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嚴震

(唐代中期名臣)

鎖定
嚴震(724年-799年7月26日 [1]  ),字遐聞,梓州鹽亭(今四川鹽亭)人。唐代中期名臣。
嚴震出身世代農家,早年捐財得官,擔任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歷任渝州刺史、鳳州刺史,政績被舉為山南第一,朝廷賜爵鄖國公。建中三年(782年),嚴震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奉天之難”時,嚴震派兵迎接唐德宗入梁州。旋即進封馮翊郡王。他勸課農桑,以供給六師。長安光復後,進位檢校尚書左僕射。隨後,出任興元尹。貞元十二年(795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
貞元十五年(799年),嚴震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太保諡號“忠穆”。《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2] 
本    名
嚴震
別    名
嚴忠穆
嚴司空
遐聞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梓州鹽亭
出生日期
724年
逝世日期
799年7月26日
主要作品
聞鹿鳴互謔
主要成就
治理鳳州、山南,迎接唐德宗入梁州
官    職
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爵    位
馮翊郡王
追    贈
太保
諡    號
忠穆

嚴震人物生平

嚴震捐財得官

嚴震出身於務農世家,其家族憑藉財力在鄉閭間聞名。唐肅宗至德乾元年間(756年—760年)以後,嚴震多次拿出家財來資助邊軍,因此獲授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縣潼川鎮)長史、王府諮議參軍。後經東川節度判官韋收的推薦,嚴震被劍南節度使嚴武任命為合州(治今重慶合川市區)長史。嚴武移鎮西川時,任命嚴震為押衙,又改任恆王(李瑱)府司馬。嚴武由於和嚴震是同族的緣故,因而將軍府中許多的事務委託給他辦理。後加授試任衞尉太常少卿、銀青光祿大夫等職。 [3]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嚴武病逝,嚴震被免官還鄉。東川節度使李叔明到任後,上奏任命他為渝州(今重慶市)刺史,嚴震因為李叔明是“中外之姻”,為避嫌而稱病請辭。 [4]  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誠(或為張獻恭)再次上奏任命他為鳳州(治今陝西鳳縣)刺史、山南西道節度副使,加侍御史。適逢母親去世離職。後被起復原職,並充任興、鳳兩州都團練使,嚴震請辭未獲允准,被加授為殿中侍御史。後經多次升遷,加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丞,封馮翊郡公。 [5]  嚴震為政清明嚴格,興利除害,受到遠近之人的稱讚。 [6] 
建中初年(780年),司勳郎中韋楨出任山、劍黜陟使,考察山南、劍南等道地方官吏的政績。韋楨認為嚴震的政績為山南道第一,唐德宗李適評其考績為上等偏下 [7]  ,進封他為鄖國公。嚴震在鳳州十四年,善政不改。 [8] 

嚴震奉迎德宗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嚴震接替賈耽擔任梁州(今陝西漢中)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9-10]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朱泚在京師長安(今陝西西安)僭號稱帝,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令心腹穆庭光、宋瑗等人引誘嚴震一起反叛,嚴震聚集眾人,將穆庭光等人殺死。 [11]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與叛軍聯合,德宗籌劃逃亡山南一事。嚴震聽説後,馬上派遣官吏快馬呈表到奉天,以迎接德宗。他先令大將張用誠率兵五千到周至縣護駕,德宗聽説後很高興。但在不久,張用誠被叛軍引誘,意圖反叛,使德宗頗感憂慮。此時,嚴震又派牙將馬勳前來迎候,德宗召見馬勳,對他説明此事。馬勳自請前往平亂,計擒張用誠。嚴震將張用誠亂棍打死,又讓張用誠的副將領兵去迎候德宗。德宗乘車進入駱谷時,李懷光派數百名騎兵來襲擊,山南軍將其擊退,使德宗得以獲免。不久,德宗加嚴震為檢校户部尚書,進封馮翊郡王,賜予實封食邑二百户。 [11]  [12]  三月,德宗抵達山南西道的首府梁州,嚴震親自率軍至清涼川迎接 [13]  [14] 
山南素來貧困,糧食供給困難,宰臣商議懇請德宗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嚴震上奏説:“山南與京畿相接壤,李晟正在謀劃收復京師,需要六軍的聲援。如果陛下前往西川,那麼李晟就看不到收復的日子。希望陛下仔細考慮。”羣臣商議沒有結果,適逢李晟遣使懇請德宗駐軍梁、漢一帶,以謀劃收復,德宗才決定留駐梁州。梁、漢之間的人們還處在刀耕火種、以採穭為生的時候。山南西道雖然有十五個郡,但税賦還不如中原的三個縣。自從安史之亂後,此地常被山賊搶掠,人口也流散大半。等到行在(指天子臨駐之地)六師駐紮此地,嚴震設法規勸課税、聚集財富,在不擾百姓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使税賦供應得以滿足。 [15] 
五月,李晟率軍收復長安 [16]  ,德宗準備返回京師,加授嚴震為檢校尚書左僕射。隨後,朝廷又升梁州為興元府,任命嚴震為首任興元尹,加賜予實封食邑二百户。 [17] 

