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信

(明朝靖難功臣、隆平侯)

鎖定
張信(1362年—1442年 [1]  ),鳳陽府臨淮縣(今屬安徽鳳陽)人。父張興從明太祖渡江有功,累陞永寧衞指揮僉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逝於任上,張信遂世襲父官,調任普定指揮僉事,徵貴州之蠻有功,後移守普定平越兩地,累升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指揮僉事。建文元年(1399年)將抓縛燕王朱棣密詔透露給朱棣,從朱棣大寧,克雄縣,攻真定,克大寧,參與鄭村壩之戰。建文二年(1400年),取蔚州,攻大同,參與白溝河之戰。建文三年(1401年),參與夾河之戰,追殺建文軍至定州,攻破西水寨(今易縣西南狼牙山)。建文四年(1402年)克泗州,渡淮河,破盛庸兵,克盱眙,入攻入京師應天府(今南京)金川門,升都督僉事,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有誥券,本身免二死,三代一體追封。明成祖不稱其名,時時呼為“恩張”。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熾即位後,加封張信為少師,同時支取二份俸祿,子孫世襲侯爵,正統七年(1442年)五月八日逝於南京,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鄖國公,諡號“恭僖”(一作“襄禧 ”)。 [7-8]  [10]  [37]  [41] 
全    名
張信
別    名
恩張
諡    號
恭僖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臨淮
出生日期
1362年
逝世日期
1442年
爵    位
隆平侯→鄖國公(贈)
功臣號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

張信人物生平

張信,直隸鳳陽府臨淮縣人,父張興。張興父母早逝,性剛毅,負大志,徒步歸附朱元璋,龍鳳元年(1355年)從朱元璋渡江,龍鳳二年(1356年),授廣陵翼統軍元帥府元帥,龍鳳三年(1357年)從胡大海徽州婺州等州,更定官制後改任錢塘衞管軍正千户,階武德將軍,洪武二年(1369年)從大將軍徐達北伐蒙元,攻克開平,洪武三年(1370年)從左副將軍李文忠應昌馬邑,獨遇元將不花平章,張興以少擊多,擊敗不花軍,特賜金繒,升濠梁衞指揮僉事,階明威將軍,不久調任永寧衞指揮僉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六日逝於任上,享年五十 [39]  [40]  長男張信遂襲永平衞指揮僉事,徵進盤江等處,調往貴州,任普定指揮僉事 [7] 
洪武十六年(1383年),徵進必納等處。 [7] 
洪武十九年(1386年),調平越衞守禦。 [7]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徵進紫江等處。 [7] 
洪武三十年(1397年),征剿草塘安撫司等寨,節次有功。 [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朱允炆即位後,懷疑身在北平的叔父燕王朱棣,朝中大臣推薦張信,説他有勇有謀,遂升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指揮僉事 [10] 
建文元年(1399年),張信受密詔,與張昺謝貴一同抓縛燕王朱棣。張信內心憂懼,不知如何是好。母親覺得他奇怪,便詢問他,張信説:「兒統兵於邊關,焉能無憂?」母親説:「你不是憂慮這個,快告訴我緣故。」於是張信屏退左右,告訴母親:「密旨欲得親王,怎麼辦?」母親大驚道:「不能這麼做。你父親總説王氣在燕。你的無妄之舉,會招來滅族之災的。」張信越加憂懼。不久密詔催促張信越加急切,張信生氣説:「何忍,已甚至此。」於是張信三次造訪燕王府,燕王都推辭不見。張信便乘坐婦人的轎子求見,終於進入燕邸,拜見在牀下。朱棣當時對外宣稱染了風病,喪失語言能力很久了,張信頓首説:「殿下無恙,如果有恙,當急諭臣。」朱棣對答:「餘真的病了且困苦,等死而已。」張信復曰:「殿下不以實情告訴臣,朝廷密詔捉拿殿下,殿下意果無他幸,從臣歸命京師。假如有意,應告訴臣。」朱棣見張信稱臣,又態度誠懇,惻惻流淚,下牀把密謀告訴了張信, 立刻召集姚廣孝朱能張玉定計起兵,攻奪九門 [10]  灤州追殺大寧軍馬,隨駕克雄縣,徵進真定,升都指揮同知,克滄州 [7] 
建文二年(1400年),取蔚州,攻大同,參與白溝河之戰。五月九日,燕王朱棣命陳亨、張信入德州,籍吏民,收府庫,得糧儲百餘萬,山東軍民以牛酒迎謁軍門,絡繹不絕,朱棣不受慰勞而遣之,禁軍士無侵掠,李景隆奔濟南。 [11]  張信攻濟南,升都指揮使,克滄州 [7] 
建文三年(1401年),參與夾河之戰,追殺建文軍至定州,攻破西水寨(今易縣西南狼牙山)。 [7]  [10] 
建文四年(1402年),克泗州,渡淮河,破盛庸兵,克盱眙,入南京金川門,六月二十二日升都督僉事 [7]  [12] 
九月四日,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有誥券,本身免二死,三代一體追封。 [7] 
永樂元年(1403年)五月五日,前軍都督府掌府事隆平侯張信奏札:「海寇至福建金門,千户所副千户李敞督眾追捕焚賊船一,斬首五十八級,生禽賊首金總管等男婦十一人,獲賊船二艘。」上謂兵部、禮部臣曰:「海寇為民患久矣,今敞等捕獲之功可嘉,其議升賞之。」於是禮部議奏:「統兵副千户升指揮僉事,賞銀百兩,鈔百錠,採幣二表裏;領軍百户升正千户,所鎮撫升衞鎮撫,其殺首賊所鎮撫亦升正千户,各賞銀五十兩,鈔五十錠,採幣一表裏;禽殺首賊軍升百户,殺從賊舍人升所鎮撫總旗,小旗升試百户,小甲軍人升總旗,俱賞銀五十兩;小甲軍人被創死者其子皆升總旗,仍賞銀十五兩,弓兵民人協助禽賊者各賞鈔二十錠,有被創死者加十錠,其送賊徒到京官軍應升賞者即循例升賞,仍與路費鈔二十錠,未至者即所在升賞。」從之。 [13] 
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二十七日,遣附馬都尉永春侯王寧、隆平侯張信齎璽書召世子朱高熾及郡王朱高煦赴京。 [14] 
