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縣

鎖定
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於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麓。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之間。東南與定興縣,南與徐水區,西南與滿城區順平縣,西與淶源縣,北與淶水縣相鄰。轄區總面積為2534平方千米。 [11]  2021年,易縣常住人口501681人。 [15]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於州東二星置易縣;大業九年(613年),改易州為上谷郡,易縣屬上谷郡。1995年1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建立新保定市,隸屬於保定市。 [17]  截至2022年10月,易縣轄11個鎮、16個鄉, [2]  縣人民政府駐易州鎮。 [16]  易縣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17]  易縣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遺址萬里長城—紫荊關龍興觀道德經幢(老子道德經幢)、北福地遺址聖塔院塔(荊軻塔)等全國和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紫荊關抗日救國會舊址等數十處革命紀念地。 [16-17] 
2021年,易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4.60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76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4.26億元,同比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68.58億元,同比增長9.1%。三次產業的結構為25.5:19.5:55。 [15] 
中文名
易縣
別    名
易州
行政區劃代碼
130633 [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保定市
地理位置
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麓
面    積
2534 km²
下轄地區
11鎮、16鄉
政府駐地
易州鎮
電話區號
0312
郵政編碼
0742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01681 人(2021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清西陵
狼牙山
易水湖
雲蒙山
燕下都 展開
著名景點
清西陵
狼牙山
易水湖
雲蒙山
燕下都
紫荊關
荊軻塔等 收起
火車站
紫荊關站,南城司站,奇峯塔站,大盤石站
車牌代碼
冀F
地區生產總值
124.60 億元(2021年)

易縣建置沿革

易縣風景圖集(1)
易縣風景圖集(1)(19張)
易縣最早的人類文明起源於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北福地(隸屬高村鎮)史前文化。
前21世紀,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繁行生息。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寅於燕國。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在今縣城東南部建立燕下都
時,易地分屬上谷郡廣陽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在燕下都東南建固安縣。漢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置固安縣,屬涿郡。
隋開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於州東二星置易縣;大業九年(613年),改易州為上谷郡,易縣屬上谷郡。
唐代,易縣隸屬河北道易州;開元年間析易縣地置五回、婁亭、板城三縣。
五代時,易縣地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周;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屬遼。
北宋,屬河北路易州,宋代和金代屬河北西路易州。宣和七年(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
金天會十一年(1133年),歸屬金。
元代,隸屬於保定府易州。
易水湖景區老子峯碼頭 易水湖景區老子峯碼頭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易縣省入易州,易州領淶水一縣,隸屬保定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易州為直隸州,轄淶水、廣昌二縣。
民國二年(1913年),降州為縣,屬直隸范陽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改直隸省河北省,易縣屬河北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易縣地分建為易縣、龍華二縣,先後屬冀西區第三專區、晉察冀邊區第三專區、冀察區第一專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恢復易縣區劃,隸屬於察哈爾省。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易縣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8年10月,定興、易縣、淶水三縣合併後統稱易縣。
1960年2月,保定專區建制撤銷,易縣隸屬於保定市管轄。
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易縣又隸屬於保定專區所轄。
1961年5月,易縣與定興縣分縣辦公。
1962年1月,易縣恢復三縣合縣前的區劃。
1995年1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建立新保定市,易縣從此隸屬於保定市管轄。 [17] 

易縣行政區劃

2022年12月,撤銷西山北鄉、設立西山北鎮,撤銷高陌鄉、設立高陌鎮; [2] 

易縣地理環境

易縣位置境域

易縣位於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麓。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之間。東南與定興縣,南與徐水區,西南與滿城區順平縣,西與淶源縣,北與淶水縣相鄰。轄區總面積為2534平方千米。 [11] 

