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松

(明朝神宗朝總兵)

鎖定
杜松(?-1619年), [14]  字來清 [15]  ,陝西榆林人, [14]  ,明朝將領。 [15] 
杜松初由舍人從軍,累功為寧夏守備,遷東路副總兵。尋起孤山副總兵,擢都督僉事。神宗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鎮遼東。時薊遼多事,令以總兵官鎮山海關。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隨遼東經略楊鎬攻後金,明軍兵分四路。 [13] 
三月初一,杜松率西路軍出撫順,沿渾河岸前進,第二天到薩爾滸。得知後金在界凡築城時,便親率明軍二萬餘渡蘇子河抵吉林崖攻打界凡城,餘部駐守薩爾滸。這時,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軍已至界凡之東,他們偵察到明軍分兵的情況後,抓住戰機,部置戰鬥,實行各個擊破。努爾哈赤令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率兩旗兵援界凡,自己率六旗精鋭攻薩爾滸。薩爾滸明軍寡不敵眾,被全殲。努爾哈赤乘勝直撲界凡,與代善、皇太極兩軍會合,原在界凡山上的守軍也從山上馳下,四面圍攻把明軍切割成數塊,加以殲滅,杜松戰死。 [13] 
(概述圖片來源 [1] 
別    名
杜太師
杜黑子
來清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1619年
主要成就
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
本    名
杜松
官    職
總兵
追    贈
少保左都督
諡    號
武壯

杜松人物生平

杜松勇猛悍戰

杜松於萬曆年間由舍人從軍,累功為寧夏守備萬曆。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被遷為延綏參將。當時杜松號稱“杜黑子”,交鋒時擄起兩臂,烏黑如漆,持着金刀亂砍。鎮守陝西時,與胡人大小百餘戰,戰無不勝,被塞外民族皆稱其為“杜太師”。 [2]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擢為署都督僉事,代替李如樟鎮守延綏。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河套的蒙古人進犯安邊、懷遠,杜松大破之,不久改鎮薊州 [3]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夏, 被授為總兵,接替李成梁鎮守遼東。期間作戰不利,一氣之下焚燒糧草,被下獄處置。杜松感到很慚愧,數次自毀甲冑,聲稱欲削髮為僧。 [4]  當時朝臣都可惜杜松的勇武,但因杜松的為人,沒人替他説話。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盤踞河套的蒙古人大舉進犯內地,杜松被重新啓用,率領輕騎搗火落赤營。斬敵二百餘。 [5] 

杜松踏雪冒進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因薊、遼多事,特設總兵官鎮守山海關,令杜松擔任總兵。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張承廕戰歿,朝廷下令杜松馳援遼陽 [6]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決定對建州女真用兵。總兵楊鎬分兵四路,由四個總兵官率領,進攻赫圖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關總兵杜松;中路右翼是遼東總兵李如柏;北路是開原總兵馬林;南路是遼陽總兵劉鋌。楊鎬本人坐鎮瀋陽,指揮全局。二月二十八日,時西路軍杜松,從瀋陽出發,到撫順關稍作休息,杜松為搶頭功心切,於是星夜列炬,一日內冒雪急行百餘里,二月二十九日直抵渾河岸,此時杜松得知後金兵約一萬五千人正於鐵背山上的界凡城修築防禦,企圖阻擋明軍前進。因界凡城形勢險要,是後金都城赫圖阿拉的咽喉要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界凡城北,便是渾河東岸的吉林崖,為界凡第一險要之處,界凡城南為扎喀關,為界凡另一處險要之地,扎喀關旁蘇子河對岸是薩爾滸山。皆距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只有百餘里。過了界凡之後便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此界凡地位極度重要,於是杜松便將大軍兵分二處,分兩萬人於薩爾滸山(今撫順大夥房水庫一帶)麓紮營,杜松親率輕裝一萬人渡過渾河,進攻界凡城下以北的吉林崖。但是此時杜松只知後金軍在界凡城上防禦的情報,卻未得知後金已經向界凡方向大規模調動軍隊,注下敗亡之禍。 [7] 

