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弘立

鎖定
姜弘立(강홍립,1570年 [93]  —1627年),字君信,號耐村,朝鮮王朝中期大臣,以薩爾滸之戰中投降後金而知名。清朝漢文史料起初根據滿文音譯為“姜功烈”或“姜功立”,後又避乾隆帝弘曆名諱而寫成“姜宏立”。
姜弘立本貫晉州,生於京畿道衿川,是右議政姜士尚之孫、晉興君姜紳之子。通過科舉及第而入仕,在光海君前期做到水原府使兼防禦使,並被錄為翼社功臣,封晉寧君。在此期間,他四次赴任咸鏡道,在當時的朝鮮文臣中以熟悉軍事和通曉女真情況著稱,因此在明朝為圍剿努爾哈赤而徵兵朝鮮之際,被光海君任命為統率朝鮮軍的都元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朝鮮光海君十一年)二月,他與副元帥金景瑞率13000名朝鮮軍隊出征,歸明朝東路軍總兵劉綎節制。三月為後金軍擊潰,他率四五千名朝鮮將士投降後金,被努爾哈赤扣作人質,成為後金對朝鮮討價還價的籌碼。天啓七年(1627年,朝鮮仁祖五年)丁卯之役中,他隨後金軍進入朝鮮,並積極斡旋兩國和議,事成後迴歸朝鮮,不久死於故鄉衿川。
姜弘立因其兵敗降金而被朝鮮削奪官爵,丁卯之役中又被傳為“引賊入寇”的罪魁禍首,故他在之後的朝鮮王朝一直揹負“賊臣”的污名而受到唾罵,有《姜虜傳》等對他進行負面描寫的文學作品流傳。 [104] 
全    名
姜弘立
別    名
姜功烈、姜功立、姜宏立
君信
耐村
封    號
晉寧君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京畿道衿川
出生日期
1570年
逝世日期
1627年9月6日(天啓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逝世地
京畿道衿川
最高官職
議政府左參贊、五道都元帥、漢城府判尹

姜弘立人物生平

姜弘立早年經歷

姜弘立是高麗王朝抗遼名將姜民瞻的後裔。祖父姜士尚在宣祖初年官至右議政,父親姜紳出繼叔祖姜士安,官至議政府參贊,因參與審訊己丑獄事而錄為平難功臣,封晉興君。母親鄭氏則是中宗朝名相鄭光弼的曾孫女、鄭惟義之女。姜弘立是姜紳的次子。其家族的朋黨屬性並不明顯,從他的伯父姜緒與南人巨頭李元翼鄭經世過從甚密來看,應傾向於南人黨 [1]  [2] 
姜弘立在萬曆十七年(1589年,朝鮮宣祖二十二年)三月通過司馬試,取得進士功名。 [3]  壬辰倭亂時,與全族避難於時任江原道觀察使的父親姜紳任所。 [94]  後憑父蔭出仕,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宣祖二十九年)九月任義禁府都事。 [6]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四月,謁聖文科丙科及第(試題為《擬漢定遠侯班超謝徵還京師》表)。 [4]  八月二十七日,任世子侍講院説書,成為世子李琿(光海君)的僚屬 [5]  ,隨李琿奔走於平安、黃海道一帶。 [7]  翌年十月,升任侍講院司書 [8]  ,不久調任京畿道都事。 [9]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宣祖三十二年)七月,進一步外放咸鏡道都事。 [10]  在任上,他積極主張征討會寧地區的藩胡“老土”(羅屯)部落 [11]  ,翌年成功出兵,燒燬“老土”村落。 [12]  後來他有“儒將”之名 [13]  ,或許與此役有關。

