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來知德

鎖定
來知德(1525~1604),明代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 字矣鮮,別號瞿塘,明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梁平區)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屢上公車不第,便“杜門謝客,窮研經史”,隱居求志,著述為樂。其晚年,朝廷特授翰林院待詔,不赴,敕建“聘君仁裏”石坊。著有《周易集註》《來瞿唐先生日錄》,分別收入《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起,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周易》。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經集註》一書。萬曆三十年,被特授翰林院侍讀。死後建來子嗣,皇帝御賜“崛起真儒”匾額,以褒其賢。後世尊其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建來公祠以祀。其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別開生面,卓然成家,《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外。 [1] 
中文名
來知德
別    名
來子,來夫子,來瞿唐先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525年
逝世日期
1604年
職    業
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
主要成就
皇帝御賜“崛起真儒”
出生地
明代夔州府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
信    仰
儒家
代表作品
《周易集註》,《來瞿唐先生日錄》,《易經集註》
性    別

來知德簡介

來知德(1525一1604),梁山縣(今重慶梁平區)人,字矣鮮,號瞿塘。嘉靖三十一年(1551)舉於鄉,萬曆三十年(1602)經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推薦,特授翰林侍詔,以老疾辭,詔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給米三石終其身,終年八十歲。
其名、事在《明史》中有記載,是繼孔子後,用象數結合義理註釋《易經》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獨一人,故稱夫子。
其著作頗豐,著有《釜山虯溪詩稿》、遊記有《華山》、《峨眉》等;理學有《周易集註》、《大學古本章句》等;自省有《謹言功夫條目》等;訓誡子孫的有《家訓》等,尤以《周易集註》用功尤厚 [2] 
來知德與當代著名周易大師覺航居士(羅世發)的先祖交情深厚,據羅氏家譜記載及民間説法佐證,來夫子曾在萬縣演易台的山中閉關研易數十年,終年極少下山,其生活皆由覺航居士先祖羅朝元供養,二人一起學易研易、相互切磋。

來知德成就

來知德周易集註

來知德,易學著作今存《易經集註》(本名《周易集註》)十六卷。
《易經集註》側重取《繫辭》“錯綜其數”以論象。自序曰“像者,乃事理之彷彿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實理也”,“有象則大小遠近精粗、千蹊萬徑之理鹹寓乎其中,方可彌綸天地,無象則所言者,止一理而己,何以彌綸?故象猶鏡也,有鏡則萬物畢照。若舍其鏡,是無鏡而索照矣。不知象,《易》不可注也”,“注既成,乃僭於伏羲、文王圓圖之前,新畫一圖,以見聖人作易之原。又畫八卦變六十四卦圖,又畫八卦所屬相錯圖,又畫八卦六爻變自相錯圖,又畫八卦次序自相綜圖,又畫八卦所屬自相綜圖,又畫八卦所屬自相綜文王序卦正綜圖,又畫八卦四正四隅相綜文王序卦雜綜圖。又發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經篇義並各字義,又發明六十四卦啓蒙,又考定《繫辭》上下傳,又補定《説卦》傳以廣八卦之象,又改正集註分卷,又發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訓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後加一圈方訓釋本卦本爻真意”。此亦足見其著書之宗旨。
"四聖"是按世上萬物之象來定的八卦,《易經》本以物象出現,來夫子重點研究事物的本質,以象數為宗,強調理、氣、象數相統一,專取《繫辭》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以象數闡釋義理,以義理印證象數,縱橫推闡,按圖索驥,為學《易》者,洞開了門户;為《易》林找回了孔子《易》原璧,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數,又回到了"四聖"原處,故震驚《易》林,《周易集註》被稱為絕學。

來知德“八卦圖”

