] 

李昊入仕前蜀

通正元年(916年),劉知俊率軍攻打岐國,以李昊留守遂州 [6]  。但他伐岐無功,又受到蜀帝王建的猜忌,最終在次年(917年)十二月被王建處死。 [7]  李昊也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 [8] 
光天元年(918年),王建病逝,太子王衍即位。李昊得到起復,被授為導江縣(治今四川都江堰縣令,後又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9]  當時,李昊已找到了母親,乃遣心腹張金、王彥將母親接到蜀地,並親自到前蜀邊界的青泥嶺迎接。李母見到失散十九年的兒子,摸着他的頭號哭不已,見者無不悲傷。 [3] 
鹹康元年(925年),統治中原的後唐遣軍攻入蜀地,滅亡前蜀,並命王衍率宗族、百官及其家屬數千人遷居洛陽。李昊作為前蜀的翰林學士,也隨王衍東遷,於次年(926年)三月行至關中。 [24]  當時河北亂起,唐莊宗李存勖擔心王衍等人也在後方作亂,遂遣宦官去將他們一行千餘人全部誅殺。樞密使張居翰私下將詔書中的“誅衍一行”改為“誅衍一家”。李昊等隨行的前蜀降臣得免一死。 [25]  他們最終於六月抵達洛陽。 [27]  此時李存勖已在兵變中被殺。 [28]  明宗李嗣源以李昊為檢校兵部郎中 [10] 

李昊輔佐孟氏

天成元年(926年)十月,李嗣源命李昊隨三川制置使趙季良到西川任職,並命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在榷鹽度支户部三院之中選一個官職授予李昊。 [11]  孟知祥此時已有據蜀自立之心,遂將趙季良扣留在西川,並於次年(927年)表授其為西川節度副使 [12]  但李昊卻一直沒有得到授官,他假意向孟知祥請辭,表示要返回洛陽,這才被孟知祥闢為西川觀察推官 [13] 
天成三年(928年),李昊因作《創築羊馬城記》,得到了孟知祥的讚許,被提拔為節度掌書記。自此,孟知祥的一應表奏書檄,皆由李昊負責草擬。 [14] 
長興元年(930年),孟知祥聯合東川節度使董璋,一同起兵反唐。李嗣源遣軍征討兩川,卻屢遭失利,最終只得於次年(931年)罷兵,嘗試與兩川和解。 [15]  董璋因家屬皆被朝廷誅殺,拒絕和解。而孟知祥想接受和解,但卻被東川軍阻斷道路,無法通過綿州(治今四川綿陽,出川必經之路)。他和趙季良等謀議,打算遣使繞道由峽江入朝。李昊勸諫道:“您不與東川商議,便自己遣使入朝,那麼他日背盟的責任就全在我方了。”孟知祥於是繼續遣使赴東川,試圖説服董璋一同接受和解。 [16] 
長興三年(932年),孟知祥因多次遣使都無法説服董璋,又命李昊出使梓州(東川鎮治,在今四川三台)。李昊向董璋剖析厲害,卻遭董璋惡語相向。他返回成都,稱董璋“不通謀議,且有窺西川之志”,勸孟知祥防備董璋來攻。 [29]  董璋不久果然大舉攻入西川,但最終在孟知祥的反攻下兵敗身死。孟知祥由此兼併了東川,並在李昊與趙季良的建議下,自領東川節度使 [30]  後來,孟知祥又在李昊的建議下,請朝廷同意自己在兩川以墨制的形式自行補授刺史以下官員。李嗣源乃於次年(933年)拜孟知祥為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 [69] 
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於成都稱帝,建立後蜀,並以李昊為禮部侍郎、翰林學士。是年七月,孟知祥病逝,太子孟昶即位。李昊改任兵部侍郎,領漢州刺史,後又加授翰林學士承旨 [17] 
廣政四年(941年),孟昶改以文官領節度使。 [18]  李昊出任武德軍節度使(即原東川節度使)。當時,孟昶還想給李昊的兒子李孝逢、李孝連授官。但李昊卻極力推辭,稱在前蜀時曾與遂州判官石欽若、蘇涯同在劉知俊幕下效力,請求孟昶將官職轉授給石欽若、蘇涯的兒子。孟昶大加讚賞,乃將石欽若之子、蘇涯之子以及李孝逢、李孝連全部授予官職。 [19] 