嚴震榮加使相

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一日,嚴震入朝覲見德宗。十一日,德宗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嚴震與河中節度使渾瑊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奉國軍節度使駱元光邠寧節度使韓遊瑰、渭北節度使唐朝臣、奉誠軍節度使康日知等大將陪同祭祀 [18]  [19] 
貞元八年(792年),吐蕃再次入侵,相繼進攻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涇州(今甘肅涇川北)等地。嚴震主動出擊,於芳州擊敗吐蕃,又攻取黑水堡,焚燬吐蕃的軍糧積儲。 [20]  [21] 
貞元十二年(796年)正月,朝廷加嚴震為檢校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相)銜。 [22-24] 

嚴震病薨理所

貞元十五年(799年)六月十九日 [1]  (7月26日),嚴震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六歲。德宗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保諡號“忠穆”,賜予助喪的布帛、米粟不等。等到嚴震的靈柩將要運抵長安,德宗令百官依次前往嚴震在長安的家中弔唁。 [25-26] 

嚴震主要成就

政績卓著:嚴震擔任鳳州(治今陝西鳳縣)刺史十四年,善政不改 [8]  。他為政清明嚴格、興利除害,受到遠近之人稱讚 [6]  。其政績被山、劍黜陟使韋楨認為是山南道第一,唐德宗李適也特賜上等偏下之考績 [7]  [8]  。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後,勸課農桑、徵集財富,既能保證税賦供應,又使百姓少有怨言 [15] 
忠心朝廷:“涇原兵變”後,嚴震拒絕叛軍首領朱泚一同叛亂的邀請,以表忠心 [11]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亂後,嚴震主動派軍迎接德宗至山南西道。正是在山南軍的護送下,德宗得以順利抵達梁州(今陝西漢中) [11]  。在宰相請求德宗前往蜀中腹地的成都府(今四川成都)時,嚴震認為即將收復長安的大將李晟需要德宗的聲援,反對入蜀之議,最終使得德宗不再遷駐 [15] 
擊破吐蕃貞元八年(792年),嚴震派軍於芳州擊敗吐蕃,又攻取黑水堡,焚燬其糧儲 [20]  [21] 

