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姓

鎖定
司姓,現行較常見姓氏,分佈很廣。姓源繁複,不可一論。相傳神農時司怪主卜,其後稱司氏。夏朝國君稱夏后氏,夏商“司”“後”通,其後有以司(後)為氏者。春秋時,鄭國有司臣,其家族為司氏。 春秋時,晉國叔虎手下有卿士司臣(官名),其後為司氏。複姓司馬司空等,因歷史原因,其後裔亦有改為單姓司者。
中文名
外文名
si
溯    源
官位等
司姓名人
司居敬、司五教、司超
圖    騰
甲骨文的"司"字
分    佈
集中在華北、華東等地帶

司姓歷史發展

左傳》載,春秋時期鄭國有司臣。在《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司姓是鄭國司臣之後。又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叔虎,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世子孫也以司為氏。此外,古代複姓司馬、司空(司工)等,至元明清及近代,其後裔亦有改為單姓司者。據《姓氏考略》,司氏郡望出於頓丘,這個地名曾經出現過《詩經》之中。在春秋時代,頓丘是屬於衞國的一個邑,到了戰國時代又改為隸屬於魏國,西晉武帝時始置郡,隸屬司州。其位置大約在今河南省浚縣、清豐縣一帶。明清時期的移民與改姓現象使司氏擴充了人口,擴大了分佈。司姓現分佈廣泛,主要見於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湖南、河北、等地。
第一個來源:起源於神農氏時期司怪,距今約6500年(待考)
據《元命苞》:古司怪主卜。司怪,就是專職從事占卜禍福、解釋當今、預測未來的神職人員。《姓氏考略》以為司氏源出,而不見於其他諸姓書。
第二個淵源:出自春秋時鄭國人司臣,其家族為司氏,距今約2500年
據史籍《左傳 [1]  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司臣。(見於《左傳·襄公十年》、《左傳·襄公十五年》);又據《通志·氏族略》,司臣之後為司氏。
司臣,春秋時期鄭國人士。公元前563年大亂於鄭宮(西宮之難),其後亡宋。後被安置於魯國卞地(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事見《左傳》。
此源流廣泛見諸姓書,當為司氏有實據可考的最早源流。《通志·氏族略》認為此是以人名為氏,與當今普遍認為的司氏源出官位不同。
第三個淵源:出自春秋晉官名司臣,屬於以官為氏,距今約2500年(這一“司臣”為官位,並非前文中的鄭人司臣
據史籍 [2]  記載:春秋時晉大夫叔虎,被封於郄,建郄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以祖官為氏,為司氏一支。
第四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周朝官職司空,以官為氏,距今約2700年
《夏邑司氏家譜》載,殷微子十世孫武成(子姓)系西周末東周初時人,為周都洛邑司空,後遂得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改姓,出自晉朝國姓司馬氏。
司馬氏為晉朝國姓(參見詞條:司馬氏)。據傳晉朝滅亡後,部分皇族為求自保改司馬氏為司氏,其後裔分佈於今魯南等地。一些地域的司氏堂號稱“東晉堂”,據傳亦與此有關。
元代以來,一些司馬氏後裔亦改複姓為單姓司氏,當今的司氏後裔,很多就是由司馬氏改來。
第六個淵源:源於改姓,出自司空、司徒、司寇等複姓後裔元明清及近代改姓司氏者。
第七個淵源:源於姒姓,為夏后氏後裔,距今約4000年
夏朝“後”可特指國君,夏君姒姓,稱夏后氏。“司”字代指職官,漢朝許慎説文解字》:“臣司事於外者,從反後。”
上古“司”“後”二字反形而對稱,而後母戊鼎、司母辛鼎等青銅器及出土甲骨文中,亦存在“司”“後”混用的情況。
據傳夏后氏後裔中有以司(後)為氏者,其後人分佈於今山西澤州等。
第八個淵源:源於少數民族姓氏漢化。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杜爾伯特氏多冠漢姓為司氏、杜氏等。滿族司佳氏多冠漢姓為司氏。