李昊升任宰相

廣政十一年(948年),李昊被任命為尚書左丞,不久便與兵部侍郎徐光溥一同拜相 [20]  ,擔任門下侍郞户部尚書、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後又加領左僕射。當時,孟昶命畫師繪製三品以上官員的畫像,懸掛於高祖真容院的東西兩廊,以李昊有參佐之功,特將其像掛於正殿之內。李昊又將歷年起草的章奏書檄,輯集成百卷《經緯略》,獻給孟昶,獲賜珍器、錦彩。 [21] 
廣政十四年(951年),孟昶因李昊主持修撰的《實錄》編修完成,欲取來觀看,卻被李昊以“帝王不閲史”為由斷然拒絕。不久,李昊因母喪離職,但僅過百日便被重新起復。他隨後又為前蜀修史,以“判使辦集”之功,封趙國公,進位司空。 [26] 
廣政二十一年(958年),右補闕章九齡向孟昶進言,稱當時“政事不治”是因有“奸佞在朝” [34]  ,並直指李昊為奸佞,結果被貶出朝廷。當時,中原早已由後周統治,並奪取了南唐江北之地。割據荊南的南平王高保融遣使入蜀,勸説孟昶向後周稱臣。孟昶召集將相大臣商議。李昊道:“從則君父受辱,違則周軍必至,諸將認為能必勝周軍嗎?”諸將皆稱願“以死衞社稷”。孟昶遂命李昊修書,嚴詞拒絕了高保融的建議。 [35] 
廣政二十二年(959年),孟昶命李昊以宰相本職遙領武信軍節度使。 [49]  後來,李昊又兼判鹽鐵司,並加弘文館大學士、修奉太廟禮儀使,後又改任度支使 [38] 

李昊降宋及病逝

宋平後蜀作戰示意圖 宋平後蜀作戰示意圖 [59]
主詞條:北宋統一戰爭宋滅後蜀之戰
廣政二十三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北宋),隨後開始了統一戰爭,於廣政二十六年(963年)攻滅了南平武平兩處政權,平定了荊湖一帶。後蜀的東方邊境至此全部與宋朝接壤,宋軍甚至可以沿着長江直趨入蜀 [32]  。李昊對孟昶道:“臣觀大宋已有統一天下之象。我們若能向宋稱臣納貢,不失為保全蜀地之長策。”孟昶本欲聽從李昊的建議,但卻為樞密使王昭遠所阻,於是增置水軍,加強江防。 [33] 
孟昶後來還在王昭遠的慫恿下,暗中聯絡北漢,約其南下伐宋。但使者趙彥韜中途卻叛蜀投宋。趙匡胤遂以此為藉口,於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十一月大舉攻伐後蜀。 [41]  宋軍一路連破蜀軍,很快便逼近西川。 [42]  孟昶大為惶恐,向羣臣詢問退敵之策。李昊則勸他封存府庫 [43]  ,開城投降。孟昶乃命李昊撰寫降表,向宋軍請降。宋軍入據成都,後蜀至此滅亡,時為廣政二十八年(965年)正月。 [44] 
李昊在後蜀滅亡後,隨孟昶被一同送往宋都東京(治今河南開封),於當年五月在崇元殿朝覲趙匡胤。 [48]  趙匡胤因李昊早有歸宋之謀 [43]  ,對他非常優待,拜為工部尚書,賜以宅邸。不久,李昊的家眷亦由蜀地乘船順江東來,其妻劉氏途中卻在夷陵病逝。李昊得知後悲痛成疾,不久便病死在東京,終年七十五歲 [1]  。趙匡胤追贈其為右僕射(《蜀檮杌》作左僕射)。 [36] 

