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嘈雜

(中醫病名)

鎖定
嘈雜,中醫病名。是指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一種病證。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病機可概括為胃熱、胃虛、血虛。治療分別用清胃和中,健脾和胃補益心脾之法。
中醫病名
嘈雜
就診科室
內科 [2] 
多發羣體
所有人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飲食不節、情志不和、脾胃虛弱、營血不足。
常見症狀
胃中空虛,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
傳染性

嘈雜病機

病機可概括為胃熱胃虛血虛3個方面。臨牀分虛實二類,亦可為虛實夾雜,實者多屬胃熱,虛者屬胃虛、血虛。胃熱嘈雜多由飲食所傷而致,見舌紅苔黃脈滑數;胃虛嘈雜多因素體虛弱、勞倦所致,可有胃氣虛胃陰虛之不同;血虛嘈雜兼見氣血兩虧之表現。具體如下:
飲食不節:由於過食辛辣香燥,醇酒肥甘,或粘滑難消化之食物,積滯中焦痰濕內聚,鬱而化熱,痰熱內擾。
情志不和肝主疏泄,憂鬱惱怒,使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致肝胃不和,氣失順降。
脾胃虛弱:由於脾胃素虛或病後胃氣未復,陰分受損,或過食寒涼生冷,損傷脾陽,致胃虛氣逆,擾亂中宮。
營血不足素體脾虛,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或因失血過多,皆能造成營血不足,使胃失濡潤,心失所養。

嘈雜文獻摘要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痰飲》中有“痰飲病者症狀非為嘔為瀉,暈眩,嘈煩”。
2、《婦人大全良方·婦人心胸嘈雜方論》言:“夫心胸嘈雜,婦人多有此證。”
3、《醫學正傳》言:“夫嘈雜之為證也,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憔不自寧之狀者是也。其證或兼暖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
4、《赤水玄珠·嘈雜門》曰:“夫嘈雜之為症,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惱不自寧之態是也。或兼噯氣,痞滿噁心,漸至胃脘作痛,數者多挾痰火。”
5、《景嶽全書》:“嘈雜一證,或作或止,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憔,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而漸見胃脘作痛。” [1] 
6、《醫燈續焰·嘈雜》雲:“其發也,如飢之慾食,甚則煩怫雜亂。”
7、《醫碥·雜症·嘈雜》曰:“其證似飢,急欲得食,心中擾擾不寧,如酸如辣,似慌張”。
8、《張氏醫通·嘈雜》曰:“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肝氣不舒······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
[2-3] 

嘈雜診斷及鑑別診斷

上消化道X線及內窺鏡檢查有助於診斷及鑑別診斷。
嘈雜吐酸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吐酸是胃中不適,口吐酸水,嘈雜是“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飢非飢,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憔,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噁心,而漸見胃脘作痛。 [1]  (《景嶽全書》)
嘈雜吞酸一類,皆由肝氣不舒······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張氏醫通·嘈雜》)

嘈雜治療

原則為補益胃氣。具體如下:

治法
藥方
常用藥
胃熱
清胃降火,和中化痰
胃虛
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草豆蔻
血虛
益氣養血,補益心脾
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蔘、木香、甘草、當歸遠志、生薑、大棗
(嘈雜可出現在西醫學多種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以嘈雜為主要臨牀表現的疾病,可參照以上方法治療。)

嘈雜預防及預後

根據嘈雜發生的原因,應注意飲食有節,食宜清淡,勿恣食肥甘生冷,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若單獨發病,經治療多能轉愈。但嘈雜若隨其它疾病而發,其轉歸及預後,又常與它病的進退關係密切。

嘈雜併發症

常和胃痛、吐酸等病同時並見,亦可單獨出現。
參考資料
  • 1.    張景嶽.《景嶽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2.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2月
  • 3.    程國彭.《醫學心悟》: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