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新縣

鎖定
陽新縣,隸屬湖北省黃石市,位於黃石市東南部,東南緊鄰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縣和江西省武寧縣,西北連咸寧市咸安區大冶市,東北與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 [1]  縣域面積2780平方千米,轄22個鎮場區。 [2]  2022年末,陽新縣户籍人口為111.79萬人。 [23]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漢、三國、晉、梁、陳、隋、唐,歷名下雉、閏光、陽新、奉新、安昌、永興、富川。宋、元、明、清先後稱興國軍、路、府、州。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設縣,民國三年(1914年)定名陽新縣。 [3]  陽新地處武漢“1+8”城市圈、長江經濟帶緊密層和“中三角”腹地,長江黃金水道過境50千米,106國道、316國道橫貫東西,武九鐵路武九高速鐵路縱穿南北,大廣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黃鹹高速公路、麻陽高速公路、武陽高速公路境內縱橫交匯。 [2] 
2022年,陽新縣(含兩鎮)生產總值為4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97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55.04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164.59億元,增長6.2%。 [23] 
中文名
陽新縣
外文名
Yangxi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202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黃石市
地理位置
黃石市東南部
面    積
2780 km²
下轄地區
22個鎮場區
政府駐地
興國鎮儒學路16號
電話區號
0714
郵政編碼
4352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1.79 萬(2022年末户籍人口) [23] 
著名景點
七峯山
仙島湖
富水水庫
文峯塔
寶蓮寺 展開
著名景點
七峯山
仙島湖
富水水庫
文峯塔
寶蓮寺
鐵佛寺
楓林坡山 收起
火車站
陽新站
車牌代碼
鄂B
地區生產總值
400.6 億元(2022年) [23] 

陽新縣歷史沿革

陶唐時為荊揚之域,虞、夏、商屬荊州,西周為鄂王轄地,春秋歸楚,秦屬南郡。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屬江夏郡。 [3] 
三國,吳孫權析下雉置陽新縣,以縣治陽辛得名。
南齊,屬武昌郡
陳,析陽新置永興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後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大業三年(607年),屬江夏郡。
唐代,縣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以永興縣置永興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改永興軍名興國軍,隸江南西道,領永興縣、通山縣、大冶縣3縣。崇寧元年(1103年),屬江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興國軍為興國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領三縣(永興、大冶、通山)。至元十七年(1280年),興國路總管府屬江淮行省蘄黃道。至元十九年(1282年),屬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屬湖廣行省江南湖北道。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克興國,改興國路總管府名興國軍。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改興國軍為興國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興國路為興國府,屬湖廣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4月,降府為興國州,隸湖廣佈政使司武昌府。
清初,興國州仍領通山、大冶,同屬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起,興國州不再領縣,屬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縣地屬湖北省武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改道,改興國州為興國縣,隸湖北省江漢道。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定名陽新縣。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江漢道,陽新縣直屬湖北省。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陽新縣隸屬大冶專區。
1952年6月,陽新縣改屬黃岡專區。1965年7月,陽新縣改屬咸寧地區。1997年1月1日,陽新縣劃歸黃石市管轄。 [3]  2019年4月,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准陽新縣退出國家級貧困縣。 [19] 

陽新縣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陽新縣轄22個鎮場區:興國鎮富池鎮黃顙口鎮韋源口鎮太子鎮大王鎮陶港鎮白沙鎮浮屠鎮三溪鎮龍港鎮洋港鎮排市鎮木港鎮楓林鎮王英鎮、率洲農場、 半壁山農場荊頭山農場金海開發區城東新區 [4]  [24]  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儒學路16號。 [1] 

陽新縣地理環境

陽新縣位置境域

陽新縣地處黃石市東南部,東南緊鄰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縣和江西省武寧縣,西北連咸寧市咸安區大冶市,東北與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4°43'—115°30,北緯29°30'—30°09'之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1.5千米,總面積2780平方千米。 [1] 

陽新縣地形地貌

陽新縣農村風貌 陽新縣農村風貌
陽新縣地處幕阜山向長江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屬鄂東南低山丘陵區。境內地形為東南、西南、西北部多低山,且向東、中部傾斜,構成不完整山間盆地。東北部臨江,有狹長小平原與中小湖泊。富水自西向東橫貫縣境。自湄潭以下,兩岸湖泊星羅棋佈。崗地坡度平緩,分佈在山丘與河流湖泊之間。 [1] 
陽新縣主要山脈有父子山脈、七峯—百福山脈、老炭槽山脈、仰天塘山脈、白馬山脈、後堖—橫嶺山脈、金竹尖—鼓鳴尖山脈、卜風尖山脈。境內最高點位於白沙鎮七峯山南巖嶺,海拔860米;最低點位於富水南城潭河牀,海拔8.7米。 [1] 