李昊主要影響

李昊仕於蜀地五十年,其對政局產生影響主要是在後蜀政權的建立、發展過程中。主要有:
  • 抑制藩鎮:孟知祥兼併東川后,命李昊以趙季良、李仁罕等西川將吏的名義起草表章,請朝廷授自己為蜀王、行墨制,並自求旌節。李昊卻道:“此前諸將每奪一處節鎮,便自有其地,如今又自求朝廷節鉞及明公封爵,如此則輕重之權,皆在羣下矣。”孟知祥頓悟,改命李昊以自己的名義草表,向朝廷索要墨制之權,然後以自己的名義再封趙季良等為節度使。李昊此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李仁罕等藩鎮的權力,保障了孟知祥在兩川的權威。 [53] 
  • 剷除權臣:李昊在孟昶在位時,協助孟昶除掉了權臣張業 [55] 
  • 修撰史書:李昊擔任宰相期間,奏請設置史官,任用郭廷鈞、趙元拱、崔崇構、王中孚等人,為前蜀修史,又為後蜀高祖(孟知祥)、後主(孟昶)兩朝編修了實錄 [54] 

李昊歷史評價

胡三省:臨亂之君,各賢其臣,卒之亡蜀者昊、昭遠也。 [56] 
謝肇淛:石崇、刁逵之於晉,王元寶、鄒駱駝之於唐,稱巨擘矣。而李昊、元雍,動笑石家乞兒,彼郡王宰相擅權納賄,亦不過鄧通董賢之流,何足道也? [65] 
吳任臣毋昭裔創興文教,李昊出入樞機,宏通贍雅,固有足稱者。 [47] 
洪亮吉:① 一隅蜀,何草草,五十年中兩西討。君不見,文臣不合似李昊,生世偏工作降表。(詩作《修降表》) [66] 
李慈銘:孟蜀王處回為太子太傅,其家財敵內府三之一,號曰寶精。李昊為宰相,貲貨鉅萬,妓妾數百,笑王愷石崇為窮儉乞兒。而考之諸書,二人皆以謹厚致位,無赫赫名,絕不見植賄剝下之跡,而皆致富如是,其時之繁盛可想。 [64] 

李昊軼事典故

李昊調解紛爭

孟知祥吞併東川的戰爭中,趙廷隱戰功最著。武信軍留後李仁罕雖未參預此戰,但戰後亦至梓州,欲謀取東川節度使一職,為此與趙廷隱交惡。孟知祥召見李仁罕與趙廷隱,問二人誰願擔任東川節度使。他本以為二人必有一人會表示謙讓,到時便順勢讓另一人鎮守東川。但李仁罕卻對此避而不談,只道:“一切全由令公(孟知祥時領中書令)決定,令公就算讓我再回去做刺史,我也能夠接受。”趙廷隱則默然不語,孟知祥愕然,隨後在李昊的建議下準備先回成都和趙季良商議,再決定東川節度使的人選。他臨行前,讓李昊留守梓州。但李昊也不想摻和這場紛爭,道:“如今二虎相爭,我不敢受命,還是跟你回成都吧。” [67] 
孟知祥返回成都後,對李昊道:“我這一路連得李仁罕七次上書,都稱:‘您應自領東川,不然諸將不服。’趙廷隱則説:‘我本不敢承擔東川重鎮,只因李仁罕不讓,故而相爭。’你告訴趙廷隱,我會重設保寧軍,讓他做留後。至於東川節度使,我會親自兼領,以絕李仁罕之望。”趙廷隱仍憤憤不平,表示要和李仁罕決鬥,以勝者鎮東川。李昊極力勸解,才讓趙廷隱接受任命。 [68] 

李昊奢侈

李昊在後蜀時位至將相,常年把持財政大權,每年收入財物數以萬計,生活尤為奢侈。家中蓄養的妓妾多達數百人,皆身穿羅綺。 [50]  他曾讀《晉書》,讀到石王鬥富一事,對王愷石崇非常鄙棄,道:“窮儉乞兒以此為富,可笑可笑。” [51] 
後蜀大臣趙季札出使南唐,自江南購得唐武宗任命李紳為宰相的制書,贈於李昊。李昊不僅拿出兩千匹帛作為酬謝,還在成都城內專門搭建了一座綵樓,用以放置制書。他隨後身穿朝服,將制書迎回私第,又大宴賓客,將成都的歌妓盡數召來助興。此一次花費,不可勝數。 [52] 
孟昶對李昊也是多為優容,甚至違背舊制,讓李昊以宰相兼領節度使,使他能多領一份薪俸,以維持其家巨大的開支。 [49] 

李昊世修降表

李昊在蜀地為官五十年,兩次經歷亡國,兩次都是由他撰寫降表。蜀人不齒其所為,偷偷在他府邸的大門上題寫“世修降表李家”六字。見者無不哂笑。 [22] 