杜松戰死沙場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早上,杜松不聽總兵趙夢麟勸等眾將勸諫休整,反而強命渡河,其部參將龔念遂等因輜重營渡河困難,被遺留在大軍之後,屯於斡渾鄂謨,結果杜松軍只能輕裝渡河,留下大量火炮等重型火器。杜松軍渡河間,努爾哈赤於渾河上游毀壩放水,時河水陡漲,明軍被水淹死者甚多,致兵傷馬斃,鋭氣大挫。杜松軍渡河後連破兩個後金小兵寨,只俘獲十四名後金兵。杜松以全軍攻打吉林崖。午時後,後金軍已經到達界凡城南的扎喀關,二貝勒代善下令進軍至毗鄰界凡的鐵背山。此時攻打吉林崖的明軍也看到大批的後金軍隊陸續到達,但杜松已無法改變戰略。無論自己率領的一萬明軍渡河往到薩爾滸大營會合,還是令對岸的二萬明軍渡河到吉林崖山下會合,都必定在渡河時被後金軍阻擊,於是杜松便令繼續強攻打吉林崖。後金方面眼看要抵擋不住,代善命一千精兵火速增援吉林崖。明軍雖有火器之利,卻也一直未能攻下。
努爾哈赤率軍亦率軍趕到,並認為申時已到天色漸晚,於是命左翼四旗兵先擊薩爾滸之明軍,破薩爾滸後,進攻吉林崖的明軍自必動搖。後再加一旗的兵力,合共五旗三萬七千騎兵,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攻向薩爾滸明軍大營。
薩爾滸大營由總兵王宣、趙夢璘等統率抵擋後金兵的奮力衝擊,最後因後金軍多,明軍不能抵擋,結果薩爾滸明軍大營被攻破,明軍爭相逃命,結果全部潰滅,王宣、趙夢麟戰死。逃走的明軍最後到達力阿哈時被後金軍追上,亦被全部殺死。時吉林崖杜松軍看見薩爾滸大營被攻破後,軍心早已動搖。此時,後金軍將攻打薩爾滸的兵力與同部署在吉林崖的兵力匯聚,吉林崖上的後金軍亦蜂擁而下合攻杜松軍。杜松親率官兵奮戰,。但是後金軍已經盡佔河畔、莽林、山麓與谷地,以數倍於杜松的兵力將明軍包圍。戰至夜晚,明軍點燃火炬,從明擊暗,反讓後金軍能夠從暗擊明,使明軍死傷慘重。杜松被後金貝勒賴幕布射殺。參將柴國棟、遊擊王浩、張大紀 、遊擊楊欽、汪海龍、和管撫順遊擊事備禦楊汝達也戰死。明西路大軍全軍覆沒。經略標下右翼營管遊擊事都司劉遇節率殘兵逃脱。監軍張銓被俘,誓死不降,被處死。
不久,努爾哈赤率領八旗主力,攻破北路明軍營壘。北路主將馬林大敗,單騎逃回開原。楊鎬得知兩路兵敗,急檄李如柏劉綎兩軍。然劉鋌已深入三百里,身中埋伏亦戰死。中路右翼李如柏接到經略楊鎬的撤兵命令,急忙撤退。薩爾滸之戰後,朝議多咎杜松輕進。
天啓年間,明朝追贈杜松少保、左都督,世蔭千户,立祠賜祭。 [7] 
清朝乾隆年間追諡為武壯。

杜松軼事典故

杜松秉性清高,廉潔奉公,不巴結上司,不籠絡權貴,他在奉命援遼師出潞河時,明告送者説:“杜松是個不識字的武夫,唯獨不學讀書人貪財怕死。” [8] 

杜松歷史評價

朱翊鈞:杜松貪功輕進以致喪師,深可痛恨。 [9] 
袁崇煥:回憶剿事,初舉時,以杜松之勇、劉綎之智、賀世賢之剛,及紏合西北數十年蓄餋之精鋭未免逐北。 [10]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着也。 [11] 
《明史》:①松勇而無謀,剛愎使氣。②至承廕與松,以將門子捐軀報國,視世所稱“東李西麻”者,相去何等也! [12] 

杜松親屬成員

兄:杜桐
侄:杜文煥 [12] 