陽新縣地質

地層
陽新縣地殼結構具有不均一的多層模式特點。沉積蓋層複雜,建造類型紛雜,結晶基底在部分地區裸露於地表。 [32] 
時期
簡介
地層
古生界
古生界距今6.15億~2.30億年,均為沉積岩類所組成。
寒武系:出露於黃姑山—犀牛山地帶和富水鎮北西地帶。
奧陶系:出露於寒武系地帶及碧莊、何子恕等地。
志留系:小箕山—浮屠街陽新巖體以西,白沙—碧莊陽新巖體兩側,新街—三溪口與東源—郭家壠西東向狹長地帶及木港—大德—楓林一帶均有分佈。
泥盆系:僅有零星分佈。
石炭系:見於赤馬山等地。
二迭系:出露較廣,主要分佈於大王殿—太子廟—乾魚山、赤馬山—富池口、新街—三溪口志留系地層兩側,以及龍港—洋港—楓林沿湖地帶。
中生界
中生界距今2.30億~0.8億年,屬海相沉積和陸相盆地沉積的碎屑岩組成。
三迭系:分佈的地區及面積,與二迭系基本相同。
白堊系:主要分佈於中部陽新湖盆及其兩側,亦見於大王殿—太子廟地帶。
新生界
新生界距今0.8億年以來,全部由陸相沿積的碎屑岩組成。
第三系:分佈同白堊系。
第四系:主要分佈於陽新湖盆周邊地帶。 [32] 
地質構造
(一)淮陽山字形構造體系
陽新縣境處淮陽山字形構造弧頂西翼而受其控制。海口至封三洞一帶地層斷裂,大致呈北西西至南東東方向展布。所見褶皺斷裂多以陡傾角為主,背向斜構造地層均北陡南緩。
(二)東西(緯)向構造體系
本構造體系控制縣境中部廣大地區。
1.褶皺
北有黃姑山—犀牛山—向錄山為軸線復背斜,南有富水街—木石港為軸線復背斜,兩者之間有復向斜。產狀:近背斜軸部較陡,多呈陡傾角產出;近向斜軸傾角較緩,背斜軸部出露地層,西段以寒武、奧陶系為主;東段以志留系為主,局部見奧陶系。背斜兩翼及向斜軸部出露地層,西部以志留系至二迭係為主,東部為二迭系至三迭系。
2.斷裂
斷裂多呈組出現,活動期次多,性質複雜。
浮屠街—銀山—瑪堖山斷裂組。走向西東,長逾40公里,西延至大冶境內。產狀南傾,呈陡傾角產出。壓、張、扭力學性質均有表現,以壓、扭性為主。
大箕鋪—白沙—浮屠街斷裂組。走向北北西至南南東。斷裂形跡主要見於陽新巖體西段兩側,為控制成礦主要構造。均呈陡傾角產出,但巖體兩側傾向相反。
浮屠街—牛頭山—赤馬山—太子廟斷裂組。走向南南西至北東東,與前述兩組斷裂組成完整西東向斷裂體系,控制陽新巖體東南側邊界。呈陡傾角產出,傾向東南。
銅硐山—瑪堖山斷裂組。規模小,但發育較完善。北南走向。
此外,富水街、楓林兩處出現較大規模硅化帶。木港—楓林一帶發育有北西—南東、南西—北東兩條大型擠壓破碎帶,為縣境南部東西向構造斷裂表現形式。
(三)新華夏構造體系
早期褶皺,主要表現為對東西構造疊加改造。沿縣境東南緣向東至楓林一帶,構造軸線呈北東東至南西西向,形成反S形構造。中後期褶皺,主要表現對東西向構造橫跨與疊加。特徵較明顯的背斜構造有富水街—黃姑山背斜、木港—向錄山背斜。背斜軸部疊加分別出現寒武系、奧陶系地層,向斜軸部因第四系掩蓋而不清。
縣境中部,還發育華夏式構造,形成湄潭—富池口走向南西西至北東東之陽新盆地,給白堊系至第三系提供沉積場所,為形成現代湖泊創造條件。 [32] 
岩漿岩
在漫長的地質變化過程中,由於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縣內火成岩和火山岩有廣泛出露。 [32] 
類型
名稱
分佈
侵入岩
花崗閃長巖
花崗閃長巖分佈於梁公鋪、歐陽山、白沙鋪、浮屠街、赤馬山、潘家橋、陶港鋪、銅硐山、阮宜灣等地。
花崗閃長斑岩、石英花崗閃長斑岩
花崗閃長斑岩、石英花崗閃長斑岩分佈於豐山洞、雞籠山、李家灣、石榮—犀牛山、十八折、黃姑山、銀山、楓林街南東東、樓下水庫—外屋李一帶等地。
噴出巖
噴出巖屬白堊至第三紀的火山岩。
分佈於陽新湖盆周圍。星潭鋪、八湘、河寨、荊頭山、五里橋、大堖鋪一帶均有出露。因第四系地層掩蓋,出露面積不清。噴出巖體多為玄武岩。大堖鋪一帶,火山凝灰石蝕變為膨潤土。 [32] 