李昊禁言之嫌

據史料所載,李昊居相期間似有禁錮言論之嫌。徐光溥與李昊同為宰相,初時喜論事,但“為李昊等所嫉”,之後朝廷每有聚議他都假寐而不言,由此得號睡相。 [62]  右補闕李起性情剛直,曾就李昊以宰相兼領方鎮一事,與孟昶反覆辯論不已。李昊對他道:“以你的才華,如果能少説話,可以讓你當翰林學士。”李起毫不在意,道:“若想讓我不説話,除非我嘴裏沒有舌頭。” [63] 

李昊主要作品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李昊有《後蜀高祖實錄》三十卷、《後蜀主實錄》四十卷、《蜀書》二十卷、《蜀祖經緯略》一百卷、《樞機集》二十卷。 [31]  [57-58] 
《全唐文》則收錄有其文章四篇:《代後蜀主孟昶降表》、《上皇太子稱呼疏》、《為孟知祥答唐明宗奏狀》、《創築羊馬城記》。 [61] 

李昊人際關係

李昊家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李昊出身於趙郡李氏南祖房,是唐代武宗朝宰相李紳的曾孫。祖父李乾祐,建州刺史。父親李羔,容管經略判官。 [40] 蜀檮杌》亦稱其為李紳之後。 [43] 
但《宋史》卻對其家世持疑,僅稱其“自言唐相紳之後”,同時又稱其父李羔為容管從事 [23] 

李昊親屬

  • 妻子
劉氏,劉知俊之女,劉知俊在岐國時嫁給李昊,後蜀滅亡後病逝於返回中原的途中。 [4]  [36] 
  • 兒子
李孝逢,後蜀時官至給事中,歸宋後授膳部郎中 [38]  [36] 
李孝連,一作李少連 [37]  ,後蜀時娶孟昶之女鳳儀公主,官至太常少卿資州刺史,歸宋後官至司農少卿 [38]  [39] 
  • 孫子
李德鏻,後蜀時授太子司儀郎舍人,獲賜緋衣,歸宋後官至國子博士 [38]  [39] 
李德錞,後蜀時授太子司儀郎舍人,獲賜緋衣,歸宋後參加科舉,以進士及第 [38]  [39] 

李昊史料索引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45] 
十國春秋·卷五十二·後蜀五》 [46] 