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十七日,浙江等道監察御史凌昌等言:「《禮》:『將適君所,宿齋戒,居外寢,習容觀玉聲,乃出。』其敬心之素,不待入公門而後見也。今隆平侯張信、禮部尚書鄭暘,爵列五等,位在六卿,不能隆敬以事君,秉禮以率下。當大祀天地恭受誓戒之晨,使人持朝服至午門,始具百官,班列已齊,方且逡巡後至,傲然自得,恬無敬謹之心,宜加懲治,以肅羣僚。」上曰:「國家大祀,豈可不敬?大臣如此,何以表下?」命姑錄其過。 [15] 
永樂八年(1410年)十二月二十日,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劾奏:「隆平侯張信素無汗馬之勞,遭遇聖明,忝冒侯爵,不思恭儉持己以保祿位,乃恣肆貪墨無有厭足,近強佔丹陽縣練湖八十餘里,又佔江陰縣官田七十餘頃,法當逮問。」上曰:「瑛所言良是也,昔中山王有沙洲一區,耕農水道所経,其家僮常據之以擅利,中山王聞之遂歸其地於官,今信何敢貪縱厲民如此?」命三法司雜治之。 [16] 
永樂十一年六月一日,隆平侯張信言:「武當山大頂五色雲見。」繪圖以進。上出示百官,行在禮部尚書呂震率文武羣臣致賀,敕諭曰:「武當創見宮觀,上資皇考皇妣之福,下祈福天下生靈,如歲豐人康,災沴不作,此朕素願。今茲禎應,蓋皇考皇妣之福,而山川效靈所致,朕德涼薄,資爾羣臣,協心輔治,必共勉之,以答神貺。」 [17] 
永樂十五年三月九日,行皇太孫納徵禮,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琥為正使,隆平侯張信為副使,其儀物視親王妃有加。 [18] 
永樂十六年五月十三日,大嶽太和山產靈芝千數百莖,隆平侯張信悉採以進。 [19] 
永樂十七年十一月六日,置均州馬山口巡檢司,小江口把截所。時隆平侯張信督工太和山,言「小江口當往來之衝,馬山口通四川,俱宜設守備。」遂命馬山口設巡檢司,小江口置把截所,旁近軍衞調百户一員,旗軍百人守之,每月更番。 [20]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十八日,明成祖命英國公張輔等同六部官議北征饋運,張輔等議「分為前後運,前運隨大軍行,後運稍後,前運合用總督官三人:隆平侯張信、尚書李慶、侍郎李昶;車運驢運,各分官領之,車運者二十六人:泰寧侯陳瑜、都督張遠、吳顒,都御史王彰,侍郎張本、伏伯安,指揮十人,郎中員外郎主事五人,監察御史五人;領驢運者二十五人:鎮遠侯顧興祖,都督章安,尚書趙羾,侍郎崔衍,都指揮李得,指揮十人,郎中員外郎主事五人,監察御史五人;後運惟車輛合用總督官二人:保定侯孟瑛,遂安伯陳瑛;為之副者二十七人:侍郎郭敦、都指揮陳景先,指揮十人,監察御史五人,郎中員外郎主事十人,仍命孟瑛陳瑛率領馬軍一千,步軍五千,護送前後運,共享驢三十四萬頭,車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三輛,挽車民丁二十三萬五千一百四十六人,運糧凡三十七萬石。」明成祖從之。 [21] 
五月十四日,明成祖英國公張輔、安遠侯柳升、寧陽侯陳懋、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隆平侯張信、應城伯孫亨、新寧伯譚忠、興安伯徐亨,令就營中馳射明成祖親觀之,惟張輔柳升陳懋連中,其餘或半中,孫亨不中,被罰罷其領兵之任;張信託病不至,降充辦事官。明成祖謂諸將曰:「為將之道,勇智貴兼全,弓馬便捷,所向無敵,勇也;計算深遠,無所遺失,智也。智勇全,而後可以建功業;勇而無智,一卒之能耳。汝曹勉之。」 [22]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二十四日,鎮守薊州山海等處都指揮僉事陳景先言:「為近山水泛漲,衝激城垣,山海義院等關口三百九十餘丈,永平界嶺劉家等關口九百五十餘丈,遵化喜峯口水關並潘家等關口四百八十餘丈,薊州馬蘭等關口三百八十餘丈,俱系邊境要衝,宜令附近官軍併力修築。」皇太子令隆平侯張信等督修。 [23]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朱高熾即位後,以徵胡功,於九月二十四日加封張信為少師,同時支取二份俸祿,子孫世襲侯爵,有世券,其文曰:「朕惟勳舊之臣,能盡力國家以稱於其任者,則必有褒榮之命,蓋所以加賢勞而示勸獎也。諮爾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隆平侯張信,昔在皇考太宗文皇帝靖難之日,首輸誠悃協贊嘉猷,奮力戎行,屢摧敵旅,茂著勳庸,顯膺封爵,肆朕祗承天序,嘉厚舊人,今特授爾少師,仍爵隆平侯,子孫世襲侯,封散官勳號,祿米悉如故,仍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竭心殫慮,尚資翊贊之勤;惇德懋功,永服光榮之命,欽哉!」 [7]  [7]  [24] 
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十九日,命行在工部預造仁宗皇帝祔廟祭器,少師、隆平侯張信奏:「天壽山用工旗軍,前於通州總關,三月糧至,營失火,燒燬皆盡,今缺食者一千一百七十七人,請再給。」明宣宗命行在户部如數給之。 [25] 
宣德元年(1426年),張信隨軍征討樂安
宣德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明宣宗,命少師隆平侯張信、行在户部尚書郭敦往陝西整飭庶務,凡有當行者,同陝西三司官計議而行,必歸至當仍具奏聞,務使軍民安妥,糧儲足用,非有召命,無輒回京。 [26] 
九月十日,明宣宗敕諭少師隆平侯張信、尚書郭敦及陝西三司曰:「聞蘭縣等處天旱民飢,卿等即遣人視之,如其果然,則今年軍屯子粒、民間秋糧悉與蠲免,仍加意撫卹,凡文武衙門官吏及朝廷差去之人並不許生事擾人,違者執而罪之。」 [27] 
十月十日,巡撫陝西少師隆平侯張信,行在户部尚書郭敦言:「西安等府,洮岷等衞,自永樂二十一年至宣德元年,逋欠税糧、米麥、布絹、綿花諸色課程,皮張茶鹽馬草動計五六百萬,諸府縣今歲多旱,秋田無收,徵輸實難,乞令所欠布絹仍徵本色,米麥馬草皆折收鈔,及他物準作官軍俸糧,或收貯待用其,宣德元年税糧等項皆徵本色,宣德二年無災之處一體徵收,有災之處糧草乞賜蠲免。」明宣宗悉從之 [28] 
