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忠信

鎖定
鄭忠信(朝鮮語:정충신,1576年—1636年),朝鮮王朝中期大臣、將領。字可行,號晚雲,本貫河東,生於全羅道光州。出身寒微,受知遇於李恆福,通過平定李適之亂立功,官至西路副元帥、慶尚右道兵馬節度使,封錦南君,諡號忠武。 [1] 
本    名
鄭忠信
可行
晚雲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全羅道光州
出生日期
1576年1月29日(萬曆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逝世日期
1636年6月6日(崇禎九年五月初四日)
主要作品
晚雲集
主要成就
平定李適之亂
諡    號
忠武
爵    位
錦南君

鄭忠信人物生平

鄭忠信是高麗名將鄭地的九世孫,父親是鄭綸,母親是李仁祚之女,生於萬曆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576年1月29日),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出身寒微。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光州牧使權慄募兵,十七歲的鄭忠信應募從軍。其時權慄打算將狀啓呈送義州行在所,無人敢去,鄭忠信主動請纓,衝破日軍圍堵,打通了道路,將權慄的狀啓送到行在所,得到兵曹判書李恆福的賞識,教他《左傳》《國語》《史記》等書,並參加在行在所舉行的武科考試,一舉及第。
鄭忠信家系圖 鄭忠信家系圖
1602年曾作為奏請副使張晚的隨行軍官前往中國。1607年又隨張晚到咸鏡道,監督築城,後歷任造山萬户、甫乙下鎮僉使、包伊萬户。1617年作為通信使吳允謙的隨行軍官去日本。1618年,李恆福因反對“廢母”而被流放咸鏡道北青,鄭忠信陪同他去流放地。同年李恆福去世,鄭忠信又護送他的棺材返葬京畿道抱川,併為他服三年“心喪”。此後鄭忠信每次到李恆福故居,都會在其祠堂下拜,並禮待其子弟,以報答李恆福的知遇之恩。 [3] 
1620年冬出任昌洲僉使,1621年出任對後金的門户——滿浦僉使,曾奉光海君之命出使後金,會晤努爾哈赤。1622年任平安道兵馬左虞侯,仁祖反正時奉命斬殺光海君的親信平安道觀察使樸燁和義州府尹鄭遵,隨後調任安州牧使兼防禦使。翌年發生李適之亂,他雖與李適過從甚密,甚至被認為是李適一起謀反的同黨,但他跟隨都元帥張晚平定在漢城郊外之鞍峴擊潰叛軍,平定叛亂。此役中,佔據鞍峴、擊潰敵軍出自鄭忠信的主意,也是他在前線指揮作戰 [4]  ,還有記載稱張晚表現消極,還令鄭忠信撤軍,鄭忠信抗命不遵,才有此大捷,所以平叛的首功應歸鄭忠信而非主帥張晚。 [5]  戰後策振武功臣一等,封錦南君,任平安道兵馬節度使兼寧邊大都護府使,翌年解任歸京。
1627年丁卯胡亂時,鄭忠信作為副元帥,與都元帥張晚抵抗後金,翌年回京治病,得到仁祖召見,並被任命為備邊司堂上。1629年任五衞都總府都總管。1630年皮島發生劉興治之亂,仁祖預備出兵討伐,鄭忠信自請為水軍副元帥,但由於劉興治受到明朝招撫,所以數月後罷兵,回京任備邊司堂上。1631年再次出任平安道兵馬節度使,因與宣川防禦使林慶業不合而辭職,不久又起用為副元帥,駐紮平安道安州和博川。1633年,朝鮮拒絕後金增歲幣要求,派金大乾去後金傳達此意,鄭忠信與都元帥金時讓判斷對後金強硬不利於朝鮮,於是在義州阻擋金大乾渡江,並聯名上疏解釋,雙雙被仁祖罷官,鄭忠信流放忠清道唐津,四月移配黃海道長淵,五月獲赦歸鄉。1634年敍用,任都總管、捕盜大將、內贍寺提調,十月任慶尚右道兵馬節度使。翌年五月以病重為由辭職。1636年五月初四日去世於漢城盤松坊私第,享年六十歲,葬於忠清道瑞山郡摩詰山。 [1-2] 

鄭忠信歷史評價

  • 崔昌大(崔鳴吉曾孫):忠信為人短小,目如曙星。美容姿,有辯英果,好氣義。善料事,多懸中。 [6] 
  • 朝鮮正祖:鞍峴之役,亞於玉城,而樹勳者鄭錦南是已。以微匹之蹤,綰上將之印,而系國家安危之機,其鈴韜智略,至今垂二百年,尚入婦孺之誦,則聽皷拊髀之思,若偏伊人。 [7] 