司姓遷徙傳播

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約六十五萬。
先秦時期,司氏族人已分佈於鄭(今河南新鄭)、晉(今山西)、衞(今河南濮陽)等地。《姓氏考略》載,司氏望出頓丘
第一個見諸史冊的司氏人士,是春秋時鄭國的司臣,此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司氏於史書難覓。
兩漢、魏、西晉時期,司氏人數較少,僅三國魏邵陵厲公曹芳嘉平年間,有洛陽平昌門守將司蕃,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中原司氏有播遷今湖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南方省份者。
唐代,有司氏一支定居江西。
唐末五代以後,司氏播遷於湖南、四川、江西等地。
宋末元初,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司氏有向雲南、貴州、廣西等祖國西南部播遷的,而且華東之司氏有進入今福建、廣東等地者。
元代以後,中國的複姓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司馬、司空等複姓多有改為司姓者。
明朝初期,山西司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等地。此後,陝西、河南等地的司氏有到甘肅、寧夏等西北省份謀生者。
如今,司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黃淮流域、中原諸省為多。 [3] 

司姓傳統文化

司姓郡望堂號

司氏的郡望是頓丘郡西晉武帝時始置,後亦稱平昌郡,位置在今河南濮陽市境內,清豐縣附近。
頓丘堂:以望立堂。
淮右堂:宋朝時候舒州團練司超,屢立戰功,在蔡州、絳州、鄭州、蘄州等地做官。這些地方都屬淮河之右,故云。

司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姓啓司馬;
望出頓丘。
——佚名撰司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司姓的源流和郡望。
戰功居首;
直道交推。
——佚名撰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元城人司超,曾在後漢後周做官,因戰功官至舒州團練使。歸宋後,隨太祖討季重進,戰功居諸將之首。歷官蔡、絳、鄭、蘄諸州,屢立戰功。下聯典指元代恩州(今河北省境內)人司庠,字公序,號立齋,與弟司廙同為至治元年(1321年)進士,官至陝西行台侍御史,立朝鯁直無顧忌,廷臣多憚之,為時人所推崇。後辭官教授,四方來學者甚眾。隨器成材,俱有師法
七言通用聯
才行敷榮於春署;
直方砥節於西台。
——佚名撰司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元·司庠,與弟同舉進士,官陝西行台侍御史。其立朝鯁直,後辭官教授,善恩才施教,求學者每每隨器成材。
八言通用聯
兄弟聯芳,雄文有二;
韜鈐獨裕,國士無雙。
——佚名撰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舒州團練司超事典。司超,元城人。仕漢歷周,屢立戰功,歸宋,歷遷蔡、絳、鄭、蘄等州。由於他久在淮右,悉知江山險易,故往往師出有功。司超及其弟俱為當時名人。下聯典指元代御史司庠事典。
居家教授,驩州所仰;
按脈察疾,療病如神。
——佚名撰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儒學正司良輔,代州人,篤學敦行。居家教授,日講程朱之學,為一方所宗仰。下聯典指明代名醫司軻,陽信人。精醫術,按脈察疾,療病如神。齊魯間宗之。
宣化總兵,旗開得勝;
舒州團練,師出有功。
——佚名撰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總兵司九經,字聖典,寧夏人。戎馬一生,徵川、滇、塞北及西藏,官至宣化總兵。下聯典指宋代舒州團練司超事典。

司姓家譜文獻

四川邛崍司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滕州蘇魯司氏十修族譜,(現代)司元禮撰修,2002年計算機排印本
山東鄆城司氏通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頓丘司氏續修家譜,著者待考,1982年手寫本。
江蘇徐州沭泗司氏家譜,(現代)沭泗漣灌東新族眾匯成,1994年鉛印本三冊。公開出版。
河南輝縣司氏家譜,修於1951年,系族中人請當地文人繕寫,手寫四冊,其中多數於文革中沒收遺失,僅留一份在山西高平縣。

