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子

(春秋時期的五子)

鎖定
五子,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稱霸的五位大臣,分別是:管仲隰朋甯戚賓須無鮑叔牙
第二種解釋是,春秋時期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位大臣,分別是: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
第三種解釋是,春秋時期輔佐秦穆公稱霸的五位大臣,分別是: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
本    名
五子
別    稱
春秋五子
所處時代
中國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

目錄

五子齊國五子

五子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1]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 [2]  ,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3]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4] 

五子隰朋

隰朋:(公元前?~前644年),姜姓,出身於齊國公族。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朋氏鼻祖。
隰朋自幼接受了優良的教育,從而知書達理,聰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辦事周到細緻,所以特別擅長待人接物。 [5] 
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晉國叔向對當時政治勢利的分析:“齊桓,衞姬之子也,有寵於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衞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由此看來,隰朋很早就是公子小白的私黨一族。
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記載,齊桓公繼位後,不計一箭之仇,起用管仲為相。管仲在為齊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長和優點時,是這樣評價隰朋的,“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意思是説,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行,負責外交。
據《韓非子·説林上》載,隰朋隨齊桓公、管仲率兵北伐孤竹(今河北盧龍南),春往冬返,回國時大軍行至山中,一時尋不到水源,大家非常着急。隰朋對大家説:“螞蟻冬天居於山之陽面,夏天居於山之陰面,因為螞蟻近水而居,順着蟻穴挖下去,必能得到水。”兵士們找蟻穴挖掘,果然得到了水源。在大軍斷了水源的嚴重關頭,隰朋巧妙地借用螞蟻的生存本性來探掘水源,將動物的自然之性利用於人的特定目的,表現了他高超的智慧和天才。

五子甯戚

甯戚,春秋衞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時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現代甯姓始祖,衞國(今河南衞輝)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甯戚出生於衞國鄉下的貧困家庭,後來齊國齊桓公的大臣,與管仲、隰朋、賓胥無、鮑叔五人皆為齊桓公功臣,在齊桓公稱霸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子賓須無

賓須無,男,公元前685~前641年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為史書記載的賓氏最早一人,現被賓氏後人尊為賓氏始祖。賓須無曾與管仲、隰朋、鮑叔牙等輔助齊桓公稱霸,史有齊桓公始霸的詳細記載。《東周列國志》第19回,多處記述有齊大將軍賓須無常帶兵作戰的記實。該書亦記述有齊桓公在冊封功臣官爵時,管仲對賓須無的評價:“決獄執中,不殺無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請立為大司理”。同時史書中還稱賓須無、管仲、隰朋、鮑叔牙、甯戚五人為齊國“五賢人”。在齊國,“五賢人”皆直接聽命於國君,對國君負責,故“五賢人”當屬位列三公。其事蹟主要見於《左傳·昭公十三年》、《史記·齊太公世家》、《管子》之《大匡》、《小匡》、《戒》、《小問》等。

五子鮑叔牙

鮑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姓,氏,名叔牙。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參與“召陵之盟”使諸國尊齊王霸主。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鮑叔牙稱相,並在不久後病逝。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五子晉國五子

五子趙衰

趙衰(cuī)(?—前622年),即趙成子嬴姓,趙氏,字子餘,一曰子餘,諡號曰“成季”。亦稱孟子餘。謀士、戰略家、政治家、趙國君主的祖先。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士之一。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大夫造父的後代。
從晉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隨晉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獻計協助晉文公脱險。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晉文公回國,趙衰任上卿,封原地。晉文公四年(前632年),趙衰隨晉文公參與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盟主地位。晉襄公六年(前622年),趙衰去世,兒子趙盾(即趙宣子)繼位。 [6] 

五子狐偃

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晉文公的舅舅,又稱舅犯、咎犯、臼犯。
狐偃出身戎狄部落。其父狐突,在晉武公時出仕晉國。其兄狐毛。武公之子晉獻公娶狐突的女兒生重耳夷吾,狐偃和兄長狐毛輔助重耳。
驪姬之亂使晉國混亂,狐偃勸重耳流亡外國。重耳開始了19年國外流亡。開始住在北狄,後來繼位為晉惠公的夷吾密謀行刺重耳,重耳與屬下大夫們流亡中原
途中、重耳一行經過衞國五鹿,向種地的農民乞求食物,農民給他土塊。重耳大怒要殺農民,狐偃説農民獻土,説明公子得到土地啊,重耳大喜。前636年,在趙衰、狐偃、胥臣先軫的輔佐下重耳成為國君晉文公,狐偃幫助晉文公成為霸主,狐偃為上軍將,是晉文公的首席謀士,之後,其子狐射姑繼承了他的爵位。遺物有“子犯和鍾”,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五子賈佗

賈佗姓,氏,名佗,中國春秋時代晉國大夫,是跟隨公子重耳流亡的五賢士之一。賈佗是晉國公族,見多識廣而謙恭有禮,是公子重耳的股肱,重耳像對待兄長一樣事奉他。返回晉國後,賈佗在晉靈公時期擔任太師,曾接受中軍將趙盾制定的刑法,行使於晉國。韋昭國語》注認為賈佗是狐偃的兒子狐射姑賈季),但全祖望《經史答問四》力證兩者非一人。《國語·晉語四》 《左傳·文公六年》 以及《左傳·昭公十三年》 都有其記載。賈佗此支系是賈國被滅後進入晉國高層的。

