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之域“襟帶河濟,扼控魯宋”,居於要衝,諸侯四通,是諸侯各國往來必經之地。陶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之中”,全國性經濟大都會。
春秋時期,周室衰微,曹國逐步淪為中原二流諸侯國。晉楚爭霸,曹國成為受害者之一。晉公子重耳落難之時經過曹國,曹共公無禮對待。晉文公即位,討伐曹國,曹共公被俘。晉、楚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楚國失敗,曹國親附於晉國。
曹國滅亡,其後裔以國名為姓氏,曹叔振鐸即為曹姓始祖,漢相曹參即其後裔。
- 國土面積
- 12000 km²
- 相鄰國家
- 魯、衞、宋、鄭
- 所處時代
- 周代
- 君王陵墓
- 仿山墓羣
- 爵 位
- 伯爵
- 地 位
- 十二諸侯之一
- 歷史事件
- 城濮之戰、齊桓會盟
- 相關故事
- 子臧讓國、曹社之謀
曹國國號
編輯據文獻記載,顓頊帝曾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之子陸終娶鬼方氏之女嬇為妻,生六子,其五子名安。大禹之時,其族人形成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並且遭到大禹的攻伐。《呂氏春秋》“禹伐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進入夏朝,逐漸發展成為部落國家。
曹國歷史
編輯曹國封邦建國
曹叔振鐸作為周初首批封君之一,在滅商立國之初已成年,且立有大功。《史記·周本紀》載:紂亡,武王舉行入城儀式,周公旦把大鉞,畢公高把小鉞,左右保衞,叔振鐸當駕馭手,師尚父牽牲,此處可見叔振鐸地位之重要。《史記·管蔡世家》: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也。作為西周非常重要的十二諸侯之一,與魯國共守王朝東土。
西周宗法禮制盛行,曹國為同宗之國,遵循周禮,深受周天子器重。自曹叔振鐸至曹惠伯,曹國與鄰國相安無事。
曹國諸侯會盟
齊桓公即位,管仲輔政,尊王攘夷。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邢,齊桓公、宋桓公、曹昭公擊退狄人,遷邢國於夷儀(今山東聊城)。不久,狄人攻破衞國,衞國僅有七百餘人逃過黃河,齊桓公、宋桓公、曹昭公再次出兵,保護衞國,並在楚丘(今河南滑縣)助衞人築城復國。
曹昭公六年(公元前656年),齊國為遏制楚國北上侵略中原,齊桓公會合諸侯大敗親楚的蔡國,接着攻楚。此後,又攻陳、鄭。
曹共公二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魯僖公、宋襄公、衞文公、鄭文公、曹共公、許僖公在葵丘會盟,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峯。
齊桓公逝世,齊國內亂,宋會合曹、衞、邾四國軍隊進入臨淄,平定齊國內亂,擁立齊太子昭繼位。宋襄公自恃定齊有功,企圖承襲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曹共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求霸心切,先執滕宣公,又邀曹共公、邾文公、鄫子於曹南會盟,鄫子後至,宋襄公命邾文公執而祭鄫子於睢水之社。曹不服宋,宋襄公伐曹。宋襄公對鄰國濫施暴虐,弄得眾叛親離,人心喪盡。最終,楚、宋泓之戰,宋襄公大敗。
[2]
曹國晉文伐曹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伐曹,攻城時戰死的人很多。曹軍將晉軍的屍體陳列在城上,晉文公很擔心。聽取輿人的主意,揚言要在曹國人的墓地駐紮宿營。曹國人恐懼,害怕墓地遭掘,把晉軍的屍體裝進棺材運出來,晉軍趁機攻入城,俘虜曹共公,指責曹共公納美女三百人,而不肯聽取僖負羈的勸諫。
[2-3]
晉、楚城濮之戰,楚國失敗,曹共公歸國,諸侯分曹,國勢日下。此後,曹附於晉。
曹國會晉征戰
曹文公五年,諸侯聯軍伐邾;六年,齊侵魯,並攻曹;十年,伐鄭;十八年,伐陳;十九年,伐鄭。
曹宣公六年,諸侯聯軍在“鞍之戰”大敗齊國;七年,伐鄭;十一年,楚侵鄭,救鄭;十四年,伐鄭;十七年,伐秦。
曹成公四年,諸侯聯軍攻鄭;六年,伐齊國、攻鄭、侵楚、陳;十年,楚侵陳,救陳;十二年,楚圍陳,救陳;十四年,攻鄭;十五年,伐鄭;十六年,攻鄭,鄭求和;十九年,攻秦;二十二年,衞石買擅取曹地重丘;二十三年,晉拘捕石買、孫蒯,攻齊。
曹武公七年,諸侯聯軍攻齊;八年,伐衞國;九年,在宋舉行“弭兵之會”。
曹國國亂而亡
春秋末期,曹、宋交惡。曹悼公朝宋,遭宋景公禁錮至死,曹國內亂,繼任的曹聲公、曹隱公先後被弒,曹靖公死後,曹伯陽繼位。
曹伯陽十四年(公元前488年),公孫彊陳説稱霸之道,曹伯陽接納。於是,與晉斷交,並攻宋。宋景公圍曹,晉國不救。鄭國認為宋滅曹與其不利,救曹侵宋。
曹國疆域
編輯曹國之地處“雷夏、菏澤之野”,疆域約南至今曹縣南境與宋國相鄰,北至今鄄城縣南境,西至今東明縣西境與衞國相連,東至今鉅野縣、成武縣西境與魯國毗鄰。版圖面積相當於今定陶區、牡丹區、曹縣。其後又擴大,西南至今開封市以東,東南至今鉅野縣以南。