來氏所謂僭於前之圖為《梁山來知德圓圖》,謂“此聖人作《易》之原也。理氣象數陰陽老少往來進退常變吉凶,皆尚乎其中”、“蓋伏羲之圖,《易》之對待;文王之圖,《易》之流行,德之圖,不立文字,以天地間理氣象數,不過如此,此則兼對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圖之也,故圖於伏羲、文王之前”。實則此圖乃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和韓邦奇“維天之命”、“聖人之心”二圖的進一步演化圖。與韓邦奇二圖比較,只不過是把中間圓圈變小而己。此等無“魚眼”之圖皆來源於十二月卦圓圖。所列《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即本朱熹之説將《先天圖》內方圖“拿出放外”只餘圓圖者,所列《伏羲八卦方位之圖》及《文王八卦方位之圖》即是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之圖,所列《孔子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圖》則是《周易本義》小橫圖之演變圖。所列《來知德八卦變六十四卦圖》則是本《京氏易傳八宮世系所出卦變圖,而《來知德八卦所屬自相錯圖》又是本《八卦變六十四卦》所得八宮世系之卦,謂之“自然相錯”之圖,所列《來知德六爻變自相錯圖》為八純卦初爻變至上爻變所得卦圖,謂“因乾坤相錯,故六爻變亦相錯”、“因兑艮相錯,故六爻變亦相錯”、“因離坎相錯,故六爻變亦相錯”、“因震巽相錯,故六爻變亦相錯”。所列《來知德八卦次序自相綜圖》即為取“相綜”之義將《周易本義》大橫圖六十四卦重新組合之圖,如上體本乾下體本乾一至坤八之序所得八卦,與下體本乾上體本乾一至坤八之序所得八卦,配為“相綜”,“四正之卦”出四圖,“四隅之卦”出四圖。此圖“相綜”者五十四對,“相錯”者二對(《大過》錯《頤》、《中孚》錯《小過》。所謂“八卦次序自相綜”之圖名並不嚴密)。所列《來知德八卦所屬自相綜圖》則又是八純卦一個爻變至五個爻變所得五卦配“相綜”之圖,有所謂“文王序卦雜綜”四圖。
來氏太極圖 來氏太極圖
《來知德八卦四正綜四正臨尾二卦圖》則是以八純卦十六卦“相綜”之圖,有所謂“文王序卦雜綜”二圖。來氏所列諸多“錯綜”圖,實不出孔頤達所説“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見《周易正義·序卦》)範圍。來氏所謂之“綜”,即是《屯》與《蒙》類之“覆”,來氏所謂之“錯”,即是《乾》與《坤》類之“變以對之”。准此,來氏演變而出《伏羲文王錯綜圖》等諸圖。此外,還有《來知德八卦正位圖》及其“易學六十四卦啓蒙”中準朱熹《易學啓蒙》“考變佔”篇三十二圖演變而來之六十四卦“六爻變”之卦變圖。
至清康熙甲寅(1674年)高雪君“重刻瞿唐來夫子易注”時,於來知德諸圖之後增“來圖補遺”,列《太極圖》、《伏羲卦》、《伏羲八卦方位》、《陽直圖消息盈虛》、《陰直圖消息盈虛》、《天上月輪圖》、《文王八卦方位》、《一年氣象》、《大混沌》、《天地形象》、《帝王圖大混沌》、《歷代文章大混沌》、《以周家論小混沌》、《一日混沌》、《歷代人才大混沌》、《天下混沌三教》等圖。(皆為就十二月卦圓圖衍出之圖)。曰:“《易注》成梓後,始訪得先生日錄諸稿中有太極諸圖,明白精透,晰理如列眉。不知當日先生自敍中何以不及此?今為編入,一以見作者精研之深,一以見述者大成之集。裨益後進,不厭其多。”(見今巴蜀書社一九八八年影印之《易經來注圖解》)高雪君所增補諸圖,以來知德“注既成,乃僭於伏羲文王圓圖之前,新畫一圖”之説考之,皆似後人據《梁山來知德圓圖》衍出之圖。以其中之《伏羲卦》圖即可明瞭此圖原本自十二用卦圓圖衍出。
來知德太極圖 來知德太極圖
從《梁山來知德圓圖》之由來,有人謂似本章潢圖書編》所列之“古太極圖”(有“眼”之“黑白魚”互繞之圖)演變而來,其實則不然。章潢所謂之“古太極圖”即為趙撝謙列於《六書本義》卷首之《天地自然河圖》,亦即如高雪君於《易經來注圖解》卷末“周易採圖”所列《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將是圖中間挖空之後並不得《梁山來知德圓圖》(`黑白相繞方向相反)。高雪君所列之圖乃本楊甲《伏羲八卦圖》演變而來,就其所列《先天畫卦圖》正推之即得《心易發微伏羲太極之圖》,反推之則得楊甲《伏羲八卦圖》。以其所畫弧線曲度分毫不差分析之,則高雪君似已明白此圖乃本楊甲《伏羲八卦圖》推來。否則以趙撝嫌所列原圖之弧線曲度,絕對不能得到高雪君所列之圖形(此圖三環半徑之間成比例關係)。