陽新縣氣候

陽新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多東南風,氣候濕潤,冬寒期短,水熱條件優越。多年平均氣温17.2℃,1月平均氣温4.5℃,極端最低氣温-14.9℃(1969年2月1日);7月平均氣温29℃,極端最高氣温41.4℃(1966年8月10日)。最低月均氣温0.6℃(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氣温31.8℃(1967年8月)。平均氣温年較差24.9℃,最大日較差24.1℃(1963年2月28日)。生長期年平均265天,無霜期年平均254天,最長達297天,最短為21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86.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417.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4.1天,最多達167天(1970年),最少為122天(1978年、1995年、2004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128.3毫米(1999年),極端年最少雨量882.2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4—7月,6月最多。 [1] 

陽新縣水文

陽新縣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一級河長江過境總長46.9千米;二級河富水、大冶湖港、海口湖港、金相園港、菖湖港和上巢湖6條,總長149千米;三級河龍港河、三溪河、獲田河、牧羊河、木港、牛湖港、樟橋河、雙港、網湖等43條,總長465千米;四級河316條,總長753千米。河流總長度1412.4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22.1億立方米,年排澇量10.4億立方米,年量大排澇量15.6億立方米。 [1] 
陽新縣境內最大河流為富水,總流域面積5310平方千米,從富水水庫大壩至富池鎮流經境內排市鎮、軍墾農場、三溪鎮、荊頭山農場、浮屠鎮等12個鎮(場),長98.5千米,境內流域面積224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5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龍港河、三溪河、胡橋河、牧羊河、木港、牛湖港等。 [1] 

陽新縣土壤

陽新縣成土條件(母質)複雜,土壤種類繁多。共有6個土類,15個亞類,還有48個土屬,225個土種。
6個土類:紅壤土、石灰(巖)土、紫色土、潮土、沼澤土、水稻土
15個亞類:棕紅壤、黃紅壤、紅壤性土、黑色石灰(巖)土、棕色石灰(巖)土、灰紫色土、酸性紫色土、潮土、灰潮土、草甸沼澤土、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側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 [33] 

陽新縣自然資源

陽新縣植物資源

陽新縣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6種,銀杏、水杉、樟樹、杜仲、蓮、胡桃。境內僅可食用山野菜達130餘種,年藴藏量達2萬多噸,主要品種有: 花牛兒腿、香椿、馬齒莧、竹筍、蕨菜、地耳、灰條菜、薺菜、黃精、板栗等。 [46] 

陽新縣動物資源

境內普類有華南金錢豹、狼、豺、水獺、豪豬、兔、野豬、黃麂、獐、黃鼬、刺蝟等30餘種。鳥類有斑鳩、貓頭鷹、鷺、竹雞、野錦雞、啄木鳥等90餘種。魚類有鰱、鯉、鱖、青、草、烏鱧、鰍等80餘種。軟體動物有釘螺、馬氏珠母貝、無齒蚌等13種。節肢動物有蝦、蟹、蜜蜂、蜈蚣、百節蟲、蠍等67種。爬行動物有龜、鱉、蛇等10餘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東方白鶴、黑鸛、白鶴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河麂、小天鵝、白琵鷺、白頭鷂、鴛鴦等29種。 [47] 

陽新縣礦產資源

蓮花湖夜景 蓮花湖夜景
陽新縣境內已探明礦藏資源35種(金屬19種,非金屬16種,礦產地112處)。金、銅、煤、水泥石灰岩等儲量居湖北省前列。其中,金礦探明儲量68.2噸,銅礦探明儲量110.9萬噸,煤礦探明儲量4152.9萬噸,水泥用灰巖礦1.27億噸,熔劑灰巖5328萬噸;鎢、鉬、錳、鐵、鋅、鉛、硫、花崗岩、大理石、玄武岩、硅灰石、黃沙等礦產資源的儲量在湖北省也佔相當比例;建材資源以水泥用石灰岩為主,其儲量大、分佈廣。 [1] 