杜松史書記載

《明史·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12] 
參考資料
  • 1.    杜松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2.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松,榆林人,守陝西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敵人畏之,呼為杜太師而不名。”
  • 3.    《明史》:弟松,字來清。有膽智,勇健絕倫。由舍人從軍,累功為寧夏守備。萬曆二十二年,卜失兔掠張春井,大入下馬關。松偕遊擊史見、李經以二千餘騎邀擊馬蓮井,小勝,誤入伏中,見戰死,松、經皆重傷,士卒死過半。麻貴援軍至,松復裹創力戰,寇始敗走。時松已進遊擊將軍,論功遷延綏參將。貴大舉搗巢,松以右軍出清平塞,多所斬獲,進副總兵。尋以本官改寧夏東路。松為將廉,尚氣不能容物。嘗因小忿,雉發為僧,部議聽其歸。尋起孤山副總兵。三十三年,擢署都督僉事,代李如樟鎮延綏。明年,套寇犯安邊、懷遠,松大破之,改鎮薊州。
  • 4.    《明史》:三十六年夏,代李成梁鎮遼東。十二月,敗敵連山驛。賴暈歹者,朵顏長昂子也。狡黠為邊患。與從父蟒金潛入薊鎮河流口,大掠去。復結黃台吉謀犯喜峯口。松受總督王象乾指,潛搗黃台吉帳,以牽薊寇。乃從寧遠中左所夜馳至哈流兔,掩殺拱兔部落百四十餘級。以大捷聞,邀重賞。副使馬拯謂拱兔內屬,不當剿,彼且復仇,與松相訐。松忿,邀賞愈急,詔予之。拱兔果以無罪見剿怒,小歹青又數激之,乃以五千騎攻陷大勝堡,執守將耿尚仁支解之。深入小淩河,肆焚掠。遊擊於守志遇于山口,大敗,死千餘人,守志亦重創。松駐大淩河,不敢救。遼人多咎松,朝議謂松前僅抵錦州邊十里,未嘗出塞,所殺乃保塞部落,悉縛殺之,非陣斬。松愈忿,言撫按諸臣附會馬拯,害其奇功。自提兵出塞,將搗巢以雪前恥,而所得止五級,士馬多陷大淩河。松益慚憤,數欲自經,盡焚其鎧冑器仗,置一切疆事弗問。兵部以聞,乃勒松歸裏,而以王威代之。
  • 5.    《明史》:松既廢,時多惜其勇,然惡其僨事,無推轂之者。至四十三年,河套寇大入,令松以輕騎搗火落赤營。獲首功二百有奇,復敍用。
  • 6.    《明史》:逾二年,薊、遼多事,特設總兵官鎮山海關,以松任之。四十六年,張承廕戰歿,詔松馳援遼陽。
  • 7.    《明史》:明年二月,楊鎬議四路出師。以撫順最衝,令松以六萬兵當之,故總兵趙夢麟、保定總兵王宣為佐。期三月二日抵二道關,會李如柏等並進。松勇而無謀,則愎使氣。二十九日夜,出撫順關,日馳百餘里,抵渾河。半渡,河流急,不能盡渡。松醉趣之,將士多溺河中。松遂以前鋒進,連克二小砦,松喜。三月朔,乘勢趨撒爾湖谷口。時大清方築城界凡山上,役夫萬五千,以精騎四百護之。聞松軍至,精騎則盡伏谷口以待。松軍過將半,伏兵尾擊之,追至界凡渡口,與築城夫合據山旁吉林崖。明日,松引大軍圍崖,別遣將營撒爾湖山上。松軍攻崖,方戰,大清益千人助之,已又續遣二旗兵趨界凡以為援,而遣六旗兵攻松別將於撒爾湖山。明日,六旗兵大戰,破撒爾湖山軍,死者相枕藉。所遣助吉林崖者,自山馳下擊松軍,二旗兵亦直前夾擊,松兵大敗,松與夢麟、宣皆歿於陣。橫屍亙山野,流血成渠。大清兵逐北二十里,至勺琴山而還。時車營五百尚阻渾河,而松已敗。頃之,馬林、劉綎兩軍亦敗,獨李如柏一軍遁還。事聞,朝議多咎松輕進。天啓初,贈少保左都督,世廕千户,立祠賜祭。
  • 8.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五百二》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0]
  • 9.    《明神宗實錄》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0]
  • 10.    《明熹宗實錄》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0]
  • 11.    《倖存錄》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0]
  • 12.    《明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20]
  • 13.    門巋主編.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下[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3.第2885頁
  • 14.    杜松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10-06]
  • 15.    陳高春主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大辭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第72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