十一月九日,巡撫陝西隆平侯張信等言:「陝西西安、鳳翔薯府歲輸糧草於寧夏甘肅洮河岷州諸衞,道路險阻,運致為艱,民往往齎金帛就彼市納,狡黠之徒包攬費用,通同官吏,虛出實收,倉無儲積,皆由於此,蓋以各衞僻遠,更無官司與之論校,得以恣意妄為,無所忌憚。乞於布政司按察司各增置堂上官二員,專令於彼監視,有作奸者不限職之大小擒治如律,其諸有司亦請增官一員專理糧草,如此則奸邪斂跡,事亦易集。」明宣宗命行在户部計議,尚書夏原吉等言:「有司各增官一員,濫矣。布政司、按察司皆增二員,監視宜允所言,至於擒治不限職之大小,於祖宗之法有違,若事幹軍職及文資五品以上,官必先奏請。」上從之,因諭吏部尚書蹇義等曰:「方面增官,蓋出權宜,若用非其才,反能害事,宜選清廉直幹之人,庶克有濟。」 [29]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宣宗敕少師隆平侯張信、尚書郭敦曰:「聞陝西軍民困於旱傷,衣食窘乏,流離轉徙,朕甚憫焉,已敕行在户部於南京運絹五萬匹、綿布十萬匹來賑濟,可即與三司預計,其尤艱難者均給之,其一切科徵及不急之務皆停止,凡軍民事有不便者悉具以聞。」 [30] 
宣德三年(1428年) 二月十七日,巡撫陝西隆平候張信等奏:「陝西西安府永豐南北二倉相去二里,年深傾圯不支,宜撤北倉,以其料並修南倉為便。」明宣宗從之。 [31] 
五月八日,明宣宗敕召少師隆平侯張信、户部尚書郭敦還京。 [32] 
八月二十四日,明宣宗將徵兀良哈,敕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少師隆平侯張信、行在兵部尚書張本、禮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張瑛、户部尚書郭敦、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等居守北京,大小事須同計議,指置得宜,不可怠忽,遇警急機,務審議停,當即行,仍遣人馳奏。 [33] 
宣德四年(1429年)二月二日,明宣宗命隆平侯張信、同太監沐敬浚河西務河道及修堤岸。先是,河西務耍兒渡等處河岸沖決,命行在工部修築,水急民少,久無成功,至是命張信等往督,發在京操備軍士萬五千人益之。 [34] 
四月十八日,明宣宗免少師隆平侯張信朝參,敕之曰:「卿祗事祖考多歷歲年,今春秋已高,特免卿朝參,惟朝朔望,用稱朕優待老成之意,欽哉!」 [35] 
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十七日,少師隆平侯張信奏:「臣故毋詹氏,殯於南京有年,自臣扈從北來,墳塋尚未修葺,臣今年及八帙,存日無多,乞暫往南京,少加營理,庶盡人子之心,不然死不瞑目矣。」事下行在禮部,復奏從之。 [36] 
正統七年(1442年)五月八日,張信逝於南京,享年八十一歲 [1]  [37]  追贈鄖國公,諡號恭僖。 [6] 

張信歷史評價

張廷玉:諸人或從起籓封,或率先歸附,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計稱大將材也。一旦遘風雲之會,剖符策功,號稱佐命,與太祖開國諸臣埒,酬庸之義不亦厚歟! [2] 

張信家族成員

高祖父
張宗遠
宋末為都統 [39] 
曾祖父
張禮正
追封隆平侯 [39] 
曾祖母
夏氏
追封隆平侯夫人 [39] 
祖父
張彬善
追封隆平侯 [39] 
祖母
朱氏
追封隆平侯夫人 [39] 
張興,字彥文
鳳陽府臨淮縣人,父母早逝,性剛毅,負大志,徒步歸附朱元璋,龍鳳元年(1355年)從朱元璋渡江,龍鳳二年(1356年),授廣陵翼統軍元帥府元帥,龍鳳三年(1357年)從胡大海徽州婺州等州,更定官制後改任錢塘衞管軍正千户,階武德將軍,洪武二年(1369年)從大將軍徐達北伐蒙元,攻克開平,洪武三年(1370年)從左副將軍李文忠應昌馬邑,獨遇元將不花平章,張興以少擊多,擊敗不花軍,特賜金繒,升濠梁衞指揮僉事,階明威將軍,不久調任永平衞指揮僉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六日逝於任上,享年五十,生三子,以長子張信於靖難之役有功,追封隆平侯。 [9]  [39]  [40] 
詹慎因
元贈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河間郡侯詹某之孫,贈參知政事、護軍、封河間郡公詹旺之子, 靜專誠一,克相剋訓,以儀閨閫,封隆平侯太夫人,永樂十二年(1414年 ) 五月十三日沒於南京,享年七十有八,葬江寧縣英山之原。 [36]  [39] 
張毅
張興次男,都指揮僉事,守定州,生一子 [9] 
張忠
張興三男,江陰衞指揮僉事 [9]  [39] 
張鏞
張信長男,隨徵有功,升大興左衞指揮僉事,宣德六年病故,未襲爵而逝世,追封侯爵,二子 [9] 
張鈺
張信次男,無嗣 [9] 
張鋹
張信三男,無嗣 [9] 
張鋋
張信四男,生一子 [9] 
張𨬔
張信五男,生五子 [9] 
張鉉
張信六男,生二子 [9] 
張鑑
張信七男,無子 [9] 
張鑌
張信八男,生一子 [9] 
張鋼
張信九男,無子 [9] 
張鋭
張信十男,生二子 [9] 
張鍇
張毅男,襲指揮同知故,生一子 [9] 
張淳
張鏞長男,歷任指揮僉事,明英宗正統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襲封為第二代隆平侯,正統十年十一月內病故,生二子。 [9]  [7] 
張湧
張鋋長男,生三子 [9] 
張沄
張𨬔長男,生二子 [9] 
張潼
張𨬔次男,無子 [9] 
張浚
張𨬔三男,無子 [9] 
張滌
張𨬔四男,無子 [9] 
張演
張𨬔五男,無子 [9] 
張漙
張鉉長男,生一子 [9] 
張瀞
張鉉次男,無子 [9] 
張淇
張鑌男,生三子 [9] 
張沂
張鋭長男,生一子 [9] 
張潞
張鋭次男,生三子 [9] 
張汰
張鍇男,襲指揮同知故,生一子 [9] 
張福
張淳嫡長男,正統十一年告襲,本部題奉聖旨「待三年來説,欽此。」正統十二年閏四月,又該張福母王氏奏要將男張福襲爵,本部題奉欽依「準他襲」,襲封為第三代隆平侯,天順元年二月內病故,無嗣。 [9]  [7] 
曾孫
張祐,字天吉
張淳次男,天順二年十一月內,張信妻陳氏奏要將張福弟張佑襲爵,本部題奉聖旨「既保勘明白,準他襲,欽此。」有誥。王謙之弟子,和易有儒者之風,畫梅花清氣逼人, [38]  弘治十七年三月十六日病故,無嗣。 [9]  [7] 
曾孫
張祿,字天爵