陽新縣自然災害

陽新縣來水面積大,降雨時空分佈不均勻和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極易發生水旱災害。有些年份一年幾次水災或幾次旱災,甚至水災、旱災同時發生。如:2003年,先洪後旱,旱重於洪;2004年,先春旱後夏旱。1986~2005年的20年間,陽新縣共發生水旱災害24年次。進入20世紀90年代,水旱災害頻發,7年水災,4年旱災。 [34] 

陽新縣人口

陽新城區 陽新城區
2022年末,陽新縣户籍人口111.79萬人,常住人口90.16萬人,人口與2021年基本持平。 [23] 

陽新縣經濟

陽新縣綜述

2022年,陽新縣(含兩鎮)生產總值為4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97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55.04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164.59億元,增長6.2%。三次產業結構由2021年的21.3:36.6:42.1調整為20.2:38.7:41.1,一產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上升2.1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 [23] 
2022年,陽新縣完成財政總收入43.64億元,比2021年增長47.6%。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22億元,增長70.4%,在地方公共預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4.13億元,下降0.9%。公共預算支出77.09億元,增長30.5%。 [23] 
2022年,陽新縣固定資產投資比2021年增長24.7%。從投資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1.4%,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3%;從投資結構看,5000萬元以上項目增長28.3%,佔比為87.2%,較2021年提高2.4個百分點。500—5000萬元項目增長3.8%,佔比為1.5%。房地產項目增長5%,佔比為11.3%。 [23] 
2022年,陽新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萬元,比2021年增長7.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萬元,比2021年增長9.2%。 [23] 

陽新縣第一產業

2022年,陽新縣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140億元,增長6.9%。從結構看,農業產值63.65億元,增長10.8%。林業產值6.62億元,增長40.2%。牧業產值20.05億元,下降4.5%。漁業產值42.6億元,增長3.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08億元,增長16.7%;行業佔比由2021年同期的43.5:3.7:16.6:31.5:4.7調整為45.5:4.7:14.3:30.4:5.1。 [23] 
2022年,陽新縣糧食產量28.78萬噸,減產1%。油料產量6.52萬噸,比2021年增長5.3%;茶葉產量0.11萬噸,增長7%;園林水果產量9.81萬噸,增長3.5%;蔬菜產量52.77萬噸,增長3.5%。 [23] 
2022年,陽新縣豬牛羊禽肉產量5.12萬噸,比2021年下降6.6%。其中,豬肉產量4.11萬噸,下降8.3%;牛肉產量0.13萬噸,增長0.6%;羊肉產量0.04萬噸,增長2.2%;禽肉產量0.84萬噸,增長0.6%。年末生豬存欄32.75萬頭,增長23.4%;全年生豬出欄52.38萬頭,下降7.8%。 [23] 
2022年,陽新縣水產品產量14.65萬噸,比2021年增長3.6%。 [23] 

陽新縣第二產業

2022年,陽新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37.46億元,同比增長18.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工業企業用電量14.82億千瓦時,增長3%。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增長32.3%,高新制造業增加值增長0.4%。城北工業園、濱江工業園和新港物流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4%、8.4%和21.2%。 [23] 
2022年,陽新縣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產值增長6.4%,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值下降18.8%,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產值增長11%,醫藥製造業產值增長19.9%,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增長75.2%,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產值下降4.6%,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值增長6135.3%,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產值增長14.5%,非金屬礦採選業產值增長147.5%,有色金屬礦採選業產值增長18.4%。 [23] 
2022年,陽新縣主要產品產量增速情況:銅金屬含量(15.7%)、建築用天然石料(-21.8%)、大米(47.9%)、服裝(-91.5%)、鞋(115.1%)、化學藥品原藥(-7.4%)、橡膠輪胎外胎(-7.2%)、硅酸鹽水泥熟料(-3.9%)、水泥(-18.2%)、鋼材(-17.6%)、印製電路板(-18%)。 [23] 
2022年,陽新縣建築業總產值30.51億元,增長16.9%。商品房施工面積298.35萬平方米,下降8.2%;商品房竣工面積16.04萬平方米,增長14.3%;商品房銷售面積77.12萬平方米,增長5.5%。 [23] 