李昊影視形象

年份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演員
2015年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電視劇
賈君剛 [71] 
參考資料
  • 1.    李昊的生卒年現有史料如《宋史》、《十國春秋》等均未有確切記載,只稱其在乾德三年(965年)降宋後遷居東京,不久因妻子病逝悲傷過度而死,去世時間有很大可能就在降宋當年。但《宋史》稱其卒年七十三歲,上推則得其生年,約在景福二年(893年)。《十國春秋》稱其卒年七十五歲,則生年約在大順二年(891年)。而《宋史》、《十國春秋》等又稱其十三歲時正“值昭宗遷洛,岐軍攻破奉天”。據《資治通鑑》可知,李茂貞攻取奉天是在天覆二年(902年),唐昭宗遷都洛陽則是在天祐元年(904年)初。此時李昊十三歲,則其生年在大順二年(891年)左右。故此,李昊去世時的年齡應為《十國春秋》所載七十五歲,生年約在大順二年(891年),卒年約在乾德三年(965年)。
  • 2.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昊生於關中,幼遇唐末之亂,隨父避地至奉天。值昭宗遷洛,岐軍攻破奉天,父及弟妹皆為亂兵所殺。是時年十三,獨得免,遂流寓新平十數年。
  • 3.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岐軍之難,昊母獨無恙。至是十九年,昊仕獨顯達,乃遣心膂張金、王彥間道迎其母。昊請告境上奉迎,衍賜以金勒名馬。昊至青泥嶺見母,母撫昊首號慟,哀感行路。
  • 4.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會劉知俊領岐軍圍州城,昊逾城出,為候騎所得。知俊與語,甚器之,置於門下,以其女妻之。
  • 5.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知俊歸蜀,偽署遂州武信軍節度,以昊為從事。
  • 6.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王建使知俊出師,令昊主留務。
  • 7.    《舊五代史》卷13《劉知俊傳》:久之,覆命為都統,再領軍伐岐。時部將皆王建舊人,多違節度,不成功而還,蜀人因而毀之。先是,王建雖加寵待,然亦忌之。……偽蜀天漢元年冬十二月,建遣人捕知俊,斬於成都府之炭市。
  • 8.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會建殺知俊,昊亦罷職。
  • 9.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王衍襲偽位,授彭州導江令,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 10.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蜀亡入洛,明宗授昊檢校兵部郎中。
  • 11.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詔西川孟知祥、三川制置使趙季良同於榷鹽、度支、户部院間授昊一職。
  • 12.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頃之莊宗遇弒,魏王繼岌自殺,明宗入立,改是年為天成元年,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冬十月,明宗加知祥太尉,兼侍中,封平原公,乃以鹽鐵判官、太僕卿趙季良為官告國信兼三川都制置轉運使。……知祥素與季良有舊,遂留之不遣。……二年三月丙申,知祥因表請趙季良為副使。
  • 13.    《十國春秋》卷52《李昊傳》:昊至成都,久無所授。會高祖奏季良西川節度副使,昊陽辭歸洛,高祖始闢為觀察推官。
  • 14.    《十國春秋》卷52《李昊傳》:是時築羊馬城告成,昊援筆為記,略曰:“……自天成二年丁亥歲十二月一日起工版築,至三年正月八日畢手,公再飛章上奏。”自是高祖在蜀,凡表奏書檄,皆出昊手。遷掌書記。
  • 15.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元年九月癸丑,……(知祥)遣使約璋同舉兵。庚午,遂舉兵於成都,以都指揮使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將兵三萬攻遂州。……丁亥,唐以天雄節度使石敬瑭為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十二月壬辰,石敬瑭至劍門。乙未,……伏兵合擊,大敗之。敬瑭還屯劍門。……二年春正月庚午,李仁罕陷遂州,夏魯奇自殺。癸酉,石敬瑭復引兵至劍州。……敬瑭與我將趙廷隱戰不利,復回劍門。二月己丑朔,敬瑭以遂、閬既陷,糧運不繼,遂燒營北歸。……夏閏四月,唐殺其臣安重誨,……下詔以離間知祥及董璋、錢鏐為重誨罪。丙午,唐遣進奏官蘇願、進奉軍將杜紹本歸。
  • 16.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知祥聞重誨既死,唐又厚待其家屬,邀璋欲同謝罪。璋曰:“孟公家屬皆存,而我子孫獨見殺,何謝為?”……知祥以朝廷朝廷恩意優厚,而董璋塞綿州路,不聽使者入謝,與節度副使趙季良等謀欲發使自峽江上表,掌書記李昊曰:“公不與東川謀而獨遣使,則異日負約之責在我矣。”乃覆命使語之,璋不從。