姜弘立宦海沉浮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宣祖三十四年)十一月,姜弘立調回中央,任成均館典籍 [14]  ,十天後升工曹正郎。 [15]  翌年二月,調任禮曹佐郎 [16]  ,旋遷司憲府持平 [17]  ,閏二月升司憲府掌令。 [18]  在任言官期間,他曾追隨北人,彈劾成渾 [19]  其後,他歷任弘文館修撰、成均館典籍、司憲府掌令、弘文館副校理等職。期間曾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宣祖三十七年)十二月作為都元帥韓浚謙的從事官,出巡慶尚道。 [20]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宣祖三十九年)朱之蕃來朝鮮宣讀冊封朱常洛為皇太子的詔書時,他因通曉漢語,獲任御前通事(光海君初亦任此職)。 [21]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宣祖四十年)九月,時任弘文館修撰的他被任命為巡檢御史,再次赴咸鏡道,巡視烏碣巖之戰東北六鎮的防備態勢。他注意到“彼虜(指建州女真)方強,狺然有必犯之形,而在我兵力單弱,緩急無以抵當”,並反對調南方精鋭鎮守北境,主張活用六鎮土兵。 [22] 
姜弘立還朝後不久,宣祖病死,世子李琿繼位,是為朝鮮光海君。光海君即位不久,就發生臨海君之獄,姜弘立作為義禁府問事郎參與審案,因而被策為三等翼社功臣,封晉寧君,不過這是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朝鮮光海君五年)三月的事。 [23]  在此期間,他曾作為陳奏使李德馨的書狀官出使明朝,請求冊封光海君,一行人在北京目睹努爾哈赤的使團“侮踐中朝(指明朝)者甚矣”,明朝對此也很擔心,並勸朝鮮加強防備。 [24-25]  姜弘立回國後,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光海君元年)六月拜漢城府右尹 [26]  ,十月外放咸鏡南道兵馬節度使,第三次赴任咸鏡道。 [27]  十個月後,備邊司評價他“顯有聲績,頗得本道人心”,光海君命其留任。 [28]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光海君三年)十一月調任水原府使兼防禦使,拱衞京畿 [29]  ,策勳即在水原府使任上。 [23]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光海君六年)秋,他作為巡檢使,第四次赴咸鏡道以及江原道一帶整頓國防事宜。 [30]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五月,在光海君移御昌德宮後,他被任命為慶運宮假承旨。 [31]  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父親姜紳去世,他依例離職丁父憂 [2] 