張湧長男,張祿堂弟,梅花得兄之妙。弘治十七年與張𥚩各具奏爭襲侯爵,該刑部等衙門,尚書等官王鑑之等拘集各舍親族人,及按伊家宗圖流派,會問得張祿應該承襲伊祖侯爵,奏奉欽依「連人送來」,襲爵於正德三年十一月初一日,為第五代隆平侯,該本部題奉聖旨「是,張祿準襲侯爵,欽此。」正德四年四月內病故,生一子, [9]  [7]  [38] 
曾孫
張禋
張湧次男,生三子 [9] 
曾孫
張禧
張湧三男,無子 [9] 
曾孫
張𥚩
張沄長男,一子 [9] 
曾孫
張禭
張沄次男,一子 [9] 
曾孫
張禔
張漙男 [9] 
曾孫
張禶
張淇長男,三子 [9] 
曾孫
張袖
張淇次男 [9] 
曾孫
張裕
張淇三男 [9] 
曾孫
張禕
張沂男,生一子 [9] 
曾孫
張祼
張潞長男 [9] 
曾孫
張褅
張潞次男 [9] 
曾孫
張祉
張潞三男 [9] 
張佑
張汰男,襲指揮同知,故,生二子 [9] 
張瑋
張祿長男,正德五年五月內,張祿妻王氏奏稱有嫡長男張瑋,年方八歲,乞要優給,本部行勘無礙,本年十月初二日復題奉欽依「準照費淮例養贍,欽此。」正德十二年二月內張瑋奏稱見年一十五歲,例應出幼,乞要襲爵,該本部題奉聖旨「是,張瑋準襲爵,免復勘,欽此。」嘉靖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再乞天恩,申辯冤枉,以正大法以全名節事,該刑部題奉欽依「問擬張瑋,合比依軍官奸所部妻者加和姦有夫,罪二等,杖六十,徙一年,運碳贖罪,看得張瑋因奸以致朱浩之死,縱妾又傷李氏之生,比擬前律,未盡其辜,革爵閒住,庶足懲戒等」因封聖旨「這事情你每既會同究問明白,都依擬,丘氏、劉鑑、劉芳都依律處決,張瑋宣淫無恥,致死二命,贖罪畢革了爵,着閒住,馬良既幼小犯罪勿論,其餘依擬,欽此。」嘉靖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張瑋病故,無嗣 [9]  [8] 
玄孫
張瓛
張禋長男,生二子 [9] 
玄孫
張瑭
張禋次男,無嗣 [9] 
玄孫
張瑀
張禋三男,無子 [9] 
玄孫
張珩
張𥚩男 [9] 
玄孫
張瑛
張禭男 [9] 
玄孫
張璠
張禶長男,二子 [9] 
玄孫
張瑁
張禶次男 [9] 
玄孫
張珂
張禕長男 [9] 
玄孫
張珤
張禕次男 [9] 
從玄孫
張璽
張佑長男,襲指揮同知 [9] 
從玄孫
張瑾
張佑次男 [9] 
張椿
張瓛長男,未襲故,無嗣 [9] 
來孫
張桐
張瓛次男,張瑋伊侄男張桐奏要襲承祖爵,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該本部具題,奉聖旨「張桐準襲祖爵,欽此。」萬曆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病故,生三子 [9]  [8] 
張炳
張桐長男,伊嫡長男張炳奏襲,本年八月初四日該本部具題,本月初六日奉聖旨「張炳準襲祖爵,勳臣守制,既可朝參,豈可礙習禮?着照舊送監讀書,欽此。」 生一子 [9]  [8] 
晜孫
張烜
張桐次男 [9] 
晜孫
張爌
張桐三男 [9] 
張坤
張炳長男 [9] 

張信侯爵世系

張信在明成祖時因功被封為隆平侯,子孫世代承襲,其爵位共傳襲八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絕。
  • 隆平侯世系
第一代:張信,建文四年(1402年)封隆平侯,子孫世襲。正統七年(1442年)去世,追封鄖國公,諡號“恭僖”。
第二代:張淳,張信之孫,正統八年(1443年)襲爵。正統十年(1445年)去世。
第三代:張福(一作張輻),張淳之子,正統十二年(1447年)襲爵。天順二年(1458年)去世。
第四代:張祐(一作張佑),張福之弟,天順二年(1458年)襲爵。成化十七年(1481年)去世。
第五代:張祿,張祐再從弟 [3]  (一作從弟),正德三年(1508年)襲爵 [4]  。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
第六代:張瑋,張祿之子,正德十三年(1508年)襲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削爵。
第七代:張桐,張瑋從子、侄兒,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復爵。萬曆三年(1575年)去世。
第八代:張炳,張桐之子,萬曆三年(1575年)襲爵。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去世。
第九代:張國彥,張炳之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襲爵。天啓七年(1627年)仍在世。
第十代:張拱薇,張國彥之子,應在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襲爵。崇禎十一年(1638年)戰死。
第十一代:張拱日,崇禎十七年(1644年)九月襲爵 [42]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兵至南京城,張拱日降清,爵除。 [43] 
侯爵世系參考資料: [2]  [5] 

張信史籍記載

鄭汝璧《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二·隆平侯》 [7] 
何喬遠《名山藏·卷之四十一·勳封記一》 [41]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2] 
參考資料
  • 1.    王世貞《皇明盛事述·卷五》“勳臣享封爵高壽”下有“隆平侯張信八十一”。
  • 2.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4]
  • 3.    《明史·功臣世表》稱張祿為張鋋之孫,即張祐的再從弟。
  • 4.    《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四十四》:正德三年十一月……丁酉,命隆平侯張祐從弟祿襲爵。
  • 5.    明史·卷一百六·表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03]
  • 6.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25]