來知德自謂“《易》自孔子沒,而亡至今日矣”、“四聖之易,不在四聖,而在我矣”、“德因四聖人之《易》千載長夜,乃將纂修性理大全去取於其間,更附以數年所悟之象數,以成明時一代之書”、“一部易經,不在四聖,而在我矣”,可見其自詡亦過高。又其自謂依十二月卦圓圖衍得之圖為“此則兼對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圖之也,故圖幹伏羲、文王之前”,亦是有些不甚自量。
來氏所謂“其注先訓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則有涉於反對卦變説。所述卦變以“卦綜”釋卦名及《彖》辭凡二十九例。與俞琰周易集説》比較,除俞氏所釋十九例之外,來氏又多出《訟》反《需》、《同人》反《大有》、《大有》反《同入》、《賁》反《噬嗑》、《解》反《蹇》、《益》反《損》、《困》反《井》、《豐》反《旅》、《渙》反《節》、《履》反《小畜》七例。其實來氏之卦變説乃本俞談而來,只不過以反對卦為“綜卦”而已。其後清儒江永將來知德之卦變釐定為二十二卦,刪其不易曉處有七。至焦循於《易圖略》“論卦變”,則謂“凡傳稱外內剛柔往來上下,皆指旁通,以為卦變,非也,以為反對,亦非也”、“説《易》者,沾沾於卦變反對者,何也?以《象》傳有往來上下進退之文也。荀、虞以來,大抵皆據以為説,傳文不可強通,故不能畫一耳”,把一切以反對之義釋《彖》傳卦變者都否定了。江永於《河洛精藴》曰:“屯、蒙倒轉似翻車,不止上下,安得謂之綜?其易卦變為卦綜,自是來氏之謬”。來知德自謂“綜字之義,即織布帛之綜,或上或下,顛之倒之者也”,又謂“綜者,高低織綜之名”,然織布帛亦止高低,僅有上下之動,來氏以卦綜釋《彖》辭,卻不是上下進退之動,僅是上下卦“翻車”而己,難怪江永要稱其謬了。來氏自謂其卦綜説為自得,而俞琰義又謂其反對卦變説,是“自秦漢之後唐宋以來,諸儒議論,絕無一語及此”,此皆自詡太甚。其實,以反對卦變説釋《彖》辭者,已先見於朱震漢上易傳》。
當時蜀中之人,一般以來知德“圓圖”和諸多“錯綜”圖,為出於來氏之發明。究其本,則前人已有類似之圖和相關議論。特別是其以“卦綜”説釋《彖》辭之舉,亦不是來氏開其端,來氏只不過以“反對”為“卦綜’’而已。此即是説,來氏《周易集註》所論“象數”之精華部分,客觀上看大都不是其本人之發明。然而,來知德居於窮鄉僻壤閲二十九年方成此書,亦當有其自晤而得之成分。易道廣大,可謂“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也正因其易學著作中以象數為本,多衍出易圖、多言及卦變,我們方將其書列為易圖學要著,從中可見明代中後期易圖學的發展和演變情況。
明來知德易學圖式。其圖白者為陽儀,黑者為陰儀。黑白二路,表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説明氣機生生不息、循環不絕之理。“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中空以圓,用來象徵太極,共陰陽淵由自微而顯,則顯而著,均與自然消息而合。來氏作《美圓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右無左。”其源出於古太極圖。清杭辛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圖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條線代表原古太極圖中的兩點。來氏認為:“此圖為聖人作易之原。理氣象數,陰陽老少,往來進退,常變吉凶,皆寓於其中”。體現伏羲六十四卦陰陽消長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氣象、一日氣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狀態.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伏羲八卦方位的圖式。其圖中空,以圓象徵太極,白線居於黑中,黑線居於白中,説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黑中分太陰、少陰,白中分太陽、少陽,説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義。來氏認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後聖許多爻象。如一陽上加一陽為太陽,陽自然老之象;加一陰為少陰,陰自然少之象;一陰上加一陽為少陽,陽自然少之象;加一陰為太陰,陰自然老之象。太陽上加一陽為乾,加 一陰為兑;少陰上加一陽為離,加一陰為震;少陽上加一陽為巽,加一陰為坎;太陰上加一陽為艮,加一陰為坤。皆陰陽自然生八之卦。”(《易經來注圖解》)説明伏羲八卦體現太極自然之妙。

