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僕射

鎖定
僕射(pú yè),僕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 [2] 
僕射起源較早,秦律中有僕射稱謂。漢代僕射是個廣泛的官號,自侍中、尚書、博士、謁者、郎以至於軍屯吏、騶、宰、水巷宮人皆有僕射。
隋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至宋尚書省的長官稱僕射,後來只有尚書僕射相承不改。至於宋代,其他僕射的名稱大都廢除。故魏晉南北朝至宋的僕射,專指尚書僕射而言。 [2] 
中文名
僕射
拼    音
pú yè
注    音
ㄆㄨˊ ㄧㄝˋ
詞    性
名詞
出    處
漢書·百官公卿表》
釋    義
主管
性    質
官名
設立時代
秦朝
廢除時代
南宋

僕射釋義

《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地》 《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地》
【解釋】官名。秦始置,漢以後因之。漢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位僅次尚書令,職權漸重。漢獻帝建安四年,置左右僕射。唐宋左右僕射為宰相之職。宋以後廢。太平天國曾設僕射一職。《漢書·百官公卿表》:“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僕射周青臣進頌曰:……”唐韓愈答魏博田僕射書》:“季冬極寒,伏惟僕射尊體動止萬福。”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幹王恐多論難志,故命伊偕僕射告退,囑以留心思悟,求天父化醒祝福可也。” [1] 

僕射官職沿革

尚書僕射為尚書令之副。尚書令闕,僕射便是尚書枱(後稱省)的長官。
漢武帝至元帝時,兼用士人與宦官為僕射;宣帝時,宦官弘恭為中尚書令,宦官石顯為僕射;元帝時石顯為令,牢梁為僕射。均專權用事。至成帝時,罷宦官專用士人,置尚書五人,以一人為僕射。僕射“掌授廩、假、錢、谷”。大約當時尚書的機構較為簡單,所以僕射主管具體事務較多。
東漢時,尚書枱稱為“中台”,主管全國機要政務,組織擴大,僕射與尚書令同為台中長官,與六曹尚書枱合稱八座,台中具體事務遂移歸尚書左右丞及諸曹尚書侍郎。僕射初置一人,至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始分置左右僕射。自此以後,或二或一,置二人則分左右。左右僕射分領尚書諸曹,左僕射又有糾彈百官之權,權力大於右僕射。尚書令闕,則左右僕射為省主。
魏晉以後,僕射已處於副相地位,號稱端副(尚書令稱端右)。例如東謝安、北魏李衝北齊楊愔等都是以僕射分掌或專掌朝政。但自魏晉至南北朝,僕射之上還有錄尚書事、尚書令,至陳時,因其權重,此二職已基本不置,僕射的權力獨重。
隋文帝時,廢錄尚書事,尚書令雖置而常缺,於是尚書左僕射成為朝廷首相。高熲為左僕射達十九年,楊素為右僕射,與高熲共掌朝政。楊素代高熲為左僕射後,隋文帝以其權重,對之疑忌,命他三五日一至尚書省評論大事,表面對他體恤和尊崇,實則削奪他的權力。隋煬帝時,楊素進位尚書令,實不問事;楊素死後,尚書令位闕。大業三年蘇威被罷官後,尚書僕射也不再補授。
唐初,大抵繼承隋文帝時制度,尚書省置令而虛其位,僕射總領省事,與中書令、侍中同掌相權,而左僕射為首相。左僕射下管吏部、户部、禮部;右僕射下管兵部、刑部、工部房玄齡為左僕射前後達二十年,號稱賢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僕射當求訪賢才為理由,命令尚書省細務悉由左右丞處理,有冤濫大故才呈報僕射,這就限制了僕射全面綜理政務的權力。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績為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自此,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必須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中宗、睿宗時,還有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也不參加議政的僕射,唐玄宗以後,僕射不再加此號。從此僕射就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高宗以後,除原官為三公、三師、尚書令外,非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不為宰相)。
左右僕射在唐代曾數次改名。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為文昌左右相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復原名。玄宗開元時期,僕射雖名為丞相,實際虛名無實。唐代後期常以僕射為節度、觀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於是僕射成為虛職,不但不是宰相,連尚書省本省事務也不過問。

僕射官職廢除

五代至宋代沿襲唐代後期之制。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以左僕射門下侍郎右僕射中書侍郎,均為宰相。徽宗時又改宰相為太宰少宰。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複名左右僕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又改名為左右丞相,此後,不再有僕射之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