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盛

(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鎖定
徐盛(生卒年不詳),字文向,琅邪莒(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56] 
徐盛初從孫權,為別部司馬。曾以不足二百兵士拒黃祖之子黃射所率數千人,大破之。任校尉、蕪湖令,遷中郎將,督校兵。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進軍濡須口,徐盛從權御之。徐盛乘蒙衝(戰船),遇暴風,船落敵岸邊,諸將恐懼,未有出者,獨盛將兵與敵頑抗,風止乃還。後遷建武將軍,封都亭侯,領廬江太守。徐盛在與曹休的激戰中,遭大風,船人多喪,盛收餘兵,以少御多,敵不能克,各引軍退。遷安東將軍,封蕪湖侯。 [56] 
吳黃武三年(224年),魏文帝率大軍攻吳,意在渡江。徐盛建議沿江築圍,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徐盛不聽,依計行事。魏文帝到廣陵,看見連綿數百里的假圍,驚訝不已,誤以為吳軍皆拒守江邊。當時又值江水猛長,便下令退兵。 [2]  [56] 
全    名
徐盛
文向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琅邪莒縣
主要成就
計退曹丕、受君主“大壯”
官    職
建武將軍、安東將軍、廬江太守
爵    位
蕪湖

徐盛人物生平

徐盛以少勝多

三國志11 徐盛 三國志11 徐盛
徐盛年輕時,由於遭遇戰亂,從家鄉莒縣遷居到吳縣(今江蘇蘇州),以勇氣而聞名。吳侯孫策去世後,弟弟孫權繼承其位,任用徐盛為別部司馬,率軍五百人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並擔任柴桑縣令,以抵禦黃祖的入侵。
黃祖的兒子黃射曾經率領數千人南下柴桑,攻擊徐盛。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抵抗,殺傷黃射的部隊千餘人。其後開門主動出戰,大敗黃射,黃射被擊退後再也不敢前來侵犯。
後來孫權加徐盛為校尉蕪湖(今屬安徽)縣令,又因為徐盛討伐臨城南阿(今安徽青陽南)一帶的山賊有功,加徐盛為中郎將,督校兵 [3] 

徐盛雄豪致果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徐盛跟隨孫權攻打合肥。在東吳大軍包圍合肥之後 [4]  ,某一天清晨,魏將張遼率800人從城中出戰 [1]  [8]  ,發起突襲。孫權的將士們沒有防備,陳武奮戰而死,徐盛負傷並遺失了自己的牙旗,其與宋謙的部隊出現逃兵情況。張遼一直突擊到東吳的中軍大旗。這時潘璋賀齊作為後續部隊從後方趕來救援,潘璋便馳馬上前,斬殺徐盛、宋謙軍中的兩名逃兵。原本往後逃跑的士兵被潘璋的嚴懲手段震懾,全部人皆返還戰場力戰。而賀齊率領中部兵馬拒擊張遼的軍隊,並拾回了徐盛丟失的牙旗。 [5-6] 
注:《三國志 吳志 賀齊傳》宋刻本及之後的版本均作“得盛所失矛” [7]  ,而《北堂書鈔》卷120引三國志吳志以及《太平御覽》卷339引韋昭吳書則作“得盛所失牙”(牙旗) [42-45] 

徐盛勇烈頑敵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出兵濡須口(今安徽無為東南),徐盛跟隨孫權一同迎擊。當時魏軍無法攻克濡須口的濡須塢,於是改走歷陽陸路嘗試大舉轉攻橫江(並沒有攻破橫江),徐盛與東吳諸將前往迎戰。不料突然遭遇大風,吳軍的蒙衝戰船被吹到敵軍岸邊,東吳諸將心中恐懼,沒有人敢出戰,只有徐盛單獨率領士兵上岸砍殺敵人,敵軍被徐盛嚇破而潰逃,死傷甚大。風停後,徐盛率軍返回。孫權非常看重徐盛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史載“權大壯之”。 [2] 

徐盛不居人下

黃初二年 [55]  (221年),孫權以諸侯身份向曹魏稱藩屬,曹魏派邢貞前往東吳,拜孫權為諸侯王吳王。孫權出都亭等候邢貞,邢貞臉上露出驕橫跋扈的神情。吳臣張昭見狀大怒,徐盛也十分氣憤,對身邊的同僚們説:“我們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吞併許昌洛陽巴蜀,反而讓主君和這個邢貞進行結盟事宜,簡直不能忍受這樣的恥辱!”説着,不禁淚流滿面。邢貞聽説後,對隨行人員説道:“江東有這樣的將相,恐怕不會久居人下啊!” [10] 