易縣地形地貌

易縣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按形態分為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溝壑四大類型,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其中與定興縣相鄰的高陌鄉是全縣唯一平原鄉。主要山峯有摩天嶺、平頂山、五峯寨、雲蒙山狼牙山等,最高山峯摩天嶺位於蔡家峪鄉與淶水縣交界處,海拔1813.3米。全縣平均海拔約300米,地勢由西向東下降明顯,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災。山體多為侵蝕、剝蝕、岩溶地貌。 [17] 

易縣水文

易縣主要河流有北易水河、中易水河、南易水河、漕河拒馬河,均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總流程216千米,年徑流量9.35億立方米,正常泄洪能力1580立方米/秒。 [17] 
拒馬河,一級河,總長55.58千米;二級河3條,漕河、瀑河、中易水,總長186.03千米;三級河1條,北易水,總長47.75千米;河流總長度289.36千米,河網密度0.09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0.85億立方米,年排澇量40萬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560萬立方米。境內最大河流為拒馬河,從玉山鋪至北辛莊流經境內紫荊關鎮、南城司鄉,長55.58千米,流域面積43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2立方米1秒,主要支流有玉山鋪溝、碾子溝、棗各莊溝、南款溝、君玉溝、清源溝、東三溝、北城司溝、黃土台溝、長嶺溝。 [16] 
易縣境內有大、中小型水庫17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安格莊水庫、龍門水庫;中型水庫2座;旺隆水庫、馬頭水庫;小(一)型水庫4座;蓮花池水庫、太寧寺水庫、黃蒿水庫、良崗水庫;小(二)型水庫9座;北城司水庫、鴨子溝水庫、方崗水庫、雙合莊水庫、東杜崗水庫、武家溝水庫、豹子峪水庫、南豹泉水庫、全山莊水庫。 [16] 

易縣土壤

易縣屬褐土亞類褐黃土土屬,主要分佈於河北省易縣、邢台、徐水、沙河、圍場等15個縣、市內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的上部。土體深厚,質地均一,AB層為砂質粗壤土,屑粒狀結構。BK層為粘壤土,具弱粘化現象,粘化值1.1左右.呈中性至微鹼性,中度石灰反應,假菌絲體多。該土種土體較深厚,質地適中,保水保肥能力較強,通透性良好。但地處低山丘陵崗坡,多切溝陡坎,水土流失嚴重,地勢高亢,水源短缺,乾旱威脅嚴重。目前多為耕地,大部分一年一熟.主要作物有玉米:穀子、甘薯、豆類等。年畝施農家肥2000千克左右,氮肥20-30千克,很少施用磷肥。 [33] 

易縣氣候

易縣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秋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嚴寒少雪,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33天;日照總時數2098.5小時,光照充足,為光伏發電產業提供光能資源。 [17] 

易縣自然災害

易縣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風雹、病蟲害、泥石流等。災害年均發生2~3次,主要發生在6~10月。 [16] 

易縣自然資源

易縣土地資源

2009年,易縣山區面積廣大,宜林山場面積240萬畝,其中片麻岩130萬畝。

易縣礦產資源

易縣礦藏類多量大,已探明的礦藏有32種之多,主要金屬礦有等,非金屬礦有膨潤土石棉蛭石石灰石花崗岩建築沙等,其中石灰石、花崗岩儲量最大,分別為3000萬噸、6000萬噸。易縣是“萬兩黃金縣”“中國石材之鄉”。易縣是亞洲地區最大的天然瓦板岩生產加工基地,年產天然板岩480多萬平方米,出口量佔中國的80%。 [17] 

易縣生物資源

易縣自然動植物種類繁多。野生動物有9大類、80多種,野生植物有977種,屬華山植物體系。其中藥用動植物有全蠍蟬蜕五靈脂沙蔘丹蔘棗仁柴胡知母等30多種,全部野生藥材近200種。 [17] 

易縣水資源

易縣水資源豐富,境內有17座水庫、5條較大河流。 [34] 

