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二金工程

鎖定
十二金工程,是《國務院17號文件》中提出的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包括金財工程金農工程金盾工程金保工程金税工程、金關工程、金水工程金質工程金審工程金卡工程金貿工程金企工程 [1] 
國務院17號文件指出,要加快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繼續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税金融監督(含金卡)四個工程,促進業務協同、資源整合;啓動和加快建設宏觀經濟管理、金財、金盾、金審、社會保障、金農、金質和金水等八個業務系統工程建設。 [1] 
中文名
十二金工程
來源出處
國務院17號文件
工程介紹
一、金財工程
“金財工程”即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簡稱GFMIS。GFMIS系統的建立將從根本上改變財政系統多年來“粗放”的管理模式,有利於逐步走向依法理財。由財政部牽頭,有關部門配合。
金財工程的實施按兩期完成,2006年為一期工程,完成中央一級和省一級的中央級和省級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成大部分地市級及半數左右縣級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系統於2008年全面完成,計劃在"十五"期間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級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成大部分市(地)級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經測算,"十五"期間需要投資40億元。
預算管理系統現狀。部門預算編報系統已經穩定運行了四年,在四年之內逐步年年升級改造,現在包括166箇中央部門,近一萬户預算單位歷年的預算編報工作用計算機管理起來。地方所有省級財政部門實現了部門預算編報的計算機化管理,實現預算編審環節。使用專用軟件編報預算,主管部門預算審核,主觀司處審核,定額標準測算,預算項目的管理到預算批覆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2000年開始實行部門預算集中編報,2001年推行基本支出項目支出預算,選十個部門作為試點。2002年擴大試點範圍,推進綜合預算。2003年合理界定基本支出內容進行項目滾動管理
國庫支付系統從2003年3月開始研製,八月份投入使用,運用的是ORACLE的ERP系統。現在擴大到49個部門,近1500個預算單位納入到集中支付管理。目前,這一系統已經進入第三期工程的設計和實施階段地方財政國庫支付系統邁出實質性步伐,目前有17個省市採用財政部統一研製開發的軟件,開展試點業務 2002年7月1日開始,包括財政部在內的八個試點中央部門開始使用,效果明顯。目前開通了13個部門,224個支收單位,使用項目922項,接受票據達到12萬多張。另外,這一系統也成功推廣應用到地方的八個省市試點,工資統發基本在全國範圍之內,包括財政部自行集中開發,以及地方自行開發的,全面實行財政工資的統一發放,切實保證工資及時足額髮放到每一個人的手裏。金財工程有利於支撐政府職能的轉變,有利於促進政府行為的規範,有利於提高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和決策水平,有利於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有利於從源頭上防止腐敗。
金農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金農工程”由農業部牽頭,國家計委、國家糧食局、中農辦等部門配合。一期建設從2003年開始,2005年結束,預計共需中央投資11.69億元,地方投資9.46億元。從2003年起,力爭利用3年時間,實現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增強農民信息意識信息利用能力,增強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目標。具體建設任務:開發四個系統、整合三類資源、建設兩支隊伍、完善一個服務網絡。
開發四個系統:選擇部分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和敏感農產品,通過建設數據採集、分析、會商、發佈等四個工作平台,完成數據集成、警情確認和信息發佈工作。這四個工作平台指:數據平台、分析平台、會商平台、發佈平台。依託部屬“五個一”信息發佈窗口和社會媒體,建立固定發佈窗口和穩定傳播渠道,傳播、發佈農產品市場預警信息,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提供服務。
完善農村市場服務系統:在中國農業信息網開發供求信息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各地農業部門網站聯網運行,集成全國供求信息,實現用户發佈、查詢信息“一站通”。
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服務系統:是一個通過網絡進行市場價格採集發佈的系統。目標是要改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行情採集分析平台,擴大聯網範圍,實現400家全國性和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聯網。
