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崤山山脈

鎖定
崤山山脈為秦嶺東段支脈。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主峯甘山又稱(千山、青岡峯)海拔1902.6米,崤山山脈西南端與陝西華山山脈相連,西北面有宏農澗河谷地分割,東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佈在宏農潤河與洛河之間,自西南向東北一直延伸黃河岸邊。通常以澗河谷地為分界,界南山地稱西崤山,界北山地稱東崤山。 [11]  [14]  [16] 
崤山山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並且由主脊向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兩側為低山丘陵類型。山脈主脊地帶屬褶皺斷塊構造中山類型,屬大陸性氣候,月平均氣温最低在1月份,為0℃左右。自2月份開始回升,最高平均氣温在7月份,為26.7℃。自此逐漸下降。 [3]  主要高峯有冠雲山、大凹山、燕子山、青玉寨等。 [16]  崤山山脈是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發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脈兩側分流,向西北注入黃河,向東南流入洛河。 [1] 
崤山山脈又稱三崤山、二崤山,古稱嶺釜山。 [17]  由於崤山山脈整體為褶皺斷塊山,似山脈被切碎了一般,於是取“餚”字形容,命名“崤”。 [2]  西虎嶺風景區位於崤山山脈南麓,洛河之濱。這裏有鹿、錦雞、大鯢、花狐狸、野豬等野生珍稀動物。 [4]  崤山山脈位於仰韶村遺址北方,在當地很有名,由很多的山峯組成。其中,有一座山峯為韶山,這也是仰韶村名的由來―仰望韶山。 [10] 
中文名
崤山山脈
所屬山系
秦嶺
走    向
西南—東北 [1] 
長    度
160餘公里
寬    度
40~50公里
起    點
陝西華山東端
終    點
黃河岸邊
主    峯
甘山
海    拔
1903 m
氣    候
大陸性氣候 [3] 

崤山山脈形成演變

秦嶺山鏈(包括秦嶺、大別及膠南)的形成,是北中國板塊(中朝板塊)及南中國板塊(揚子板塊)聚合、碰撞及陸內俯衝的結果。秦嶺山鏈為由較狹窄的北部古生代山鏈及較寬闊的南部印支山鏈組成的複合山鏈,往東被郯廬斷裂所切割。北部古生代山鏈主要造山時期為450—330Ma,它具2500Ma的古老變質基底及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代穩定地台型蓋層組成的褶皺,以發育大推覆為主要特徵,崤山山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 [15] 

崤山山脈位置境域

崤山山脈西南端與陝西華山山脈相連,西北面有宏農澗河谷地分割,東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佈在宏農澗河與洛河之間,自西南向東北一直延伸黃河岸邊。長達160餘千米,寬約40—50千米,構成了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 [1]  通常以澗河谷地為分界,界南山地稱西崤山,界北山地稱東崤山。 [14] 

崤山山脈地理環境

崤山山脈地質

崤山山脈山地主要由元古代噴出巖、震旦紀石英岩和硅質灰巖等構成。
硤石東北處山地主要是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岩層構成。大部分山坡坡度在30—40°以上,局部在80°以上,成為懸崖。最西北端的黃河谷地,水流湍急,河流多曲流急彎,流向多與岩層走向斜交,遇震旦系石英岩、寒武奧陶系灰巖等較堅硬的岩層,切成V形峽谷,如三門峽、槐壩、付家凹、王家灘、五福洞、八里衚衕和小浪底等較大峽谷谷深坡陡,水勢洶湧,十分險峻。 [1] 