易縣人口

2017年,易縣總户數202623户,年末總人口578167人。當年出生7658人,當年死亡13388人,減少5730人。全縣常住人口563076人,較上年增長0.4%。其中城鎮人口180866人,城鎮化率為32.12%。 [10] 
2018年,全縣總户數208641户,年末總人口581244人。當年出生6130人,當年死亡215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68%。全縣常住人口564974人,較上年增長0.3%。其中城鎮人口195430人,城鎮化率為34.5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易縣常住人口485536人。 [8-9] 
2021年末,易縣總户數221859户,年末總人口575087人。出生3498人,死亡140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4‰。2021年,易縣常住人口501681人,較上年增長3.3%。其中城鎮人口211795人,城鎮化率為42.22%。 [15] 
易縣少數民族33380人,有漢、滿、回、蒙古等28個民族,凌雲冊鄉是滿族回族鄉。 [35]  鳳凰台村、忠義村入選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河北省共有9個村入選。 [36]  易縣西陵鎮鳳凰台村,位於清西陵風景區內,泰陵東一華里,後靠鳳凰山。這個村96%人口是滿族。易縣西陵鎮忠義村,素有“滿族風情村”之稱。 [37] 

易縣經濟

易縣綜述

2021年,易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24.60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76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4.26億元,同比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68.58億元,同比增長9.1%。三次產業的結構為25.5:19.5:55。
2021年,易縣民營經濟增加值76.23億元,同比增長5%;實繳税金8.50元,同比增長0.7%;從業人員12.13萬人,同比下降0.3%。
2021年,易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2.5%;第二產業投資同比下降20.4%;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8.2%。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28.6%,佔固定資產投資的11.2%,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
2021年,易縣全部財政收入13.37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0億元,同比增長2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24億元,同比增長13.2%。 [15] 

易縣第一產業

2021年,易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74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農業產值21.18億元,同比增長14.9%;林業產值3.19億元,同比增長13.5%;畜牧業產值26.78億萬元,同比下降2.7%;漁業產值7796萬元,同比增長15.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047萬元,同比增長61.1%。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78.89%,比上年提高32.6個百分點。
2021年,易縣糧食播種面積50.9萬畝,總產量19萬噸。棉花播種面積22畝,總產量0.93噸。油料播種面積30944畝,總產量7737噸。蔬菜瓜類播種面積48622畝,總產量21.18萬噸,增長15.6%。
2021年,易縣完成人工造林面積5433公頃,果園面積8542公頃,園林水果產量12.71萬噸。
2021年,易縣肉類總產量66821噸,其中豬肉產量43068噸,牛肉產量13714噸,羊肉產量3751噸。禽蛋產量23425噸,牛奶產量11068噸。年末牛出欄859百頭,豬出欄5220百頭,羊出欄2757百隻。年末牛存欄383百頭,豬存欄2845百頭,羊存欄879百隻。
2021年,易縣水產品產量4237噸。 [15] 

易縣第二產業

易縣經濟開發區,成立於2009年,2011年7月份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5年,被授予“軍民結合產業省級示範園區”。開發區規劃面積12.65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區面積6.77平方公里。開發區現有企業7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部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家。 [46] 
2021年,易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9.02億元,同比增長0.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6%,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產銷銜接較好,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100.1%。
2021年,易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6.98億元,同比下降2.6%,營業成本30.46億元,同比增長10.3%,實現利潤總額2.4億元,同比下降58.6%。
2021年,易縣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29.29萬噸標準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3.044噸標煤/萬元,比上年下降4.28%;全社會能源消費量為91.31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為0.733噸標煤/萬元,比上年下降3.77%。
2021年,易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5.29億元,同比增長2.3%。2021年,易縣建築業資質四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25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63億元,同比增長17.3%。 [15] 