姜弘立受命掛帥

守滿二十七個月的喪期後,姜弘立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光海君十年)四月被起復為晉寧君(無官職)。 [32]  此時,努爾哈赤已經坐大,建立後金汗國,威脅明朝和朝鮮。就在他起復之際,努爾哈赤攻佔了明朝的撫順。閏四月,明朝就徵兵於朝鮮,要求助剿努爾哈赤。於是朝鮮朝廷開始討論都體察使、元帥、副元帥(都體察使坐鎮後方,元帥、副元帥上前線)等戰時體制指揮人選。姜弘立起初在閏四月十六日作為平安兵使(戰時兼副元帥)的候選人之一(其他有李時言金景瑞、禹致績、權盼)被提出 [33]  ,而元帥的人選則有柳希奮、李爾瞻、趙挺、李衝、張晚、金藎國。 [34]  光海君以沒有擬定體察使人選為由拒絕落點元帥人選 [35]  ,只在平安兵使人選上落點金景瑞。 [36]  隨後姜弘立因“諳委邊事”而被推舉充任備邊司堂上,參與軍機要務。 [37]  在準備元帥(全稱“京畿兩湖兩西等五道都元帥”)候選名單的過程中,姜弘立被選入,而光海君也在六月初八日落點於他。 [38-39]  姜弘立被光海君選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之前四次赴任咸鏡道,熟知女真情況,有治兵經驗。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在宣祖時做過東宮僚屬,屬於光海君比較瞭解和信任的人。此外,他通曉漢語,也有與明朝方面交涉的經驗,便於與明方溝通,可能也是一個入選原因。 [23] 
姜弘立在六月初九日上午接到都元帥的任命,非常牴觸。他起初在家觀望,等待台諫反對,結果無人反對,便在六月十二日呈上了辭職上疏,以自己毫無才幹、身體也不好為由,請求換人,光海君在批答中説他“文武兼才,熟諳戎務”,是最合適的人選,不許他辭職。 [39]  十五日,姜弘立再次上疏辭職,光海君仍不許。 [40]  當然,並不是只有他不願掛帥,光海君本人就不願出兵,為此反覆與明朝交涉。到了十月,得到皇帝聖旨,再也無法反對,朝鮮出兵助剿之事便確定下來。在交涉期間,朝鮮也在準備出征事宜,在七月集合了平安、全羅、忠清、黃海四道三手軍(殺手、射手、炮手)10000人。 [41]  翌年正月增加至11500餘人 [42]  ,最後渡鴨綠江的兵力則有13000人,分為都元帥姜弘立和副元帥金景瑞直接統領的標下軍2900人和左、中、右三營10100人(三營營將分別為金應河、文希聖、李一元),歸東路軍總兵劉綎節制。 [43]  出兵前夕,明朝總指揮官經略楊鎬試圖調遣400名朝鮮炮手到西路軍杜松麾下,姜弘立本來有意答應,但光海君希望讓朝鮮保持一個整體的作戰單位,尾隨東路明軍後面,以便他能施展“中立外交”、向努爾哈赤解釋他出兵是迫不得已,所以在他的反對下未果,同時告誡姜弘立“毋徒一從天將之言,而唯以自立於不敗之地為務”。 [44] 