崤山山脈地貌

崤山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並且由主脊向兩側呈階梯狀降低,兩側為低山丘陵類型。多數山嶺頂部較平緩,山坡多呈陡峭的斷崖形態,部分中山顯示出斷塊山的地貌特徵。山脈主脊地帶屬褶皺斷塊構造中山類型,海拔大多在1500米左右,主要分水嶺地帶有眾多陡峭的山峯矗立,主要高峯冠雲山、千山。發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脈兩側分流,向西北注入黃河,向東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強烈,在山區形成許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有一些規模大小的跌水和瀑布。山嶺一般較狹窄平緩,山坡形態較複雜,以凹、凸複合型者居多,坡度一般在30°左右,除部分山嶺和土層較厚的凹坡地帶有小片森林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荒坡。
山脈不同地段地貌特徵差異明顯。官道口西南段,中山分佈十分廣泛,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於眾多河流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次級分水嶺縱橫交錯,呈現為一種波狀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觀
其中盧氏北部邊境地帶山勢相當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峯呈鋸齒狀矗立,如冠雲山海拔1866.1米。
官道口東北至硤石一段,是崤山山脈的主峯地段,山勢高峻,海拔高度大都在1300米以上,其中崤山山脈主峯千山海拔高度達1902.6米,其南面有青玉寨,海拔1713.2米,東面有大凹山,海拔1522.3米,東北有摩雲嶺,海拔1426.7米,東面有三角山,海拔1373.6米,東北面有燕子山,海拔1497.7米等。
此外,在張村與宮前之間,中山範圍減小,但該段崤山的西北部與平緩的黃土覆蓋的丘陵相連,因而山地顯得高峻挺拔,梯子山海拔1464米,響屏山海拔1309米。
硤石東北處於崤山的尾閭地段,山體不如中段完整,在澠池周圍有較大面積的黃土覆蓋,地勢較為低緩,山地集中分佈在黃河南岸,山勢已不甚高峻,但山體仍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山坡還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表現在西北坡陡峻、東南坡和緩,呈單斜山地形態。張村、坡頭、北西村一線以西,以低山為主,突出的山峯海拔多在800—1000米,如高廟山海拔832米,白山海拔993.4米,鞍子山和扣門山,海拔分別為893.7米與910.8米;坡頭、北段村以東,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分佈較為集中。如韶山海拔1463.2米,三架山海拔1025米,黃頂山海拔1287米,岱眉寨海拔1346.4米。它屬於崤山山脈東段山嶺的主幹部分,其北面瀕臨黃河谷地,地勢向北急劇地下降到200~500米。 [1] 
崤山山脈的緩坡地帶,系黃土丘陵,海拔多為200~500米,年均氣温13℃,降水量600毫米上下,土地較瘩薄,乾旱少雨,有“十年九旱”之稱。坡耕面積大,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可灌面積約佔20%。主產小麥、煙草和水果。 [6] 

崤山山脈水文

水系總體以崤山山脊為界,往南流入洛河,往北匯入黃河。區內河流流量均不大,多為間歇性河流。較大的河流多修有水庫,以利蓄水灌溉。 [3]  崤山是洛河與宏農澗河的分水嶺。發源于山地的河流在山脈兩側分流,向西北注入黃河,向東南流入洛河。發源於崤山山脈的黃河各支流,多數流程短,水流急。 [1] 

崤山山脈氣候

崤山地區屬大陸性氣候,月平均氣温最低在1月份,為0℃左右。自2月份開始回升,最高平均氣温在7月份,為26.7℃。自此逐漸下降,到12月份降至1.1℃。其中2—5月和9~12月,月平均温差在6℃左右。6~8月基本穩定在26℃左右。風向多為東、東東南、東東北及西西南,風速平均在7~12米/秒之間。平均降雨量最低在1月、2月及12月,為5.1~7.1毫秒;最高在7月份,為119.6毫秒。雨季集中在7—9月份。降雪期在11月至來年3月。 [3] 

崤山山脈山脈關係

崤山山脈所屬山脈

崤山山脈是秦嶺東段規模較大的支脈之一。 [1]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峯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陝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由於秦嶺南北的温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12] 

崤山山脈主要山峯

名稱
介紹
又稱(千山、青岡峯) [11]  是崤山山脈主峯。 [13]  海拔1902.6米。 [14]  甘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三門峽市區南20千米處,總規劃面積78.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8%,森林蓄積量50餘萬立方米,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景觀獨特。 [11] 
冠雲山主峯海拔1866米。
燕子山主峯海拔1497米,平均海拔1080米。 [1] 
青玉寨
青玉寨海拔1713.2米。 [1] 
大凹山
大凹山海拔1522.3米。 [1] 
摩雲嶺
摩雲嶺海拔1426.7米。 [1] 
三角山
三角山海拔1373.6米。 [1] 