來知德來氏圖解

來知德一日氣象圖 來知德一日氣象圖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文王八卦方位的圖式。以白路為坎卦,黑路為離卦,説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理。認為諸儒依據邵雍解釋文王八位,通説穿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節是也。”“蓋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難曉,難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屬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陽復,自復而臨,而泰,而大壯,而夬,陽以漸而長,至乾為純陽;黑路,為一陰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觀,而剝,陰以漸而長,至坤為純陰。説明其太極圖完全體現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經來注圖解》)説明文王八卦體現四時、五行之理,而與其太極圖合。
來知德一年氣象圖 來知德一年氣象圖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一年、一日之象的圖式。一年氣象圖二十四節氣配以太極圖,説明一年之氣象。來氏認為“萬古之人事,一年之氣象也。春作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不過如此。自盤古堯舜,風俗人事,以漸而長,蓋春作夏長也。自堯舜以後,風俗人事,以漸而消,蓋秋收冬藏也。”一日氣象圖將十二辰配以太極圖,説明一日之氣象。來氏認為:“萬古之始終者,一日之氣象也,一日有晝有夜有明有暗,萬古天地,即如晝夜。”
來知德太極圖從晝夜交替與四季更迭模式,讓我們瞭解了宇宙陰陽消長與陰陽循環的規律。 [3]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河圖的圖式。《易經來注圖解》認為:“河圖雖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實皆陽上而陰下;雖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實皆陰左而陽右;雖曰以五生數統五成數,其實皆生數在內,而成數在外;雖陰陽皆自內達外,其實陽奇一、三、七、九,陰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漸盛。不可分裂將其幾點置某處。陰陽左右雖旋轉而無定在。陰陽合於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氣,故不可拘執河圖虛中五十無位之説。”河圖陰陽數排列符合太極之理。

來知德風範

萬曆三十(1602)年,朝廷赦封他為"翰林院待詔"(朝廷搞文書工作的官),他已78歲,以父親來朝足疾,母親丁氏目病,堅辭其職。嘉靖三十一年(1552),來知德以儒學生員中理經科鄉試第五名,按規矩,可由鄰里鄉人出資建舉人牌坊。他卻為鄰里着想,不圖虛名,對御史請辭。御史準辭,即書贈"清節可風",並送給他30兩銀子作路費,亦被謝絕。
來知德辭職,朝廷御賜其"崛起真儒"、"一代大儒"。在他80歲時,皇帝還命地方官府常過問其生活情況,將其奉為國家級的有名學者,享受朝廷優厚的殊遇。萬曆三十二(1604)年,來知德終老山林,萬曆丁未(1607)年,朝廷下旨在今梁平縣城西農機二廠處來子墓前大道上,修建一座上刻"聘君仁裏"四個欽命大字的石牌坊,以示對來知德的懷念。
歷史對來知德評價極高,稱其是"始知千載真儒,直接孔氏之絕學,雖朱程復生,亦必屈服"。人們專建"來公祠"以紀念來知德,因戰爭所毀,數次修建。