  • 7.    《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二·隆平侯》:張信,直隸鳳陽府臨淮縣人,父張興,丙午年授廣陵翼元帥,有功,歷陞永寧衞指揮僉事,洪武十五年老疾,男張信替職,徵進盤江等處,調普定衞。十六年,徵進必納等處。十九年,調平越衞守禦。二十八年,徵進紫江等處。三十年,徵勦草塘安撫司等寨,節次有功。三十一年赴京陞北平都司指揮僉事。三十二年,往灤州追殺大寧軍馬,隨駕克雄縣,徵進真定,陞都指揮同知,克大寧,鄭村壩大戰,攻破九門。三十三年,取蔚州,攻大同,白溝河大戰,攻濟南,陞都指揮使,克滄州。三十四年,徵夾河藁城,追殺大軍至定州,攻破西水寨,陞中府都督僉事。三十五年,隨駕淝河,殺敗大軍,克泗州,過淮河,殺盛庸軍馬,克盱眙、南京等處,本年九月初四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有誥券,本身免二死,三代一體追封。永樂二十二年,征剿胡寇,回還。二十二年九月內,加少師。洪熙元年正月內,陞世襲隆平侯,吃兩處俸,有世券,其文曰:「朕惟勳舊之臣,能盡力國家以稱於其任者,則必有褒榮之命,蓋所以加賢勞而示勸獎也。諮爾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隆平侯張信,昔在皇考太宗文皇帝靖難之日,首輸誠悃,協贊嘉猷,奮力戎行,屢摧敵旅,茂著勳庸,顯膺封爵,肆朕祗承天序,嘉厚舊人,今特授爾少師,仍爵隆平侯,子孫世襲侯,封散官勳號,祿米悉如故,仍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竭心殫慮,尚資翊贊之勤;惇德懋功,永服光榮之命,欽哉!」男張鏞節次,隨徵有功,陞大興左衞指揮僉事,宣德六年病故,男張淳襲職。正統七年五月內張信病故,追封鄖國公,謚襄禧,有誥。 正統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張淳襲爵,正統十年十一月內病故。 正統十一年嫡長男張福告襲,本部題奉聖旨「待三年來説,欽此。」正統十二年閏四月,又該張福母王氏奏要將男張福襲爵,本部題奉欽依「準他襲」天順元年二月內病故,無嗣。 天順二年十一月內,張信妻陳氏奏要將張福弟張祐襲爵,本部題奉聖旨「既保勘明白,準他襲,欽此。」有誥。弘治十七年三月十六日病故,無嗣。 堂弟張祿、張𥚩各具奏爭襲侯爵,該刑部等衙門,尚書等官王鑑之等拘集各舍親族人,及按伊家宗圖流派,會問得張祿應該承襲伊祖侯爵,奏奉欽依「連人送來」襲爵於正德三年十一月初一日,該本部題奉聖旨「是,張祿準襲侯爵,欽此。」正德四年四月內病故。
  • 8.    《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二·隆平侯》:正德五年五月內,妻王氏奏稱有嫡長男張瑋,年方八歲,乞要優給,本部行勘無礙,本年十月初二日覆題奉欽依「準照費淮例養贍,欽此。」正德十二年二月內張瑋奏稱見年一十五歲,例應出幼,乞要襲爵,該本部題奉聖旨「是,張瑋準襲爵,免覆勘,欽此。」嘉靖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再乞天恩,申辯冤枉,以正大法以全名節事,該刑部題奉欽依「問擬張瑋,合比依軍官姦所部妻者加和姦有夫,罪二等,杖六十,徙一年,運碳贖罪,看得張瑋因姦以致朱浩之死,縱妾又傷李氏之生,比擬前律,未盡其辜,革爵閒住,庶足懲戒等」因封聖旨「這事情你每既會同究問明白,都依擬,丘氏、劉鑑、劉芳都依律處決,張瑋宣淫無恥,致死二命,贖罪畢革了爵,着閒住,馬良既幼小犯罪勿論,其餘依擬,欽此。」嘉靖三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張瑋病故,無嗣。 伊姪男張桐奏要襲承祖爵,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該本部具題,奉聖旨「張桐準襲祖爵,欽此。」萬曆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病故。 伊嫡長男張炳奏襲,本年八月初四日該本部具題,本月初六日奉聖旨「張炳準襲祖爵,勳臣守制,既可朝參,豈可礙習禮?着照舊送監讀書,欽此。」
  • 9.    《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二·隆平侯》: 一世:張興(指揮僉事,以子信追封隆平侯,三子。) 二世:信(興長男,靖難功封隆平侯,十子)毅(興次男,功陞揮僉事,一子)忠(興三男) 三世:鏞(信長男,未襲故,追封侯爵,二子)鈺(信次男,無嗣)鋹(信三男,無嗣)鋋(信四男,生一子)𨬔(信五男,生五子)鉉(信六男,生二子)鑑(信七男,無子)鑌(信八男,生一子)鋼(信九男,無子)鋭(信十男,生二子)鍇(毅男,襲指揮同知故,生一子) 四世:淳(鏞長男,襲侯故,生二子。)湧(鋋長男,生三子。)澐 (𨬔長男,生二子)潼(𨬔次男,無子)濬(𨬔三男,無子)滌(𨬔四男,無子)演(𨬔五男,無子)漙(鉉長男,生一子)瀞(鉉次男,無子)淇(鑌男,生三子)沂(鋭長男,生一子)潞(鋭次男,生三子)溙(鍇男,襲指揮同知故,生一子) 五世:福(淳長男,襲侯故,無嗣。)祐(淳次男,襲侯故,無嗣。)祿(湧長男,襲侯故,生一子)禋(湧次男,生三子)禧(湧三男,無子)𥚩(澐長男,一子)禭(澐次男,一子)禔(漙男)禶(淇長男,三子)袖(淇次男)裕(淇三男)禕(沂男,生一子)祼(潞長男)褅(潞次男)(祉,潞三男)祐(溙男,襲指揮同知,故,生二子) 六世:瑋(祿長男,襲侯故,無嗣)瓛(禋長男,生二子)瑭(禋次男,無嗣)瑀(禋三男,無子)珩(𥚩男)瑛(禭男)璠(禶長男,二子)瑁(禶次男)珂(禕長男)珤(禕次男)璽(祐長男,襲指揮同知)瑾(祐次男) 七世:椿(瓛長男,未襲故,無嗣)桐(瓛次男,襲侯故,生三子) 八世:炳(桐長男,見襲侯,一子)烜(桐次男)爌(桐三男) 九世:坤(炳長男)