崤山山脈資源狀況

崤山山脈礦產資源

崤山與小秦嶺和熊耳山比鄰,屬華北地塊南緣華熊複合地體的一部分,與熊耳山、小秦嶺、華山共同構成華北地台南緣近EW向的金礦成礦帶。區內出露地層為太古宇太華巖羣(ArTh)的一套中高級變質雜巖,主要岩石組成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石英片岩、變粒巖、斜長角閃巖及變石英閃長巖、英雲閃長巖、斜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構成的TTG巖套,呈穹狀分佈於烯山地區中部,其四周為古元古界鐵洞溝組(Ptt)石英岩(底部發育研巖)和中元古界熊耳羣(Ptx)中基性火山岩系(安山岩、玄武質安山岩、安山岩)所環繞,屬變質結晶基底之上的元古宙沉積蓋層。 [9] 

崤山山脈旅遊資源

綜述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稱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後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風雨台遺址。《括地誌》記載:“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崤山,在夏後皋墓北十里許。其山幽深可蔭,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還有太初宮、雞鳴台、瞻紫樓等名勝古蹟和風景點。
西虎嶺風景區
西虎嶺風景區位於盧氏縣西27千米磨溝口鄉西虎嶺村,地處崤山山脈南麓,洛河之濱。這裏有鹿、錦雞、大鯢、花狐狸、野豬等野生珍稀動物,春夏秋冬景色各異。
銅鼓山溶洞深150米,觀賞面積1萬餘平方米。溶洞內分五個大廳,洞內石鐘乳、石柱、石筍、石等形態各異,透明、半透明者居多,大多細如白玉,亮似玻璃,是河南省罕見的天然大型溶洞。
桃子谷水簾洞春天桃花盛開,盛夏清爽宜人,金秋萬山紅遍,嚴冬銀裝素裹。
神饋是洛河中最險要的一段窄口。北岸建有“大禹廟”。躺公放符行舟到此,常駐船敬神,以求平安。
響噴距溶洞西400米,河面寬50米,位於桃子谷谷口,奇石成千上萬,是奇石收藏者嚮往的勝地。
高家寨位於溶洞西400米的山頂,明末李自成、高夫人曾在此紮寨練兵,留下眾多古蹟。 [4] 

崤山山脈歷史文化

崤山山脈名稱由來

崤山的“崤”專為山名,此山雖不出名,但在春秋時期此處發生了“晉秦爭霸”中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崤山之戰”,此事記於《左傳》。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蹇叔等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此時的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正欲痛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險地圍而殲之。當秦因伐鄭無果而重返崤山時,被晉伏擊於此,身陷隘道,進退不能,終全軍殆滅。
這座山為何命名為“崤”這與它的地理地貌有關,崤山山脈為秦嶺東段的支脈,其地貌特徵差異明顯海拔大都在1300—1500米,由於眾多河流的切割,山體相當破碎,次級分水嶺縱橫交錯,呈現為一種波狀起伏的中山地貌景觀。崤山山脈整體為褶皺斷塊山,似山脈被切碎了一般,於是取“餚”字形容,命名“崤”。 [2] 

