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昺

(明朝北平布政使)

鎖定
張昺(1358~1399),山西澤州(今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嶺上村)人,官至北平布政使,奉命監視燕王朱棣,後被朱棣所擒,不屈被殺。
明仁宗時,張昺得到平反昭雪正統年間,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忠烈”。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諡號“節愍”。
全    名
張昺
諡    號
忠烈、節愍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西澤州(今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嶺上村)
出生日期
1358年
逝世日期
1399年
主要成就
監視燕王朱棣
最高官職
北平布政使

張昺人物生平

洪武年間,以人材得到舉薦,積功升官至工部右侍郎(《國朝獻徵錄》作户部侍郎)。
建文初年,廷臣商議削藩燕王朱棣,重新設立官員。於是任命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都指揮使,負責監視朱棣。朱棣稱病,很久不外出,二人知其必有變,於是部署在城七衞及屯田軍士,列九門防守,準備活捉朱棣。張昺的庫吏李友直將張昺、謝貴的預謀,密告朱棣,朱棣於是做好準備。
建文元年(1399)七月六日,朝廷派人逮捕燕王府官校。朱棣假裝捆住官校置於廷中,準備交付給使者。朱棣欺騙張昺、謝貴入,至端禮門,為伏兵所擒,不屈而死。朱棣的部將張玉朱能等率領勇士攻打九門,攻克其中八門,唯獨西直門沒有攻克。都指揮彭二策馬大呼於市中,説:“燕王反,從我殺賊者賞!”招募士兵千餘人,準備攻打燕王府。遇上燕王健士從府中出,擊殺彭二,士兵於是一鬨而散,朱棣盡奪九門。
起初,張昺被殺,遺體被送回。靖難之役後,朱棣將張昺的屍體挖出並焚燒,張昺的家人及近戚十四人皆連坐而死,姻黨數十家謫戍邊郡宣德初年才得到釋放。 [1-2] 
明仁宗時,張昺得到平反昭雪。正統年間,追贈兵部尚書,諡號“忠烈”。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諡號“節愍”。 [4] 

張昺人物評價

明史》:張昺、謝貴、葛誠圖燕於肘腋,而事不就。 [1] 

張昺後世紀念

張昺張昺墓

位於河南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街道北朱村西200米處,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昺墓主要建築有牌樓、神道、饗堂、碑廊、涼亭、花架等。園內蒼松翠柏遒勁向上,綠樹成蔭鬱鬱葱葱,其氣盎然。整個陵園佔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
張昺墓 張昺墓
張昺墓坐北朝南,牌樓雄偉壯觀,上方正中鐫刻“張昺陵園”,左右以“浩氣長存”“忠貞不屈”突出張昺的精神特徵。大門銘刻兩副對聯:“祖功宗德忠烈丹心參天地,福根惠源節愍義氣潤古今”;“忠義豪氣似松凌霜雪,節烈風範如水照汗青”。以此來詮釋張昺忠義節烈的歷史價值。從牌樓到墓冢前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建有忠烈亭、報國亭及八角亭,古樸幽雅。中間是饗堂,前有寬闊的小廣場,饗堂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筒瓦覆頂,上有脊獸。過饗堂往北前行,即可見張昺墓,處在整個陵園最北部。墓冢前立碑樓一座,內鑲3米高石碑一通,上書“明贈兵部尚書諡忠烈張公諱昺之墓”。碑樓上鐫刻“乾坤正氣”,兩側刻對聯:“金陵受丹詔奉命效忠公列首,燕山凜大節亡身殉難誰爭先”。碑後墓冢高約4米,直徑13米,四周以青石圍砌。
張昺墓東南20米處是其曾孫張璉墓。張璉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間,任教育官長,為政清廉,治學嚴謹有令名。張璉墓冢高3米,直徑9米,四周以青石圍砌。冢前有碑樓,內鑲明萬曆十一年的墓碑,上鐫“明故山東安丘縣訓導張公諱璉孺人王氏合葬之墓”。碑樓兩側有聯雲“一官兩任清遍地頌多士,六子三叨祿繼武屬何人”,匾額為“清正廉明”。墓南為明清時期張氏後裔的家族墓地,墓冢數百,多立有墓碑,文革中冢碑被毀,現有墓冢碑樓是1991年冬重建。
陵園西部建有碑廊,長80米,寬3米,有明清時期墓碑86通,其中有明代碑5通。 [4] 

張昺張公祠

張公祠 張公祠
清朝順治年間,為表彰張昺赤心奉國、忠貞不二的精神,澤州府在嶺上村西北角修建了張公祠。同時在村北大路邊立一石碑,寬0.7米、高2.5米,並修有碑樓。碑上刻有“明贈兵部尚書諡忠烈張公故里” ,碑樓上凸出一塊磚,上刻有“聖旨”二字,意思是凡過路人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而過。碑樓旁修一茶棚,為表達張昺對老百姓的關愛,茶棚裏專門有人常年為過路人舍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