  • 17.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知祥稱帝,擢為禮部侍郎、翰林學士。昶立,領漢州刺史,遷兵部侍郎。出知武德軍府,加承旨。
  • 18.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四年三月甲戌,以翰林學士承旨李昊知武寧軍,……將作監張讚知寧江軍。先是節度使多領禁兵,或以他職留成都,委僚佐知留務,事專聚斂,政事不治,民無所訴。帝知其弊,因使諸臣各知節度事。
  • 19.    《十國春秋》卷52《李昊傳》:廣政時,加承旨,知武寧軍。(《宋史》作武德。)後主常欲命昊二子官,昊固讓,且言遂州判官石欽若、蘇涯,故蜀時同在劉知俊幕下,願回授欽若等子。後主嘉嘆許之,仍授昊二子官。
  • 20.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十一年秋七月,戊辰,以翰林承旨、尚書左丞李昊為門下侍郎兼户部尚書,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徐光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並同平章事。
  • 21.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俄加尚書左丞,拜門下侍郎兼户部尚書、同平章事、監修國史。俄加昊左僕射。昶令就知祥真容院圖文武三品以上於東西廊,以昊有參佐功,特畫於殿內。自知祥領蜀,凡章奏書檄皆出昊手,至是集為百卷曰《經緯略》以獻,昶齎以珍器、錦彩。
  • 22.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初,王衍降莊宗,昊草其表;昶之降也,其表亦昊所為。蜀人潛署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見者哂之。
  • 23.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自言唐相紳之後。祖乾祐,建州刺史。父羔,容管從事。
  • 24.    《新五代史》卷63《前蜀世家》:明年,唐魏王繼岌、郭崇韜伐蜀。是歲,衍改元曰鹹康。……魏王繼岌至成都,衍君臣面縛輿櫬,出降於七里亭。莊宗召衍入洛,賜衍詔曰:“固當列土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衍捧詔忻然就道,率其宗族及偽宰相王鍇、張格、瘐傳素、許寂、翰林學士李昊等,及諸將佐家族數千人以東。同光四年四月,行至秦川驛。
  • 25.    《新五代史》卷38《張居翰傳》:魏王破蜀,王衍朝京師,行至秦川,而明宗軍變於魏。莊宗東征,慮衍有變,遣人馳詔魏王殺之。詔書已印畫,而居翰發視之,詔書言“誅衍一行”,居翰以謂殺降不祥,乃以詔傅柱,揩去“行”字,改為一“家”。時蜀降人與衍俱東者千餘人,皆獲免。
  • 26.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廣政十四年,修成昶《實錄》四十卷。昶欲取觀,昊曰:“帝王不閲史,不敢奉詔。”丁母憂,裁百日,起復。俄修《前蜀書》,命昊與趙元拱、王中孚及左諫議大夫喬諷、給事中馮侃、知制誥賈玄珪幸寅遜、太府少卿郭微、右司郎中黃彬同撰,成四十卷上之。以判使辦集,封趙國公。俄加司空。
  • 27.    《十國春秋》卷37《前蜀後主紀》:唐同光元年六月,百官至洛陽,平章事王鍇等皆量授諸州府刺史、少尹、判官、司馬。
  • 28.    《新五代史》卷5《唐莊宗紀》:同光四年三月甲子,殺王衍,滅其族。……夏四月丁亥朔,皇帝崩。
  • 29.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是時知祥三遣使説董璋,謂不奉表謝唐,恐復致討,璋皆不聽。(長興三年)三月辛丑,又令李昊詣梓州,極論利害,璋益疑自相賣己,因發怒以語侵昊。昊歸,言璋不通謀議,且有窺西川之志,勸知祥備之。
  • 30.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夏四月,璋謀襲我成都,……璋入境,破楊林鎮。辛巳,以廷隱為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將兵三萬拒璋。五月癸未,知祥留季良及高敬柔守成都,自帥兵八千人趣漢州。……東川兵大敗,死者數千人,……(璋)與數騎遁去。……斬璋首及斷光嗣首以授暉,暉舉城降於廷隱。是役也,凡得璋梓、綿、龍、劍、普、果、閬、蓬、渠九城。……昊曰:“昔梁祖、莊宗皆兼領四鎮,今二將不讓,惟公自領之便。”六月戊午,趙季良帥軍府將吏等請知祥兼鎮東川,許之。知祥自是遂並有兩川。
  • 31.    宋史:卷二百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20]
  • 32.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宋帝)問蜀中地裏,穆昭嗣對曰:“荊南即西川、江南、廣南都會也。今已克此,則水陸皆可趣蜀。”
