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子

(《三字經》中的五子)

鎖定
三字經》中的五子,分別是:荀子、揚子(揚雄)、文中子王通)、老子莊子
民族族羣
華夏
主要成就
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本    名
五子

目錄

五子人物出處

五子原文

三字經》:“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五子啓示

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像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向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五子譯文

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五子人物簡介

五子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1]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説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2] 

五子揚子

揚子,本名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 [3]  )人。 少好學,口吃,博覽羣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遊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五子文中子

文中子,本名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號文中子,隋朝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一説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從小受家學薰陶,精習《五經》,著名的啓蒙讀物《三字經》把他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王通的六部著作:《續書》、《續詩》、《元經》、《禮經》、《樂論》、《贊易》,在唐代就全部失傳了。只留下他的弟子姚義、薛收編輯的《文中子説》。《中説》系王通和門人的問答筆記;體仿《論語》敷衍成書,由王氏家人定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關朗10篇行世。此書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為後世所重視。在哲學上此書提出以氣、形、識分別作為天、地、人的特點,含有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素。流傳版本有《子書百家》本、《明世德堂》本。宋代阮逸作《文中子中説注》,有《四部叢刊》本和《續古逸叢書》本。

五子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裏 [4-5]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始祖。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6]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7] 
老子是次於聖人的賢人,或認為與孔子同時,或認為晚於孔子。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8]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9] 

五子莊子

莊子子姓,莊氏, [10]  名周,字子休(亦説子沐),宋國蒙人, [11]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12] 
參考資料
  • 1.    李如志,《帝師荀子》:“荀子出生在戰國晚期,趙國是當時的中原大國和強國,邯鄲與當時的臨淄、咸陽、大梁等城並稱五大都會,在某種意義上,邯鄲即是趙國的代名詞。司馬遷寫《史記》時,原來意義上的趙國已不復存在,劉邦封自己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趙王,其封地就是邯鄲。此時河南的中牟、山西的安澤仍然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特別是山西的安澤,本來屬於韓國,後歸趙國。司馬遷又是嚴謹的史學家,在《孟軻、荀卿列傳》中稱荀子為趙人就是説他是邯鄲人。“新華出版社出版。
  • 2.    《荀子》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5-20]
  • 3.    成都郫都區正式掛牌 “郫縣”稱謂退出歷史舞台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7-05-20]
  • 4.    司馬遷《史記》説:“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教授陳筠泉於1995年10月在召開的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老子是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又説:“當代學者對老子生在地鹿邑之史實毫無疑問。全國大學文科教材、高中、初中乃至小學歷史教材以及世界文學歷史教材都清楚地寫明,老子是河南鹿邑人。”
  • 6.    《辭海》(89年版)1391頁記載:“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一説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圖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 7.    《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1980年版,第三卷稱:“相(城名)在河南鹿邑東十五里”。後漢郡國志:“苦春秋時曰相。邊韶老子碑:老子,楚相人也。
  • 8.    《水經注》也記載,苦縣故城在武平故城以東,在賴鄉和譙縣故城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
  • 9.    老子故里,道家之源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5-20]
  • 10.    《宋域百姓字祠》一書中記載了莊氏的起源:“莊”出至子姓,是春秋宋國公族的後裔。元代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載:宋戴公,名武莊,後代以莊為姓。”
  • 11.    海內外百名學者齊聚安徽蒙城祭奠莊子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5-20]
  • 12.    陳業新 編.《中華國粹經典文庫—莊子》.武漢:湖北辭書,2004-1:1~20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