易縣第三產業

  • 社會消費品零售
2021年,易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62億元,同比增長9.3%。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零售額30.18億元,增長5.3%;鄉村零售額7.44億元,增長28.7%。按消費類型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4.87億元,增長8.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75億元,增長21.3%。 [15] 
  • 交通業
2021年,易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9.6%。 [15] 
  • 旅遊業
2021年,易縣接待遊客403.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4.21億元,比上年均增長49%。 [15] 
  • 金融業
2021年年末,易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26.2億元,同比增長11.9%;住户儲蓄存款餘額276.8億元,同比增長15.7%;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45.2億元,同比增長10.5%;存貸比為44.5%。
2021年年末,易縣保費收入50976萬元,同比下降2.9%。保險業務賠款10868萬元,同比增長23.2%。 [15] 
  • 其他服務業
2021年,易縣其他服務業增加值30.95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8.48億元,同比增長13.2%;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2.47億元,同比增長12.9%。 [15] 

易縣社會事業

易縣教育事業

2017年,易縣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1037人,比上年增長5.4%;職業中學在校學生2803人,比上年增長33.9%;小學在校學生40131人,比上年下降3.6%;在園幼兒15180人,比上年增長2.5%;特殊教育在校學生6158人,比上一年下降4.9%。 [10] 
2021年,易縣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4211人,比上年增長0.8%;職業中學在校學生4631人,比上年增長10.1%;小學在校學生37594人,比上年下降4.6%;在園幼兒15552人,比上年增長6.9%;特殊教育在校學生88人,比上一年增長2.3%。 [15] 

易縣科學技術

2017年,易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854人。全年引進專家人才9人,推廣引進技術12項,引進新品種13個。發放技術資料20000份,全縣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 [10] 
2021年易縣校企合作依託7個科技幫扶團隊,引進技術人才100餘人。依託科技企業,引進技術成熟的高值穀子品種並篩選,引進藥食兩用菊花新優品種栽種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動示範和推廣。 [15] 

易縣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易縣擁有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總藏書量達15.2萬餘冊。擁有縣級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電視人口、廣播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 [10] 
2021年末,易縣擁有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總藏書量達17.96萬餘冊。擁有博物館3個,縣級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9.03%,廣播人口覆蓋率99.03%。 [15] 

易縣衞生事業

2021年末,易縣共有醫院、衞生院等醫療衞生機構32個,衞生系統人員2225人,其中正高級27人,副高級156人,中級465人,初級944人,其他從事衞生專業人員633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100%。 [15] 

易縣社會保障

2021年,易縣城鎮新增就業3795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2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4850人。 [15] 
2021年,易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40元,同比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0元,同比增長12.3%。
2021年,易縣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單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人數分別達到了60641人、35696人、18339人。2021年,易縣共有農村低保對象13205人,城鎮低保對象414人,五保供養對象3142人。城鄉居民醫療參保對象470235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對象338973人。

易縣環境保護

2022年10月,包含易縣在內的20個科學綠化試點縣建設的三北工程啓動,試點建設期限為2022年至2025年。 [24] 

易縣交通運輸

易縣屬山區,京原鐵路從北部穿過,高易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有張石高速公路、榮烏高速公路和京昆高速公路過境,京廣西線、津同、易保、易定、泥嶺、良川等主要幹線交匯於縣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
2017年,全縣共有運輸汽車(已登記)1222輛,其中貨運汽車984輛,客運汽車238輛。 [10] 
2021年,易縣共有運輸汽車(已登記)2772輛。其中貨運汽車2609輛、客運汽車203輛。 [15] 

易縣政治

縣委書記
張鋭 [14] 
縣委副書記、政府縣長
縣政協主席
領導信息截至2024年1月: [13-14]  [47] 