嚴震人物評價

柳宗元:相國馮翊王公(應去“王”字),功在社稷,德在生人。 [27] 《送班孝廉擢第歸東川覲省序》
權德輿:①內竭忠力,外修班制。匡戴藩輔,勤勞王家。安危注意,終始尊任。明德大烈,為信臣龜龍者,其惟太保馮翊王乎! [28] 《贈太保嚴公墓誌銘》)②憲憲馮翊,平康正直。柔嘉強毅,允是三德。端誠啓迪,有大勳力。河池理平,物遂其生。漢中經武,人悦是舉。智能捍患。忠以衞主。謀猷既臧,翼戴以恭。黃道捧日,卿雲從龍。梁山斯峻,碩德斯鎮。雕戈金鉉,戎輅相印。時惟元老,克葉昌運。方壯其猷,天胡不憗。塗芻即遠,金石傳信。作銘元堂,永識休問。 [28] 《贈太保嚴公墓誌銘》
趙元一:駕次漢中,梁洋節度嚴震,草創朝廷,盡忠社稷,位兼中外,銓敍羣材。行在肅然, 遠近忻慕。四方貢賦,如百川之奔東海也;南方士庶,如岐陽之輻輳焉。 [29] 奉天錄
劉昫:①嚴震立功,其道也顯矣。 [30] 舊唐書)②武為士子,震作純臣。 [30] 《舊唐書》
宋祁:皋(韋皋)、建封(張建封)、弘(韓弘)本諸生,震興田畝間,未有以異人,及投隙龍驤,皆為國樑楹,光奮一時。使不遭遇,與庸夫汩汩並胔而腐可也。 [31] 新唐書
蘇轍:郢(高郢)文臣,震功臣也。 [32] 龍川略志》引
晁補之:蓋震之薦士,牽於親愛而不思。德宗聽言,重以舊功而輕授。君臣之過皆微,而政事之所害大矣。 [33] 《舊唐書雜論》
張綱:昔韋皋治蜀、張建封治徐、嚴震治鳳,率以久任而成功名,未聞數變易也。 [34] 解潛再任荊南鎮撫使》
胡三省:嚴震鎮興元,德宗播遷,震有迎奉之功。 [35] 資治通鑑》注
李慈銘:夫自來賢傑,孰不興於卑微,而子京(宋祁)獨有感於之數公者,以唐代重進士制科,數公皆書生不由科第,因時自奮,為中興名臣,身備將相,以福壽終,故特有慨於科目之限人。……嚴忠穆臣節最著,德宗奉天興元之變,最為有功;而其入官,以農家子數出資助邊,得為州長史,稍用才能,至節鎮闊國公。……故國家屯蹇之際,誠志士屈抑自信之時也,要不能不階尺寸,白為風雲。如韋以隴州,張以馬燧之薦,嚴以韋稹之治狀,韓以外家,否則山澤終槁,若數公者,正未可悽指矣。 [36] 越縵堂讀書記

嚴震逸聞趣事

嚴震鹿鳴人隕

嚴震家鄉所在的釜戴山,只要有鹿鳴,嚴家必定有一個人死。有一天,有一個表兄與嚴震對面坐着。又聽到鹿鳴,他的表兄説:“釜戴山中鹿又叫。”嚴震説:“這回多半要應驗到表兄身上。”他的表兄立刻説:“我不是嚴家子弟呀,該是三兄與四兄吧。”沒過幾天,嚴家子弟中果然有一人死亡。 [37] 

嚴震才識過人

嚴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時,有一個人向他討要三十萬錢,舉止傲慢。嚴震叫來兒子嚴公弼等人問怎樣處理。嚴公弼説:“這實在不行啊,總是這樣,就敗壞風俗了。您不值得答應他。”嚴震生氣地説:“你一定要毀掉我這門風。只能夠勸我多做好事,怎麼能夠勸我吝惜金錢呢?況且此人不申辯理由,就向我要三百千(三十萬)錢,確實不一般。”於是就命令手下人如數給他。三川有識之士,見嚴震如此愛才,都爭先恐後歸附他,也不敢輕易有過分要求。 [38] 

嚴震不殺而異

蘇轍回憶,宋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時,他在東京,曾夢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老子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説話,去問他的人有很多。蘇轍也前去拜謁詢問,老子問蘇轍:“你知道楊綰嗎?”蘇轍回答:“是唐朝的賢相。”老子又問:“你知道高郢、嚴震嗎?”蘇轍回答:“高郢是文臣,嚴震是功臣。”老子問道:“三人誰更賢能呢?”蘇轍回答:“高郢、嚴震雖然賢能,但他們比不上綰很遠啊!”老子説:“這些人都位至宰相,但楊綰未至上壽,而高郢、嚴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嗎?”蘇轍説:“不知道。”老子回答:“楊綰喜歡殺生,而高郢、嚴震都不喜殺生,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原因。你要記着!”蘇轍在夢中本來不懂三人的好壞,醒後閲讀《唐書》,三人的官秩壽考他都信,唯獨沒有見到老子所説的好殺與否。 [39] 