徐盛抵禦劉備

後來,徐盛被加為建武將軍,封都亭侯,領廬江(治今安徽潛山太守,又得到臨城縣作為賞賜的奉邑
黃武元年 [50]  (222年),劉備率軍來到西陵(今湖北夷陵),徐盛攻取了劉備的多處營寨,立下功績,大破劉備於夷陵。 [11]  在劉備大敗逃往白帝城時,徐盛與潘璋、宋謙等上表繼續進攻蜀國必然可以擒獲劉備 [12]  ,但陸遜與朱然駱統等認為曹丕雖然説支援但其實趁機偷襲,建議不要再追。孫權根據情況判定,採納陸遜等人提議下令停止追擊白帝城。

徐盛以少御多

三國志12的徐盛 三國志12的徐盛
同年秋季九月,魏將曹休督領張遼、臧霸等五州二十餘軍,出兵洞口(今屬江蘇)。呂範督領五軍率領徐盛、全琮孫韶等人以舟船拒敵。 [13-15]  十月 [51]  孫權改元黃武,臨江拒守 [51]  [48]  十一月,東吳水師遭遇大風,又遭遇張遼王凌等人的進攻。吳軍傷亡慘重 [16-17]  。徐盛收集殘兵,與全琮一起迎擊曹休等人。曹休命令臧霸攻擊徐陵縣。臧霸渡江,燒掉了東吳軍隊所儲備的攻城車,並殺略數千人。徐盛和全琮以少御多,使得臧霸無法攻克。徐盛和全琮發起追擊,擊破臧霸並斬殺其麾下大將尹盧,斬獲數百人 [18-19]  ,使得敵人敗退。
黃武二年(223年 [52]  )三月 [52]  曹仁派遣其子曹泰攻打濡須,曹仁自己率領萬人,留為後拒。曹仁又不聽蔣濟的勸阻,派遣常雕督領諸葛虔王雙乘坐油船分兵偷襲中洲 [20]  。朱桓派遣嚴圭追擊常雕,朱桓又親自率領步兵抵禦曹仁,並擊破曹泰,斬首數千級。曹仁撤退。同月,魏軍盡皆撤退 [21-23]  [25-26]  。(《建康實錄》稱:曹仁退走後,東吳諸軍乘勝擊破曹休、張遼等魏軍。 [24]  )之後,徐盛被加為安東將軍,封蕪湖侯 [27] 

徐盛百里疑城

黃武三年(224年 [54]  ),魏文帝曹丕率領大軍南征,企圖渡過長江。徐盛獻計在建業(吳國都城,今江蘇南京)周邊百里築起圍欄,製造籬笆,圍欄上設下假樓稻草人,在江面設置浮船。諸將認為這樣做沒什麼意義,但徐盛堅持己見,孫權採納徐盛,百里偽長城一夜建成。曹丕大軍到達廣陵(今江蘇揚州),看到綿延數百里的圍欄,心中驚愕,曹丕感嘆:“雖然魏有千羣騎兵,但也沒有用途” [28]  ,隨即曹丕乘坐的龍舟遇到暴風海浪,船身幾乎完全覆滅 [29]  。魏國的人從江中西望,而非常憚懼 [30]  。同年九月,曹丕出廣陵,望着長江而不敢渡江,再次感嘆蒼天果然要把魏、吳分隔兩邊了,説道:“孫權果然有人才也,現在還不可以圖謀吞併東吳啊” [31]  ,於是引軍撤退。諸將這才明白徐盛有先見之明,紛紛拜服。 [9] 
黃武年間 [53]  (222年-229年),徐盛去世,其官爵由兒子徐楷繼承。 [32] 

徐盛人物評價

徐盛像 徐盛像
蔣欽:盛忠而勤強,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 [33] 
陳壽: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 [34] 
劉義慶《徐州先賢贊》:“以敦直、勇氣聞。魏王出濡須,孫權每選出戰者,盛常在前。”
孫元晏:欲把江山鼎足分,邢真銜冊到江南。當時將相誰堪重,徐盛將軍最不甘。
章如愚:如程普黃蓋甘寧、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賀齊淩統全琮呂範,皆智足以御眾,勇足以卻敵,未有不為守令之職者。 [35] 
李贄諸葛瑾趙諮顧雍、徐盛各各可用,獨有張昭、孫權並諸人都不長進耳。 [36] 
毛宗崗:徐盛有穰苴孫武之風。 [37] 
劉鹹炘:程普最長,黃、韓從堅,蔣、周、陳、董從策,甘、凌、潘、徐則權所用也,丁奉行輩最後。 [38] 