陽新縣第三產業

2022年,陽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1.3億元,增長1.9%。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0.45億元,增長7.7%。限上批零住餐業四大行業均實現銷售額(營業額)正增長,其中限上批發業商品銷售額完成26.56億元,增長66.5%,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完成9.31億元,增長9.9%,住宿業營業額完成0.57億元,增長9.9%,餐飲業營業額完成0.89億元,增長5.3%。限額以上企業網上零售額1.3億元,下降10.3%。 [23] 
2022年,陽新縣實現進出口總額44.5億元,同比增長181.6%。其中出口總額17.8億元,增長18.1%。實際到位內資382.1億元,增長81.2%。 [23] 
2022年末,陽新縣共有道路運輸業企業912家,其中客運企業11家,貨運企業898家。危險品貨運業户3家,危貨車輛80輛。 [23] 
2022年,陽新縣全年接待遊客50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億元。 [23] 
2022年末,陽新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57.96億元,比2021年增長14.1%,比年初增加56.56億元。其中,住户存款361.03億元,比年初增加58.74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22.84億元,增長20.7%,比年初增加55.44億元。其中,住户貸款126.30億元,比年初增加19.15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96.54億元,比年初增加36.28億元。 [23] 

陽新縣交通運輸

陽新縣公路

武陽高速公路陽新段 武陽高速公路陽新段
106國道、316國道橫貫陽新縣東西,大廣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黃鹹高速公路、麻陽高速公路、武陽高速公路境內縱橫交匯。 [2] 
2022年末,陽新縣普通公路總里程達4732千米(不含新港)。 [23] 

陽新縣鐵路

武九鐵路武九高速鐵路縱穿陽新縣南北。 [2]  陽新站位於縣城城北官橋,每日停靠旅客列車可直達漢口、武昌、西安、洛陽、重慶、成都、温州、杭州、福州、上海、汕頭、南昌、廈門、深圳、東莞等地。 [1] 

陽新縣航運

陽新縣境內有通航河道2條,總長126.8千米,其中長江航道為一級航道,航線45.5千米,最大通航能力為5000噸級船舶,可常年通航3000噸級船舶;內河富水河81.3千米,縣城至長江富池口30千米河段為五級航道,可常年通航100噸級船舶,其他河段為季節性通航。長江航道三洲、黃顙口、老渡口、富池口和富河沿岸的各港口統稱為陽新港,航線可通達全國各港口,最大靠泊能力3000—5000噸級,年貨物吞吐能力約780萬噸。 [1] 

陽新縣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末,陽新縣開通農村客運班線195條,總營運里程6334千米,農村客運車輛356輛,座位數7426座。 [23] 
截至2022年末,陽新縣擁有公交企業1家,新能源公交車輛180台,公交運營線路13條,公交線路總長約190千米。 [23] 

陽新縣人文

陽新縣美食

太子豆腐
太子豆腐是產於太子鎮的著名小吃,有史料可查,太子豆腐製作傳統有1700多年的歷史。太子豆腐的聞名,得益於太子人獨特的傳統制作工藝。整個製作過程採用手工製作,近10道工序;選豆一浸豆一磨豆一煮漿一起豆油一過濾一點漿一濾水一打包成型。食之,細膩綿滑,營養豐富;觀之,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掂之,託於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於湯中久煮而不碎。 [35] 
茶鋪魚面
茶鋪魚面,具有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料為純淨魚肉,輔料為苕粉,佐料為姜、葱、食鹽等,先將魚清洗打麟、除內臟、去皮別刺、剁漿;再將紅苕先進行洗刷削皮、磨製、過濾成粉;把魚肉伴苕粉,加入適當姜、葱和食鹽,混合揉坨、搓條成團、擀成麪皮、通過鍋烤、捲筒、蒸熟、最後切成面絲。魚面具有明目養顏、健脾養胃、補鈣養氣、健骨活血之功效。魚面過去視為莊稼人的“葷腥”,在當今是人們逢年過節、招待客人、送禮佳品。 [36] 
陽新薯粉坨
薯粉坨,外形類似於湯圓,比湯圓略大。是用薯粉揉成外皮,用油炸豆乾,竹筍、臘肉、大蒜等各種原料做餡包成團圓狀,可煮可前可炸。輕咬一口,一股清香便噴薄而出,沁人心脾。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般情況下北方過年盛行吃餃子,南方過年流行吃湯圓。而在陽新,過年最愛的還是薯粉坨,寓意家庭美滿、團團圓圓,是陽新地區世代相傳的風俗。 [37] 
陽新摺子粉
陽新摺子粉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享譽鄂贛邊區,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美食之一。
從明朝起,陽新就有人從事摺子粉的手工製作。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傳承摺子粉製作技藝,據當地製作摺子粉的老人講,歷史上摺子粉是進貢朝廷的“貢粉”。
陽新摺子粉與其他的米粉不一樣,其製作技藝的獨特之處主要有三個關鍵點。一是原材料,陽新摺子粉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產於陽新當地的優質早稻米。二是發酵。製作摺子粉的大米,需要放在陶瓷的米缸中進行發酵。大米通過發酵後,會產生一種特有的香味,這是不同於其他米粉製作的關鍵環節。三是晾曬過程中,將做好的米粉鋪在特製的竹摺子上進行晾曬,利用竹子之間的縫隙,使做出來的粉幹得快且不會串味,從而保持摺子粉的口感。
2013年,陽新“摺子粉製作技藝”入選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8] 