崤山山脈仰韶文化

仰韶村位於河南省繩池縣仰韶鄉境內,距繩池縣縣城10千米,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崤山山脈位於仰韶村北方,在當地很有名,由很多的山峯組成。其中,有一座山峯為韶山,這也是仰韶村名的由來――仰望韶山。
仰韶遺址的東、西兩側有很深的水溝,正好是面南背北,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適宜居住。該遺址南北960米、東西48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
仰韶文化其實最初是中國人劉長山發現的,而較為系統的發掘和探索,則是由中央地質調查所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開始的。民國七年(1918年),安特生率隊來到河南,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調查古脊椎動物化石。
民國七年(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劉長山到河南採集動物化石。劉長山是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專職採集員,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由於長期跟隨安特生工作,不懂的會問一問,有時候還會自己查閲考古方面的書籍,因此逐漸對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陶器有了一定的研究。
一天,劉長山採集動物化石回來,看到借住農户家的小孩兒在玩一塊很精緻的石頭。他好奇地向小孩兒討要這塊石頭來看看,發現這塊石頭明顯經過了精心的打磨,非一般的野外石頭可比,而奇怪的是,這塊石頭又明顯比較陳舊。他借住家庭的農户主人告訴他,自己家裏還有不少這樣的石頭,而別人家裏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石頭。
安特生看到劉長山帶回來的石器和陶器,並沒有過早地下結論。他首先聽了劉長山觀察到的當地情形和初步調查結果,又仔細地觀察和分析了這些石器和陶器,然後才初步做出結論,認為仰韶村可能是一處相當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安特生於民國七年(1921年)4月親自帶隊來到河南省繩池縣的仰韶村進行實地調查。他們到達仰韶村觀測、照相和蒐集石器、陶器,發現在村南的沖溝斷面上有灰層、灰坑和陶片的堆積,在堆積的下層還有精製的石器和彩陶片共存。
此後,考察隊又陸續觀察獲得一件完整的石和一些彩繪的碎陶片,雖然暫時判斷不出是什麼器血,但是其精美的彩繪實實在在讓安特生驚奇不已,安特生由此推斷,該地區應該是一個很發達的彩陶遺址。
在仰韶村進行實地調查的8天中,安特生不僅拍攝了數千張照片,而且自己挖掘了很多石器、陶器和部分骨器、蚌器等,同時還從村民手中收購了大量類似的遺物,裝了滿滿4個大木箱。在當地村民的協助下,安特生將文物運到了繩池縣,然後用火車託運回中央地質調查所。
在北京,安特生又對收集的石器和陶器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這才真正地意識到了仰韶村古文化遺址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如果要準確地判斷其規模和地位,就有必要對其進行一次全面的、大規模的科學發掘。
因此,安特生向當時的農商部部長張國金、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等遞交了一份書面報告,陳述河南省繩池縣仰韶村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考古工作有利於對古蹟文物的保護,等等,由此得到了中國政府方面的正式批准。根據這個批准函,安特生又與河南省政府、繩池縣政府聯繫,附加請示報告,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同意和支持,然後才開始了對仰韶村文化遺址的多次發掘,並由此部分地揭開了仰韶文化的神秘面紗。 [10] 

崤山山脈歷史事件

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3張)
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並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峯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陝州靈寶閿鄉而至於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峯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崤函”之地,自春秋時代就發生過多次重大戰役。
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崤。《史記》記載:秦繆公三十三年,潛師襲鄭。蹇叔百里奚謂其子西乞術、孟明視曰:汝軍即敗,必於崤黽矣。師還,晉遮秦兵於崤,擊之,無一人得脱者。
秦昭王初,楚圍雍氏,秦下師於崤以救韓。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周亞夫出關討之。趙涉説曰:吳王懷輯死士,必置奸人於崤澠。亞夫因出武關而東。
東漢建武三年,赤眉自三輔引而東。漢光武帝令諸將屯澠池以要其東,使馮異擊其西,異大破赤眉於崤底。建安十年,河內張晟遂寇崤澠間,弘農張琰亦起兵應之。十九年,龐德破賊張白騎於兩崤間。
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7張)
成語“雞鳴狗盜”中的“雞鳴”即源於函谷關。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一行逃離秦國,到達關下正值半夜時分,當時秦法規定函谷關“日入則閉,雞鳴始開”。隨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雞鳴,關內羣雞鳴和。關吏遂開啓關門,孟嘗君一行得以出關。相傳老子入關時,守關官員請教經學。老子連夜寫下5000餘字的《道德經》。秦漢時期,函谷關是關中、關外的界線。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於是漢武帝”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置弘農縣”,使楊僕成為“關內人”。