嚴震個人作品

全唐詩》錄其《聞鹿鳴互謔》一首 [2]  。詩雖平淡,卻頗為諧趣,並昭示了鹽亭的古老生態。 [40] 

嚴震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嚴豐
官至劍州司馬
祖父
嚴和本
官至雙流縣尉,追贈遂州刺史。
父親
嚴審綱
——
配偶
蘇氏
封武功郡夫人,劍州長史蘇束之之女。
王氏
封沂國夫人,試左千牛衞長史王舟之女。
子輩
長子
嚴悈
官至河中府士曹參軍
次子
嚴協
官至殿中侍御史、劍南西川節度推官
嚴公弼
官至國子監主簿,封會稽縣男。
幼子
嚴公貺
善文學。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28] 

嚴震史料記載

全唐文·卷五百五·贈太保嚴公墓誌銘》 [28]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 [3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 [31] 

嚴震後世紀念

墓址
據《大明一統志》記載,二嚴(嚴震、嚴礪)節度使墓位於潼川州負戴山下。 [41]  此墓今仍存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云溪鎮西的高山國家森林公園中。 [42]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貞元十五年六月)癸巳,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薨。
  • 2.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30]
  • 3.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嚴震,字遐聞,梓州鹽亭人。世為田家,以財雄於鄉里。至德、乾元已後,震屢出家財以助邊軍,授州長史、王府諮議參軍。東川節度判官韋收薦震才用於節度使嚴武,遂授合州長史。及嚴武移西川,署為押衙,改恆王府司馬。嚴武以宗姓之故,軍府之事多以委之,又歷試衞尉、太常少卿。
  • 4.    《唐故山南西道節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興元尹上柱國馮翊郡王贈太保嚴公墓誌銘》:李僕射叔明之至也,以前後功勞上聞,起家拜渝州刺史,公曰:“李公中外之姻也,今茲推達,無乃誘於私乎?”義無所苟,移疾罷去。
  • 5.    《唐故山南西道節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興元尹上柱國馮翊郡王贈太保嚴公墓誌銘》:尋丁內憂,詔復厥職,充興鳳兩州都團練使,血涕拜章,三上不允。就加殿中侍御史,至於御史中丞,爵馮翊郡公,進封鄖國。
  • 6.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嚴武卒,乃罷歸。東川節度使又奏為渝州刺史,以疾免。山南西道節度使又奏為鳳州刺史,加侍御史,丁母憂罷。起復本官,仍充興、鳳兩州團練使,累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御史中丞。為政清嚴,興利除害,遠近稱美。
  • 7.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 8.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建中初,司勳郎中韋楨為山、劍黜陟使,薦震理行為山南第一,特賜上下考,封鄖國公。在鳳州十四年,能政不渝。
  • 9.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建中三年)十一月己卯,以山南西道節度使賈耽檢校工部尚書、兼襄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以興鳳團練使嚴震為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使。
  • 10.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建中三年,代賈耽為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