陽新縣習俗

太子接大王
陽新太子鎮的大型民俗活動“接大王”,是鄂東南地區場面規模宏大、融合“谷文化”、“俗神祭祀”等多種傳統文化成分的民間文化活動形式。活動源流久遠,接代相傳,風貌古樸,傳統文化信息含量大。
接大王又稱接太王、接王,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韋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傳的一種祭祀自然神的大型民間活動,是一種驅疫民俗,具有悠久的歷史。 [39] 
伍家祠社戲
伍家祠,是陽新縣王英鎮國和一處伍氏的家祠。伍家祠傳承的一脈之伍氏子孫念念不忘祖訓,堪為人文精華。秋社則是既致祭,又唱戲,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戲活動場景恢弘,形勢壯觀,影響廣遠。 [40] 
富池三月三廟會
富池 “三月三”廟會是以吳王廟(當地羣眾尊稱吳甘寧為吳王)、甘寧公園內傳統祭祀活動為主,展開一系列有着傳統民俗成分的祭神祈福民俗活動。
歷史久遠、流傳至今的“富池三月三廟會”,是承載着楚地鄂東南區域祭祀習俗、戰神崇拜和三月三節令風情等多種傳統文化成份的複合載體,有着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濃重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周邊數縣市有着強大的影響力。富池三月三廟會是富池地區舉行的一個盛大民間節日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三,湘鄂贛三省邊區老百姓彙集富池鎮參加祭祀活動和趕廟會。 [41] 

陽新縣政治

陽新縣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
萬鼎 [26] 
縣長
楊波 [26] 

陽新縣社會事業

陽新縣教育事業

陽新一中 陽新一中
2022年末,陽新縣擁有幼兒園174所,在園幼兒31986人;小學215所,在校生101351人;初中45所,在校生51293人;高中6所,在校生19111人;中職1所,在校生3937人。 [23] 
2022年,陽新縣級財政用於教育事業經費17.17億元,比2021年增長17.8%。 [23] 

陽新縣科學技術

2022年,陽新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0.21億元,佔GDP比重為9.6%。 [23] 
2022年,陽新縣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瞪羚”企業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291家,新增發明專利授權38件。 [23] 

陽新縣文化體育

2022年,陽新縣文化事業費支出8506萬元,比上年增長17.2%。開展文藝演出158場,開展惠民演出310餘場,放映公益電影5100場。圖書館採購新書2100餘冊,新辦證1100餘人,文獻外借81000餘冊。 [23] 
2022年,陽新縣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1.81億元,比2021年增長17%。 [23] 
2022年,第十六屆省運會龍舟比賽陽新慄林龍舟隊參加4個項目勇奪2金2銀的成績。摔跤項目首次出征省運會收穫三銀五銅、團體體育道德風尚獎。其他賽事活動收穫5金4銀4銅。 [23] 

陽新縣醫療衞生

2022年末,陽新縣共有醫院12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18家,專業公共衞生機構4家;全縣共有衞生計生人員總數 676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869人,註冊護士2211人;全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牀位5443張,其中醫院牀位4018張,衞生院牀位1415張。 [23] 

陽新縣社會保障

2021年,陽新縣城鎮新增就業7102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681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24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5%,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1023人,完成大學生實習實訓875人。全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863家,參保人數152316人,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258家,參保24856人。工傷保險參保564家,參保41295人。失業保險參保21409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續)保繳費28萬人,累計參保49.88萬人。 [22] 

陽新縣環境保護

2022年陽新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1天,有效監測天數為362天,優良天數達標率為83.1%。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6μg/m3,較上年上升1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57μg/m3,較上年下降3.4%;臭氧O3 日最大8小時第90百分位年均濃度為161μg/m3,較上年上升8.8%。 [48] 

陽新縣歷史文化

陽新縣地名由來

雉水(今富水)有辛潭,邑因近潭,且在富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陽辛”,又因古“辛”與“新”通用,含析置新縣之意,故稱“陽新”。 [1] 