來知德年譜

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 一歲 在梁山
“十月初五日亥時生於(梁山)沙河鋪釜山下”。(3)
是年,張居正生。
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 三歲 在梁山
是年,張佳胤王世貞生,祝允明卒。
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 四歲 在梁山
是年,王守仁卒。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 八歲 在梁山
“先生八歲,成誦。”
“先生八歲,知讀書。”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 九歲 在梁山 “九歲即能為長短句。”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 十歲 在梁山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 十一歲 在梁山疾未愈。
是年,申時行生。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 十二歲 在梁山 疾未愈。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 十三歲 在梁山疾未愈。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 十四歲 在梁山疾未愈。“嘗夢獨立巫峯上,遂別號十二峯道人。”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己亥 十五歲 在梁山疾未愈。
是年,徐渭補邑諸生。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 十六歲 在梁山“游泮。督學毛批是卷‘心思精透,口聲不凡,當不止於科目。’是年疾愈。”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 十七歲 在梁山“初治《詩》。是年,改《禮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 十八歲 在梁山“督學週考居第二。”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 十九歲 在梁山“赴鄉試,有疾未入場,歸。十月,冠,娶倪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 二十歲,在梁山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乙巳 二十一歲 在梁山是年,于慎行生。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 二十二歲 在梁山“疾,未入場。”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 二十三歲 在梁山“長子時敏生。”
是年,張居正、楊繼盛、王世貞成進士。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 二十四歲 在梁山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 二十五歲 在梁山“疾,未入場。”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 二十六歲 在梁山石礅寺
“督學陳考居第一。陳公曰:‘此段才川中少有,須當讀書。’遂客石礅寺讀書。”
是年,潘季訓成進士。
嘉靖三十年(1551年)辛亥 二十七歲 在梁山石礅寺“讀書石墩寺。”
“先生未第前,少寧居,嘗讀書石墩寺,每詩酒遨遊三峽之間。”(8)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 二十八歲  在梁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 二十九歲 在梁山、京師“不第”。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甲寅 三十歲 在梁山虎城寺
“讀書虎城寺。”
是年,王德完(希泉)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 三十一歲 在京師“入京會試。”
是年,董其昌生、王維楨卒。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 三十二歲 在京師,經三峽返梁山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丁巳 三十三歲 在梁山“家居。”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 三十四歲 在京師
戊午,遵父命,往京師。”(13)
“入京師會試。父囑曰:‘如不第,不必回,可住京師,爾有琴僻、酒僻,戒之。’”
是年,陳繼儒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 三十五歲 在京師
“不第。客京師。”
是年,黃輝葉向高生,楊慎文徵明卒。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 三十六歲 在京師“客京師。”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 三十七歲 在京師“客京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 三十八歲 在京師,旋返梁山 “壬戌,先生復夢立巫峯,嘆曰:‘巫峯乃川水匯歸,峯多秀拔,文章之徵,非富貴之徵也。’果又不第。”(14)
是年,高攀龍、徐光啓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癸亥 三十九歲 在梁山“家居,讀書。題《了心歌》。”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 四十歲 在梁山
“家居。讀書。有司催上公車,先生乃書聯於堂曰:‘彩服堂前幸喜雙親今八秩,紅塵路上不將一日換三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 四十一歲 在梁山