姜弘立兵敗降金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光海君十一年)二月十九日,朝鮮軍開始從昌城渡鴨綠江,二十一日,姜弘立本人渡江,至二十三日全部渡畢。在此期間,楊鎬派來監督朝鮮軍的鎮江遊擊喬一琦趕到大尾洞來會合,向姜弘立談及劉綎和楊鎬不和等情況。 [43]  [45]  二十四日,姜弘立開始行軍,二十六日在榛子頭與劉綎碰頭。劉綎嫌朝鮮行軍速度太慢,姜弘立一面解釋朝鮮運糧未至,一面命三營各抽出600人作為留守後方的“老營”,由別將李寅卿管理,其餘將士加速行軍。 [46]  二十八日行至牛毛寨,姜弘立讓金景瑞將女真語通事河瑞國(又作河世國)召來,翌日以招撫在赫圖阿拉的六鎮藩胡(瓦爾喀部)充當內應為由,向劉綎請求派河瑞國前往赫圖阿拉,獲得批准。 [47-48]  據説此舉實為受光海君密旨而派河瑞國去見努爾哈赤,表明朝鮮是被迫出兵、對後金絕無敵意。 [49-50] 
三月初二日,尾隨明軍的朝鮮軍行至深河地方,首次與小規模的後金軍交戰,後金軍撤退,朝鮮軍的中營和右營也遭受一定傷亡,中營將文希聖甚至因傷不能指揮,由其中軍(副手)黃德韺代理,左營因殿後而沒有交戰,在之後的行軍充當先頭部隊。在此前一天,薩爾滸大戰爆發,杜松的西路軍和馬林的北路軍(加上葉赫軍)先後潰敗,楊鎬急忙傳令李如柏的南路軍和劉綎的東路軍撤兵,但劉綎沒來得及收到軍令,繼續行軍。三月初四日,朝鮮軍行至富車(富察)地方,劉綎在前方的阿布達裏岡中伏敗死。姜弘立聽到炮聲,得知戰事爆發,便立即傳令三營,在山坡上結陣,以觀望戰況,保存實力。朝鮮軍的中營和右營分別登上兩座山坡,唯獨左營來不及聽到軍令,就在平原結陣,等姜弘立派來傳令的別將樸蘭英趕到時,殲滅明軍殿後部隊康應乾部的後金軍已殺到左營面前,難以轉移,與後金軍對峙大概兩個時辰。在這期間,姜弘立考慮到左營孤立,派右營下山支援,剛列好隊,後金軍就發動攻擊,朝鮮軍左、右營被全殲,左營將宣川郡守金應河以下數千朝鮮將士陣亡,右營將順川郡守李一元逃回姜弘立所坐鎮的中營,中營亦隨即被包圍。 [51-53] 
《滿洲實錄》中姜弘立投降圖 《滿洲實錄》中姜弘立投降圖
可能是因為之前河瑞國通款的緣故 [50]  ,後金軍攻擊朝鮮軍左、右營時,先讓通事出來,但兩營沒有通事,不知其意,於是開戰。有一個逃兵回來後將這一情況告知姜弘立,姜弘立遂派通事黃連海去與後金溝通,表達朝鮮出兵是迫不得已,後金亦表示諒解,朝鮮副元帥金景瑞先單騎往見後金軍主將代善(朝鮮稱“貴盈歌”“貴盈介”),初步約定“兩國無怨,當各解兵”。朝鮮士兵聽説可以生還,歡喜雀躍,有數名明軍殘兵逃到朝鮮軍營,也被朝鮮軍趕走(一説將其綁縛丟到山下,交給後金軍)。翌日,姜弘立也穿着便裝,率兩名軍官去見代善,雙方指天為誓。明朝監軍喬一琦聽説朝鮮軍已降金,墜崖自盡。達爾漢要求他們到赫圖阿拉見努爾哈赤,姜弘立只好率“投戈釋甲”的四千名(一説五千名)朝鮮降兵,在後金軍的押送下,於三月初六日進入赫圖阿拉,向努爾哈赤投降。努爾哈赤雖然請他們喝了酒,但十分憤怒,第二天準備把投降的朝鮮兵全部殺光,代善以自己指天為誓為由勸解,努爾哈赤才放棄殺降之舉。姜弘立和金景瑞先寓居佟養性佟養真兄弟家中,三天後被安置於一處空房子裏。不過,努爾哈赤並未放姜弘立等回國,而是扣作人質,作為要挾朝鮮討價還價的籌碼。 [53-54]  [55]  三月十五日,努爾哈赤派揚古利達海向姜弘立等出示以“後金國王(汗)”名義寫給朝鮮光海君的國書,內容是告知自己已諒解朝鮮,姜弘立等人在自己這裏,要朝鮮國王在明朝和自己之間做出選擇。二十一日就派差官小弄貴(小農耳)帶去朝鮮滿浦,同時釋放姜弘立的從事官鄭應井、通事河瑞國等數人。姜弘立和金景瑞也寫了狀啓,彙報戰況,秘密交付鄭應井等帶回。 [56-58]  後金還許諾只要朝鮮送來(令後金滿意的)回信就送還姜弘立一行。 [54]  此時,因城外居住的出身兩班的朝鮮俘虜殺掉所寓居的後金人家的女主人而逃,以及強姦後金婦女等事暴露,努爾哈赤又想殺光在留朝鮮人,同樣是經代善勸解,只殺了住在城外的出身兩班的朝鮮俘虜約四五百人。 [59] 

