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召陵之盟

鎖定
召陵之盟發生在春秋時期,有兩次,第一次是前656年,齊國為首的中原諸侯國與楚國會盟。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與齊抗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宋、陳、等八國軍隊攻潰楚的盟國蔡國,陳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貢相質詢。楚為避齊鋒,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齊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即與楚在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訂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1-2] 
第二次是前506年,晉國召集中原18個諸侯國,會盟於召陵,討伐楚國。晉國召集的18國有魯國劉國宋國蔡國衞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莒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小邾國齊國等,隨後攻打楚國 [3-4] 
中文名
召陵之盟
外文名
shaolingzhimeng
發生時間
公元前 656年
發生地點
召陵
盟約雙方
齊、楚兩個政治集團 。晉國召集的19個諸侯國。
發生時期
春秋時期

召陵之盟齊國主持

召陵之盟背景

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它先後滅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並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鄭國支持不住,已準備背齊向楚。
為了救鄭,齊桓公於公元前656年,率領齊、宋、陳、衞、鄭、許、魯、曹、邾八國軍隊進攻楚的盟國蔡國,蔡軍不戰而潰。陳兵楚境,楚國見齊的盟軍強大,不敢率軍交戰,派使者屈完質問齊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你帶大軍來此是緣故? 齊相管仲以楚不向王室朝貢及周昭王落水相質詢。
齊桓公又進兵到陘地(今河南郾城縣南),兩國軍隊從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輕易進攻對方。楚王大夫屈完與齊講和,齊桓公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齊桓公退軍到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齊桓公見不能用強力屈楚,只好在召陵與楚國結盟,史稱“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召陵之盟爭議

1.會和盟不同,齊國率領的諸侯聯軍的會有三次,第一次侵蔡伐楚並沒有説地址,第二次則是陘地,第三次才是召陵,盟則只在召陵。 [1] 
2.此次侵蔡伐楚的原因是楚國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並不是流傳頗廣但不見史傳的蔡姬被嫁給了楚成王,即便蔡姬被齊桓公送歸蔡國不假。前657年齊宋等國就已經相會打算伐楚了。 [2] 
3.前506晉國也有次召陵之會(盟在皋鼬),需要區分。 [5] 

召陵之盟晉國主持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晉國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參加的中原18國諸侯,先後會於召陵和皋鼬(參見皋鼬之盟),討伐楚國。晉國召集的18國有魯國、劉國、宋國、蔡國、衞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莒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小邾國、齊國等,共商計伐楚國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這次會盟中,晉國大夫士鞅將楚國的貪婪醜陋行徑公之於眾,並宣佈:
前546年,晉楚雙方曾經簽署的弭兵之會的盟書從此作廢,只有晉國是中原的合法霸主。 [3] 
晉國率領18路諸侯國聯軍,在晉破楚方城之戰侵入楚國境內後,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最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未再繼續攻楚。 [4]  [6]  原楚國盟國蔡、唐自願助吳攻楚。吳國吳王闔閭的重臣伍子胥孫武等,認為楚國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7]  (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

召陵之盟歷史意義

確立了當時齊國的天下霸主地位,實現了楚人"觀中國之政"的夙願,避免了一場社會大戰亂,還樹立了天下霸主的典範,從而使得中國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在春秋時期日益密切的聯繫在一起,並且因對春秋霸主及爭霸的諸侯有着示範作用而影響了春秋歷史的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