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獻誠

鎖定
張獻誠(722年-767年10月12日 [1]  ),陝州平陸(今今山西平陸)人。唐朝中期藩鎮、將領,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之子。
張獻誠早年曾任檀州刺史安史之亂時,他投靠叛軍,任汴州節度使。寶應元年(762年),舉兵降唐,累官左威衞大將軍,封鄧國公。次年,升任山南西道觀察使。廣德二年(764年),擒獲南山賊帥高玉永泰元年(765年),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一度兼任劍南東川節度使。
大曆二年(767年),張獻誠因病辭官,不久後逝世,年四十六。冊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
本    名
張獻誠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陝州平陸
出生日期
722年
逝世日期
767年10月12日 [1] 
主要成就
舉兵降唐,擒獲高玉
官    職
檢校户部尚書、知尚書省
爵    位
鄧國公
追    贈
太子太師御史大夫

張獻誠人物生平

張獻誠早立政績

張獻誠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是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之子。 [2] 
天寶(742年-756年)初年,張獻誠歷任太子通事舍人典設郎、太原府士曹參軍、孟縣縣令、左清道率及檀州今北京密雲刺史等職。據記載,張獻誠在地方任職時,頗有政績。 [3] 

張獻誠投身叛軍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張獻誠投靠叛軍首領安祿山,接受安祿山所封官職。至德二載(757年),張獻誠又隨叛將史思明降唐,被授為衞尉少卿,奉史思明之命守衞汴州(今河南開封),統領數萬叛軍。 [4-5]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為其長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掌權後,升張獻誠為兵部侍郎、汴州節度使(一作陳留節度使 [6]  )。 [7] 

張獻誠歸國受寵

寶應元年(762年),唐軍收復洛陽等地,大敗史朝義。史朝義逃至汴州,張獻誠見其大勢已去,於是閉門不納,率汴州及所部降唐。 [6]  唐代宗李豫下詔,授張獻誠為特進、試太常卿、汴州刺史、汴州節度使,封南陽郡公。 [8-9]  又被授為寶應軍左步軍使、左威衞大將軍,進封鄧國公,獲賜實封食邑二百户。 [10-11] 

張獻誠節度山南

廣德元年(763年),張獻誠入朝覲見,頗受代宗寵遇。其後,張獻誠轉任梁州刺史、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觀察使。 [12] 
廣德二年(764年)十月,南山(即終南山,位於今陝西西安南)賊帥高玉起兵反唐。次年正月,代宗派太子賓客薛景仙討伐,但屢戰不利。十一月,鳳翔節度使李抱玉派兵馬使李崇客領四百騎兵突襲義軍,大敗高玉,義軍潰散。高玉突圍至南梁州城固縣(今屬陝西),被張獻誠擒獲,押送至長安。張獻誠因功被加為開府儀同三司 [13] 
永泰元年(765年),張獻誠被任命為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等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14]  不久後,又被加為檢校工部尚書。 [15] 
永泰二年(766年)正月,張獻誠向朝廷獻上兩匹名馬及十萬匹絲絹、雜貨。 [16] 
此前,西山都知兵馬使崔旰(崔寧)起兵攻殺劍南西川節度使郭英乂。張獻誠奉詔兼任劍南東川節度觀察使,與崔旰在梓州大戰,卻全軍覆沒,“僅以身免”,所攜節度使旌節全遭崔旰奪去。 [17-18] 

張獻誠病薨私第

大曆二年(767年)四月,張獻誠因病上表,請求歸家,並推薦堂弟、右羽林將軍張獻恭接替自己任職,代宗同意,隨後授張獻誠為檢校户部尚書、知尚書省事。八月,張獻誠因病再次抗疏辭官。九月十五日(10月12日),張獻誠在長安光福裏的家中逝世,享年四十六歲。朝廷冊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命山南西道監軍使、宮闈令梁文秀賜其家絹五百,並監護喪事。 [1]  [19] 
大曆四年(769年)二月三日,張獻誠與原配崔氏的靈柩合葬於河南邙山的原上。 [20] 

張獻誠主要成就

為政寬裕:張獻誠早年曾擔任孟縣、檀州等地的地方官員,據史料稱,他有“良二千石郡守通稱)”之稱。 [3]  後主政山南西道數年,《新唐書》稱其為政寬大。他對於安史之亂後蜀地的恢復及建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1] 
歸國擒逆:張獻誠為人“有機略”,善於隨機應變。寶應元年(762年),安史叛軍首領史朝義敗逃汴州,時任叛軍汴州節度使的張獻誠閉門不納,舉兵降唐。 [6]  廣德二年(764年)十一月,南山(即終南山,位於今陝西西安南)賊帥高玉鳳翔節度使李抱玉所敗。高玉突圍至南梁州城固縣(今屬陝西),被張獻誠擒獲。 [13] 