徐盛親屬成員

徐楷:徐盛去世後,襲爵領兵。 [34] 

徐盛軼事典故

徐盛二將和好

徐盛擔任蕪湖縣令時,收捕蔣欽手下的一名屯吏,上表請求將其處斬,當時蔣欽正征討豫章賊,孫權考慮蔣欽在遠地領兵而不許,徐盛因此認為自己與蔣欽有私嫌。後濡須之戰時,蔣欽與呂蒙節度諸軍,徐盛時常擔心蔣欽因事陷害自己,而蔣欽經常稱讚徐盛的優點。徐盛也敬重信服蔣欽的品德,論者以為美談。 [49] 

徐盛燒船止損

《太平御覽》卷996引《吳志》載:徐盛一次與魏將曹休交戰,魏軍堆積茅草想火燒徐盛所部,徐盛便焚燒敵人戰船後退走,使魏軍一無所得。 [46-47] 

徐盛史書記載

《三國志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41] 

徐盛藝術形象

徐盛文學形象

徐盛 徐盛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無論前期或者後期,徐盛與丁奉都是一起登場和殺敵。在224年,曹丕伐吳,徐盛與丁奉一起率軍迎敵,偃旗息鼓地在廣陵城內設蘆葦草人,裝作佈滿士兵的空城。曹丕在龍舟上聞曹真回報城裏沒有一人,認為是詭計打算下舟查探,但心裏拿不定注意詢問劉曄,但劉曄也跟曹丕一樣看法。當夜,曹丕軍舉起火把,燈火通明,反而江南沒有半點光。曹丕認為是詭計便撤退。而淮河佈滿事先浸滿魚油的蘆葦,徐盛把蘆葦點燃,大火連橫擊破曹丕的魏軍。 [39]  (第八十六回 難張温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徐盛影視形象