易縣歷史文化

易縣文物古蹟

易縣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下都遺址萬里長城—紫荊關龍興觀道德經幢(老子道德經幢)、北福地遺址聖塔院塔(荊軻塔)等全國和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登記在冊的文物點130多處。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大龍華殲滅戰、黃土嶺戰役、北婁山烈士陵園、紫荊關抗日救國會舊址等數十處革命紀念地。 [17]  [16] 
  •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易縣縣城西15千米的永寧山下,原陵區東起梁格莊,西至紫荊關,南到大雁橋,北止奇峯嶺,周界約100千米,面積達800餘平方千米。旅遊面積224平方千米(陵區內轄兩鎮),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的代表。清西陵的保護範圍8300公頃,建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陵3座、王爺、阿哥、公主園寢4座,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行宮、永福寺、衙署為輔的陵區建築。埋葬着4個皇帝、9個皇后、57個妃嬪以及王爺、阿哥、公主共計80人。陵區內矗立着千餘間宮殿和百餘座石建築,構成一處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羣。陵寢內外松林如海,存有古松16000餘株,是華北最大的古松林。1961年,清西陵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9日,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18] 
清西陵
  • 燕下都遺址
燕下都遺址,位於易縣縣城東南約4千米處。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始建於前4~前3世紀,燕昭王時期成為燕國的都城,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文化遺存豐富的一座大型都城遺址。燕下都遺址南北寬約4~6千米,東西長約8千米,總面積約40平方千米。城址分東西兩城,東城是當時人們的活動中心,是宮殿區,官營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居住區,貴族墓葬區。西城的創建晚於東城,遺存較少,是為了東城的安全建的一座附城。已經探明的城牆、遺址、建築基址、墓葬、地下遺蹟、河渠等文化遺存103處。燕下都地處平原,四周地勢平緩。1961年,燕下都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 
  • 萬里長城—紫荊關
紫荊關,自古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衝,位於“太行八陘”的第七陘“蒲陰陘”,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稱易縣為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在明朝的長城防禦體系中,紫荊關位於內長城,與居庸、倒馬二關並列為“內三關”。自戰國時期紫荊關就開始修築關城,到了明朝更是擴建關城,增設城堡,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紫荊關現存南北二門。北城門下臨拒馬河,依山面水,城門、城牆均以大塊料石壘砌。城門門額石匾共兩層,上層題“河山帶礪”,上款為“萬曆丁亥夏”,下款為“聊城傅光宅書”;下層題 “紫荊關”。南門有“紫塞金城”匾額,也是明萬曆年書刻。 除了兩座城門,紫荊關的關牆也有保存,隨山勢蜿蜒起伏。 [19] 
萬里長城—紫荊關
  • 龍興觀道德經幢
龍興觀道德經幢位於易縣城內。始建於唐景龍二年(708年),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歷經元、明各代,民國十五年(1926年)被直系駐軍拆毀,存有元代碑刻通。1986年,易縣人民政府重修經幢碑亭,以利於保護和管理。2001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對經幢保護亭進行了更新改建,對幢體進行維護校正。 [16]  1996年11月20日,龍興觀道德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北福地遺址
北福地遺址,位於易縣縣城西南12.5千米處中易水河北岸的台地上,太行山東麓的丘陵地帶,東部為華北平原。遺址區海拔85米左右。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1米,內涵主要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為主體。該遺址總髮掘面積1200餘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0.5~1米左右,內涵主要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另外還有商周、戰國、漢代、遼金等時代的文化遺存。經過三次發掘,出土文物種類豐富,有陶器、石器、玉器等器物近萬件,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北福地一期遺存房址及出土的人面雕刻陶片等為研究早期新石器文化提供了新資料。北福地遺址南距中易水河15千米,遺址為旱作農業區。遺址大部保存完好,局部有少量破壞。遺址區現為農田。 [16] 
  • 燕南長城
燕南長城,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燕南長城建於戰國時期。燕南長城在易縣境內長約19千米,西端起於塘湖鎮仁義莊村西山的大科羅坨,東端自尉都鄉曲城村入徐水區界。 [16] 
  • 荊軻塔
荊軻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荊軻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荊軻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據縣誌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
  • 鎮國寺石佛
鎮國寺石佛,位於中易水河畔,凌雲冊鄉解(xié)村。佛寺與石佛均始於隋開皇十一年(593年),因有石佛像立於殿內,所以鎮國寺又被當地人稱為立佛寺,清光緒七年(1881年),寺院毀於風暴,後曾修復,現存佛殿三間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殿內東西北牆上有壁畫,生動傳神。佛像為釋迦牟尼佛立像。材質為漢白玉石,通高4.92米。立於仰蓮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繪,雕工細膩,線條流暢,顯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現佛手足均殘,佛頭於1997年3月被盜割。1993年7月,鎮國寺石佛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易縣傳統技藝