農業科技信息聯合服務系統:部、省兩級數據中心根據統一的目錄體系,分別整合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建立存儲文字、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數據庫羣
推進農業管理服務系統:在網上公佈農業部門主要業務工作規範,建立開放的政務管理數據庫,開發網絡辦公系統,逐步實現行政審批和市場監督管理事項的網絡化處理。重點使農藥、獸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許可和登記管理、無公害食品等農產品的審定、驗證登記,以及質檢機構等有關市場主體的認證、管理等事項達到網絡化。
開發與整合三類信息資源:整合部內信息資源,建立穩定的涉農信息收集、溝通渠道。建立起與海關總署、糧食局、供銷總社、國家計委、外經貿部等涉農部門的信息支持協作機制,開發國際農產品生產貿易信息資源。
建立兩支信息服務隊伍:一支是高素質的農業信息管理服務隊伍。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3萬人的培訓任務。另一支是農村信息員隊伍,依靠村組幹部、農村經紀人、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户等,通過培訓考核和資格認證,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國建立起至少15萬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
“金盾工程”5年內完成,分兩期建設,其中第一期建設期間為2002-2004年;第二期建設週期為2005-2006年。中央撥付資金6億元,各地按相應比例進行配套,估計三年內全國有近60億投入。一期工程重點建設好一、二、三級信息通信網絡以及大部分應用數據庫和共享平台。二期工程主要任務是完善三級網及延伸終端建設,以及各項公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逐步實現多媒體通信。
目前全國公安系統已擁有各類計算機10萬餘台,公安信息網絡基本覆蓋全國,公安部至省級公安機關一級網由去年年初的2兆帶寬全部提速到4兆,部分省、市達到6兆;省級公安機關至地市級公安機關二級網全部完成數字化改造,網絡帶寬根據各省不同情況,分別達到2-6兆;地市級公安機關至縣級公安機關三級網開通率達到80%,比2001年提高15個百分點;基層公安派出所以數字專線方式接入公安信息網的覆蓋率達到30%,比2001年提高15個百分點。 [2] 
西部10個省、區的300多個縣級公安機關建設360多個衞星地面站,基本實現西部省、區縣以上公安機關的信息通信暢通。
全國各省級公安機關、90%以上地市級公安機關、66%以上縣級公安機關基本建立機關局域網。依託公安信息網的會議電視系統建設繼續快速發展,一級網會議電視系統繼續完善,二、三級網會議電視系統開通率分別達到70%和20%
目前全國已初步建成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納入計算機管理的常住人口已達到11.3億;納入計算機管理的機動車達到4000多萬輛,駕駛員7000多萬人;由公安部建立的中國犯罪信息中心(CCIC)日臻完善,在公安機關近年開展的“網上追逃”、“網上打拐”和“打擊走私、盜搶機動車犯罪”等專項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公安機關電子政務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開通信息網上發佈、電子郵件、網上考核、網上管理審批、網上視頻會議等項業務,部分省市公安機關還率先取消了部分紙質文件。
2001年,全國公安機關通過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就為公安機關自身和有關部門提供查詢服務1000餘萬人次,為羣眾提供查詢服務400餘萬人次,協助破案20萬起,挽回經濟損失7億多元。
下一步工作方向:一是繼續加大網絡建設力度,完成全國公安信息一級網改建工程,全面提升網絡帶寬,同時加大基層所、隊接入公安信息主幹網覆蓋面;二是加快公安無線通信網的建設。從現在起到2005年底實施的“金盾工程”建設中,中央和地方將要安排專項建設資金,加快建設和完善維護穩定、打擊犯罪、服務羣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急需的應用系統,加快建設和完善共享性強、覆蓋面廣、使用頻率高的公安信息資源庫以及部、省、市三級公安信息中心和主幹網。從2004年上半年開始,這一工程將逐步向全國公安系統提供信息服務,2005年底基本實現全國聯網查詢和綜合開發利用,期間逐步滿足其他政法部門、有關部委和社會用户對公安信息資源的共享需求。到2007年基本實現公安工作信息化。
社會保障卡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一規劃,由各地勞動保障部門面向社會發行,應用於勞動和社會保險各項業務領域的集成電路(IC)卡,分為社會保障(個人)卡和社會保障(用人單位)卡。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的勞動和社會保險信息系統中,中心城市資源數據庫為上層信息交換平台,單位和個人持有的社會保障IC卡為底層信息交換平台。
社會保障卡作為全國行業性大卡,被列入國家IC卡10個領域重點應用項目中。為規範各地髮卡,使社會保障卡沿着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1999年,勞動保障部下發《關於勞動保障領域IC卡應用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指出勞動保障部對勞動保障領域IC卡應用進行統一規劃,制訂統一標準和規範,通知要求在規劃、標準和規範尚未出台之前,各地要暫緩髮卡。