鄭忠信後世紀念

1684年,朝鮮肅宗賜諡號“忠武”。光州立“景烈祠”祭祀,保存他的甲冑等遺物。 [1] 
鄭忠信甲冑 鄭忠信甲冑

鄭忠信主要作品

鄭忠信著有《晚雲集》《錦南集》《白沙北遷日錄》等著作,另有時調三首傳世。 [1] 
參考資料
  • 1.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鄭忠信》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1-02-18]
  • 2.    鄭忠信:《晚雲集》附錄卷二,《晚雲先生年譜》。
  • 3.    鄭覺先:《杜陵漫筆》卷一:鄭錦南忠信平倭寇、適賊之亂,大有功勳,位至亞卿,出於鰲城之援,及鰲城卒,每至其家,拜於廟庭之下,以郎君禮待其子弟,不忘微賤之時,正如狄忠武公之感韓忠獻公之知遇,忘樞密之位尊。
  • 4.    金起宗:《西征錄》,《洛西集》卷七:鄭忠信、南以興、柳孝傑、金浣、邊潝、申景瑗等齊到……相議進剿計,元帥曰:“今日之策有二。賊入都城,廟社南遷,國之所賴以中興者,其責在我。況今都民未必專附於賊,至有觀望成敗者,若小遲一兩日,則人皆堅意向賊,雖有八道之兵,攻之不易。及此時,決一死戰,一也;催李曙兵守東路,申景禛兵守南路。四面把守,絕其餉途,待諸路兵併力擊之,務出萬全,二也。二者何居焉?”鄭忠信對曰:“諸將不能戮力討賊,賊犯京城,君父播越,罪合萬誅,事已急矣,不可玩寇。無論成敗,城下一戰,烏可已也?況先據北山者勝,官軍據嶺而陣,則其勢當俯壓都城。都民之觀望者,若知元帥大軍已臨鞍嶺,其勢必當內應。且賊不可不出戰,戰必仰攻,得其形便,陣腳甚固,則破賊必矣。老爺督諸軍,鱗次而進,可於明曉齊到鞍嶺,計無逾於此者。”南以興曰:“今日之策,忠信之策為最,願帥府速決!”崔峴、金時讓、李敏求、金起宗贊其計。元帥一言而斷,忠信遂跨馬先出,諸將無異辭。元帥且謂其軍校曰:“賊必不出,分兵據南山蠶頭,促李曙林㥠兵據駱山鼎足而臨之,互為猗角,不出一二日,兩賊之頭可致。”忠信等亦於道中議此事,將以申景瑗、邊潝兵為分守南山計。謀不相及,而計已暗合矣。……十一日朝,賊始見嶺上有官軍……一枝自樸鼎吉家前路、一枝自蓮池牆後路,漫山蔽谷,蟻附而上。官軍處於絕頂,歸路已絕,人皆有死志,莫不磨勵以待之。都民觀望者,自曲城至南山,滿堞雜沓。明璉帶降倭一百數十人、炮射精鋭手為前鋒,適在中督戰,且乘順風,直攻頭局,矢石如雨,人莫敢當前。南以興拔劍督戰,將士無敢後者……自卯至巳,酣戰不已……方官軍之鏖戰也,賊將李壤逢丸墮死,明璉中箭退卻,其他賊兵之委屍陣前、墮崖落澗者不可勝紀,官軍踴躍追擊,勢若建瓴。
  • 5.    樸亮漢:《強懶代筆》卷一:賊適以平安兵使舉兵叛,長驅直京,都元帥張玉城晚自平壤將兵躡其後,而不能當其鋒,但坐觀而已,來陣於弘濟院。副元帥鄭錦南忠信請直據鞍峴。行軍半途,張玉城慮其孤軍住在山頂,適堅壁不戰,則進退維谷,令退軍。錦南拆見於馬上,攝書入袖中,將校來請曰:“元帥傳令,何事?”錦南曰:“督諸軍急上山耳。”遂揮旗鳴鼓,直上鞍山嶺,益張旗幟,鼓角喧闐,若將向下。適果悉兵拒之,直抵山下,仰高臨下之勢既相懸絕,是時西風迅急,官軍矢石順風交下,適軍上山未半,人皆不能開眼。官軍鼓譟蹙之,適軍一時大潰……其敵愾之忠、料敵之智,皆人所難及,而畢竟社稷之再安,皆其功也。玉城則既以賊遺君,又猶豫遲迴,幾兵機敗,其罪難赦,而反以上將受功,甚可笑也。
  • 6.    崔昌大:《崑崙集》卷十四,《鄭將軍忠信傳》。
  • 7.    《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卷47,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