《漢書·地理志》:“濟陰定陶,《詩風》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其後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餘世為宋所滅。昔堯作遊成陽(今鄄城東南),舜漁雷澤(今菏澤東北),湯止於亳(今曹縣南),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稿,惡衣食,以致蓄藏。”
[4]
曹國政治
編輯曹國國都
陶丘,《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陶丘,在山東定陶西南七里。《竹書紀年》:“堯八十九年作遊宮於陶,九十年帝遊居於陶”。
[5]
陶丘是戰國時期水陸交通中心,曹國地處平原,道路易修,車輛易行;同時,陶丘又位於濟水南岸,濟水是主要水路通道。順濟而東,可達齊魯;溯濟而西,可抵宋、韓、魏、秦;濟水經菏水再入淮入江,可抵吳、楚;濟水本與黃河相通,沿濟水入黃河,可至趙、燕。司馬遷稱:“交易有無之路通”。
陶丘是戰國時期經濟商貿中心。司馬遷《史記》中稱陶為“天下之中”。此地四季分明,沃野千里,是“春種一粒粟,秋收成萬顆籽”的富庶之地。古書載有“富比曹、衞”的説法,足見當時此地富庶為世人所欽慕。《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夫自鴻溝以東,芒碭山以北,屬鉅野,此梁、宋也。陶、睢陽亦一都會也。”
曹國城邑
《左傳》及其他文獻中多有記載曹國城邑。主要有以下幾個城邑和地區:
名稱 | 史書記載 | 地理位置 | |
重丘 | 《左傳・襄公十七年》:“衞石買,孫蒯伐曹,取重丘”。 | 今山東荏平西南 | |
鄸邑 | 《左傳・昭公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 | 今山東菏澤西北 | |
郊邑 | 《左傳・定公十二年》:“衞公孟疆伐曹,克郊”。 | 約今山東菏澤西 | |
曹隧 | 《左傳・襄公十七年》:“衞孫蒯田於曹隧”。 | 約今山東鄄城北 | |
洮邑 |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於濟,盡曹地也”。 | 今山東鄄城西北 | |
清丘 | 《左傳·昭公十一年》:“盟於清丘之社”。 | 今山東菏澤西北 | |
貫邑 | 《左傳·僖公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 | 今山東曹縣西南 | |
重丘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諸侯同盟於重丘”。 | 今山東鉅野西南 | |
釜丘 | 《竹書紀年》: “薛侯來會王(魏襄王)於釜丘。” | 今山東定陶西南 | |
鞍邑 | 《左傳·哀公十四年》:“ 魋 先謀公,請以鞌易薄。 ” | 今山東曹縣西北 | |
笙瀆 | 《左傳·莊公九年》:“乃殺公子糾於生竇”。《史記》名“笙竇”。 | 今山東菏澤東 | |
楚丘 | 《左傳・隱公七年》:“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 今山東曹縣東北 | |
戎城 |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戎侵曹,曹羈出奔陳”。 | 今山東曹縣西北 | |
黍丘 | 《左傳・哀七年》“(公孫彊)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邗”。 | 今河南夏邑西南 | |
揖丘 | 《左傳・哀七年》“(公孫彊)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邗”。 | 約今山東曹縣界 | |
大城 | 《左傳・哀七年》“(公孫彊)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邗”。 | 約今山東菏澤界 | |
鍾邑 | 《左傳・哀七年》“(公孫彊)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邗”。 | 約今山東定陶界 | |
邗邑 | 《左傳・哀七年》“(公孫彊)築五邑於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鍾、邗”。 | 約今山東定陶界 | |
濟西田 |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 “春,取濟西田,分曹地也”。 | 今山東鄄城西北 | |
曹南山 | 《詩經・曹風・侯人》:“薈兮蔚兮,南山朝躋”。 | 今山東曹縣北 | |
句瀆之丘 | 《左傳·桓公十二年》“(魯)公及宋公盟於句瀆之丘”。《春秋》名谷丘。 | 今山東菏澤西南 | |
有莘之墟 |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登有莘之墟以觀晉師。” | 今山東曹縣西北 |
曹國文化
編輯《國風·曹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其中收錄《曹風》四篇,為先秦時代曹地漢族民歌。
[7]
- 《曹風·蜉蝣》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閲,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説。
- 《曹風·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飢。