崤山山脈歷史遺址

函谷關是出入關中的門户,號稱天險,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也有研究認為,從河南新安到陝西潼關之間的地域,北有黃河之險,南接崤山之阻,中為深山大谷,均統稱為函谷。函谷關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桃林古塞。《漢書·武帝紀》中記載,“元鼎三年,徙函谷關於新安”,將這座關隘由河南靈寶移至新安。《水經注》卷十五洛水記載,“障自南山橫洛水,北屬於河,皆關塞也,即楊僕家僮所築矣”。新安函谷關遺址現存有關樓底層遺蹟,處於秦嶺山脈東段崤山山脈的深山峽谷之中,北依鳳凰山,南臨青龍山,皂河流經遺址的西部、南部,澗河流經遺址的東部,遺址核心區域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考古調查顯示,漢函谷關並非只是一處關口,而是起於南山,橫跨洛水,北至黃河,長達60餘千米的防禦體系。整個體系由關塞、烽隧和長牆組成,從南到北控制着黃河漕運、崤函北道、崤函南道等三條路徑,進而控制着古都洛陽和西安之間的交通聯繫。因此,無論從軍事防禦還是從驛路通商角度上來講,函谷關體系對於保障正常的絲路貿易及中西文化交流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8年3月—1999年9月,為配合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新安縣倉頭鄉鹽東村調查發現一處漢代大型倉儲遺址,這座倉庫建築遺址位於黃河之濱,距河岸不遠,西南25千米為著名的關隘——函谷關,東南25千米為古都洛陽,坐擁運輸之便,是漢函谷關整個防禦體系北線關塞的重要遺址。與之相關聯的是,在這處大型建築遺址附近,還發現黃河八里衚衕古棧道5000餘米。由於運送物資的漕船在進入黃河上游險惡水域之前,為了減載或轉入陸路運輸,必然會構築棧道,修建碼頭,並在岸邊築造倉庫。所以,我們認為,漢代倉儲與古棧道是兩處年代相近、功能配套的古遺址。
漢函谷關倉庫建築是漢代由國家管理,同時也為中央政府服務的設施,具有貯藏或中轉漕運物資的重要作用。它以構築嚴密的巨型倉庫建築為主,地下基槽深達1.5米左右。從遠處觀察,主體建築位於該山谷盆地最大的一塊平地上,周圍分佈着墓葬區、窯區、附屬建築等。所處黃河南岸的二級階地既可以避水患,為倉庫提供安全保證,也對倉庫所存貨物的防潮極為有利。這座倉庫遺址位於鹽東村,應該與漢代貯鹽的倉庫有關。 [7] 

崤山山脈歷史戰役

崤之戰是晉國和秦國爭奪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戰,也是一次非常特殊的戰爭,叫作伏擊殲滅戰。伏擊殲滅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伏擊殲滅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士兵,藏在一個地方,等着敵人來,然後,一口氣把敵人全部消滅掉。
這場讓秦穆公吃虧的戰爭發生在嶗山。崤山坐落在河南省西部,即靈寶市、陝縣南部,是秦嶺山脈東邊的一段支脈。崤山與山西省的中條山之間隔着一條黃河,兩山遙遙相望,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岩石峽谷。嶗山山脈山高谷深,特別危險,從古時候起,這個地方就以地勢險惡出名。
在彎彎曲曲的峯山山谷小道上,有一座關卡,叫作函谷關,這裏是關中平原的東大門,關中和洛陽的往來只有這一條路,出出進進都要從這兒走。由於這裏的位置太重要了,因此,除了“崤之戰”,這裏還發生過很多次戰爭。 [5] 

崤山山脈科學研究

崤山地區位於華熊台隆中段崤山斷隆東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有原地礦部、冶金部、武警黃金部隊、核工業部、建材及化工部所屬的多家地勘單位、科研單位和地質院校在該區開展過不同目的、不同性質、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等工作。
1956—1958年,原地質部西北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完成了1-49-(16)洛寧幅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並於1965年出版了1:200000洛寧幅地質圖及説明書。奠定了區內地層、構造、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基礎地質研究和礦產地質工作基礎。
1992—1995年,河南省地礦局第一地質調查隊完成1:50000張村幅、宮前幅、寺河幅和長水幅(四幅連測)區域地質調查,提交了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50000分幅地質圖及説明書。 [7] 
河南省遙感中心自1992年起,連續在崤山及周邊地區開展了“秦嶺成礦帶(河南段)金礦遙感地質綜合調查研究”、“秦嶺成礦帶崤山地區金礦找礦信息圖形識別及區預測方法研究”,“河南省陝縣虎頭流金礦異常查證報告”等科研生產項目。據遙感地質解譯,崤山地區大致在太古宇太華巖羣結晶基底出露範圍內,以張村為中心,出現面積達130千米、軸向340°的同心環形構造,東部白石崖地區、西部燕子山地區有獨立的環形構造疊加。在1:20萬區域剩餘重力異常圖上,西部寺河27-4號異常與東部宮前27-5號異常之間的張村一甘山一帶存在着一個與張村同心環狀影像包容的近南北向延伸的低值異常,寬約7千米,長約15千米,相對虧損強度約為12.6x10^-5米。
豫西山地區衞星影像及嘴山北部地區金礦牀找礦區優選區 豫西山地區衞星影像及嘴山北部地區金礦牀找礦區優選區
區域物性參數測量表明,太華巖羣和熊耳羣岩石平均密度為2.70克/釐米,屬本區的高密度層,不可能引起重力虧損,而花崗岩密度值為2.54克/釐米,如果隱伏的花崗岩體具有一定規模可引起低值重力異常,形成異常虧空區。在1:5萬航磁圖上,與張村同心環構造、張村-甘山重力虧損區相對應,出現近南北向發育的規模相當的正斜磁化場。崤山地區物性參數測量表明,太華巖羣和熊耳羣岩石平均磁化率低於花崗岩,説明有隱伏的磁性體存在。根據低值剩餘重力異常、正斜磁化場與岩石塊體的耦合關係,證實張村同心環構造具有代表崤山隱伏酸性巖侵人體上侵所形成的上部岩石破裂系統指示意義,即熱動力巖塊。 [9] 

