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明一統志

鎖定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李賢彭時撰修的地理總志。成書於天順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體例源自《大元大一統誌》。
書    名
大明一統志
作    者
李賢
彭時等
類    別
地理總志
創作年代
明朝
作品出處
大元大一統誌
成書時間
1461年
卷    數
90

大明一統志內容簡介

以當時以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綱,以及所屬一百四十九府為目,下設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津、寺觀、祠廟、陵墓、古蹟、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釋等38門,作簡略説明。
書末記述相鄰近國家或地區的地理形勢。凡經書所載,鹹在網羅;而子史所傳,則舉當收錄。此書比較系統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區的有關地理資料。
《大明一統志》 《大明一統志》
《大明一統志》按天順時期京師、南京布政使司所統之府分卷,每府按照《大元大一統誌》分目,並增設了郡名、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梁、寺觀、陵墓、祠廟,缺坊鄉鎮及裏至。
萬曆時期刻本,增入嘉靖隆慶時的有關建置。從京畿府州,直六部,全國十三布政司,其中一百六十、二百三十四州、一千一百十六縣,到邊之地的都司衞所及宣慰、招討、宣撫、安撫等司都詳加説明。
雖然書中存在粗疏,引用古事有誤,甚至句讀不通,為學者所詬病,但是比較舊志,此書有了明顯地改進:
一、目錄前有全國總圖,儘管粗糙簡略,卻將山脈、河流和府州方位作了致勾劃。
二、説明各府部位一律改用由府治在某一方向至某府所屬某州或某縣界若干裏。這樣就兼有間接從四至八到的里程錶明其轄境的廣度,以及邊界所鄰府縣的作用。同時開列各府至京師南京的里程。
三、山川、湖泊、井泉羅列更為詳備,並在專名下注明其部位及特徵。例如“外夷女直”(今東北)區的“長白山”條目下注:“在故會寧府南六十里,橫亙千里,高二百里,其巔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阿也苦河。”文字簡略而能反山川形勢的特徵。
四、重視全國範圍內交通狀況記載。例如“關梁”類條目,描述重要關隘和橋樑,間或聯繫山谷形勢和景觀特徵。
五、書中最後兩卷,卷八十九、卷九十記載朝鮮日本安南等國的情況,項目為“外夷”,這部分內容已結合了明初和下西洋所發現的許多地區的有關情況。這些特點同時也表明此書的價值,對研究明代疆域、地理、經濟、民族關係和國際關係;具有廣泛而重要的資料價值。

大明一統志創作背景

大明一統志》明代官修地理總志。李賢、彭時等纂修。成書於天順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該書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黃篪、劉儼、丁鳯等按《大元大一統誌》體例,纂成的《大明志書》。洪武六年(1373年)續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編成《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編成。
天順二年(1458),英宗朱祁鎮為不失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譽,以其“簡繁失宜,去取未當”為由,令李賢等重修,於天順五年成書。英宗親自作序,賜名《大明一統志》。該書曾於弘治、萬曆年間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慶兩朝以後建置相關的內容。 [1] 

大明一統志版本信息

《大明一統志》除了由明英宗寫書序的原版外,還有弘治十八年(1505年)慎獨齋刊本、萬曆十六年楊刊歸仁齋刊本、天啓五年(1625年)刊大字本、萬壽堂刊本以及1965年台灣的影印本等。也有《四庫全書》本。 [2] 

大明一統志書籍謬誤

因纂修的時間倉促,參加人員多雜,書中也存在着地理錯置、張冠李戴、以無説有等弊病。古今學者多有批評。《大明一統志》頒行後,《寰宇通志》即被毀版。李維楨《方輿勝略序》雲:“天順時,館閣修《大明一統志》,不載户口、田賦、官制諸大政典,識者病之。”顧炎武《日知錄》説:“永樂中,命儒臣纂天下輿地書,至天順五年(1461年)乃成,賜名曰《大明一統志》,御製序文,而前代相傳如《括地誌》、《寰宇通志》之書皆廢。今考其書,舛謬特甚……引古事舛戾最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舛錯牴牾,疏謬尤甚”。
參考資料
  • 1.    聞明,張林主編,史籍精華,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5,第201頁
  • 2.    禹州市地方史志編委會整理;唐羣喜主編;(清)趙來鳴等原修;孫彥春校注,清順治禹州志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08,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