姜弘立人質生活

姜弘立獲任都元帥後,曾被拜為刑曹參判(從二品) [96]  ,假銜議政府左參贊(正二品)。 [41]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光海君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光海君特地遙授姜弘立“漢城府判尹”(正二品)之職。 [60]  翌日,朝鮮軍的敗報和姜弘立投降的詳細事態就由平安道觀察使樸燁上報朝鮮朝廷。 [55]  姜弘立之降引起朝鮮上下軒然大波。四月,羣臣要求削奪姜弘立等降將的官爵,並連坐其家屬,以便對明朝有個交代,光海君批准前者,拒絕後者。 [61]  與此同時,後金國書和姜弘立等人的狀啓也傳回朝鮮,光海君要求答覆,於是朝鮮朝廷以朝鮮平安道觀察使樸燁寫給“建州衞部下馬法(“馬法”為女真語“爺”之意,此處相當於漢語“老爺”)”的形式寫了一封答書,答書內容模稜兩可,既要堅持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也表達與後金善鄰友好之意,充分體現光海君的中立外交的思路。 [62-63]  朝鮮答書由樸燁手下的軍官梁諫帶到赫圖阿拉,但後金對信中內容很不滿意。六月初一日,阿敦揚古利達海劉興祚等帶着梁諫來找姜弘立,質問信中“建州衞”“馬法”“四郊多壘”等語是什麼意思。對於“建州衞”,姜弘立解釋信中寫的是“貴國”,説明朝鮮還是承認後金是獨立國;對於“馬法”,姜弘立説指的是努爾哈赤的部下而非努爾哈赤本人;對於“四郊多壘”,姜弘立解釋是明朝四面防守,而非後金方面所理解的對後金四面圍堵,同時一再強調這封信表達的是善鄰友好之意。後金方面表示道歉,並善待朝鮮差官梁諫,但對光海君的這種答覆顯然還是不能滿意,於是又寫了一封國書,要求兩國結盟,並且必須以國王名義回信。 [64]  不過因朝鮮君臣意見對立加上明朝的干預(明朝甚至問過和姜弘立有無往來,朝鮮否認 [65]  ),此後朝鮮就長期沒有回信,姜弘立一行的歸國也就遙遙無期。
在此之後,姜弘立一行的處境也愈發艱難。到了七月,不斷有朝鮮人逃出,努爾哈赤殺了其中數十人。八月,姜弘立一行被逼迫移居努爾哈赤所遷居的者片(界凡城),關押于山城柵中,監視力度加大,到了十一月,由於中營中軍黃德韺和別將黃德彰逃走,後金對姜弘立等人的監視更是到了“燃火擊金,達夜巡邏”的地步。後金方面不斷有人提議殺了姜弘立等人以減輕負擔,但努爾哈赤表示等派到朝鮮的差官小弄貴回報情況再説。十二月,小弄貴回到者片,報告朝鮮對他的接待比之前好十倍,後金內部所流傳的朝鮮再次助兵明朝的消息不屬實。努爾哈赤很高興,讓通事傳話給姜弘立説“爾國和事必成”,姜弘立一行的處境才有所改善,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光海君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移居平地的一處空房。但因為朝鮮方面遲遲不送回信,所以姜弘立一行還是不能回國。不過由於朝鮮遣返了一些逃到朝鮮的女真人,努爾哈赤對此很滿意,代善提出了將所有朝鮮俘虜全部放回的主張,卻因四貝勒皇太極反對而未果,只於七月送回了從事官李民寏、中營將文希聖、右營將李一元及七個下人。姜弘立表示:“今兩國信約已定,更留俺等有何益乎?”被後金方面駁回。當初出征的朝鮮將士除了被殺等各種原因死亡以及大量逃走者,只剩下姜弘立、金景瑞兩帥和吳信男、樸蘭英兩將及通事、奴僕共十人繼續留在後金當人質。 [66] 
此後,努爾哈赤遷都遼陽、瀋陽,姜弘立一行都跟隨,所受待遇較好,“常以客禮待之” [67]  ,一直保持人質身份而沒有剃髮。 [71]  朝鮮雖然在之後向後金派送差官和回信,但因拒絕背棄明朝,加上後來又多了毛文龍問題,故同後金的外交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朝鮮方面對姜弘立一行的態度也是無所謂,曾傳話“此將帥之有無,不過九牛之一毛,殺之還之,惟在彼處之意而已” [66]  ,天啓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九月的朝鮮差官鄭忠信表示任由後金對姜、金二人“怒則執之,好則釋之”。 [68]  後金也準備長久安置他們,據説在姜弘立投降之初,努爾哈赤曾打算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姜弘立和金景瑞,在代善勸阻下未果。 [69]  其後又將明將佟奇功的女兒嫁給姜弘立(據説還育有一子,其妹嫁樸蘭英) [70-71]  ,並分配給他們許多漢人奴隸。 [72]  在此期間,姜弘立不斷通過“藩胡”或通事等途徑給朝鮮朝廷送去“狀啓”和“別錄”,彙報自己和後金的情況。不過,他的主旨應該是朝鮮與後金的和好而非敵對。 [73]  天啓三年(1623年,朝鮮仁祖元年)七月,金景瑞準備給朝鮮新王仁祖李倧寫狀啓,陳述後金虛實及對其的“防禦之策”,姜弘立事先得知,向後金方面舉報,金景瑞遂被監禁,隨後自縊(朝鮮方面稱被殺)。 [74-75] 