“家居。讀書三年,乃嘆曰:‘此出口入耳,非學也!’置祭田數畝,與族人輪流應祭。長孫許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 四十二歲 在梁山“畫太極圖於室中,味程子終日端坐,李延平澄心默坐。”
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 四十三歲 在梁山
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 四十四歲 遊九江、南京、泰山、北京,還梁山
是年,于慎行成進士。
隆慶三年(1569年)己巳 四十五歲 在梁山
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 四十六歲 在梁山“廬墓。
是年,李攀龍卒。
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 四十七歲 在梁山“廬墓。丁母憂。”
隆慶六年(1572年)壬申 四十八歲 在梁山“廬墓。”
萬曆元年(1573年)癸酉 四十九歲 在梁山
“廬墓。次子時升並所養族子時良俱入學。”
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 五十歲 在梁山
是年,曹學佺生。
萬曆三年(1575年)乙亥 五十一歲 在梁山
是年,左光斗生。
萬曆四年(1576年)丙子 五十二歲 在梁山釜山
“居釜山。作《客問》、《釜山稿》。所養族子來鋐入學。”
萬曆五年(1577年)丁丑 五十三歲 在梁山、萬縣求溪
萬曆六年(1578年)戊寅 五十四歲 在萬縣求溪
萬曆七年(1579年)己卯 五十五歲 在萬縣求溪
萬曆八年(1580年)庚辰 五十六歲 在萬縣求溪
“庚辰歲,餘客求溪,注《易》”。
萬曆九年(1581年)辛巳 五十七歲 遊華山、華陰,返萬縣求溪
萬曆十年(1582年)壬午 五十八歲 遊峨眉山,返萬縣求溪
是年,張居正卒。
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 五十九歲 在萬縣求溪
“客求溪。刺史傅公敍《日錄》,謂先生六經、百家書無不讀,樂道安貧,抱膝長吟,所著詩中更無一愁字;又謂先生所著內外諸書,讀之汗出,直接孔氏絕學,雖朱、程復生,亦必屈服,豈意孔子之學至今日方大明哉!”
是年,葉向高成進士。
萬曆十二年(1584年)甲申 六十歲 在梁山釜山,遊白帝城
“居釜山。友人張成夫訪先生,臨別索言,曰:‘為學如燒窯,切不可助長。火候功夫到,煙自生清亮。仲尼到而今,千載道已喪。只因名利關,終日作膨脹。因此自沉溺,墮落深萬丈。仰視魯仲尼,仲尼在天上。不須求花譜,鴛鴦舊花樣。只於心上覓,何處是蕩蕩。’遊白帝城,作《重遊白帝稿》。長孫許入學,曾孫象觀生。”
是年,周順昌生。
萬曆十三年(1585年)乙酉 六十一歲 在萬縣求溪
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 六十二歲 在萬縣求溪
是年,王德完、袁宗道成進士。
萬曆十五年(1587年)丁亥 六十三歲 在萬縣求溪
“客求溪。”
“丁亥春,(隆)見山遊岱宗,餘即欲走吊,以病足不能。除夕前二日,扶筇往之,見餘筆跡猶如故也,不覺傷悼。”
是年,徐霞客生,海瑞卒。
萬曆十六年(1588年)戊子 六十四歲 在梁山釜山
是年,張佳胤卒。
萬曆十七年(1589年)己丑 六十五歲 在梁山釜山
是年,黃輝、董其昌陶望齡焦竑、高攀龍成進士。
萬曆十八年(1590年)庚寅 六十六歲 在萬縣求溪
是年,王世貞卒。
萬曆十九年(1591年)辛卯 六十七歲 在萬縣求溪
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 六十八歲 在萬縣求溪
是年,袁宏道成進士。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 六十九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 七十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是年,作《報郭夢菊》書。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 七十一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是年,曹學佺成進士。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 七十二歲 在梁山釜山
“家居。伯兄知行卒,公哭之慟。墳墓、衣冠皆公所備。”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 七十三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八月二十五日,作《六十四卦啓蒙説》是年,僧破山海明生。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 七十四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春三月二日,自序《周易集註》: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 七十五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 七十六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 七十七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是年,郭子章序刻本《周易集註》問世。萬曆三十年(1602年)壬寅 七十八歲 在梁山釜山家居
郭子章、王象乾《薦來知德疏》:

來知德陳列館

2006年11月10日,來知德陳列館在重慶市梁平縣紅旗中學內落成,陳列館佔地100米多平方米,共4間屋子,收藏了來之德的生平簡介、主要學術成就和5部著作、13塊裱有詩歌、贈言的牌匾。據陳列館管理人介紹,當初修復陳列館就花了近20萬,裏面珍藏的作品更是無價之寶 [4] 

來知德來夫子墳

來夫子墳是來知德生前為自己看的一塊風水寶地,在梁平。

來知德知德故里

梁平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知德故里”文化名片。2014年已將位於高速公路旁的啄子巖公園更名為知德公園,並計劃在其中修建釜山書院(原型為來知德曾經授課的釜山堂)、“知德故里”牌坊等,讓“知德故里”成為醒目的城市名片。來知德墓遺址也已開展相應的復建與打造。已經建好的“來知德銅像”位於梁平縣石馬山公園內。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