  • 10.    《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二·隆平侯張信傳》:張信,臨淮人,父興,開國功為永寧衞指揮僉事,信嗣官,紫江草堂功陞都指揮僉事。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君繼位,疑北平,大臣薦信有謀勇名,調北平都司,受密敕,令與謝貴、張昺合力縛藩府人,信日夕憂𢡚,母怪而問之,信詭對曰:「兒統兵邊關,焉能無憂?」母曰:「汝非此憂,其語我故。」屏左右,對曰:「密旨欲得親王,奈何?」母大驚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氣在燕,汝無妄為禍家族。」信益憂懼。未幾,敕促,信益急, 信艴然起曰:「何忍已甚,至此三造燕邸,文皇辭而不見,乃乘婦人輿求見,文皇召,入拜文皇牀下。時文皇稱風病,不能言久矣,信頓首曰:「殿下無恙,既有恙當急諭臣。」文皇曰:「餘誠病且困,待死爾。」信復言曰:「殿下不以情語臣,朝廷密敕信執殿下,殿下意果無他幸,從臣歸命京師。既有意,宜告臣。」文皇見信稱臣,又意甚誠,惻泣下告信密謀,立召姚廣孝、朱能、張玉定計,奪九門。信遂從靖難兵戰大寧、真定、鄭村壩,還軍攻九門營西,克大同,轉戰夾河、藁城,渡淮破盛庸兵,入金川門,陞都督僉事。建文四年封隆平侯,食祿一千石,與券世伯,文皇時時呼信為恩張,凡召太子北京察藩王動靜密要事,皆命信。永樂二十年徵胡功加少師。洪熙元年與世侯券,支兩俸。子鏞自立功為指揮僉事,先卒,鏞子淳嗣官。正統七年,贈鄖國公,謚襄禧。淳以指揮僉事嗣侯,卒,子福嗣侯,卒無子,弟祐嗣侯,卒無子,弟祿與𥚩爭奪嗣,下法司理,正德三年祿嗣侯,卒,子瑋優給,十二年嗣侯,卒無嗣,姪桐嗣侯,卒,子炳嗣侯。
  • 1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六 建文二年 五月 九日》:○癸酉 ,命陳亨、張信入德州,籍吏民,收府庫,得糧儲百餘萬,山東軍民以牛酒迎謁軍門,絡繹不絕, 上不受慰勞而遣之,禁軍士無侵掠,李景隆奔濟南。
  • 12.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九下 洪武三十五年 六月 二十二日》:陞都督僉事顧成為都督同知,都指揮同知張信為都督僉事。
  • 13.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十上 永樂元年 五月 五日》:○前軍都督府掌府事隆平侯張信奏叱「海寇至福建金門,千户所副千户李敞督眾追捕焚賊船一,斬首五十八級,生禽賊首金總管等男婦十一人,獲賊船二艘。」上謂兵部禮部臣曰:「海寇為民患久矣,今敞等捕獲之功可嘉,其議陞賞之。」於是禮部議奏「統兵副千户陞指揮僉事,賞銀百兩,鈔百錠,綵幣二表裏,領軍百户陞正千户所鎮撫陞衞鎮撫,其殺首賊所鎮撫亦陞正千户,各賞銀五十兩,鈔五十錠,綵幣一表裏,禽殺首賊軍陞百户,殺從賊舍人陞所鎮撫總旗,小旗陞試百户,小甲軍人陞總旗,俱賞銀五十兩,小甲軍人被創死者其子皆陞總旗,仍賞銀十五兩,弓兵民人協助禽賊者各賞鈔二十錠,有被創死者加十錠,其送賊徒到京官軍應陞賞者即循例陞賞,仍與路費鈔二十錠,未至者即所在陞賞。」從之。
  • 14.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十七 永樂二年 正月 二十七日》:○己巳○遣附馬都尉永春侯王寧、隆平侯張信齎璽書召世子及郡王高𤋗赴京
  • 1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五十 永樂四年 正月 十七日》:○浙江等道監察御史凌昌等言:「《禮》:『將適君所,宿齋戒,居外寢,習容觀玉聲,乃出。』其敬心之素,不待入公門而後見也。今隆平侯張信、禮部尚書鄭暘,爵列五等,位在六卿,不能隆敬以事君,秉禮以率下。當大祀 天地恭受誓戒之晨,使人持朝服至午門,始具百官,班列已齊,方且逡廵後至,傲然自得,恬無敬謹之心,宜加懲治,以肅羣僚。」 上曰:「國家大祀,豈可不敬?大臣如此,何以表下?」命姑錄其過
  • 16.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一 永樂八年 十二月 二十日》:○壬子○,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劾奏:「隆平侯張信素無汗馬之勞,遭遇聖明,忝冐侯爵,不思恭儉持己以保祿位,乃恣肆貪墨無有厭足,近強佔丹陽縣練湖八十餘裏,又佔江陰縣官田七十餘頃,法當逮問。」 上曰:「瑛所言良是也,昔中山王有沙洲一區,耕農水道所経,其家僮常據之以擅利,中山王聞之遂歸其地於官,今信何敢貪縱厲民如此?」命三法司雜治之
  • 17.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 永樂十一年 六月 一日》:六月戊申朔,隆平侯張信言:「武當山大頂五色雲見。」繪圖以進。 上出示百官,行在禮部尚書呂震率文武羣臣致賀,勑諭曰:「武當創見宮觀,上資 皇考 皇妣之福,下祈福天下生靈,如歲豐人康,災沴不作,此朕素願。今茲禎應,蓋 皇考 皇妣之福,而山川效靈所致,朕德涼薄,資爾羣臣,協心輔治,必共勉之,以答神貺。」
  • 18.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六 永樂十五年 三月 九日》:○乙未,行 皇太孫妃納徵禮,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琥為正使,隆平侯張信為副使,其儀物視親王妃有加。
  • 19.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 永樂十六年 五月 十三日》:壬戌,大嶽太和山產靈芝千數百莖,隆平侯張信悉採以進
  • 20.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十八 永樂十七年 十一月 六日 》:置均州馬山口廵檢司,小江口把截所。時隆平侯張信督工太和山,言「小江口當往來之衝,馬山口通四川,俱宜設守備。」遂命馬山口設廵檢司,小江口置把截所,旁近軍衞調百户一員,旗軍百人守之,每月更番。
  • 2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十六 永樂二十年 二月 十八日》:○乙巳 命英國公張輔等同六部官議北征餽運,輔等議「分為前後運,前運隨大軍行,後運稍後,前運合用總督官三人:隆平侯張信、尚書李慶、侍郎李昶;車運驢運,各分官領之,車運者二十六人:泰寧侯陳瑜、都督張遠、吳顒,都御史王彰,侍郎張本、伏伯安,指揮十人,郎中員外郎主事五人,監察御史五人;領驢運者二十五人:鎮遠侯顧興祖,都督章安,尚書趙羾,侍郎崔衍,都指揮李得,指揮十人,郎中員外郎主事五人,監察御史五人;後運惟車輛合用總督官二人:保定侯孟瑛,遂安伯陳英;為之副者二十七人:侍郎郭敦、都指揮陳景先,指揮十人,監察御史五人,郎中員外郎主事十人,仍命孟瑛陳英率領馬軍一千,步軍五千,護送前後運,共用驢三十四萬頭,車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三輛,挽車民丁二十三萬五千一百四十六人,運糧凡三十七萬石。」從之