  • 11.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及朱泚竊據京城,李懷光頓軍咸陽,又與之連結。泚令腹心穆庭光、宋瑗等齎白書誘震同叛,震集眾斬庭光等。時李懷光連賊,德宗欲移幸山南。震既聞順動,遣吏馳表往奉天迎駕,仍令大將張用誠領兵五千至盩厔已東迎護,上聞之喜。既而用誠為賊所誘,欲謀背逆,朝廷憂之。會震又遣牙將馬勳奉表迎候,上臨軒召勳與之語,勳對曰:“臣請計日至山南取節度使符召用誠,即不受召,臣當斬其首以復。”上喜曰:“卿何日當至?”勳剋日時而奏,帝勉勞之。勳既得震符,乃請壯丁五人偕行。既出駱谷,用誠以勳未知其謀,乃以數百騎迎勳,勳與俱之傳舍,用誠左右森然。勳先聚草發火於驛外,軍士爭附火。勳乃從容出懷中符示之曰:“大夫召君。”用誠惶懼起走,壯士自背束手而擒之。不虞用誠子居後,引刀斫勳,勳左右遽承其臂,刀下不甚,微傷勳首。遂格殺其子,而僕用誠於地。壯士跨其腹,以刃擬其喉曰:“出聲即死!”勳即其營,軍士已被甲執兵矣。勳大言曰:“汝等父母妻子皆在梁州,一朝棄之,欲從用誠反逆,有何利也?但滅汝族耳!大夫使我取張用誠,不問汝輩,欲何為乎?”眾皆讋服。於是縛用誠送州,震杖殺之,拔其副將,使率其眾迎駕。勳以藥封首馳赴行在,愆約半日,上頗憂之,及勳至,上喜動顏色。翌日,車駕發奉天,及入駱谷,李懷光遣數百騎來襲,賴山南兵擊之而退,輿駕無警急之患。尋加震檢校户部尚書,賜實封二百户。
  • 1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 :尋加檢校户部尚書、馮翊郡王,實封二百户。
  • 13.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山南節度使嚴震,具軍容迎謁於清涼川,是也。
  • 1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三月,德宗至梁州。
  • 15.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山南地貧,糧食難給,宰臣議請幸成都府。震奏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圖收復,藉六軍聲援。如幸西川,則晟未見收復之期也。幸陛下徐思其宜。”議未決,李晟表至,請車駕駐蹕梁、洋,以圖收復,羣議乃止。梁、漢之間,刀耕火耨,民以採穭為事,雖節察十五郡,而賦額不敵中原三數縣。自安、史之後,多為山賊剽掠,户口流散大半。洎六師駐蹕,震設法勸課,鳩聚財賦,以給行在,民不至煩,供億無闕。
  • 1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興元元年……五月……庚寅,李晟大陳兵,諭以收復京城。……戊戌,晟陳兵於光泰門外,使李演及牙前兵馬使王佖將騎兵,牙前將史萬頃將步兵,直抵苑牆神{鹿加}村。晟先使人夜開苑牆二百餘步,比演等至,賊已樹柵塞之,自柵中刺射官軍,官軍不得進。晟怒,叱諸將曰:“縱賊如此,吾先斬公輩矣!”萬頃懼,帥眾先進,拔柵而入,佖、演引騎兵繼之,賊眾大潰,諸軍分道併入。姚令言等猶力戰,晟命決勝軍使唐良臣等步騎蹙之,且戰且前,凡十餘合,賊不能支。至白華門,有賊數千騎出官軍之背,晟帥百餘騎回御之,左右呼曰:“相公來!”賊皆驚潰。先是,泚遣張光晟將兵五千屯九曲,去東渭橋十餘裏,光晟密輸款於晟。及泚敗,光晟勸泚出亡。泚乃與姚令言帥餘眾西走,猶近萬人。光晟送泚出城,還,降於晟。晟遣兵馬使田子奇以騎兵追泚。晟頓含元殿前,舍於右金吾仗,令諸軍曰:“晟賴將士之力,克清宮禁。長安士庶,久陷賊庭,若小有震驚,非弔民伐罪之意。晟與公等室家相見非晚,五日內無得通家信。”命京兆尹李齊運等安慰居人。
  • 17.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其年六月,收復京城,車駕將還京師,進位檢校尚書左僕射。詔曰:“朕遭罹寇難,播越梁、岷,蒸庶煩於供億,武旅勤於扞衞。凡百執事,各奉厥司,眷於是邦,復我興運,宜加崇大,以示將來。宜改梁州為興元府,官名品制,同京兆、河南府;鄭縣升為赤,諸縣升為畿。見任州縣官,考滿日放選,百姓給復一年。洋州宜升為望,見任州縣官,考滿減兩選。山南西道將士,並與甄敍。”以震為興元尹,賜實封二百户。
  • 18.    《舊唐書·卷十二·本紀第十二》:貞元元年……十一月癸巳朔,山南嚴震來朝。癸卯,上親祀昊天上帝於圓丘。時河中渾瑊、澤潞李抱真、山南嚴震、同華駱元光、邠寧韓遊瑰、鄜坊唐朝臣、奉誠康日知等大將侍祠。郊壇畢,還宮,御丹鳳樓,大赦天下。
  • 19.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貞元元年十一月,德宗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震入朝陪祭。
  •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唐紀五十》:庚午,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奏敗吐蕃於芳州及黑水堡。
  • 2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八年,寇靈州,陷水口,塞營田渠。發河東、振武兵,合神策軍擊之,虜引還。又寇涇州,掠田軍千人,守捉使唐朝臣戰不利。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破虜於芳州,取黑水壁,焚積聚。