司姓字輩排行

河北省臨西縣呂寨鎮司氏字輩:“克九玉敬忠,世新月光明”
四川邛崍臨邛鎮司姓:“文。長。源。世。澤。家。聲。必。賢。良”
安徽太和縣宮集鎮司寨:“修,德,華,道,郎,幫,奎,首,貴,良”
山東德州平原縣三唐鄉後司村司氏字輩:“殿長安開洪廣(光)平萬恆春”
某司氏字輩:杜學振山建奎文妹書天正安家光榮長。
河南原陽司氏字輩:玉堂洙洛潤 温恭儉讓良 東山鍾靈秀 奇峯振綱常
山東即墨司家疃司氏字輩:廷大友發進 惟元秉忠承 廣啓立克正 心希以敦本 身系乃永先
山東蘇魯司氏字輩:“明漢思廣元增山品吉厚忠信存智昭祥向仁道傳為守聖訓啓真”。
山東淄博司氏字輩:“應大朝學玉宜冠兆傳衍繼志書維尚禮田勤永修培承先業廣敬新常作宗家厚克振宏本端善可恆”。
山東廣饒司氏字輩:“玉宜冠兆傳延繼書維祥文俊朋有尚立田勤功修培承先業廣敬新常作宗家厚克振宏本端善可恆”。
山東滕州司氏字輩:“文玉可淑景衍寶(永)廣(克鴻瑞)繼(振學恩元)尚(增成念金文)德(山玉)貴(品)春(基)秋(厚)”。
山東東阿司氏字輩:“緒承允有志家道統衍傳善同德樂兆好恭懷萬春繼之恆為慶泰瞻向裕方”。
山東泗水司氏字輩:“廷雲天傳繼貴來玉有光衍緒宗先志萬世振綱常”。
河南博愛司氏一支字輩:“和民王子洪成復恆永俊振”。
河南博愛司氏一支字輩:“國昌應道宗學洪元克廷紹永啓建布”。
陝西山陽司氏字輩:“守金九大德玉進文武昌”。
山西交城司氏字輩:“隆彥大餘有昌久永遠富貴福祿貞”。
安徽淮北司氏字輩:“尚德長明良獻典永文訊全家百事昌各守一必者”。
安徽靈璧司氏字輩:“懷成紅文貴(桂)長春勇曉”。
安徽宿州司氏字輩:“廣懷金文貴長春勇”。
四川邛崍司氏字輩:“文長源世澤家聲必賢良”。
江蘇豐縣司氏字輩:“明漢思廣元增山品吉福(佔)”。 [3] 
山東莘縣司氏字輩:“廣玉東名立慶尚世澤常”。
河南長垣縣司氏字輩:“天百文學慶德中振海發”。
河南夏邑縣司氏字輩:“燕俊英賢勝光明道德昌”。
河南輝縣司氏字輩:振家立德 啓運榮昌 光宗耀祖 萬載其祥
湖北宜昌司氏字輩:“大漢有維員,萬世啓良賢。文學(才)登金榜,傳宗耀龍光。孔孟重禮儀,明聖治綱常。珠玉貞祥瑞,祖德自富貴。”