  • 22.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十九 永樂二十年 五月 十四日》:○庚午,召英國公張輔、安遠侯柳升、寧陽侯陳懋、武安侯鄭亨、陽武侯薛祿、隆平侯張信、應城伯孫亨、新寗伯譚忠、興安伯徐亨,令就營中馳射 ,上親觀之,惟輔、升、懋連中,餘或半中,孫亨不中,被罰罷其領兵之任;張信託病不至,降充辦事官。 上謂諸將曰:「為將之道,勇智貴兼全,弓馬便捷,所向無敵,勇也;計算深遠,無所遺失,智也。智勇全,而後可以建功業;勇而無智,一卒之能耳。汝曹勉之。」
  • 23.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六十一 永樂二十一年 七月 二十四日》:鎮守薊州山海等處都指揮僉事陳景先言:「為近山水泛漲,衝激城垣,山海義院等関口三百九十餘丈,永平界嶺劉家等關口九百五十餘丈,遵化喜峯口水関並潘家等関口四百八十餘丈,薊州馬蘭等関口三百八十餘丈,俱係邊境要衝,宜令附近官軍併力修築。」 皇太子令隆平侯張信等督修。
  • 24.    《仁宗昭皇帝實錄 卷二下 永樂二十二年 九月 二十四日》:加隆平侯張信少師二俸並給,仍命子孫世襲侯爵。
  • 25.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八 洪熙元年 八月 十九日》:乙酉命行在工部預造仁宗皇帝祔廟祭器, 少師、隆平侯張信奏:「天壽山用工旗軍,前於通州縂関,三月糧至,營失火,燒燬皆盡,今缺食者一千一百七十七人,請再給。」上命行在户部如數給之。
  • 26.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三十 宣德二年 八月 二十二日》:○命少師隆平侯張信、行在户部尚書郭敦往陜西整飭庶務,凡有當行者,同陜西三司官計議而行,必歸至當仍具奏聞,務使軍民安妥,糧儲足用,非有召命,無輒回京。
  • 27.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三十一 宣德二年 九月 十日》:○乙未,勑諭少師隆平侯張信、尚書郭敦及陜西三司曰:「聞蘭縣等處天旱民饑,卿等即遣人視之,如其果然,則今年軍屯子粒、民間秋糧悉與蠲免,仍加意撫恤,凡文武衙門官吏及朝廷差去之人並不許生事擾人,違者執而罪之。」
  • 28.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三十二 宣德二年 十月 十日》:○廵撫陜西少師隆平侯張信,行在户部尚書郭敦言:「西安等府,洮岷等衞,自永樂二十一年至宣德元年,逋欠税糧、米麥、布絹、綿花諸色課程,皮張茶鹽馬草動計五六百萬,諸府縣今歲多旱,秋田無收,徵輸實難,乞令所欠布絹仍徵本色,米麥馬草皆折收鈔,及他物準作官軍俸糧,或收貯待用其,宣德元年税糧等項皆徵本色,宣德二年無災之處一體徵收,有災之處糧草乞賜蠲免。」 上悉從之
  • 29.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三十三 宣德二年 十一月 九日 》:○廵撫陜西隆平侯張信等言:「陜西西安、鳳翔藷府歲輸糧草於寧夏、甘肅、洮河、岷州諸衞,道路險阻,運致為艱,民往往齎金帛就彼市納,狡黠之徒包攬費用,通同官吏,虛出實收,倉無儲積,皆由於此,蓋以各衞僻遠,更無官司與之論校,得以恣意妄為,無所忌憚。乞於布政司、按察司各增置堂上官二員,專令於彼監視,有作姦者不限職之大小擒治如律,其諸有司亦請增官一員專理糧草,如此則姦邪歛跡,事亦易集。」 上命行在户部計議,尚書夏原吉等言:「有司各增官一員,濫矣。布政司按察司皆增二員,監視宜允所言,至於擒治不限職之大小,於 祖宗之法有違,若事幹軍職及文資五品以上,官必先奏請。」 上從之,因諭吏部尚書蹇義等曰:「方面增官,蓋出權宜,若用非其才,反能害事,宜選清廉直幹之人,庶克有濟。」
  • 30.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宣德二年 十二月 二十六日 》:己卯,勑少師隆平侯張信尚書郭敦曰:「聞陜西軍民困於旱傷,衣食窘乏,流離轉徙,朕甚憫焉,已勑行在户部於南京運絹五萬匹、綿布十萬匹來賑濟,可即與三司預計,其尤艱難者均給之,其一切科徵及不急之務皆停止,凡軍民事有不便者悉具以聞。」
  • 31.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三十七 宣德三年 二月中 十七日》:廵撫陜西隆平候張信等奏:「陜西西安府永豐南北二倉相去二里,年深傾圯不支,宜撤北倉,以其料併修南倉為便。」從之。
  • 32.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宣德三年 五月 八日》:○己未,勑召少師隆平侯張信、户部尚書郭敦還京。
  • 33.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四十六 宣德三年 八月 二十四日》:○勑駙馬都尉廣平侯袁容、少師隆平侯張信、行在兵部尚書張本、禮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張瑛、户部尚書郭敦、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等居守北京,大小事須同計議,指置得宜,不可怠忽,遇警急機,務審議停,當即行,仍遣人馳奏。
  • 34.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五十一 宣德四年 二月 二日 》:○命隆平侯張信、同太監沐敬浚河西務河道及修隄岸。先是,河西務耍兒渡等處河岸衝決,命行在工部修築,水急民少,久無成功,至是命信等往督,發在京操備軍士萬五千人益之。