易縣的民間文藝門類眾多,有高蹺、大頭、太平車、音樂、南樂、十番、旱船、秧歌、舞獅、龍燈、武術等40多種舞蹈音樂花會形式,有崑曲、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哈哈腔等20多種戲劇形式。

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易縣境內有易水硯製作技藝、擺字龍燈、銅雕製作技藝等國家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8項。 [17] 
  • 十番會
十番會 十番會
十番會在易縣的東韓村和後部兩村,有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花會,名叫十番會,是以合奏演出為主的音樂類花會,以演奏人員眾多、場面宏大而聞名。十番會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演出時鑼鼓喧天,所以人們稱之為“吵子會”;文十番以絲竹樂器為主,演奏起來温文爾雅,流行於易縣,而以東韓村和後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東韓村拾幡古樂”的名稱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16] 
  • 西陵擺字龍燈
清西陵擺字龍燈傳到諸多村莊,以西陵鎮忠義村為最佳,以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字形而得名,又因為龍體分節而有“節龍”或“斷龍”的別名。民國初年仍沿此習,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才真正傳入民間,成為表達農民意願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6月,擺字龍燈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16] 

易縣方言

易縣話為西陵話周圍冀魯官話(保唐片定霸小片)的代表方言。 [38] 
巷舌元音3r式讀音的方言,主要分佈在北京周圍的河北中部和西北部的官話區和晉語區,包括定州、曲陽、順平、保定、易縣、滿城、清苑、定興、安國、唐縣、高碑店、望都以及容城的大部分地區。其中屬於捲舌元音3r式拼合型的包括保唐片的定興、易縣、清苑、淶水、望都等縣市。 [39] 
滿城方言是河北方言中的一小部分。與國家推廣的普通話比較,音節的聲、韻母發音都差不太多;音調、詞彙有些不同,但差異不太大。影響較重的是完縣和易縣。 [43] 

易縣宗教文化

  • 佛教
清西陵保護區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距縣城10公里,管轄範圍以世界文化遺產地清西陵的緩衝保護區為基礎,保護區內的雲蒙山、峨磨寺、永福寺還是歷史上有名的佛教活動場所。 [40]  雲蒙山距縣城約20公里,自東晉以來,雲蒙山就是佛教場所和旅遊勝地。 [41] 
  • 道教
后土皇帝廟又稱後山廟、後山奶奶廟。位於易縣洪崖山半山腰,中國北方最大道教活動場所。 [42] 
  • 天主教
清朝道光年問(約1825年),天主教傳人新城縣,並迅速發展。天主教徒主要分佈在東馬營鄉東四村、鄧莊鄉小青凌村,白溝鎮南劉莊村,肖官營鄉東倉上村、韓莊村等。新城縣天主教屬易縣教區分堂,天主教由神父主持教會重大活動傳授教規教義,發展教徒。 [44] 
  • 伊斯蘭教
清代清真寺修建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於河北易州(今河北易縣)清真寺立。 [45] 