同年,勞動保障部制定併發布《社會保障卡建設總體規劃》,明確“一卡多用,全國通用”的建設目標,即所有擬進卡業務都應放到一張卡上。勞動保障部門面向勞動者個人和用人單位各自發行一張卡,該卡需要具有能夠在其他髮卡地區使用的功能。同時規劃要求社會保障卡建設要統一規劃、各地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統一標準、統一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具體實施。
1999年12月22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王東進副部長親手生成社會保障卡全國根密鑰,上海市社會保障卡工程正式啓動。這標誌着全國社會保障卡工程進入試點階段。為加強對社會保障卡生產製作的管理,組織制定了《社會保障(個人)卡COS檢測辦法》,開展了社會保障卡操作系統(COS)檢測工作。截至2001年底,有10家公司通過了軟掩模檢測,8家公司通過了硬掩模檢測。另外,為了對已發放的社保卡進行全國通用性測試,還組織開發了社會保障卡通用性檢測平台
截至2003年6月18日,金保工程已報送金保工程調度表的省份有25個: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青海寧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未報送的省份有7 個:吉林、黑龍江、山西、內蒙、廣西、甘肅、西藏
各地成立了金保工程或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並設立了金保工程專門辦事機構。河北、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份已經制定出金保工程的總體規劃和實施計劃。江蘇、山東、湖南等省份在轉發部裏下發的關於金保工程建設文件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並下發了配套的文件和規定,加快了本地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步伐。
金保工程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立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進展,項目建議書可望近期批覆。在報送調度表的省份中,2002年8月前在當地政府立項的省份有6個:天津、上海、重慶、湖南、廣東、新疆;2002年8月後在當地政府立項的省份有12個: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寧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在申請立項的省份有4個:江蘇、福建、山東、雲南。
“金税工程”始於1994年,是整個税收管理信息系統工程的總稱,目前運行的金税工程二期於2001年開始運作,主要監控對象增值税專用發票
“金税三期”將繼續由國家税務總局牽頭,用4-5年時間,建立一個基於統一規範的應用系統平台,依託税務系統計算機廣域網,以總局為主、省局為輔高度集中處理信息,功能覆蓋各級税務機關税收業務、行政管理、決策支持、外部信息應用等所有職能的功能齊全、協調高效、信息共享、監控嚴密、安全穩定、保障有力的中國電子税務管理信息系統。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平台,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計劃5年內投資超過60億元。
“一個平台”是指包含網絡硬件和基礎軟件的統一的技術基礎平台。三期工程將着手進行國税系統主幹網絡改造升級、地税系統四級廣域網建設、與其它政府部門的網絡互聯、建設基於Internet的為納税人服務的網絡平台。國税系統廣域網的改造和升級,地税系統的網絡建設,將涵蓋所有税務機關,即:總局、省局、地市局三級骨幹交換網以及區縣和區縣以下徵收機構兩級接入網。與其他政府部門外部數據交換網絡的建立將涉及海關、質檢總局、工商局、銀行等多個節點。另外,基於Internet的為納税人服務網絡平台也將建立在省級和總局兩個層次上。同時,將採用組件化的技術結構路線,軟件採用三層架構,主要以J2EE平台上開發的軟件為主。鑑於WebSphere技術的不斷成熟,並不排除運用該技術的可能。在總局和省局兩個層次上,將按功能集中統一、集中管理的原則,對業務處理、在線分析、存儲系統、數據交換、網絡、安全和系統管理等七部分充實配備相應的硬件設備。
兩級處理是指依託統一的技術基礎平台,逐步實現數據信息在總局和省局集中處理。
三個覆蓋是指應用內容逐步覆蓋所有税種,覆蓋所有工作環節,覆蓋國、地税局,並與有關部門聯網。四個系統是指通過業務的重組、優化和規範,逐步形成一個以徵管業務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決策支持在內的四大子系統的應用軟件。
六、金關工程
“金關工程”即外貿業務處理系統,是國務院確定由外經貿部牽頭組織實施的國家重點工程。工程近期目標是建設好配額許可證管理、進出口統計、出口退税出口收匯進口付匯核銷四個應用系統,實現外經貿相關領域的網絡互連和信息共享;中長期目標是逐步推行各類對外經貿業務單證的計算機網絡傳輸,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現代化管理水平,實現國際電子商務,增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