司姓姓氏名望

司姓古代

春秋時期鄭國人,士。前563年聯手尉氏等發動西宮之難,殺子駟、子國子耳,劫持國君鄭簡公,事敗亡宋。前558年,鄭人索取叛變餘黨,宋司城子罕認為其有才能而放走了他,魯國季武子將其安置在卞地(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
司齊(?~前558)
司臣子,前563年隨父發動西宮之難,前558年,司城子罕遣送鄭國,被殺。
三國時期魏國人。初為桓範的下屬,後經擔任洛陽城東南平昌門守將。249年高平陵之變,晉宣帝司馬懿發動兵變封鎖全城,桓範向司蕃詐稱有詔,開平昌門投奔曹爽,司蕃追之不及,遂避側。後詣鴻臚自首。事見《魏略》。
司超(904-974),大名元城人,五代後期、北宋初期將領。曾任舒州團練、防禦使,統領水軍,屢次參戰,師出有功。《宋史》評其“頻戰以清淮海,其忠誠勇果,率有可尚者焉”,並有傳。
司文睿
司超之孫,為三班奉職
司居敬
元朝時恩縣(今河北、魯西北一帶)人,生活簡樸,為人耿直。至元末為鄒縣尹。他勤政愛民,常到各地查詢民情。當地縣民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要把田賦運到膠州交納,路途遙遠,往返困難。他曾三次上書,要求改運滕縣,終於得到允許。後來又瞭解到許多人想讀書,但沒有學校,於是他建造學宮,廣設學田,把自己的藏書也捐給學宮。他離職後,縣民為他刻石,歌頌他的功德。
司允德
字執中,元朝時東阿人。自幼失父,伺侯母親以孝見稱。他勤奮讀書,由太學生累官翰林國史院修撰。母卒築廬墓側守孝,有鳴鶴百餘隻,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後立瑞鶴亭於墓側,以資紀念。
司良輔
代州人,元代儒學正,篤學敦行,高隱不仕,家居教授程朱之學,為一方敬仰的學者。
字敬先,內黃人,篤學有志行。明崇禎時為城固縣令,十六年冬流寇入侵,司五教激部眾堅守。後城破,為賊所擒,厲聲罵賊,寧死不降,被害。《明史》有傳。
司守謙
字益甫,人亦稱司川伯,明代興國州宣化裏(今湖北陽新縣)人。《興國州志》稱其“天才超逸,下筆萬言”。不幸早折,詩文散失,唯代表作《訓蒙駢句》存世,成為蒙學經典,刊於《蓉城仙館叢書》。
司九經
字聖典,寧夏人。清朝將軍,官至宣化總兵。一輩子騎馬打仗,徵川、滇、塞北及西藏,為朝廷平定邊疆,過着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讚揚。
司昌齡
字靜山(1726-?),貢生,高平石末村人,清學者。其祖為御史,其父司九經曾受業於陳文貞相國之門。司昌齡從小受儒學薰陶,樂善 古。少年時,他曾受業于丹陽名士丁蒼恆先生,成年後,潛心著述,至老不倦,二十年足跡不入城市。雍正末年,本地官員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辭不赴試,家裏藏書萬卷,學富四方,高平學者多拜其為師。纂述凡數百卷,計有《十一史精華》、《古學精華》、《泫文備徵》、《紫峯集》、《泫志拾遺》等書。縣令曾聘請其主編縣誌,因年老而婉言謝絕,但其所著《泫志拾遺》多為後來修志者所採納。歸安名士沈樹德與之情趣相投,共好古文,交往很深,沈樹德曾感嘆説“餘不遇昌齡,誰知餘者,昌齡不遇餘亦誰知昌齡也”。

司姓近代

司增勤:男,1961年生,碩士學歷,高級會計師
司惠國:字耕人,1959年1月生,遼寧大連人。歷任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書畫藝術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主任、東方書譜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等職。
司中峯(1916-2003),山東省鄒縣西下店區望雲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村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司姓姓氏始祖

司臣。或為得姓始祖。

司姓史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鄭人名】 司氏,鄭司臣之後。宋朝有司超,為防禦使。望出頓丘。
姓氏考略》:【司】神農時有司怪,主卜。見《元命苞》。春秋時鄭有大夫司成。(按:實誤記,應為司臣,士。)見《左傳》。一雲,司馬、司徒、司寇、司城等姓,或有改為單姓。望出頓丘。
《姓解》:【司氏】《左傳》有鄭大夫司臣。(按:司臣應為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