  • 33.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二十三年春正月乙巳,宋受周禪,改元建隆。冬十一月,宰相李昊言:“臣觀大宋啓運,不類漢周,天厭亂久矣,一統天下,其在此乎?若通職貢,亦保安三蜀之長策。”帝曰:“卿且去,朕徐自圖之。”廣政二十六年春正月,宋改元乾德。三月,宋師平荊湖。帝將發使朝貢,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固止之,乃遣兵屯峽路,增置水軍。
  • 34.    《十國春秋》卷54《章九齡傳》:廣政中,上言政事不治,由奸佞在朝。後主問奸佞為誰,九齡指宰相李昊、知樞密使王昭遠以對。
  • 35.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二十一年春正月,右補闕章九齡指李昊、王昭遠為奸佞,貶維州錄事參軍。三月,唐主盡獻江北地於中原。夏五月,唐奉周正朔。秋九月,周人謀入寇。甲午,高保融再勸我臣中原,帝集將相議之。李昊曰:“從則君父之辱,違則周師必至,諸將能料抗周必勝乎?”諸將皆頓首曰:“以陛下聖明,江山險固,豈可望風屈服!臣等請以死衞社稷。”丁酉,帝命李昊草書,極言拒絕之。
  • 36.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蜀平,隨昶入朝,太祖優待之,拜昊工部尚書,賜第。以孝逢為膳部郎中,孝連為將作少監。親屬乘舟自峽下,至夷陵,妻死,昊聞,悲愴成疾而卒,年七十三。贈右僕射。
  • 37.    《十國春秋》卷50《鳳儀公主傳》:鳳儀公主,後主女也。宰相李昊子少連尚之。少連累官太常少卿、資州刺史。
  • 38.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領遂州武信軍節度,出判鹽鐵,加弘文館大學士,修奉太廟禮儀使。昶嘗召四孫,悉授太子司儀郎舍人,並賜緋。昊又改判度支使。其子孝連尚昶女鳳儀公主,累遷太常少卿、資州刺史。長子孝逢,給事中。
  • 39.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孝連後至司農少卿。昊孫德鏻至國子博士,德錞進士及第。
  • 40.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趙郡李氏南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27]
  • 41.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二十七年冬十月,山南節度判官張廷偉説王昭遠曰:“……莫若通好幷州,令發兵南下,我自黃花谷出兵應之,使中原表裏受敵,則關右之地,可撫而有。”……遣大程官孫遇及楊蠲、趙彥韜等以蠟丸書間行北漢,約出兵以撓中國。……彥韜潛發其書以獻宋。……先是宋帝已有興兵意而未發,及得書,笑曰:“西討有名矣。”十一月,宋命忠武軍節度王全斌充鳳州路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率禁兵三萬人、諸州兵二萬人,分路進師。
  • 42.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二十七年十二月,王全斌等入境,克萬仞、燕子二砦,……昭遠等復引兵迎敵,三戰皆敗。……昭遠奔匿東川倉舍,為宋追騎所及,與崇韜俱被執。未幾,全斌陷利州。帝聞昭遠敗,乃悉出金帛募兵,令太子元喆統之,……至綿州,聞已失劍門,遂遁還東川,所至焚掠廬舍倉稟而去。
  • 43.    《蜀檮杌》卷下《李昊附傳》:昊字穹佐,唐相紳後。王師來伐,昊勸封府庫以降。太祖知其始有歸國之謀,拜工部尚書,賜宅一區。
  • 44.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二十八年春正月,帝聞宋師深入,大懼,問計於左右。……癸酉,至漢州。帝乃命李昊草表,遣通奏使伊審徵齎表詣全斌請降。……全斌受之,遣馬軍都監康延澤先以百騎入城見帝,諭以恩信,封閉府庫,安撫吏民。越三日,全斌大軍至成都,帝具禮納降。宋自興師至滅蜀,凡六十六日,得州四十五,府一,縣一百九十八,户五十三萬四千三十有九。
  • 45.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07]
  • 46.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769-775
  • 47.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83:778
  • 48.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五月,將至汴京,宋太祖命晉王勞於近郊。昧爽,宋太祖御崇元殿,備禮出見,後主率皇弟仁贄、太子元喆等宰臣李昊已下三十二人,自玉津園乘馬至明德門,白冠素服,勒帛立班。
  • 49.    《十國春秋》卷49《後蜀後主紀》:廣政二十二年秋八月戊子,帝以李昊領武信軍節度使,右補闕李起言:“宰相無領方鎮事。”帝曰:“昊家多冗費,以厚祿優之耳。”
  • 50.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昊前後仕蜀五十年。昶之世,位兼將相,秉利權,資貨歲入鉅萬,奢侈尤甚,後堂妓妾曳羅綺數百人。
  • 51.    《蜀檮杌》卷下《李昊附傳》:昊事前後蜀五十年,資貨鉅萬,奢侈逾度,妓妾數百。嘗讀王愷、石崇傳,笑曰:“窮儉乞兒,以此為富,可笑可笑。”