姜弘立回國去世

姜弘立在後金期間,朝鮮政局頗為動盪,先是發生仁祖取代光海君的仁祖反正,而後發生李適之亂。仁祖即位後,朝鮮與後金的關係斷絕,姜弘立也不再給朝鮮通風報信,於是開始出現姜弘立引後金入寇的謠言,但仁祖不以為意。 [76]  天啓五年(1625年,仁祖三年),李適餘黨韓潤等人逃到後金,接着有個叫王四明的漢人逃到朝鮮,聲稱韓潤等向姜弘立謊稱姜家已被滿門抄斬,以誘使姜弘立慫恿後金攻朝鮮。 [79]  朝鮮擔心姜弘立像李陵那樣為敵國效力,遂準備讓姜弘立的兒子姜璹、樸蘭英的兒子樸雴作為差官去趟後金,從而防患於未然。 [77]  同年十二月,他們走到鴨綠江邊的碧團鎮,因駐紮昌城的明將徐孤臣阻攔而未能渡江,朝鮮朝廷也取消了這個遣使計劃。 [78] 
據姜弘立所言,天啓六年(1626年,仁祖六年)十月,劉興祚、達海等兩次來見他,質問連明朝都派人來弔問努爾哈赤之死、朝鮮卻不派人來的原因,姜弘立解釋是為毛文龍所阻的緣故。翌年正月初七日,後金突然給他和吳信男、樸蘭英、樸葵英馬匹和裘衣,讓他們準備出征,翌日就隨阿敏出發。途中,後金將領問他如果先抓住毛文龍,朝鮮是否就會屈服,姜弘立回答雖然無法確定是否屈服,但朝鮮不會憐惜毛文龍,於是後金主力便進攻朝鮮,第二天拿下了義州,丁卯之役就此爆發。 [67]  隨後,姜弘立派手下奴僕彥伊帶着阿敏的信招降朝鮮,朝鮮方面則派姜璹、樸雴攜答書赴金營。 [80-81]  仁祖逃到江華島後,又於二月初五日派姜弘立叔父晉昌君姜絪假銜刑曹判書,攜國書赴金營,並留作人質。 [67]  [82]  此時,朝鮮朝廷將和平的希望寄託於姜弘立和樸蘭英,説他倆“陷賊十年,不失臣節,今又力主和事,不忘宗國之心據此可知”。 [83]  阿敏派劉興祚去江華島勸降,姜弘立與樸蘭英一起前往,仁祖於二月十日接見了姜、樸二人,姜弘立在回顧後金興兵的過程後,力勸同後金講和,並確定講和一旦成功,後金就會撤軍,樸蘭英也有同樣的表示。 [67]  仁祖判斷二人所言為真,便向後金屈服。和議初步達成後,姜弘立於三月初八日隨劉興祚前往平壤,“平壤之盟”後返回江華島。 [84-85]  皇太極也允許姜弘立和樸蘭英回國,其後將他們在後金娶的妻子及247名漢人奴隸、31名朝鮮人奴隸和其他財產移交給他們。 [72]  於是姜弘立結束了八年的人質生活。
姜弘立回國後,承受很大壓力,當時朝鮮“斥和論”高漲,往往歸罪於姜弘立,認為他不僅有降敵的前科,更是丁卯之役中引後金入寇的“謀主”,促成和平並非其功績,“其心為虜,非為國也”,因此很多朝鮮官員都呼籲斬了姜弘立。 [86-87]  仁祖對姜弘立雖不至於如此偏激,但受制於強大的反對輿論,即使有心給姜弘立恢復官爵,也無法辦到。 [88]  姜弘立在從平壤回江華島途中就生病而落於樸蘭英之後 [85]  ,其後請求回到故鄉衿川(今韓國首爾特別市衿川區),為自己在後金期間過世的母親守墓,至天啓七年(1627年,仁祖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病死於衿川。 [89-90]  仁祖本欲恢復其官爵並提供“喪需”,羣臣反對稱如果給姜弘立施與同死節之人一樣的恩典,將失去勸忠懲惡的效果,仁祖不得已收回成命。 [91]  此後,姜弘立在朝鮮王朝一直揹負“賊臣”的罵名,據説他回鄉時“故里兒、村童之輩皆以瓦石投打而唾罵矣”。 [92]  另一方面,金景瑞則因遇害經過被平安道儒生康元立等上報於朝鮮朝廷而追復官爵。 [75] 