張獻誠人物評價

崔寧:節度使張獻誠見忌,且又好利,誠能重賂之,旰可以從大夫(嚴武)矣。 [22] 舊唐書》引
李氏:位雄上將,亦足為榮;年未中身,異其不壽。 [23]  《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並序》引
王邑:唐有忠臣,生為氣,達識宏略,雄名雅志,其一。一掃胡虜,能還聖朝,家傳上將,身致凌霄,其二。倏忽朝露,悲涼夜壑,武庫節歸,文昌星落,其三。卜葬筮日,崇勳刻銘,魂飛壟樹,劍口泉扃,其四。河水泛泛,邙山寂寂,萬古高墳,蒼然松柏,其五。 [23]  《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並序》
劉昫:①三獻(張獻誠、張獻甫張獻恭)軍謀臣節,克紹家風。 [24] 《舊唐書》)②張、路(路嗣恭)、曲(曲環)、崔(崔漢衡)、樊(樊澤)、楊(楊朝晟)、李(李叔明)、裴(裴胄),守忠臣之道,皆賢帥之才。 [24] 《舊唐書》
宋祁:始,獻誠喜功名,為政寬裕,有機略,隨方制變,而簡廉不逮於父。 [21] 新唐書

張獻誠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張才
官至沙州刺史。
祖父
張義福
官至同昌軍使,卒贈蔚州刺史。
父親
官至幽州節度使,封南陽郡公,卒贈兵部尚書。
母親
陳尚仙
——
平輩
兄長
張獻通
官至朝散大夫、殿中丞
——
原配
崔氏
先於張獻誠去世。
繼室
李氏
——
子輩
長子
張佶
早逝。
次子
張信
早逝。
三子
張位
曾任太子洗馬
四子
張任
曾任太常主簿。
注:據《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載,張獻誠有子十八人、女二人,但《墓誌銘》中僅列出其四子。
表格參考資料: [23]  [25] 

張獻誠史料記載

《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 [23]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 [24]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 [21] 
參考資料
  • 1.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大曆二年春,公請朝覲,遂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忽有風痹之疾,御醫良藥,寵賜超等。嗚呼!其年九月十五日薨於上都光福裏,春秋卌六。詔贈官僚亞相,又遣山南西道監軍使、宮闈令梁文秀賻絹五百疋,仍護喪事。況有班劍騎吹之儀,此實哀榮也。
  • 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張獻誠,陝州平陸人,幽州節度使、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守珪之子也。
  • 3.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天寶初,補太子通事舍人,歷典設郎、太原府士曹參軍、孟縣令、左清道率,時幽州節度使表請為檀州刺史,皆謂良二千石也。
  • 4.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然肅宗清華夏之歲,思明蓄橫猾之謀,有詔遙授公衞尉少卿,旌其善也。
  • 5.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天寶末,陷逆賊安祿山,受偽官;連陷史思明,為思明守汴州,統逆兵數萬。
  • 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寶應元年)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伷等,制釋之。懷恩留回紇可汗營於河陽,使其子右廂兵馬使瑒及朔方兵馬使高輔成帥步騎萬餘乘勝逐朝義,至鄭州,再戰皆捷。朝義至汴州,其陳留節度使張獻誠閉門拒之;朝義奔濮州,獻誠開門出降。
  • 7.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乾元二年,思明攻孟津,盜鼎邑,公陷身增嘆,無翼高飛,而朝義繼逆,疑公攜貳,遂污公為兵部侍郎、汴州節度使。
  • 8.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寶應元年冬,東都平,史朝義逃歸汴州,獻誠不納,舉州及所統兵歸國,詔拜汴州刺史,充汴州節度使。
  • 9.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東都平,史朝義走還汴,獻誠不內,籍所統兵以州降,詔即拜汴州刺史,封南陽郡公。
  • 10.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及天兵收洛邑,朝義乞復郊,公使堅壁者善守,銜枚者出戰,皆願挺劍翦翼,揮戈舂喉。是以巨寇奔北而受斃,官軍自東而勢,公之力也。上嘉其忠亮,授特進、試太常卿、兼汴州刺史、防禦等使,又授左威衞大將軍,封鄧國公,食實封二百户,仍為實應軍左步軍使。
  • 1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改寶應軍左廂兵馬使,更封鄧國公。
  • 1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逾年來朝,代宗寵賜甚厚。三遷檢校工部尚書,兼梁州刺史,充山南西道觀察使。
  • 1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廣德二年)五穀防禦使薛景仙討南山羣盜,連月不克,上命李抱玉討之。賊帥高玉最強,抱玉遣兵馬使李崇客將四百騎自洋州入,襲之於桃虢川,大破之;玉走成固。庚申,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誠擒玉,獻之,餘盜皆平。
  • 14.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永泰初,待拜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等使。
  • 15.    《舊唐書·卷十一·本紀第十一》:永泰元年……(正月)戊午,劍南節度使嚴武加檢校吏部尚書,山南節度使張獻誠加檢校工部尚書。
  • 16.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永泰二年正月,獻名馬二、絲絹雜貨共十萬匹。
  • 17.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先時,張獻誠數與旰戰,獻誠屢敗,旌節皆為旰所奪。
  • 18.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俄兼劍南東川節度。時崔旰殺郭英乂,獻誠率眾戰梓州,大敗。
  • 19.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大曆二年四月,獻誠以疾上表乞歸私第,仍薦堂弟試太常卿兼右羽林將軍獻恭以自代。詔許之,以獻誠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八月,獻誠以疾抗疏辭官,無幾,卒於私第。
  • 20.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户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誌銘》:以大曆四年二月三日與夫人清河崔氏合窆於河南縣谷陽鄉谷陽裏邙山原,從南陽公之塋也。
  • 2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04]
  • 22.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04]
  • 23.    周紹良.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 24.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9-04]
  • 25.    《張守珪墓誌銘》:烈考,京兆府常保府折衝都尉,贈蔚州刺史義福。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