陽新縣文物古蹟

  • 大王殿
大王殿,位於大王鎮境內大王山腰,為祭祀吳王孫權所建,始建於宋朝,後經多次整修、擴建。現有兩重建築。第一重為兩層,東西看樓2間。第二重有大殿,俱是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6架。殿內立孫權塑像1尊,殿外有接天亭等景觀8處。 [5] 
  • 陳獻甲墓
陳獻甲墓,位於浮屠鎮西南五千米陳獻甲村,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七月)。陳獻甲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由牌坊、前室、祭壇、墓室、墓碑、護欄等組成,均以青石為料,雕有“雙鳳朝陽”“犀牛望月”“鹿鶴同春”、“魚躍龍門”等鳥獸蟲魚圖案。石牌坊高7米,三門,寬約15米。 [8] 
  • 李蘅石故居
李蘅石故居,位於浮屠鎮東六千米玉堍村李姓灣。李蘅石故居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築面積1380平方米,有過堂、正堂、祖堂、廂房等680平方米居室;有供管家、傭人、廚師用700平方米次間。 [7] 
  •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於浮屠鎮東六千米玉堍村李姓灣,始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李氏宗祠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戲台、看台、正堂、過堂、祖堂,進深五幢。另建正廳、義學、茶酒廳、碾房等860餘平方米次間。皆以青石、青磚、布瓦、木材為建築裝飾材料。屋面布瓦堆飾曲龍圖案,承接雨水歸集於室內天井溝排出;柱礎石為寶瓶狀,精雕細刻;大梁依木材自然形態加工,彎曲有致。祠堂集公祠、義學、戲樓為一體。 [7] 
  • 聖旨坊
聖旨坊,位於富水大壩北端石角村牌樓灣,始建於明朝正統六年(1441年)。樓高14米,寬12米,木質結構,上下兩層。下層4柱3門,中門寬6米,門楣有“旌表義坊”四個大字,為明英宗手跡;上層寬8米,高6米,中懸“聖旨”牌,“聖旨”二字1米見方,結體嚴謹,筆力遒勁;上方有100個鶴形斗拱,鶴形斗拱上託“聖旨”牌,寓意“百鶴朝聖”;牌下一橫匾,上書“旌表楊昭仗義之門”,亦為明英宗手書。 [9] 

陽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 陽新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是流行於湖北省陽新縣域的一個具有濃郁特色的漢族戲曲劇種。陽新採茶戲有傳統大小劇目一百多出,表演上分生、旦、淨、醜行當。音樂屬打鑼腔系中的板式變化體,主要由正腔類,採腔類、擊樂類三部分組成。 [11] 
陽新採茶戲樂器包括大框鑼、低音鈸、馬鑼、小鑼、堂鼓、牙板、大竹筒或木魚等。牙板、堂鼓由“打鼓佬”操作,大框鑼、低音鈸由“打夾手”操作,小鑼和馬鑼各一人操作。縣專業劇團成立後,設置了以高胡為主演奏樂器的小型民樂隊,樂器包括茶胡,月琴或琵琶、二胡,並增加板鼓、京鑼、高音鈸、小帥鑼、雲鑼、小鈸、水鈸、碰鈴等,這些不同音樂的打擊樂器,根據情節需要分別使用,其中茶胡為自制樂器。 [11] 
  • 陽新布貼
陽新布貼,是陽新縣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實用工藝美術品,從自冠至履的童裝到童枕童玩,從新娘婚嫁到婦女家用,以及廟堂蒲團、吊幡等,據粗略統計有近30個品種。
陽新布貼的圖案內容一般都為傳統的吉祥圖案。如觀音坐蓮、七仙舞蹈、狀元拜塔、雙龍戲珠、鳳戲牡丹、獅子盤球、鯉魚拉蓮、喜鵲啄梅、蝶戲金瓜、梅呈五福、桃榴茶蘭,以及八寶、八卦、雙錢、骰子、長命鎖和福祿壽喜等文字與字符。 [12] 