五子先軫

先軫(?—前627年),曲沃(今山西聞喜)人,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故又稱原軫。先軫曾輔佐晉文公晉襄公兩位霸主,屢出奇策,並以中軍主將的身份指揮城濮之戰崤之戰,打敗強大的楚國和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五子魏犨

魏犨(生卒年不詳):姬姓,魏氏,名犨,諡武。故魏犨又稱魏武子。《左傳》載其為畢萬之孫,《史記》載其為畢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以勇力聞世。
魏犨追隨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晉文公回國當上國君後,封其為大夫,曾任戎右。
城濮之戰中,堵截楚國敗兵,重創楚軍。魏犨曾在一次與曹國的戰爭中違抗命令,擅自進攻僖負羈並燒了僖負羈的家,而且在進攻的過程中受了重傷,這讓晉文公很不高興,想下令殺了他,但由於他在緊急時刻表現出身體的強健,所以晉文公覺得他還可以繼續打仗,才免去他的死罪。
由於魏犨只是一介武夫,所以並沒有得到晉文公的重用。直到他的孫子魏絳時,才得到晉悼公的重用,魏氏從此成為晉國六卿之一,為後來魏氏與韓氏、趙氏三家分晉打下基礎。
魏犨曾追隨公子重耳出亡19年。後晉文公逃亡回晉國當上國君後,便封其為大夫。城濮之戰中,堵截楚國敗兵,給予楚軍極大殺傷。

五子秦國五子

五子由余

由余姬伯服(即周幽王褒姒之子周攜王)的子孫,原本是晉國人,流亡到了戎地,會説晉國語。戎王聽説繆公賢能,所以派由余到秦國考察。秦穆公用計拜其為上卿,由余為之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並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使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由余的子孫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形成由姓余姓

五子百里奚

百里奚,(約前726—前621),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時曾做虞國大夫,後入秦做大夫。晉獻公借道伐虢滅了虞國,俘獲百里奚之後,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跑回楚國故地宛邑(今河南南陽)。後入秦做大夫,為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稱“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的一代名相。
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好處,並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開始了秦國的崛起。這一時期,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史載百里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

五子蹇叔

蹇叔(約前690年-前610年),春秋時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人,曾任秦國右相。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百里奚推薦,秦穆公任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襲鄭,他加以諫阻,認為長途偷襲,軍易疲勞,鄭亦會有備,穆公不聽,仍派孟明視東征。時其子亦在軍中,他泣送其子,斷言秦軍定在崤山為晉所敗。結果,秦軍至滑(今河南偃師東南),知鄭已有防備,返途到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被晉軍所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等被俘,穆公深悔不聽其言。

五子丕豹

丕豹,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丕鄭的兒子。
丕豹,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丕鄭的兒子。後來投奔秦國,成為秦穆公的臣下。
  前650年,晉惠公即位後派丕鄭出使秦國。他對秦穆公表示,晉惠公在郤芮、呂省、郤稱等人的勸説下,不同意按照約定給秦國土地,建議立重耳。事泄,晉惠公殺死丕鄭,丕豹逃到秦國,對秦穆公説:“晉侯背叛大主忌恨小怨,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如果我們進攻,百姓一定會把他趕走。”秦穆公説:“如若夷吾失去民眾,哪還能殺死大臣?百姓都要逃難,誰能趕走國君?”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丕豹請求秦穆公進攻晉國。秦穆公説:“厭惡晉國國君,晉國百姓有什麼罪?”秦國用船從雍城把粟米運送到晉國絳城。

五子公孫支

公孫支,又稱公孫子桑,秦國大夫。晉惠公背秦,天旱民飢,求秦借糧,有人勸秦穆公乘機伐晉,他主張運糧於晉,爭取民心。其謀為秦穆公採用。
公孫支,嬴姓 ,字子桑,岐州 (今陝西鳳翔南) 人,為現今桑姓之先祖,春秋秦國謀臣。
開始遊歷晉國,後來被秦穆公尊為師。在許多重要關頭 ,他均能正確分析形勢 ,幫助穆公作出正確決策。特別是他具有識人之才 ,薦賢之德 ,向穆公推薦“傳鬻以五羊之皮”的百里奚 ,對成就秦之霸業 ,起了重大作用。
前651年,秦穆公想支持晉國公子夷吾為晉侯,公孫支提醒秦穆公注意夷吾猜忌、好勝,不好對付,秦穆公不聽,立夷吾為晉惠公
前647年,晉國有災向秦國借糧,秦穆公問公孫支,公孫支支持。
前645年,韓原之戰後,秦國俘獲晉惠公,公孫支主張放回晉惠公。百里奚到秦國為相,公孫支極力推薦。秦穆公以他為上卿,公孫支讓百里奚,秦穆公以百里奚為上卿,公孫支為次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