  • 2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久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23.    《舊唐書·卷十三·本紀第十三》:十二年……興元節度使嚴震、魏博田緒、西川韋皋並加檢校左右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於是方鎮皆敍進兼官。
  • 2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貞元十二年丙子……己巳,加嚴震、田緒、劉濟、韋皋並同平章事。天下節度、觀察使,悉加檢校官以悦其意。
  • 25.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貞元十五年六月卒,時年七十六,廢朝三日,冊贈太保,賻布帛米粟有差。及喪將至,令百官以次赴宅吊哭。
  • 26.    《唐故山南西道節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興元尹上柱國馮翊郡王贈太保嚴公墓誌銘》:十六年六月癸巳,感疾薨於理所,春秋七十六。追贈太保,廢朝三日,吊祠法賻,率有加數。
  • 27.    《柳宗元集·卷二十二·序》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31]
  • 28.    《全唐文·卷五百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7-07]
  • 29.    《奉天錄》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31]
  • 30.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7]
  • 31.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7]
  • 32.    《龍川略志·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8]
  • 33.    《蘇門六君子文粹》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31]
  • 34.    《華陽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31]
  • 3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0]
  • 36.    《越縵堂讀書記》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7-07-17]
  • 37.    《北夢瑣言·卷十二》:嚴司空震,梓州鹽亭縣人,所居枕釜戴山,但有鹿鳴,即嚴氏一人必殞。或一日,有親表對坐,聞鹿鳴,其表曰:“釜戴山中鹿又鳴。”嚴曰:“此際多應到表兄。”其表兄遽對曰:“表兄不是嚴家子,合是三兄與四兄。”不日嚴氏子一人果亡,是何異也!
  • 38.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九十六·雜錄四》引《因話錄》、《乾鐉子》:嚴震鎮山南,有一人乞錢三百千,去就過傲。震召子公弼等問之,公弼曰:“此誠不可。旨輒如此,乃患風耳,大人不足應之。”震怒曰:“爾必墜吾門,只可勸吾力行善事,奈可勸吾吝惜金帛?且此人不辨,向吾乞三百千,的非凡也。”命左右準數與之。於是三川之士,歸心恐後,亦無造次過求者。
  • 39.    《龍川略志·卷一》:予幼居鄉閭,從子瞻讀書天慶觀。治平初,在京師,夢入三清殿,殿上老子像高三二尺,狀甚異,能與人言,問者非一也。予亦謁而問焉。謂予曰:“子知楊綰乎?”曰:“唐之賢相也。”“子知高郢、嚴震乎?”曰:“郢文臣,震功臣也。”“三人孰賢?”曰:“郢、震雖賢,其不及綰遠矣。”曰:“此人皆終尚書僕射,然綰不至上壽,而郢、震皆耆艾乃死,子知其説乎?”曰:“不知也。”曰:“綰好殺生,而郢、震皆不殺,此其所以異也。子其志之!”予夢中固不詳三人之然否也,起閲《唐書》,三人官秩、壽考皆信,獨不見好殺與否耳。
  • 40.    嚴震傳略  .鹽亭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6-12-30]
  • 41.    《御定駢字類編》引《明一統志》:二嚴節度墓,俱在潼川州負戴山下,唐元宗時,嚴震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弟礪為東川節度使。
  • 42.    去森林氧吧吹自然空調 青山綠水最巴適  .網易[引用日期2016-12-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