姜弘立主要影響

姜弘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光海君後期朝鮮與後金的關係中。他投降以後,被扣留後金,成為人質。當時後金臣僚中,女真人中只有達海等少數人略懂漢文,明朝降將多為遼東武人,文化水平不高。姜弘立是科舉及第的朝鮮文臣,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後金向朝鮮發送國書前,都會出示給他,請他潤色,比如他曾建議將後金國書中“爾朝鮮”的“爾”字抹去,以體現“鄰國相敬之道”,得到後金方面採納。朝鮮的書信送到後金,如果後金方面有無法理解的內容,都會請姜弘立解釋,姜弘立的解釋不僅與光海君的意思相默契,也能讓後金方面滿意。與此同時,姜弘立還通過各種途徑秘密傳書於國內,彙報後金情況,這些情報成為光海君施展對後金外交的重要基礎。 [73]  [103] 
光海君被廢后,姜弘立的作用明顯下降,與朝鮮斷絕關係,包括“引賊入寇”等圍繞他的各種傳言也隨之出現。丁卯之役時,後金帶着姜弘立出征,朝鮮方面認為這是坐實姜弘立“引賊入寇”的證據。但姜弘立的作用更多體現在交涉而非嚮導。朝鮮與後金很快講和,一方面是後金諸將抵制阿敏稱王朝鮮的野心以及外部的客觀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姜弘立和樸蘭英斡旋的作用,從而避免戰爭擴大化、使朝鮮蒙受更大損失。 [73]  [103] 

姜弘立歷史評價

  • 李琿:卿以文武兼才,熟諳戎務,今當緩急,足膺專政。 [39] 
  • 李倧:①姜弘立、樸蘭英等陷虜十年,終不剃頭,其志可嘉。 [88]  ②引賊之説,似非弘立之本情也。 [97] 
  • 鄭藴:噫!彼弘立者,為虜腹心,無故而來侵父母之國,屠戮我生民,驚動我宗社,甚至於自稱五道都元帥,偃然掛榜曉喻,其為罪惡,遠浮虜酋。 [98] 
  • 申欽:休道胡鋒作諫臣,廟堂無計息風塵。將軍不解捐軀義,戰士皆為左衽人。 [99] 
  • 高尚顏:①畏死投降苟保生,卻將和議誤宸情。宜稱未死臣而已,可笑猶書舊職名。②在軍君令尚枝梧,無骨何從一紙書。居然解甲甘臣服,剮裂千般罪有餘。 [100] 
  • 趙平:席世分茅荷國光,筍班齊望晉山姜。耳孫弘立文兼武,鼻祖民瞻業更昌。漢築高壇推信轂,陵投堅甲拜胡王。優忠二百餘年澤,剩得猿蟲數萬強。 [101] 
  • 曹文秀:久沐恩波在鷺班,誰知一夕效奴顏。古來何代無徵虜,蘇武唯將漢節還。 [102] 
  • 韓明基:後金軍蜂擁而至,姜弘立就想整兵應戰,但力不從心……明軍全軍覆沒,朝鮮軍大部分戰死,而且糧餉不繼,沒有選擇的餘地。姜弘立為了讓剩下的士兵活命而投降。……姜弘立在投降後的8年裏被後金扣留。他在俘虜生活中也想方設法把後金的內情秘密報告給光海君。姜弘立上傳的信息成為光海君施展外交的重要基礎……1627年丁卯胡亂時,姜弘立和後金軍一起進入朝鮮。當他謁見仁祖時,大臣們高喊要殺死“逆賊”和“賣國奴”。甚至將丁卯胡亂規定為“姜虜入寇”。他們主張姜弘立主導了後金對朝鮮的侵略。但這也不是事實。後金軍指揮部帶着他的主要目的是用於與朝鮮的交涉上。實際上,當時姜弘立對兩國的和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在朝鮮軍單方面敗退的情況下,姜弘立努力防止朝鮮百姓成為後金的刀下亡魂。……姜弘立的一生是崎嶇坎坷的。那麼,將姜弘立罵為“姜虜”的仁祖政權的臣僚們又是如何呢?眾所周知,他們也在1636年丙子胡亂之際屈膝於清……他們出於對政敵光海君和姜弘立的反感而主觀地歪曲客觀“事實”,在他們的僵硬性面前,很難期待能有正確的防禦對策或合理的外交技術。這是朝鮮在國際秩序格局轉變的17世紀初期的悲劇。 [103] 