配額許可證管理系統——該系統由3個子系統構成,紡織品出口配額管理系統、出口管理系統、進口管理系統。
進出口統計系統——原始數據由海關產生,外經貿部利用海關聯網傳輸的清關數據開發生成80多種業務統計報表,為部機關和有關單位提供服務。海關總署還依託此係統積極推動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實現電子報關與監管核銷。
出口退税系統——主要針對我國於1991年實行新税制改革(增值税)以來所出現的大量利用出口業務,虛開增值發票騙税的不法行為而展開。該系統由國家税務總局組織實施,主要涉及海關、外匯管理和税務等部門。該系統1994年就基本實現了税務海關等系統的聯網,並逐步向全國推廣。其包括三個子系統:出口企業退税申報子系統、外經貿主管部門的稽核子系統、税務機關退税審核子系統。近期目標是實現出口退税操作、管理、決策的電子化;建立出口退税網絡管理系統,實現與徵税機關、海關、總局等的信息資源共享,以防範和打擊出口騙税;總局建立宏觀調控管理系統,通過網絡系統隨時瞭解各地退税進度,檢查各地工作,預測全年退税,以及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遠期目標是逐步適應國際貿易無紙化、交易過程電子化、信息傳輸網絡化的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出口退税網絡化管理機制
出口收匯和進口付匯核銷系統——主要功能是對出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對外稱中國電子口岸)——是我國“金關工程”建設當前重點應抓的工作之一。是海關總署等12個部委在電信公網上(Internet),聯合共建公共數據中心,用於存放進出口業務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電子底帳數據,實現政府部門間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並作為口岸管理與服務的門户網站;進出口企業通過Internet連接到數據中心,辦理各項口岸業務。
網上支付税費項目——這是“金關工程”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日開始,根據海關總署和中國銀行總行的部署,中國電子口岸網上支付系統大連、黃埔、深圳、上海等9個海關逐步試點推廣。截至2002年8月15日,中國銀行“報關即時通”產品已經在6個省級分行投產,網上支付的税費已達1770萬元。
目前水利部正在五個地方進行水資源實施監控系統試點,各試點每年有3000萬元投資,持續進行五年。大江河重點防洪地區和易旱地區,能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及時、準確地提供各類防汛抗旱信息,並能較準確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預測報告,為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金水工程”包括防洪和抗旱部份。防洪部分覆蓋7個流域機構、24個重點防洪省(市)、224個地級水情分中心和228個地級工情分中心,以及與水情分中心相連的3002箇中央報汛站和與工情分中心相連的927個重點防洪縣的工情採集點。此外,還有中央直管的7個工程單位、9個大型水庫、12個蓄滯洪區。抗旱部分覆蓋31個省(市、區)267個地級旱情分中心以及與之相連的1265個易旱縣旱情采集點。
另外,還將在黃河淮河流域設立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120個自動氣象站和208個雨量站
根據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的總體設計,該系統可劃分為5個分系統,即信息採集系統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天氣雷達系統。
國家防汛指揮系統總體結構由兩個網絡組成:一個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報汛網,一個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聯互通的計算機網絡。兩個網在分中心匯接。利用多種通信信道組成的報汛網和眾多的報汛站、採集點一起組成了信息採集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基於國家公眾通信網組成,它為各級決策支持系統提供工作平台的相互間交換信息的通路。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自2001年4月組建以來,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提出以“金質工程”建設促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2002年,“金質工程”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重點工程,金質工程規劃期為5年,預計總投入為10.3億元。2003、2004兩年重點實施的“金質工程”一期工程包括如下6個項目:電子通關系統、WTO/TBT-SPS諮詢系統和檢驗檢疫風險預警系統、質量安全電子監控快速反應系統、網絡與平台建設、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和中國標準化答理信息系統。概括而言,“金質工程 ”的建設內容包括“一網一庫三系統”的建設,即建設質檢業務監督管理系統、質檢業務申報審批系統、質檢信息服務系統,建設質檢業務數據庫羣,建設軟硬件及網絡平台。