崤山山脈社會生活

崤山山脈經濟作物

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間作豆類、馬鈴薯等。經濟作物主要為蘋果、煙草、核桃等。寺河山蘋果聞名全國。深山區開發了菌類人工培植技術,香菇、花菇的生產已初具規模。區內工業較落後。採礦業有所發展,未形成規模。 [3] 

崤山山脈崤山煙葉

崤山山脈橫亙三門峽市,區域內丘陵起伏地域遼闊坡度平緩,適宜種植煙草。峨山煙葉,以厚薄適中、色澤橘黃、有光澤、彈性強、油分足、香味醇而聞名全國是中國煙葉生產的後起之秀,有“代雲煙”之譽。
據分析化驗,崤山煙葉含總糖18%~20%、蛋白質7%—9%、煙鹼1.3%—2.5%,氯離子含量在0.7%以下,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優質煙指標要求,燃吸時氣味芬芳,味道醇和油潤豐滿,燃燒性好,具有典型的清香型特點。因而全國煙草區劃確定三門峽為優質煙區,也被河南省列為烤煙生產基地。1981年原輕工部煙草研究所、上海捲煙廠等14個單位對包括雲南、貴州煙葉在內的全國名煙進行評吸鑑定,三門峽市陝縣烤煙以95分名列榜首。
三門峽市煙草種植面積穩定在1.67萬公頃左右,年產煙葉2.6萬噸以上,其中中上等煙佔80%以上,暢銷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川等20多個省、市區76家煙廠。 [8] 
參考資料
  • 1.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河南省志 第3卷 區域建置志、地貌山河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二章 山 脈 第二節 秦嶺東部山地系統
  • 2.    白雙法. 雙法字理 第6輯 字部·動物[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8.05:289.
  • 3.    常雲真編著,河南崤山地區基礎地質,冶金工業出版社,2019.08,第2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盧氏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盧氏文史資料  第6輯,政協河南省盧氏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2002.12,第193頁
  • 5.    紙上魔方編著,人仰馬翻的古代戰場  彩繪注音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08,第23頁
  • 6.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河南省志  第25卷  農業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0,第30頁
  • 7.    馮健主編,洛陽藏寶中的歷史,大象出版社,2014.12,第112頁
  • 8.    王軍茂主編,河南省名特優新農產品集錦,中原農民出版社,2004.08,第115頁
  • 9.    張天義,張克偉,趙鴻燕著,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理論研究叢書  河南遙感地質理論與實踐,地質出版社,2016.07,第53頁
  • 10.    田長滸本卷主編,中國鑄造發展史  第1卷  上,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2017,第13頁
  • 11.    青岡峯——崤山因它而挺拔  .大河網[引用日期2023-03-23]
  • 12.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第一標誌——秦嶺  .新浪陝西[引用日期2023-03-29]
  • 13.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輯,辭海 地理分冊 中國地理,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1,第317頁
  • 14.    河南省地名詞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 河南省地名詞條選編,,1984.09,第110頁
  • 15.    秦嶺山鏈的形成  .地球學報[引用日期2023-04-07]
  • 16.    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河南省志 地貌山河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1,第68頁
  • 17.    石小生,王志宏主編;胡曉冰,俞長纓,方榮副主編,河南大辭典  第1卷  上  地理  彩圖修訂版,新華出版社,2007.12,第35頁
展開全部 收起