姜弘立軼事典故

姜弘立滅門之兆

相傳姜弘立少年時,很多家族長輩都在朝中當大官,有一次,他的伯父姜緒在經筵上為宣祖進行“晝講”後退朝,姜弘立説:“今日晝講,吾一門亦足以為之。”姜緒便斷言姜弘立會為姜家帶來滅門之禍。後來姜緒拜託東人(南人)的李元翼和西人的申欽保護姜家。仁祖反正後,反正功臣想連坐姜家,因李元翼、申欽解救而免禍。 [94] 

姜弘立回國悔恨

相傳姜弘立聽説仁祖反正的消息後,認為是謀朝篡位,便引後金兵攻朝鮮,是為丁卯之役。進入朝鮮境內,才得知仁祖奉仁穆大妃復位,金長生鄭經世張顯光等儒賢都被錄用為官,驚訝道:“此人必不以非道立朝!”為此茫然若失,便勸後金退兵。 [95]  後來朝鮮人將這個故事稱為“用三臣而能卻十萬虜兵”。 [107] 

姜弘立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生卒
備註
父親
姜紳
1543-1615
官至議政府左參贊,策平難功臣,封晉興君,諡忠孝(一説毅簡)
母親
鄭氏
1542-1621
本貫東萊,司憲府監察鄭惟義之女,敦寧都正鄭益謙孫女,領議政鄭光弼曾孫女
哥哥
姜弘秀
1563-1593
官至同福縣監
弟弟
姜弘勣
1580-1614
官至庶尹
妻子
黃氏
?-?
本貫全州,監役黃履亨之女,右議政黃憲孫女
佟氏
?-?
明將佟奇功之女,被後金許配姜弘立,1627年去朝鮮,毛文龍差官毛永盈(原名不詳)稱是自己族人而帶走
妾室
李春蘭
1585-?
李景麟之女,朝鮮太宗庶長子敬寧君李裶後裔
兒子
姜璹
?-?
庶子,光海君時在姜弘立請求下獲得嫡長身份,官至別提
姜瑗
1606-?
庶子,立志為父雪恥,年過三十不娶,投入柳琳幕下,欲殺清將,事泄被害
姜瓚
?-?
庶子
女兒
姜氏
?-?
嫁尹堪
姜氏
?-?
嫁沈楶
姜氏
?-?
嫁李顯達(朝鮮太宗嫡次子孝寧大君李補後裔)
以上參考資料 [1]  [2] 

姜弘立藝術形象

姜弘立文學形象

姜弘立死後不久,朝鮮就出現了以他為題材的小説《姜虜傳》。該小説敍述姜弘立的一生尤其是投降後的事蹟,對他進行醜化描寫,將他刻畫為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奸佞小人。通過渲染金應河金景瑞以及謀殺努爾哈赤的“降倭”等的忠烈以及他們被姜弘立出賣而失敗的悲慘下場,更加襯托出姜弘立怯懦卑鄙的賣國賊形象。 [104] 

姜弘立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