徐盛歷代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4
電視劇
張曉明(赤壁之戰)
張京海(三氣周瑜)
1994
電視劇
曹華興
2010
電視劇
三國
2016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張遼傳》: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 2.    《三國志》:曹公出濡須,從權御之。魏嘗大出橫江,盛與諸將俱赴討。時乘蒙衝,遇迅風,船落敵岸下,諸將恐懼,未有出者,盛獨將兵,上突斫敵,敵披退走,有所傷殺,風止便還,權大壯之。
  • 3.    《三國志》:徐盛字文向,琅邪莒人也。遭亂,客居吳,以勇氣聞。孫權統事,以為別部司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長,拒黃祖。祖子射,嘗率數千人下攻盛。盛時吏士不滿二百,與相拒擊,傷射吏士千餘人。已乃開門出戰,大破之。射遂絕跡不復為寇。權以為校尉、蕪湖令。復討臨城南阿山賊有功,徙中郎將,督校兵。
  • 4.    《三國志·張遼傳》: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 5.    《三國志·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
  • 6.    《三國志·陳武傳》: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
  • 7.    《三國志·賀齊傳》:二十年,從權徵合肥。時城中出戰,徐盛被創失矛,齊中兵拒擊,得盛所失。
  • 8.    三國志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09]
  • 9.    三國志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08]
  • 10.    《三國志》:及權為魏稱藩,魏使邢貞拜權為吳王。權出都亭候貞,貞有驕色,張昭既怒,而盛忿憤,顧謂同列曰:“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並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橫流。貞聞之,謂其旅曰:“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 11.    《三國志》:後遷建武將軍,封都亭侯,領廬江太守,賜臨城縣為奉邑。劉備次西陵,盛攻取諸屯,所向有功。
  • 12.    《三國志·陸遜傳》:又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
  • 13.    《三國志·吳主傳》: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
  • 14.    《三國志·呂範傳》:曹休、張遼、臧霸等來伐。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
  • 15.    《三國志·曹休傳》: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
  • 16.    《三國志·呂範傳》:範督徐盛、全琮、孫韶等,以舟師拒休等於洞口。遷前將軍,假節,改封南昌侯。時遭大風,船人覆溺,死者數千。
  • 17.    《三國志·王凌傳》: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
  • 18.    《三國志·吳主傳》:冬十一月,大風,範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殺獲數百。
  • 19.    《三國志·全琮傳》黃初元年,魏以舟軍大出洞口,權使呂範督諸將拒之,軍營相望。敵數以輕船鈔擊,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頃之,敵數千人出江中,琮擊破之,梟其將軍尹盧。遷琮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四年,假節領九江太守。
  • 20.    《三國志·蔣濟傳》:黃初三年,與大司馬曹仁徵吳,濟別襲羨谿。仁欲攻濡須洲中,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敗。
  • 21.    《三國志·潘璋傳》:魏將夏侯尚等圍南郡,分前部三萬人作浮橋,渡百里洲上,諸葛瑾、楊粲並會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絕。璋曰:“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便將所領,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作筏適畢,伺水長當下,尚便引退。
  • 22.    《三國志·朱然傳》:魏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攻江陵……尚等不能克,乃徹攻退還。
  • 23.    《建康實錄》:十八年,權自與操相持於濡須。操使將軍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夜人中洲。權使將軍嚴圭、朱桓等率水軍擊破之,梟其將諸葛虎,並首虜三千人而還。權數挑戰,操堅守不出。
  • 24.    《建康實錄》:仁使子泰來攻,自將萬人留為後拒。桓分步兵當仁身自拒,破泰,斬數千級。仁退,諸軍乘勝破曹休、張遼等,魏引退。
  • 25.    《三國志·吳主傳》:曹仁遣將軍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雕等。是月,魏軍皆退。
  • 26.    《三國志·朱桓傳》: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須城,分遣將軍常雕督諸葛虔、王雙等,乘油船別襲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將萬人留橐皋,復為泰等後拒。桓部兵將攻取油船,或別擊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燒營而退,遂梟雕,生虜雙。
  • 27.    《三國志》:曹休出洞口,盛與呂範、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風,船人多喪,盛收餘兵,與休夾江。休使兵將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敵不能克,各引軍退。遷安東將軍,封蕪湖侯。
  • 28.    《魏氏春秋》:文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羣,無所用也。”
  • 29.    《資治通鑑》:八月,為水軍,親御龍舟,循蔡、穎,浮淮如壽春。 九月,至廣陵。吳安東將軍徐盛建計,植木衣葦,為疑城假樓,自石頭至於江乘,聯綿相接數百里, 一夕而成;又大浮舟艦於江。時江水盛長,帝臨望,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羣,無所用之,未可圖也。」帝御龍舟,會暴風漂盪,幾至覆沒。
  • 30.    《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晉紀》:魏文帝之在廣陵、吳人大駭、乃臨江為疑城、自石頭至於江剩、車以木楨、衣以葦蓆、加採飾焉、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
  • 31.    《三國志·吳主傳》: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
  • 32.    《三國志》:後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計從建業築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瀰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諸將乃伏。黃武中卒。子楷,襲爵領兵。
  • 33.    《江表傳》:權謂欽曰:“盛前白卿,卿今舉盛,欲慕祁奚邪?”欽對曰:“臣聞公舉不挾私怨,盛忠而勤強,有膽略器用,好萬人督也。今大事未定,臣當助國求才,豈敢挾私恨以蔽賢乎!”權嘉之。
  • 34.    三國志 吳書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7]
  • 35.    章如愚·《山堂考索》
  • 36.    匯評三國志演義: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26]
  • 37.    匯評三國志演義:難張温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6-13]
  • 38.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39.    難張温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7-17]
  • 40.    武神趙子龍【44:29】  .優酷[引用日期2022-03-17]
  • 41.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3]
  • 42.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輯錄-●北堂書鈔卷第一百二十   武功部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3]
  • 43.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3]
  • 44.    《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吳志》:賀齊從孫權討合肥時城中出戰徐盛失牙齊引兵拒擊得盛所失牙
  • 45.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九《吳書》:賀齊從上討合肥,時城中交戰,徐盛失牙,齊別拒擊,得盛所失牙。
  • 46.    卷九百九十六 ◎百卉部三-太平御覽(宋)李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3]
  • 47.    《太平御覽》卷九百九十六引《吳志》:徐盛與曹休戰,賊積茅草欲焚盛。盛燒船而去,賊一無所得。
  • 48.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3]
  • 49.    《三國志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初,欽屯宣城,嘗討豫章賊。蕪湖令徐盛收欽屯吏,表斬之,權以欽在遠不許,盛由是自嫌於欽。曹公出濡須,欽與呂蒙持諸軍節度。盛常畏欽因事害己,而欽每稱其善。盛既服德,論者美焉。
  • 50.    《三國志》: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三月,鄱陽言黃龍見。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 51.    《資治通鑑》:(黃武元年十月)於是吳王改元黃武,臨江拒守。
  • 52.    《三國志》:(黃武二年)三月,曹仁遣將軍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彫等。是月,魏軍皆退。
  • 53.    《三國志》:黃武中卒。
  • 54.    《三國志》:(黃武三年)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
  • 55.    《三國志》:魏黃初二年,遣使者邢貞拜權為吳王。
  • 56.    門巋主編;王岫,王連升,孫香蘭等副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82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