陽新縣風景名勝

  • 七峯山
七峯山,位於陽新縣西北角,有千年古剎七峯禪林、佛教淨地觀音閣、太平天國古城牆,還有羅北口水庫、青山水庫存、陳家湖古民居等自然景觀。 [13] 
七峯寺位於七峯山北麓,佔地面積60多畝,建築面積1964平方米,為兩層樓房兩幢。第一幢為天王殿,殿上層為藏經閣,藏大量佛教經典和佛教刊物,為寺內眾僧研究佛學之所。往前為第二幢大雄寶殿,正中供一尊高1.5米佛祖釋迦牟尼坐像,其弟子阿難、迦葉分立左右。與佛祖並排的左右小龕內,左有普賢,右有文珠。佛祖大龕後為一尊觀世音菩薩站像,左有善財童子,右有龍女小侍。大殿兩壁佛台上塑有十八尊形態各異的羅漢坐像。鐘鼓高懸,磬、魚(木魚)陳列。 [16] 
  • 仙島湖
仙島湖,位於陽新縣王英鎮境內,坐落在幕阜山系北麓,1002座小山頭浮出水面,錯落有致地點綴在碧波之中。仙島湖的245平方千米範圍內,有戲子洞、仙牛洞、雙龍洞、仙人洞、董家洞等景點。 [14] 
  • 富水水庫
富水水庫,位於陽新縣西南部。富水水庫為湖北省第二大水庫,水面達8萬餘畝,總庫容17.64億立方米。水庫大壩長941米,高65米。水庫景區內有鳳棲洞、鍾繇洗墨池、孟嘉墓、王質墓、望夫山、明代牌樓、明代古墓等遺蹟和景觀。 [25] 
  • 文峯塔
文峯塔,位於興國鎮東4千米寶塔湖西部橫泊洲上。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建。塔為六方七層,通高21米,磚石結構。塔基周長33.6米,塔身自下而上遞減,底層高4米,用長主塊石砌築,二層以上全部磚砌,壁厚2.2米,頂有鐵鑄塔剎。各層皆有出檐,均為磚迭澀砌成,檐上覆蓋筒瓦,檐角各置石雕魚尾翅起,檐下刻有裝飾圖案。底層南面有一拱券門,第二層以上每方各設一券門。1938年9月日軍向文峯塔開炮,擊破塔身中部東南面塔壁。但塔異常堅固,仍巍然屹立。1986年重修,復原如初。 [15] 
  • 望夫山
望夫山,位於富水水庫大壩下6千米處大橋村,山上豎立一望夫石,高約10米,佔地約15平方米。石上佈滿青苔,酷似婦人攜子翹首東望。 [6] 
  • 寶蓮寺
寶蓮寺,坐落在龍港鎮區西約3千米的福隆山。寺廟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據現存的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佛祖燈會》勒石記載,該寺於光緒年間由高僧宏珍祖師住持,常住僧眾50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被日軍縱火焚燬,僅存石礅、化錢爐、小石亭等。1991年,受戒于歸元寺的青年和尚演覺在舊址上重建佛寺,更名為寶蓮寺。 [17] 
  • 鐵佛寺
鐵佛寺,坐落於荊頭山99座山包的中部偏北,建有寺廟兩座高聳于山頂。1998年,鐵佛寺被陽新縣定為佛教重點保護寺廟。 [18] 
  • 楓林坡山
楓林坡山,位於陽新縣城東南20.5千米處,楓林鎮區西南側,東與廬山橫亙相接,西與大德山連綿逶迤,北與雞籠山對峙,主峯碧雲海拔491米。主峯北側,懸崖峭壁;峯頂平如樓台。坡山原名碧雲山,因北宋學家蘇東坡於元豐年間由黃州赴筠州,途經此地,登山遊覽,因而改名。 [10] 

陽新縣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6日,陽新縣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7] 
2020年5月,陽新縣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8]  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9] 
2021年11月3日,陽新縣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30]  12月22日,被認定為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31] 
2023年1月,被自然資源部認定為第一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 [20-21] 

陽新縣相關人物

姓名
介紹
李仲篪
李仲篪,名其銜,又名家麟,號楚凝(痴),別署積慶堂,又稱如意客館。中國當代書法家、金文字學家。 [42] 
萬斛泉(1808~1904)
字齊玉,號清軒,湖廣興國州(今陽新縣)人,先後受領國子監學張銜、國子監博士銜及五品卿、國子監司業銜。晚清時期,興國州城盡人皆呼“理學先生”的萬斛泉,是一位聞名於朝野的布衣宿學。 [43] 
費墨娟(1869~1915)
幼名繩繩,女,興國州福善裏(今陽新縣韋源口鎮堯治村)人,陽新晚清時期著名女詩人。作為一名晚清女詩人,費詩作之多,影響之大,造詣之深,實為陽新、大冶近百餘年來女詩人之翹楚,2009年湖北師院黃羣建教授收錄、校注費詩389首,並以《二如閣詩集》出版。 [44] 
費傑成(1943~ )
筆名山農、演戈,作曲家、音樂學家、民間文藝家、民俗學家,2005年獲黃石市十大文化名人稱號。 [4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