易縣風景名勝

  • 狼牙山
狼牙山 狼牙山
狼牙山,古稱郎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屬太行山脈,距縣城36千米,由五坨三十六峯組成。因其奇峯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 [20]  狼牙山為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的“狼山競秀”,地貌複雜,大部分山峯海拔500~800米。主要景點有蓮花峯、棋盤陀、石棋盤、蠶姑祠、老君堂、勇士陳列館和壯士紀念塔等。2017年1月,易縣狼牙山風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1] 
  • 雲蒙山景區
雲蒙山,因為山中常年雲霧繚繞,細雨濛濛而得名,位於易縣縣城西20千米。總面積40平方千米,由77道山峯、33道峽谷組成,頂峯海拔1120米,屬喀斯特地貌。雲蒙山有華北地區最大的次生林。“雲蒙疊翠"為西陵八景之一,桃花、瀑布、紅葉、冰雕堪稱“雲蒙四絕”。自東晉以來,雲蒙山就是佛教活動場所和旅遊勝地,建有許多寺廟和古塔。景區內景點有三寺一庵:三寺分別為太寧寺、淨覺寺、永寧寺,一庵即雙塔庵。 [16] 
  • 龍湖
龍湖,位於易縣縣城西北15千米,水面面積70萬平方米,最大水深23米,上游與拒馬河相通。 [16] 
  • 戰國影視城
戰國影視城在易縣麻屋莊村112國道旁邊,易縣戰國影視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訓練場、古作坊、侯爺府、外城牆等為主的一期工程建設,是電影《荊軻刺秦王》的拍攝外景場地。

易縣地方特產

易縣土特產品主要有銅雕、絞胎陶瓷、易水硯、爐燒餅、鹿尾、旗腸、宮廷肘子等。 [16]  [26] 
  • 易水硯
易水硯 易水硯
易硯是中國古硯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譽。易硯又名燕畿烏金硯,據《古玩指南》載:“烏金硯,燕畿之梅山,產石如烏金,通過平雕、立雕、陰雕、陽雕、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工藝,形成江南纖秀細膩、北國剛勁渾樸的藝術風格。易水硯造型豐富多樣,可分為魚、龜、龍、蠶、蟬、琴、棋等7大類,雕刻題材非常廣泛,有日月風雲、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樹木花卉等。易水硯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會堂收藏了重達5噸的易硯珍品“歸硯”,以慶祝香港迴歸。2008年6月,易水硯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6] 
  • 易縣絞胎陶瓷
據史料記載,絞胎始於唐代,宋代靖康之變後中斷。20世紀90年代初由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的張保軍研製、恢復了古老的絞胎製作工藝,並開創了現代絞胎陶瓷製作工藝新體系。絞胎以高嶺土、石英、長石等為原料,經過高温燒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顏色的陶瓷泥料攪揉在一起,然後花紋圖案充分展開,以達到裝飾美化和藝術創作的目的,製成後其內外花紋圖案一樣。2006年6月,絞胎陶瓷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6] 

易縣著名人物

梅庚年(1924年~1975年),滿族,河北易縣人。河南安陽地區醫院院長、黨委書記,河南省承擔的中國援埃塞俄比亞醫療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1975年8月殉職,埃塞政府為梅庚年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並將其安葬在季馬。 [27-29]  中國政府在埃塞俄比亞設立了“梅庚年獎學金”,修建並命名了“梅庚年路”,以紀念梅庚年為中非友好合作事業作出的貢獻。 [28] 
張文海,生於民國四年(1915年),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參加革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任龍華縣基幹大隊隊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犧牲。 [22] 
狼牙山五壯士: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鬥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23] 
高成山,1922年生,河北省易縣人。194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參加八路軍,歷任通信員、班長、排長、政治指導員、連長等職。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他“一級戰鬥英雄”光榮稱號。 [30-32] 

易縣榮譽稱號

2019年9月,易縣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3] 
2019年11月,易縣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1] 
2020年4月,易縣入選河北省2019年度體育工作最佳縣(市、區)。 [4] 
2020年6月30日,易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5] 
2020年12月,易縣被授予“第二屆“河北省文明縣城”稱號。 [6] 
2021年7月,易縣上榜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