  • 52.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昶與江南李景通好,遣其臣趙季札至江南,購得李紳武宗朝入相制書,還以遺昊。昊結綵樓置其中,盡召成都聲妓,昊朝服前迎歸私第,大會賓客宴飲,所費無算。以帛二千匹謝季札。
  • 53.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八月甲子,知祥令李昊為武泰留後趙季良、武信留後李仁罕、保寧留後趙廷隱、寧江留後張知業、昭武留後李肇等草表,請以己為蜀王,行墨制,仍自求旌節。昊曰:“比者諸將攻取方鎮,即有其地,今有自求朝廷節鉞及明公封爵,然則輕重之權,皆在羣下矣。”知祥大悟,更令李昊為己草表,請行墨制,得自補授兩川刺史以下。
  • 54.    《宋史》卷479《西蜀孟氏世家附李昊傳》:因請置史官,乃以給事中郭廷鈞、職方員外郎趙元拱為修撰,雙流令崔崇構、成都主簿王中孚為直館。
  • 55.    《十國春秋》卷51《張業傳》:業性豪侈,強市人田宅,藏匿亡命,又於私第置獄系負責者,或歷年至於瘐死。蜀人大怨之。左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宿與業不和,密告業父子謀反。後主大怒,亷得其專恣狀,乃與李昊、安思謙謀,俟其入朝執殺之,下詔暴業罪惡,籍其家。
  • 56.    資治通鑑音注:卷第二百九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08]
  • 57.    宋史:卷二百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08]
  • 58.    宋史:卷二百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1-08]
  • 59.    莊宏安、莊梅編文,劉建平、姚仲新繪畫.孫子兵法連環畫:謀攻篇: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13
  • 60.    《舊五代史》卷64《霍彥威傳》:乾化末,邠州留後李保衡背李茂貞以城歸梁,梁以彥威為邠州節度使。其年五月,茂貞遣將劉知俊率大軍攻之。
  • 61.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2-10-29]
  • 62.    《類説》卷27《外史檮杌》:徐光溥為相,喜論事,大為李昊等所嫉。光溥後不言,每聚議,但假寐而已,時號睡相。
  • 63.    《十國春秋》卷54《李起傳》:李起,性婞直,廣政中亦官右補闕。時後主加李昊領武信節度使,起言故事宰相無領方鎮者,反覆辯論不已。昊常謂之曰:“以子才,苟能慎默,當為翰林學士。”起曰:“喉無舌,乃不言耳。”
  • 64.    [清]李慈銘著,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498
  • 65.    [明]謝肇浙.五雜組[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94
  • 66.    [清]洪用勤等撰.洪北江(亮吉)先生遺集(八):華文書局,1969:3910
  • 67.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李仁罕來自遂州,廷隱迎於板橋,仁罕不稱東川之功,頗加侵侮,廷隱大怒。戊戌,大賚將士,既罷,知祥顧仁罕、廷隱曰:“二將誰當鎮此?”仁罕曰:“令公再與蜀州,亦行耳。”廷隱不對。知祥愕然,退,命李昊草牒,俟二將有所推,則命一人為留後。昊曰:“昔梁祖、莊宗皆兼領四鎮,今二將不讓,惟公自領之便。公宜亟還府,與趙僕射更議之。”知祥因命仁罕歸遂州,留廷隱東川巡檢,以昊行梓州軍事。昊曰:“二虎方爭,不敢受命,願從公還。”
  • 68.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癸卯,知祥至成都,廷隱尋亦引兵還。知祥謂昊曰:“吾得東川,為患益深。”昊請其故,知祥曰:“自吾發梓州,得仁罕七狀,皆雲‘公宜自領東川,不然諸將不服’。而廷隱言‘本不敢當東川,因仁罕不讓,遂有爭心耳’。君為我曉廷隱,復以閬州為保寧軍,益以果、蓬、渠、開四州,往鎮之。吾自領東川,以絕仁罕之望。”廷隱猶不平,請與仁罕鬥,勝者為東川,昊深解之,乃受命。
  • 69.    《十國春秋》卷48《後蜀高祖紀》:長興三年八月甲子,知祥令李昊為武泰留後趙季良、武信留後李仁罕、保寧留後趙廷隱、寧江留後張知業、昭武留後李肇等草表,請以己為蜀王,行墨制,仍自求旌節。昊曰:“比者諸將攻取方鎮,即有其地,今有自求朝廷節鉞及明公封爵,然則輕重之權,皆在羣下矣。”知祥大悟,更令李昊為己草表,請行墨制,得自補授兩川刺史以下。四年春二月癸亥,唐命知祥以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封蜀王。
  • 70.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59頁
  • 71.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44:24】  .優酷[引用日期2024-03-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