2002年4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了《審計信息化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金審工程成為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批覆的第一個國家電子政務建設項目。2002年6月14日建立了包括何德全院士、李國傑院士在內的金審工程專家諮詢委員會,制定了3個工程管理辦法:“金審工程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金審工程財務管理辦法”和“金審工程項目管理辦法”,編制《審計軟件開發指南
自2002年10月底第一筆建設資金到位,至2004年7月23日,“金審工程”進展順利,金審一期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金審工程建設啓動以來,審計信息網絡建設進展順利,應用系統建設初具規模,審計工作急需的被審計單位資料庫、審計專家經驗庫、審計文獻資料庫三大數據庫已經建成。同時,近年來,在財政預算執行、海關、税務等領域也開展了聯網審計試點,審計署經濟執法審計局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網,實現了對中央一級預算單位的實時監督。一些地方審計機關與會計結算中心聯網,實現了對多個部門一級化。
金卡工程是1993年6月由江澤民同志親自倡導實施的、以電子貨幣應用為重點啓動的各類卡基應用系統工程。它是一項跨部門、跨地區、跨世紀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
1993年中國銀聯成立,標誌着我國的“金卡工程”正式啓動。截至2003年9月,我國的銀行卡髮卡機構已達到91家,銀行卡發行量已達到5.69億張,分別比十年前增長了17.2倍和141.25倍。今年1月至6月份,全國銀行卡交易總額達7.57億元,比十年前同期增長756倍。
十一、金貿工程
金貿工程確定中國商品交易中心為試點和示範的實施單位,明確了抓好中國商品交易中心電子商務系統的建設,形成我國的電子貿易體系的目標。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和信息產業部(以下簡稱兩部委)決定實施國家金貿工程並共同下發了《關於實施"金貿"工程,推進我國電子貿易體系建設與應用的通知》(國經貿[1998]652號文件)。金貿工程確定中國商品交易中心為試點和示範的實施單位,明確了抓好中國商品交易中心電子商務系統的建設,形成我國的電子貿易體系的目標。在世紀之交實施的金貿工程是推進我國流通體制改革、流通體系建設、流通手段現代化的重大決策;是為了解決在我國流通領域實施電子商務所遇到的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方面問題,特別是解決有關網絡通訊保障、税收、網上交易合同的確認、交易結算的電子支付和網絡客户身份認證等突出問題,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我國電子商務的保障體系和措施,制定我國電子商務運行的規範和標準。
為加強金貿工程的組織和領導,加快金貿工程的實施, 1998年10月下旬,兩部委共同在北京召開了"實施金貿工程,推進電子貿易,抓好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工作會議",成立了由兩部委牽頭,國家計委、財政部、外經貿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税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國內貿易局等13個部門及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和各國有商業銀行參加的"金貿"工程領導小組。國家經貿委副主任陳邦柱任組長,信息產業部副部長曲維枝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會議要求各地相應成立金貿工程領導小組,在國家金貿工程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抓好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各地分支機構的建設,做好金貿工程實施的試點與示範,負責金貿工程在本地區的實施。1999年6月4日正式下發了《關於印發金貿工程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名單的通知》(國經貿貿易【1999】523號文件)。
金貿工程的推出,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國商品交易中心肩負着國家金貿工程試點和示範的重任,將在金貿工程領導小組的指導下,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抓住機遇,勇往直前,在三年內建成國際一流的電子商務系統,做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一面旗幟,切實推動和提高我國企業的電子商務水平和應用效果,實現金貿工程為企業服務的宗旨和目標。
十二、金企工程
金企工程:通過建立大量的各類產品數據庫企業數據庫、行業數據庫等形成全國經濟信息資源網,建立起國家經濟宏觀調控支持系統。為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信息服務,同時為建立全國範圍的電子市場奠定基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