[7]
- 《曹風·鳲鳩》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帶伊絲。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國人。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 《曹風·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
曹國遺蹟
編輯仿山墓羣系周代曹國貴族墓地。據《定陶縣誌》記載:“仿山在縣西北十二里,層阜隆然,古曹國葬地,積壤之高,彷彿若山,自叔振鐸至曹伯陽二十五代並司祠焉。”另據《曹南文獻錄》轉引《寰宇記》亦曰:“仿山古曹國葬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大封宗室以及功臣。“曹叔振鐸封於曹。”所以,古定陶在兩週時期是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曹國曆代國君為顯示其經濟實力和政治權勢,將墓封土盡力加大,逐漸形成如此之高阜,即仿山。仿山現存碑刻,亦可作為此論之佐證。
[8]
仿山墓羣,舉目東望,突兀隆起,綠蔭覆蓋,彷彿若山。由東西兩山構成:東山阜高約12米,東西寬90米,南北長340米,中間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約4米,東西寬54米,南北長140米。兩山共佔地約3.8萬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偉,在菏澤地區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曹國君主世系
編輯曹叔振鐸,姬振鐸,文王昌子。武王封其弟於曹。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叔振鐸子,繼叔振鐸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姬平,太伯脾子,繼太伯而立。子宮伯侯立。
曹宮伯,姬侯,仲君平子,繼仲君而立。卒,子孝伯雲立。
曹孝伯,姬雲,宮伯侯子,繼宮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姬喜,孝伯雲子,繼孝伯而立。卒,弟幽伯彊立。
曹幽伯,姬彊,孝伯雲子,夷伯喜弟。繼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弟戴伯蘇殺而自立。
曹戴伯,姬蘇,孝伯雲子,幽伯疆弟。殺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卒,子惠伯雉立。
曹惠伯,姬雉,戴伯鮮子,繼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卒,子廢伯石甫立。
曹廢伯,姬石甫,惠伯雉子,繼惠伯而立。前760年在位。既立,弟穆公武殺而代立。
曹穆公,姬武,惠伯雉子,廢伯石甫弟。殺廢伯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卒,子桓公終生立。
曹桓公,姬終生,穆公武子,繼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卒,子莊公射姑立。
曹莊公,姬射姑,桓公終生子,繼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卒,子僖公赤立。
曹僖公,姬赤,莊公射姑子,繼莊公而立。前670一前662年在位。卒,子昭公班立。
曹昭公,姬班,僖公赤子,繼僖公而立。前662一前653年在位。卒,子共公襄立。
曹文公,姬壽,共公襄子,繼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卒,子宣公廬立。
曹宣公,姬廬,文公壽子,繼文公而立。前595一前578年在位。諸侯伐秦時,廬卒於師。子成公負芻殺太子自立。
曹成公,姬負芻,宣公廬庶子,殺太子自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卒,子武公滕立。
曹武公,姬滕,成公負芻子,繼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屢次參與晉會諸侯之盟及征戰。卒,子平公須立。
曹平公,姬須,武公滕子,繼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姬午,平公鬚子,繼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朝於宋,宋囚之。弟聲公野立。悼公卒於宋,歸葬之。
曹聲公,姬野,平公須湏子,悼公午弟。繼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隱公通殺而自立。
曹隱公,姬通,武公滕子,平公湏弟。殺聲公野而自立。前510—前506年在位。靖公露殺而自立。
曹靖公,姬露,平公湏子,聲公野弟。殺隱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卒,子廢公陽立。
曹國世系簡表
編輯序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在位年數 | 備註 |
---|---|---|---|---|---|