  • 35.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五十三 宣德四年 四月 十八日 》:○免少師隆平侯張信朝參,勑之曰:「卿祗事 祖考多歷歲年,今春秋已高,特免卿朝參,惟朝朔望,用稱朕優待老成之意,欽哉!」
  • 36.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十四 正統元年 二月 十七日 》:○少師隆平侯張信奏:「臣故毋詹氏,殯於南京有年,自臣扈從北來,墳塋尚未修葺,臣今年及八袠,存日無多,乞暫往南京,少加營理,庶盡人子之心,不然死不瞑目矣。」事下行在禮部,覆奏從之。
  • 37.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九十二 正統七年 五月 八日》:○少師隆平侯張信卒。信,鳳陽府臨淮縣人,洪武中襲父興指揮僉事,從徵紫江等寨,克平孚,陞北平都司都指揮僉事,累以靖難功陞都指揮同知,繼陞都指揮使,進中軍都督僉事,渡江封隆平侯,宣德元年總右掖兵,尋從徵武定州。信之在北平也,甞先上變告,太宗德之,呼為恩張而不名,聞有女欲納為妃,信堅拒之,以為不可乃止,人以此多之。至是以疾居南京卒,追封勛國公,謚恭僖。
  • 38.    朱謀堙《畫史會要》: 張祐,字天吉,鳳陽人,爵襲隆平侯,王牧之弟子也,和易有儒者之風,作梅花清氣逼人,其從弟祿字天爵,亦世其爵,梅花得兄之妙。
  • 39.    楊士奇《東裏文集續編卷二十四·永寧衞指揮僉事追封隆平侯張公神道碑銘》:太宗皇帝既舉義靖內難,諸王大臣共推戴,上正大統,主宰天下,遂大封功臣,賜之鐵券,傳爵子孫,推恩祖考,於時臨淮張公信自北平都指揮僉事先幾效誠,特見信用,車駕所向,出督諸將,入議帷幄,鹹侍左右,遂以功封隆平侯,暨上巡狩北京,命公輔仁宗皇帝監國,仁廟統加少師,公春秋八十有餘,念朝廷之恩寵,考妣之德善,皆當永示後之人,俾勿忘。於是屬士奇之神道麗牲之石,士奇與公同朝三十有餘年,又嘗同輔監國,誼不得辭,遂安公所狀出事行敍而銘之。敍曰:張氏世家鳳陽之臨淮,宋季有仕為都統諱宗遠者,公高祖也;曾祖諱禮正,祖諱彬善,考永寧衞指揮僉事諱興,三代皆以公貴,封隆平侯;曾祖妣夏,祖妣朱,皆追封隆平侯夫人,母詹,封隆平侯太夫人。永寧公字彥文,性剛毅,力超乘蚤喪怙恃,已額額卓立,鄉人有貧乏者,率推其餘濟之而負大志,不為小庶曲謹以要時譽丁。元季之亂,嘗曰:「丈夫當康屯濟人,以建功名,寧能瑣瑣乹沒畎畝間哉!」會太祖皇帝龍興,徒步歸附,遂從渡江,授廣陵翼元帥,從攻徽婺等州,生擒偽萬户張十一,鎮撫李勝等,並得其眾。時更定官制,改錢塘衞管軍正千户,階武德將軍,自是征伐鹹與從行,其所受制詞有云「弱冠從軍,氣剛力壯,爰佐上將,撫定徽郡,克取星源,耀兵武林,長驅於越,及苗獠背德,叛臣貳邊,又能固守諸暨,力援東陽北大舉,平江浙,臨安欵附,姑蘇削平,繼有温台,閩海之師皆有功,蓋具錄其勣,後從大將軍北征至開平,克應昌馬邑,既而獨遇元將不花平章軍,其眾且盛,所率僅千五百人與之鏖戰,薄暮未決,明日旦復戰,遂敗不花軍,斬守百餘級,獲其馱馬輜重,主將上其功,特賜金繒,陞濠梁衞指揮僉事,階明威將軍,居無幾,調永寧衞,以威信服強儣,以寬惠撫士卒,以紀律肅部伍,持躬廉正,蒞事勤慎,威懷並著焉。洪武壬戌十一月六日沒於官,享年五十。初塟臨淮,其配太夫人詹諱慎因,元贈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河間郡侯諱某之孫,贈參知政事、護軍、封河間郡公諱旺之子,靜專誠一,克相剋訓,以儀閨閫,永樂甲午五月十三日沒於南京,享年七十有八,得吉卜於江寧縣英山之原,少師公遂啟其考之藏,合太夫人塟焉。子男三,長既少師公,自普定衞指揮僉事積功至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少師、隆平侯;次毅,都指揮僉事,守定州;次忠,江陰衞指揮僉事,毅、忠俱先卒。女二,長適程寶,次適惟學,孫男十四
  • 40.    楊士奇《東裏文集續編卷二十四·永寧衞指揮僉事追封隆平侯張公神道碑銘》:鏞,大興左衞指揮僉事;鏜,江陰衞指揮僉事;鉦、銘、鋋、鍴、𨬔、鉉、鑑、鑌、鋼、鏻、鏞、鈺、鉦、鋋俱先卒。女九,長適平越衞千户劉勝;次適都指揮僉事吳浩;次適都指揮僉事馮楷;次適前軍都督僉事李得;次適指揮僉事柴昶;次適錦衣衞指揮僉事徐景璜;次適王普;次適指揮僉事繆義;次適指揮僉事朱榮。曾孫男六:淳,大興左衞指揮僉事;湧,泰虎長生仙童。女八:長適通州守衞千户陳瑄;次適指揮僉事楊勇;次適指揮僉事李山;次適指揮僉事王忠;次適劉某;其三尚幼;玄孫男二:福、祐;女三。
  • 41.    何喬遠《名山藏·卷之四十一·勛封記一》:隆平侯張信,臨淮人,父興從高帝渡江有功,累指揮僉事,信代父為官,累徵貴州蠻有功,升北平都司都指揮僉事,露情燕王,從戰大寧,克雄,攻真定,克大寧,鄭村壩大戢,破九門,取蔚,攻大同白溝,濟南克滄徵來,河槁城,追大軍於定,攻破西水塞,從淝河,殺敗南軍,克泗,殺南軍於淮,遂克盱眙,入金川,洪武三十五年以都督僉事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侯祿千石,世伯,賜券,與誓身免二死,子免一死,成祖不名之,時時呼恩張,永樂二十二年加少師,洪熙元年嘉念舊人進世侯,兩俸侯,四十一年卒,追封鄖國公,予謚。
  • 42.    《偏安排日事蹟卷五》:丙午,定皇考恭皇帝陵曰「熙陵」。升大理寺丞宗敦一右通政,起革職南吏部郎中張鼎延大理寺寺丞。準張拱日襲封隆平侯。
  • 43.    《東華錄選輯·順治朝》:五月初五日,進至揚子江。時偽福王下鎮海伯鄭鴻逵以水師守瓜州、曹總兵以水師守儀徵汛地。初六日,我軍陳北岸;相距三日。初八日晚,令拜音圖、圖賴、阿山率舟師由運河潛至南岸,列於江之西,距瓜州十五里。初九日,復令梅勒章京李率泰率舟師五鼓登岸,黎明渡江,官兵陸續引渡;令左翼舟師留泊北岸,敵至則以夾攻之。初十日,聞福王率馬士英及諸太監潛遁。十五日,我軍至南京,忻城伯趙之龍率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順益、寧晉伯劉允基、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周鼎、成安伯柯祚永、駙馬齊贊元、內閣大學士王鐸、程正揆、禮部尚書錢謙益、兵部侍郎朱之臣、梁雲構、李綽、給事中林有本、陸朗、王之晉、徐方來、莊則敬及都督十六員、巡捕提督一員、副將五十五員並城內官兵迎降。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