1 | 曹叔振鐸 | 姬振鐸 | 周文王子 | ||
2 | 姬脾 | 曹叔振鐸子 | |||
3 | 姬平 | 曹太伯子 | |||
4 | 姬侯 | 曹仲君子 | |||
5 | 姬雲 | 曹宮伯子 | |||
6 | 姬喜 | 前864——前835 | 30 | 曹孝伯子 | |
7 | 姬彊 | 前834——前826 | 9 | 曹夷伯弟 | |
8 | 姬蘇 | 前825——前796 | 30 | 曹幽伯弟 | |
9 | 姬雉 | 前795——前760 | 36 | 曹戴伯子 | |
10 | 姬石甫 | 前760 | 1 | 曹惠伯子 | |
11 | 姬武 | 前759——前757 | 3 | 曹廢伯弟 | |
12 | 姬終生 | 前756——前702 | 55 | 曹穆公子 | |
13 | 姬射姑 | 前701——前671 | 31 | 曹桓公子 | |
14 | 姬夷 | 前670——前662 | 9 | 曹莊公子 | |
15 | 姬班 | 前661——前653 | 9 | 曹僖公子 | |
16 | 姬襄 | 前652——前618 | 35 | 曹昭公子 | |
17 | 姬壽 | 前617——前595 | 23 | 曹共公子 | |
18 | 姬廬 | 前594——前578 | 17 | 曹文公子 | |
19 | 姬負芻 | 前577——前555 | 23 | 曹宣公弟 | |
20 | 姬滕 | 前554——前528 | 27 | 曹成公子 | |
21 | 姬須 | 前527——前524 | 4 | 曹武公子 | |
22 | 姬午 | 前523——前515 | 9 | 曹平公子 | |
23 | 姬野 | 前514——前510 | 5 | 曹悼公弟 | |
24 | 姬通 | 前509——前506 | 4 | 曹平公弟 | |
25 | 姬露 | 前505——前502 | 4 | 曹聲公弟 | |
26 | 曹廢公/曹伯陽 | 姬陽 | 前501——前487 | 15 | 曹靖公子 |
曹國《史記》記載
編輯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封叔振鐸於曹。
夷伯二十三年,周厲王奔於彘。
三十年卒,弟幽伯彊立。幽伯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歲。三十年,戴伯卒,子惠伯兕立。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因東徙,益卑,諸侯畔之。秦始列為諸侯。
三十六,惠伯卒,子石甫立,其弟武殺之代立,是為繆公。繆公三年卒,子桓公終生立。
三十一年,莊公卒,子釐公夷立。釐公九年卒,子昭公班立。昭公六年,齊桓公敗蔡,遂至楚召陵。九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共公十六年,初,晉公子重耳其亡過曹,曹君無禮,欲觀其駢脅。釐負羈諫,不聽,私善於重耳。二十一年,晉文公重耳伐曹,虜共公以歸,令軍毋入釐負羈之宗族閭。或説晉文公曰:“昔齊桓公會諸侯,復異姓;今君囚曹君,滅同姓,何以令於諸侯?”晉乃復歸共公。
二十五年,晉文公卒。三十五年,共公卒,子文公壽立。文公二十三年卒,子宣公彊立。宣公十七年卒,弟成公負芻立。
成公三年,晉厲公伐曹,虜成公以歸,已復釋之。五年,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弒其君厲公。二十三年,成公卒,子武公勝立。武公二十六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二十七年,武公卒,子平公立。平公四年卒,子悼公午立。是歲,宋、衞、陳、鄭皆火。
聲公五年,平公弟通弒聲公代立,是為隱公。隱公四年,聲公弟露弒隱公代立,是為靖公。靖公四年卒,子伯陽立。
伯陽三年,國人有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謀欲亡曹;曹叔振鐸止之,請待公孫彊,許之。旦,求之曹,無此人。夢者戒其子曰:“我亡,爾聞公孫彊為政,必去曹,無離曹禍。”及伯陽即位,好田弋之事。六年,曹野人公孫彊亦好田弋,獲白雁而獻之,且言田弋之説,因訪政事。伯陽大説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亡去。
公孫彊言霸説於曹伯。十四年,曹伯從之,乃背晉幹宋。宋景公伐之,晉人不救。十五年,宋滅曹,執曹伯陽及公孫彊以歸而殺之。曹遂絕其祀。
- 參考資料
-
- 1. 曹叔振鐸 .菏澤市定陶區人民政府.2019-04-03[引用日期2020-04-11]
- 2. 《史記·管蔡世家》 .古詩文網.2015-12-05[引用日期2020-04-10]
- 3.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古詩文網.2012-06-08[引用日期2020-04-11]
- 4. 《漢書·地理志下》 .古詩文網.2015-12-05[引用日期2020-04-11]
- 5. 陶丘 .定陶區人民政府網.2019-04-04[引用日期2020-04-10]
- 6. 仿山墓羣 .菏澤市情網.2019-12-09[引用日期2020-04-10]
- 7. 《詩經·曹風詩歌精選》 .詩詞網.2016-02-18[引用日期2020-04-10]
- 8. 旅遊名勝 仿山旅遊區 .菏澤市定陶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